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第14課明朝的統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強化皇權科舉考試的變化經濟的發展目錄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敗,各級官吏竭力搜刮民財,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從1351年起,各地農民起義爆發,最終結束了元朝對全國的統治。元朝為什么會滅亡呢?明朝是由誰建立的呢?哪一年?都城在哪里?元末農民起義1368朱元璋攻滅群雄明朝建立1351朱元璋像一、明朝的建立1.建立者:朱元璋2.建立時間:1368年3.定都:應天府(今南京)明朝疆域圖一、明朝的建立姓名:朱元璋(外號:朱重八、朱國瑞)學歷:無文憑,秀才舉人進士統統的不是,后曾自學過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貧農父親:朱五四,農民母親:陳氏,農民1328年-1344年放牛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討飯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鐘1352年-1368年造反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個人簡歷主要經歷世之寒微有能過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極也!趙某某營銷經理/MarketingManager材料“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禮所言,不得隔越中書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明實錄》卷五十九結合課文和材料,找出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地方分權和朝臣權力過大。二、朱元璋強化皇權朱元璋為了鞏固統治,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三司,是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財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揮使司(掌軍務)。三司長官由中央任命。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材料: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稱其舊宅井里涌出醴泉,此為祥瑞,并借此邀請明太祖朱元璋前來觀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太監云奇緊拉住韁繩,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覺事態嚴重,結果發現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當天處死胡惟庸等。同時藉辭窮追其友好,包括開國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等大批元勛宿將皆受株連,牽連致死者三萬余人,史稱胡惟庸案。朱元璋為了鞏固統治,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胡惟庸案”是朱元璋為了解決傳統的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強化皇權所采取的暴力行動。②為分散兵權,朱元璋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問題思考:朱元璋對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動,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權力的分散與制衡。通過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權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員專權,從而加強了皇權。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一次大學士宋濂上朝,朱元璋問他:“昨天在家請客沒有,請的哪幾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實一一回答。朱元璋高興地說:“說的全對,沒有騙我。”說著拿出一張圖,上面畫著宋濂請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見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朱元璋通過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卻知天下事”?職能: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設立錦衣衛和東廠①朱元璋設立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錦衣衛印②明成祖設立東廠。東廠,明成祖在北京東安門北東廠胡同成立的特務機構,由宦官負責,權力在錦衣衛之上。錦衣衛和東廠,這兩個機構合稱“廠衛”。“廠衛”機構設立的目的是監視官民。職能是掌管侍衛、緝捕、邢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其特點是由皇帝直接指揮,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錦衣衛印東廠腰牌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明太祖實錄》朱元璋立下這條“祖訓”的目的何在?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防止相權威脅君權,防止大權旁落。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具體措施和影響措施影響中央地方軍事特務廢丞相和中書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明成祖建立內閣。取消行中書省,設三司;分封諸子為王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分散行省的權力,鞏固皇權皇帝就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加強了君主專制設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南京江南貢院的科舉考場明朝科舉考試的范圍是什么?考試要求是什么?試卷文體是怎樣的?這樣的考試出現了怎樣的后果?考試范圍:“四書”“五經”。答題觀點:朱熹《四書集注》。(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準隨意發揮自己的見解。)試卷文體:八股文。三、科舉考試的變化格式內容要求破題用兩句說破題目要義承題承接破題的意義加以闡明起講議論的開始入手起講后的入手處起股、中股正式的議論后股、束股指定行文格式積極影響從考試制度來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試的辦法,使考試更加規范化,增大了考試標準的客觀性,對以后的考試制度也有借鑒意義。消極影響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扼殺了許多人才的創造性思維。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極大的阻礙。消極影響對人們的思想有束縛作用,扼殺了許多人才的創造性思維,助長不講求實際學問的壞學風。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極大的阻礙。范進中舉材料“我定下的文體叫八股,句句對仗平仄要調。考得你晝夜把心血耗,考得你大好青春等閑拋。考得你不分苗和草,考得你手不能提來肩不能挑,考得你頭發白牙齒全掉,考得你弓背又駝腰。年年考,月月考,活活考死你這命一條!”歐陽中石《范進中舉》危害八股取士是明清統治者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發展。結合材料和圖片,討論八股取士有哪些危害。朝代控制思想的措施秦朝漢朝明朝焚書坑儒八股取士是科舉制的一種比較特殊的考試方式,實際上為了從思想上控制知識分子,是明朝君權加強的又一表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八股取士根據教材內容,請概述一下明朝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方面的發展與進步。農業商業手工業引進了原產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業: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商業:商品經濟相當活躍。出現了較大的商業城市,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四、經濟的發展1、農業農業:引進了原產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材料一: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數為6600余萬,明末高達1億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億。——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Ⅱ材料二:甘薯者,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陸耀《甘薯錄》材料三: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三省邊防備覽》(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問題?(2)材料二、三反映了引進的農作物有何特點?(3)明朝引進農作物有何意義?(1)明清時期人口增長的速度非常快。(2)引進的外來物種易種植、產量高。(3)大大豐富了我國農作物的品種;經濟作物的引進,可以促進農業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并為手工業生產提供更多的原料。2.手工業絲織業棉紡織業制瓷業明青花明彩瓷藍印花布·官人騎馬織機明代青花扁壺關于明代的手工業發展,要特別關注一下明代的青花瓷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宋代是百花爭艷,元代是一個過渡,明代則形成了幾乎是景德鎮一花獨放的局面。明代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最主要的產品,它代表了中國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故宮藏明萬歷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3.商業發展的表現1.商品經濟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還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業城市。《皇都積勝圖》(局部)這幅長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況的再現。畫面注重描繪市區商業街道的面貌,街道上車馬行人熙來攘往,茶樓酒肆店鋪林立,招幌牌匾隨處可見,馬戲、小唱處處聚集著人群看客,金店銀鋪人潮如涌。《南都繁會圖》(局部)“南都”指南京,“東西兩洋”指東洋和西洋;“西北兩口”指張家口和古北口。這些招牌,反映了當時南京經營貨物的種類繁多,交易范圍廣泛,是當時商品經濟繁榮的縮影。1.商品經濟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還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業城市。2.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晉商,通常意義的晉商指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徽商,指徽州(府)籍商人的總稱。興盛于明中葉以后,歷時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漸趨衰落特點:明代商品經濟相當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許多富人積極從事商貿活動,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明朝的建立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經濟發展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崛起建立明朝占領大都,結束元朝統治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今南京)朱元璋改革官制改革科舉制度廢除丞相制度、分散兵權設立特務機構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農業:引進高產物種手工業:紡織業、制瓷業快速發展商業:商品經濟活躍,大型商業城市和商幫出現課堂小結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統治導入視頻.mp4 明朝八股取士.mp4 第14課明朝的統治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