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鄂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復習資料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鄂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復習資料

資源簡介

鄂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復習資料(2)
第八課
太陽
1.觀察太陽的方法:
(1)用電焊護目鏡片觀察太陽(2)在一盆清水中滴上墨汁,使其均勻散開,觀察墨汁在水中的太陽。注意不要直接用肉眼觀察太陽,否則會灼傷眼球。
2.科學家通過觀察研究,發現了下面的事實:
(1)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離地球大約(1.5億)千米。
(2)太陽發出的光(即光的傳播速度),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傳播,到達地球要8分20秒。
(3)太陽的直徑約是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約是地球體積的(130)萬倍。
(4)太陽的表面溫度大約有攝氏(5500)度,中心溫度高達攝氏(1500)萬度。
(5)太陽是個會發光發熱的(大火球),全部由(氣體)構成。其中主要為(氫氣)和(氧氣)。
二、簡答:
1、什么是太陽黑子?太陽黑子是怎樣產生的?
答:在太陽表面,常常會出現一些黑色的斑點,人們叫它“太陽黑子”。一般認為,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巨大的漩渦狀氣流產生的,由于氣流的溫度比太陽表面的正常溫度低,所以看起來是黑的。
2、什么是日珥?日珥有什么特點?
答:日珥是一種極為壯觀美麗的氣柱噴射現象。有的日珥像巨大的噴泉,有的像拱橋和怪石。
3、什么是“日冕”?
答:如果發生在日全食時觀察太陽,你將看到,太陽被月球遮住了,變成了一個“黑色太陽”,外面包著很薄一層玫瑰色的環;在玫瑰色環的外圍,還有珍珠色的美麗光芒,這就是“日冕”。
第九課
太陽與動植物
1、由于太陽提供了生命的能量,所以地球上的生命才得以生存。植物通過陽光獲取能量進行(光合作用),獲得養料得以生存,動物主要靠吃植物或其它動物來獲取能量維持生命,由此可見一切生物的能量都來自于太陽。
2、植物的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等生命活動都是依靠太陽來完成,沒有太陽地球上的溫度會降低,那么植物就永遠處于休眠狀態。
3、地球上有日照長短和溫度的周期性變化,這些變化影響著動物的生活、生長發育、遷徙、洄游、休眠等各種生命活動。
4、生物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大多數動物依靠植物得以生存,植物依靠陽光獲取能量來完成各種生命活動,如果沒有了太陽,地球上就不會具有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二、簡答
1、在植物的一生中生命活動中,太陽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太陽的能量主要有二種形式:光(光照)和熱(溫度)。適宜的溫度使種子發芽長葉,光照使植物不斷進行光合作用,自制生長所需的養料和氧氣。溫度的高低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能促使根吸收水份,同時植物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形成與此相適應的發育節律(春季發芽,夏季開花,秋季結果,冬季休眠)。
2、如果沒有太陽,植物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嗎?為什么?
答:植物在沒有光照的條件下,就不能自己制造養料,并且不能產生氧氣,那么植物會不斷消耗氧氣,直到氧氣用完為此,最后植物只能走向滅絕。沒有太陽,地球上的溫度將會降低,那么植物將永遠處于休眠狀態。
3、太陽對動物的生命活動又有哪些影響?
答:因為地球上有日照長短和溫度的周期性變化,這些變化影響著動物的生活和生長發育。長期生活在這種晝夜變化環境中的動植物,借助于自然選擇和進化形成了各種特有的對日照長短和溫度變化的反應方式(即適應性)。如:鳥、獸、蟲、魚等的繁殖,以及鳥、魚的遷徙、回游活動都受到日照長短的影響。動物的分布地區、物候的形成、休眠及形態行為等受著溫度變化的影響。
4、有人說,因為有太陽,地球上才有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你認為對嗎?為什么?
答:對。因為沒有太陽就沒有光照,沒有光照植物無法生長,草食動物找不到食物無法生存,肉食動物沒有草食動物作食物也無法生存,人類也不可能存在,因此,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也就不可能存在。
第十課
太陽與地球物質變化
1、物質有三種常見的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變化現象大致有兩種類型: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這是常說的物理變化;另一類是會產生新的物質,也就是化學變化。
2、太陽照射溫度的變化可使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與太陽有關系的物質變化現象主要有三種:巖石風化、水的循環、風的形成。
3、歸納太陽與地球上眾多物質變化現象的關系,把這種關系表示在方框里。
二、簡答:
1、巖石風化、水的循和風的形成等物質的變化是怎樣產生的?與太陽有什么關系呢?
答:巖石風化:指巖石在風化過程中發生物理狀態的變化。晝夜之間和寒暖季節的溫度變化,使巖石交替膨脹,表層形成裂縫而破碎。巖石縫隙的水,反復凍結,融化及巖石中鹽類的結晶,使巖石崩解,以及當巖石露出地表,壓力解除,產生差別膨脹而破裂。
水的循環:在太陽的輻射下,水分被蒸發了,使得空氣中的水氣達到飽和時就以多種形式降落下來。有些被大地吸收,有些流入江河湖海,太陽輻射繼續,周而復始。
風是空氣受熱或受冷而導致的,從一個地方向另一個地方產生移動的結果。空氣的流動就產生了風。
太陽照射溫度的改變可使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這種改變不僅包括太陽的熱使巖石以歷熱脹冷縮最終風化,也包括液態水受熱變為氣態水,還包括空氣受熱體積膨脹上升形成空氣對流。
2、如果沒有太陽,現有的各種自然現象會有怎樣的變化?(列舉巖石的風化、水的循環、風的形成等變化與太陽的關系。)
答:(1)沒有太陽就沒有熱量,沒有熱量巖石就不會發生熱脹冷縮的風化作用。沒有巖石的物理變化,就很難進行巖石的化學風化,沒有巖石的化學風化就很難轉化為生長植物的土壤。
(2)沒有太陽就沒有熱量,沒有熱量就沒有自然界水的蒸發,沒有水的蒸發就沒有水的循環,沒有水的循環就沒有降水的發生……
(3)沒有太陽就沒有熱量,沒有熱量空氣就不會受熱膨脹,空氣不受熱膨脹就不會比周圍的空氣輕,各個地方的空氣都一樣重,空氣就不會流動,空氣不流動就不會形成風。
第十一課
太陽與人類
1、太陽以光和熱的形式向地球傳遞能量,這些能量以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方式,或者以風能、水能、生物能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2、人們直接對太陽能應用的是太陽的光和熱,如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熱水器等。
3、大多數能源的能量都是太陽能通過(能量轉換)而來,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能量是由于遠古時期的生物儲存了太陽能形成的,風能、水能是太陽的光和熱促進自然界中空氣的流動與水的循環而形成。
4、太陽對人類的各種影響是以(能量轉換)的形式實現的。
5、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核能)以外,其它各種形式的能量大多起源于(太陽能)。
二、問答:
1、太陽對人類的活動,生存和發展有哪些影響?
答:太陽對人類的影響很多,從提供光明到提供熱量,從間接制造燃料能源到創造提供非燃料能源的條件,從影響人類的無線電通訊到影響人類的生老病死……地球上的風能、水能、生物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來源于太陽能,即使地球上正在被人們廣泛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氣也都是來源于遠古時期儲存下來的太陽能,太陽輻射產生的光能和熱能,這所有的正被人利用的各種能源其實都來源于太陽,正是人類擁有并利用了這些能源,所以人類才能在地球上生存、活動和發展。
2、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的人類會怎樣?
答:沒有太陽就沒有動植物的生長,就不會有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的形成,人類的飛機會因為沒有汽油不能飛行……沒有太陽就沒有水分蒸發,就不會發生水的循環,就不會形成水的流動,就不能用流水發電,沒有電人類無法使用電器……沒有太陽,空氣就不會被加熱,就不會膨脹變輕,就不會形成風,沒有風,風力發電機就不能工作……如果沒有太陽,植物不會生長,動物也無法生存,人類將無法獲得食物,總之離開太陽人類將無法生存。
第十二課
太陽能熱水器
1、在生產生活中,很多方面都直接利用了太陽能,如(太陽能發電站)、(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太陽灶做飯)、(太陽能電池)、(白天看書)、(晾曬衣物)、陽光下進行生產生活等等。
2、太陽能熱水器的構造有(集熱器)、(不銹鋼蓄熱保溫水箱)、(定溫熱水箱)、(水位自控裝置)、(熱水自動供應裝置)、(上下循環管)等幾部分組成。太陽能熱水器主要由(集熱器)、(保溫水箱)、(支架)三部分組成。
3、熱水器中的水熱得快主要與(選擇的材料)、(顏色)和(擺放的方向)有關。要想熱水器中的水熱得快就應考慮選擇(導熱性能好)的金屬作材料、材料的顏色以(黑色)為主、熱水器的擺放以(正對太陽)為佳。另外還可以考慮集熱管的(受熱面積)要盡可能大。
二、問答:
1、太陽能與水能、風能等其他能量相比,具有哪些優點?
答: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既是一次性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資源豐富,即可以免費使用,又無需運輸,對環境無任何污染。
2、說說太陽能熱水器是怎樣利用太陽能的?
答:太陽能熱水器將吸收的太陽光線轉換成熱能,利用冷水的比重大,熱水的比重小的特點,在熱水器內形成冷水自上而下、熱水自下而上的自然循環,使整個水的溫度逐漸升高,達到一定的溫度。
第十三課
太陽系
1、太陽周圍除了地球以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天體圍著它轉動,這些天體都像地球一樣,本身不會發光,靠反射太陽光我們才能看到它們。這些天體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行星”是指直接圍繞恒星運行的天體。所謂“矮行星”是指太陽系外圍較小的天體或稱為小行星。而太陽系小天體則是那些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條件的物體。
2、八顆行星的的數據資料
按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填寫的行星名稱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距太陽平均距離(106千米)
58
108
150
228
778
1427
2870
4497
相當于水星到太陽距離的倍數
1
2
3
4
13
25
50
78
赤道直徑(千米)按體積大小排序
4880⑧
12104⑥
12756⑤
6787⑦
142800①
120000②
51800③
49500④
已知衛星數
0
0
1
2
63
34
27
13
水星:距離太陽最近,體積最小,沒有衛星。
金星:第二近行星,自轉最慢,自轉方向特殊:自東向西轉,沒有衛星,夜空中除月亮外最亮的星星。
地球:距離太陽第三近行星,繞太陽一周約需365天,自轉一圈需24小時,有一顆衛星月亮。
火星:體積在八大行星中居倒數第二。有兩顆衛星。
木星:體積最大,衛星最多,有63個。
土星:八大行星中體積居第二位,衛星個數也居第二位,有34顆。它有一個美麗的光環。
天王星:體積在八大行星中居第三位,自轉是躺著的。
海王星:距離太陽最遠。
3、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木星)最大,衛星數目最多有(63)顆;(水星)最小,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沒有衛星。
按體積從大到小給八顆行星行星排序: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
(火星)>(水星)
“太陽系小天體”中有一種形狀很特別的星,它們拖著長長的尾巴,看上去像一把掃帚,叫做慧星。慧星是由(慧發)、(慧核)和(慧尾)組成。最著名的慧星是哈雷慧星,它的公轉周期是76年。
4、人們把以太陽為中心,包括環繞太陽運動的八顆行星、衛星、矮行星、慧星以及太陽系小天體組成的天體系統稱為太陽系。
5、(冥王星)是太陽系中的矮行星,曾劃規到大行星之列,經過近30年的進一步觀測,科學家發現它的直徑只有(2300)千米,比地球的衛星——月球還小,(2006年8月24日)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投票決議,把行星和太陽系里不是衛星的其他天體定義為三個不同的類型,即(行星)、(矮行星)、(太陽系小天體),并確認太陽系只有(八)顆行星,把(冥王星)排除在行星列之外。
第十四課
太陽系
一、填空:
1、太陽系各成員之間的分布特點是以(太陽)為中心,(行星)、(矮行星)以及(太陽系小天體)都圍著太陽轉,(衛星)圍著行星轉。
2、制作太陽系模型時,由于八顆行星都是以(橢圓)軌道圍繞太陽公轉,且行星軌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內),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顆行星的軌道平面,按行星距離太陽系的遠近(調整好)行星軌道之間的距離。
二、問答:
1、做太陽系模型之前,我們先要做好哪些準備?
答:制作太陽系模型必須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①合適的材料,②八顆行星的運動軌道大致在一個平面,③要了解太陽系各成員之間的分布特點。弄清行星的位置、距離和大小,注意行星的體積和與太陽的距離之間的比例。
PAGE
2第十五課
天上有條河
填空:
1、夜空中有一條明亮的光帶,這條銀色的光帶叫(銀河),是由許多(星星)組成。
2、銀河大約包含(2000)億顆星體,其中恒星大約(1000)億顆,太陽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顆。
3、人們把由眾多(恒星)組成的這一(天體系統)稱為銀河系,它是一個相當大的(漩渦)狀星系,直徑約為(8萬)光年,中間部位厚度約為(1.2萬)光年。
4、從側面觀察,銀河系形如一個(扁平的盤子),銀河系中心被一龐大而近于(球狀)的暈所包圍,太陽位于遠離銀河系中心(33000)光年的位置上。
5、光年是計算(天體距離)的單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路程,計算公式為(1光年等于300000×60×60×24×365.)=94608億千米
6、銀河系直徑=94608億千米×80000=7568640000億千米
第十六課
艱辛的探索
填空:
1、(1961年4月11日),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號發射成功,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首次登上太空繞地球飛行(108)分鐘,開創了人類歷史上載人航天的新紀元。
2、我國的航天大事記:
13世紀我國發明了火藥,14至15世紀發明了火箭,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中國首位宇航員楊利偉被順利送上太空繞地球飛行并安全返回。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完成飛行任務并順利返回。
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1
號發射成功。
2013年6月11日17時神舟十號成功發射,宇航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首次開展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學講座科普教育活動等。
3、人類在長期探索宇宙的過程中,也付出了艱辛的代價。(哥白尼)的日心說曾被查封;(布魯諾)因探索宇宙神秘被處死刑;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起飛后發生爆炸,(7位)宇航員全部遇難;(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返回降落時解體爆炸,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二、問答:
1、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經歷是怎樣的?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人類為了探索宇宙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頁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雖然探索宇宙是艱辛而又十分危險的,但科學家們為進一步探究宇宙的奧秘,仍在進行著不懈的努力,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為了科學事業而獻身的精神。
第十七課
人造衛星與飛船
填空:
1、晴朗的夜空,有時會看到一種移動的星星,它們就是(人造地球衛星)。它是按一定軌道環繞地球運行的(無人航天器)。
2、衛星按照用途可分為(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之類。
3、(科學衛星)使用各種探測儀器,探測空間環境和觀測天體的衛星;(技術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應用衛星)是直接為人類服務的衛星。
4、應用衛星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等等。
到目前為止,美國、俄羅斯、日本、歐洲空間局、中國、印度等國家僅氣象衛星就發射了100多顆。
5、不同的人造衛星有各自的用途。利用衛星傳輸信息圖片(衛星云圖、太平洋上空臺風照片、地面照片、衛星轉播電視)
6、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東方紅”一號),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是(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的(“斯普特尼克”一號)。
7、(載人宇宙飛船)的成功研制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壯舉。它大大(擴展)了人類的活動范圍,實現了人類(飛天)的夢想。
8、宇宙飛船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用作(天地往返運輸器),可以為空間站和月球基地等(接送宇航員)和(物資)。
9、宇宙飛船上有許多特別設置的系統,以滿足航天員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多種需要。如(環境控制系統)、(報話通訊系統)、(儀表照明系統)、(逃逸救生系統)等等。宇宙飛船要和別的航天器準確地交會對接,這樣才能完成它的運輸任務。宇宙飛船還要精確地返回地面。
10、我知道的宇宙飛船有:“神舟”五號(中國),“阿波羅”號(美國),“聯盟”號(俄羅斯),“獵戶座”號(美國),
“凡爾納”號(歐洲空間局)??
第十八課
運載火箭
填空:
當水、空氣從一種物體中向某個方向快速噴出時,這種物體會向相反方向運動起來,這種現象叫做(反沖)。
火箭是靠(反沖作用)的力量飛上天空的。
3、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都是靠(運載火箭)送上太空的。運載火箭是由(多級火箭)組成的航天運輸工具。它包括儀器艙、三級發動機、二級發動機、一級發動機。
4、中國的(“長二捆”)火箭和法國的(“阿麗亞娜”)號火箭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火箭。
5、“火箭”模型的制作步驟:①在空的大塑料瓶的底部,用硬紙板粘貼做成“火箭”的頭。②在塑料瓶身部分,等距離地用硬紙板粘貼成火箭的三個翅膀。
③在塑料瓶身部分,裝上一個自行車的氣門芯。
④在瓶中裝水(約占瓶容積的三分之一),然后蓋緊瓶蓋。⑤把打氣筒夾在氣門芯上往塑料瓶中打氣,小心觀察,當用手捏瓶子感到脹鼓鼓的時候,就停止打氣。
⑥把火箭拿到室外空曠的地方,固定在發射架上,使它的頭朝向天空。⑦小心打開發射架的開關,此時,就可以看見火箭升空了。
第十九課
無限宇宙
填空:
宇宙是一個廣闊無邊、無始無終的世界,天文學家測量宇宙的大小是用(“光年”)作單位的。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從(有限)到(無限)的過程。
2、人類對宇宙認識的過程:①18世紀以前,人們初步認識了地球所在的太陽系。②18世紀以來,借助光學望遠鏡,人們才知道太陽系外面還有千千萬萬個太陽,組成了一個更大的星系集團---銀河系。在巨大的銀河系中,太陽猶如滄海一粟,既不顯眼又不特殊。③后來,人們又認識到銀河系在宇宙中也不是唯一的。④隨著探測技術和計算機能力的提高,人們發現,在銀河系外,還有數以百億計的星系存在。星系又組成了更高一級的星系集團----星系團以至總星系。⑤現在,由于射電探望遠鏡的出現,人們的視野已經擴展到了一百多億光年的宇宙深處。在這樣一個巨大的星系世界里,銀河系也只是一顆沙粒而已。
3、人類對宇宙認識的不斷深化,與探測工具和技術的不斷發展有什么關系?
①在望遠鏡發明之前,人們只能憑借自己的肉眼或者用肉眼配合古代天文儀器來觀測天體,所能觀測到的主要是天體的視位置和視運動。在這一時期,無論是中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人們都未能建立起正確的宇宙圖像。
②17世紀初天文望遠鏡誕生了,為天文學提供了新的觀測工具,使天體的定位精度大大提高。1785年,科學家借助望遠鏡初步確立了銀河系的概念,使人們的視野從太陽系擴展到銀河系。
③進入20世紀后,射電探測技術和空間探測技術相繼興起,20年代河外星系的發現則又一次擴充了人們的視野,揭開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新的一頁。
④20世紀中葉問世的空間無人探測器,使人類不再僅僅只是從地球來觀測、認識宇宙了。探測器作為探索宇宙的得力工具,幾乎遍布了太陽系的八顆行星及其衛星和星際環境,使人類獲得了許多在地球上觀測無法獲取的信息,有了很多新發現和新成果。
⑤現在人們可以登上航天飛機、宇宙飛船和空間站,在宇宙空間研究宇宙,開展科學實驗;利用太空望遠鏡直接觀測宇宙。
第二十課
整理我們的科學課學習
填空
我們是按照從(家庭)(學校)(家鄉和祖國)(地球和宇宙)的順序使科學課的學習不斷深化和擴展。
2、動物的分類(昆蟲、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
動物的繁殖(胎生、卵生)
動物的運動(爬行、行走)、飛翔、水里游動、跳躍、蠕動、奔跑)
3、科學課的知識可分為三大類,即(地球和宇宙科學)(生命科學)(物質科學)。
4、科學課中,我們學習過的科學方法和技能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和結論)(表達和交流)等。
5、我對科學探索的認識是要(觀察和發現)(大膽質疑)(認真實驗)(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結合)(得出科學結論)

1


3
頁-----鄂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復習資料(1)鄂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復習資料(1)
第一課
化石
一、填空:
1、化石可分(實體化石)、(特殊化石)、(遺跡化石)、(模鑄化石)、(化學化石)等幾種。
2、四種常見化石:(苔蘚化石)、(三葉蟲化石)、(琥珀化石)、(尖齒特爾馬葉化石),其中琥珀昆蟲化石是(特殊化石),苔蘚化石、三葉蟲化石、尖齒特爾馬葉化石是(模鑄化石)。
3、牙齒尖銳的動物一般是(肉食性)動物,牙齒扁平的動物一般是(草食性)動物。從牙齒的特點可以看出(暴龍)是肉食性恐龍,(圓頂龍)草食性恐龍。
4、(中華龍鳥)是由爬行動物恐龍向鳥類進化的代表性動物。
5、人們通過(化石)來了解遠古時期的生物。
6、科學家根據(化石的標本)借助現代科技復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使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
二、問題:
1、什么是化石?
在漫長的年代中,經過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了跟石頭一樣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
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答:①、生物必須被沉積泥沙覆蓋,②、被覆蓋的生物必須與空氣隔絕,③、必須在高溫和高壓下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列舉植物化石或魚化石的形成過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毀滅,植物倒入湖中堆積;植物被沉積的泥沙層層覆蓋;被覆蓋的植物在地下與空氣隔絕,經過漫長的變化,形成了化石。
魚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魚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積的泥沙覆蓋。由于與空氣隔絕,魚的尸體不會腐爛。經過億萬年的變化,在高溫高壓作用下,便形成像石頭一樣堅硬的東西,這就是魚化石。
第二課
探索動物的發展史
一、填空:
1、生物的進化趨勢是由(水生)到(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2、最早的馬叫(始祖馬),出現在(5000萬年)前,體型像(狐貍),牙齒適于取食(樹葉),前肢有(四趾),中趾長,后肢有(三趾)。生活在(森林)里。
3、約3000萬年前,出現了(漸新馬),體型比始祖馬略大,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森林)里。
4、約2000萬年前,出現了(中新馬),它由森林生活改變為(草原生活),體型更高。適于取食干草,前后肢都是(三趾),但中趾特別發達,第二、四趾(退化),適合在草原上(奔跑)。
5、700萬年前,出現了(上新馬),體型已接近現代馬。前后肢僅剩下發達的(中趾),第二、四趾(只留遺跡)。
6、現代馬出現在(300萬年前)。
7、(化石記錄)表明,從始祖馬到現代馬的進化過程中,曾出現過許多分支,但在長期(生存斗爭)過程中大都(滅絕)了,只剩下現代馬這一支生存下來并得到發展。
8、現代的馬是由馬的祖先逐漸(發展)、(進化)來的。
二、簡答:
1、什么是生物的進化?
答:生物從古到今都在不斷發生變化,科學家把生物的這種變化趨勢叫進化。
2、現代馬比它的祖先們更適應溫帶草原生活嗎?這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現代馬只剩下發達的中趾,體型高大健壯,適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齒適應于取食干草。
第三課
誰能生存下來
一、填空:
1、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是生物自然發展的規律。
2、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他在書中提出的主要觀點是(適者生存——生物進化學說),他認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發生的,同一物種內哪些個體更能適應環境,它們就比其他個體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來。
3、十九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三大發現是:細胞學說、達爾文進化學說、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
4、恐龍是陸地上生活的大型爬行動物,生活在距今1.3億年前,當時地球上氣候溫暖,動植物豐富,很適合它們的生存,所以它們繁殖得很快,成為當時地球上稱霸一時的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恐龍竟悄悄地在地球上滅絕了。
二、簡答題:
1、按達爾文自然選擇的學說,討論現在的長頸鹿為什么頸部這么長?
答:頸長的長頸鹿適應變化的環境,容易存活,頸短的長頸鹿不適應變化的環境,容易死亡。由于自然環境的選擇作用,一代代選擇,頸部變得更長的長頸鹿更容易存活,導致現在的長頸鹿的頸部這樣長。
2、說說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
答:科學家做了多種猜測:①氣候變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龍因饑寒交迫死去,而以食草恐龍為食的食肉恐龍也自然隨之而去②地殼活動頻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噴發接連不斷,大洪水也相繼肆虐,動作笨拙的恐龍因來不及逃脫而大量死去,僥幸剩余下來的卻又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最后變全部死掉③由于宇宙中有距離地球很近的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線輻射到地球上來,把很多恐龍及其他一些同時期的生物都殺死了④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擊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龍大量死亡。
第四課
月球上有什么
一、填空:
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平均距離地球(38.44萬)千米,直徑(3476)千米,體積相當于地球的(1/49).
2、月球表面最顯著的特征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其中最大的環形山的直徑達(235千米).觀察發現,環形山的形狀很像火山口和隕星坑。
3、月球表面高低起伏,較高的地方是(高原),較暗的地方是(廣闊的平原)。
4、月球上沒有(空氣)和(水分),晝夜溫差大,白天的最高溫度可達(127℃),夜間的最低溫度可降到(-183℃),因此月球上沒有(生命)的存在。
5、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當于地球表面引力的(1/6)。
6、根據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標本,測定月球的年齡約有(50億)年,比地球古老。
二、簡答:
1、你認為月球上眾多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
答:可能是由小天體碰撞和火山爆炸形成的。
2、一個大力士在地球上所舉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學生也能將它舉起,這是什么原因?
答: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當于地球表面的1/6。
3、月球上有像地球上的風雨雷電嗎?
答:沒有。因為地球上的各種天氣現象是大氣和水循環運動的結果,月球上沒有空氣和水分,所以不能產生各種天氣現象。
4、月球上有花草樹木、鳥獸魚蟲嗎?
答:沒有。因為月球上不具備生物生存需要的空氣和水等條件。
5、月球上有什么?
答:月球上有高原、有廣闊的平原、有星羅棋布的環形山。
第五課
觀察月球
一、填空:
1、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規律: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時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東向西)運動。但明亮部分的形狀(沒有)什么變化;不同日期的同一時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自西向東)移動。同時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狀和方向)也發生了變化。
2、月相變化與月球的運動規律:月球(明亮和黑暗兩部分的不斷變化的狀況)叫做月相,兩次月圓之間大約相隔29.5天;月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圈大約需要(27.3)個地球日,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圈大約需要(27.3)個地球日;月相變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圍繞地球公轉)的過程中發生的。
3、各時間段月相名稱:
農歷上半月時:農歷初一初二,地球上看不到月亮叫(新月或朔月)。初三初四,月牙缺口(向東),圓弧(向西),是為(蛾眉月)。
初七初八明暗各半的月亮是為(上弦月)。
到了農歷十五前后看到的圓月,為滿月(或望月)。
進入農歷下半月時,月亮出現的時間會每天變(晚),并且逐漸出現(缺口),缺口(向西)。在農歷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七、二十八時黎明前掛在(東方)天空的月牙稱(殘月)。
4、月球明亮部分的變化規律:
上半月在傍晚時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東)移動,月亮的明亮部分(向西),隨著日期的變化明亮部分逐漸(增多)。直至(滿月)。
下半月在清晨時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東)移動,月亮的明亮部分(向東),隨著日期的變化明亮部分逐漸(變少),直至(朔月)。
5、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與月相的變化都是(周期性)的,有(規律)的。
第六課
月相的成因
一、填空:
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在不停地圍繞地球(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2、月球本身不會(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
3、月相變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圍繞(地球自西向東公轉)的過程中發生的。
4、當月球在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我們看到的月相是(新月),發生的時間是(農歷初一)。
5、當地球處于太陽和月球之間時,我們看到的月相是(滿月),發生的時間是(農歷十五或十六)。
二、問答;
1、月相變化是怎樣形成的?
月球本身不會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陽光。月球不停地繞地球公轉,日、地、月三個天體的位置不斷變化,地球上的人們看到月球被太陽光照亮的部分也隨著變化,這就是月相變化。
第七課
登上月球
一、填空
1、(1609年)加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對著月球后,人類就開始了對月球的科學探測。
2、(1961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并于1961年吧宇航員(加加林)送上近地軌道,人類便闖入太空開始對月球進行探測。
3、到20世紀70年代末,蘇聯共向月球發射了(32)枚探測器,美國向月球發射了(21枚)探測裝置。
4、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始于(1961年),(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溫·奧爾德林乘(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夢想。
5、從1969年到1972年,美國共進行了(5次)“阿波羅”飛行,共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對月球表面進行了廣泛考察。
6、我國已經啟動了一個以(“嫦娥”)探月計劃為起點的慶大的月球探測計劃。
7、(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2010年10月1日18時)“嫦娥二號”順利發射,(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嫦娥三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8、2013年6月11日成功發射神舟十號飛船。有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三名宇航員同時升空,任務時間15天。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二、問答:
1、宇航員登月球前要做哪些準備?
答:乘著宇宙飛船,帶上氧氣、水、食品(特制的)、穿上既散熱又保暖、能防輻射的宇航服,配備通信,科學考察所需要的各類儀器等。
PAGE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河县| 陈巴尔虎旗| 南溪县| 宜城市| 顺义区| 全州县| 吉林市| 馆陶县| 台北市| 鄄城县| 镇宁| 宿州市| 浮山县| 利津县| 都匀市| 五峰| 新郑市| 襄樊市| 鲁甸县| 鄂伦春自治旗| 桂平市| 武威市| 林口县| 枣阳市| 龙川县| 济南市| 肥乡县| 维西| 驻马店市| 宜阳县| 奉化市| 贵州省| 望江县| 赫章县| 张家口市| 隆昌县| 达州市| 大关县| 石嘴山市| 高碑店市| 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