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臺灣高三中國文化史(上冊)[成套]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臺灣高三中國文化史(上冊)[成套]

資源簡介

高三中國文化史 上冊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起源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起源及其地理背景
第三節 文字的發明與演變
第四節 早期中國文化的發展
第二章 中華民族的融合與文化的綿延擴大
第一節 中華民族的融合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綿延擴大
第三章 思想領域的開拓與發展(一)
第一節 古代學術的轉變
第二節 先秦諸子的流派
第三節 孔子與先秦儒家思想
第四節 漢代的政治與思想
第四章 思想領域的開拓與發展(二)
第一節 魏晉思潮的激盪
第二節 隋唐以降儒學的新發展
第三節 清代思想與學術的動向
第五章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交融
第一節 佛教的輸入及其傳布
第二節 隋唐以降佛教的發展
第三節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調和
第六章 社會生活的演進
第一節 社會組織的基礎
第二節 傳統社會的農業、農村與農民
第三節 日常生活的演變(一)
第四節 日常生活的演變(二)
第七章 知識分子的興起與發展
第一節 先秦時代士的興起
第二節 秦漢知識分子
第三節 魏晉至唐代的知識分子
第四節 宋代至清代的知識分子
第五節 近代知識分子的興起及其救國途徑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起源
第一節 導 論
文化的涵義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綿延不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胼手胝足,創造了
璀璨豐富的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史上光輝的篇章。
「文化」一詞就其廣義而言,是指人類生活的總體。它是人類從長期經驗中
所創造的共同生活方式。因此,舉凡思想活動、民族融合、宗教信仰、社會結構、
教育制度、經濟活動、政治組織、科技發展與藝術成就等,都是廣義的「文化」
一詞所包涵的項目。至於狹義的「文化」一詞,則是指學術思想等精神層面的活
動及其成果而言。由於「中國文化史」是以高中一年級及二年級中國歷史知識為
基礎的一門課程,所以,過去業已研討的部分,例如經濟活動及政治組織與制度,
本書均加以精簡,詳略互見而避免重複。
文化的整體性
從世界文化史的發展經驗看來,文化系統最重要的本質就是它的整體性。所
謂「文化的整體性」,有兩種涵義:
一、就橫切面而言,任何一個文化系統固然可以區分為物質生活、社會生活、
精神生活等三大範疇,也可以更細分為經濟、社會、政治、科學、宗教、道德、
文學及藝術等不同要素,但是,這些範疇或要素都融合為一整體,通體相關,牽
一髮而動全身。文化的各部門一方面固然各有其獨自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卻又互
相協調合作,互相適應。例如:秦帝國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年的紛爭;
這項政治的變局,必然與其他的文化要素的轉型互有關係,而且兩者交互影響。
二、就縱剖面而言,文化系統都有其悠久的歷史傳承,它是貫通古今的整體。
人類在時間與空間因素的交織之下創造文化,所以文化系統常具有時間性與空間
性。例如:古代文化不同於近代文化;而不同的地理背景也產生不同的文化型態,
如游牧文化迴異於農耕文化。但是,正如孔子所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
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註】文化發展隨時間變化而因革損益,
古今通貫而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中國文化的進展
中國文化史的進展可以區分為三個主要階段:一、遠古至秦代:中國文化的
基本規模大多在此時奠定。國家組織的初步形成、民族的初步融合、思想領域的
開拓、教育理想的提出、……等,都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二、漢至
唐代:在這個階段裡,中國不但發展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組織,思想也獲得了更進
一步的舒展,而且在文化上與政治上,中國也與亞洲各民族展開更密切的接觸。
三、宋元明清時代:中國文化在這個階段裡趨於成熟。宗族在社會結構中更發揮
作用,儒家教育的理想進一步落實在書院制度裡,文史哲學及藝術也獲得了可觀
的成就。凡此皆為此一階段的重要文化進展。
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與文化意識,所以文化史研究一直是中國史學
研究的重要部門。易經繫辭描寫遠古時代先民從穴居野處而構築居室,由漁獵而
農耕,辛勤創造文化的歷程,具有濃厚的文化意識。司馬遷的史記敘述中國歷史
各方面的發展,論大道、述貨殖、敍遊俠,研究範圍包括政治活動、學術思想、
經濟活動、社會生活等各方面,涵蓋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項目。綿延至於今日,中
國文化史一直是歷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每位關心國家民族前途的青年所必須
具備的歷史知識。
【注釋】
註、論語為政篇。
【研究與討論】
一、試討論「文化」一詞的含意。
二、何謂「文化的整體性」?試申論之。
三、中國文化的進展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起源及其地理背景
新石器革命
在中國境內很早就有人類居住與活動。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方式極為簡單,
已知用火,並能打製粗糙的石器使用,漁獵和採集為其主要生產方式。
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進程極其緩慢,如同漫漫長夜。人類憑著簡陋的器具,只
能從事漁獵和採集生活,終日棲棲皇皇求生存之不暇,談不上有意義的文化活動。
至少在距今八千年前開始,中國境內歷經了一次文明的大變革,考古學家稱之為
「新石器革命」。石器由打製改良為磨製,並分化為種種專門用途。更重要的是
農業與畜牧兩種新型態經濟生活的開始,將天然植物的種子加以人工的播種、培
育;把野生的獸類加以馴服、飼養,使其繁殖。這次重大的變革,改變了人和自
然的關係,把人類由只知從大自然攫取食物的自然的寄生者,轉變成食物的培育
者與生產者,減輕了人類對自然食物的依賴,提供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的
生存有了比較可靠的保障,才有餘裕從事其他的文化活動。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文化發展的步伐比以前快多了。長期的聚落出現,
使得群居生活日趨複雜;文字與藝術出現,從此可以用抽象的符號表示具體的實
物,使人與人間互相交通的管道擴大而且深入。人類從此不再僅僅面對自然資源
爭取生存,也必須面對自己所創造的環境,學習與同類相處,迎接新的挑戰。
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
中國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區以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與龍山文化(又
稱「黑陶文化」)為兩大主流。仰韶文化包括整個中原地區及關陝一帶,時間約
涵蓋西元前五千至三千年之間。仰韶文化聚落的內部結構,以西安半坡遺址為例,
房屋、窖穴、畜牧圈欄集中在聚落中心,居住區外圍的壕溝,或許具有防禦野獸
及敵人的功能。遺址北邊是公共墓地,東邊為陶窰。居住區中心有一大方屋,可
能是聚落、會所之類的公共場所,似乎已有某種程度的政治組織。農業以種植粟、
稷(皆屬所謂的「小米」)為主,家畜以豬、狗為主;陶器有彩繪紋飾。
在中原地區,緊接著仰韶文化之後的晚期新石器文化是龍山文化;分布更廣,
內容也更豐富。農產品仍以粟、稷為主,收穫量則似乎大為提升;加工工具日益
增多,陶器輪製法也普遍使用。村落有夯土【一】築成的圍牆以資自衛。卜骨、
特殊的葬儀及祖先崇拜的出現,說明了宗教信仰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
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所出現的社會轉化,最明顯的現象就是生產力提高、
物質文化進展、貧富分化以及社群內部結構日趨複雜。
中國文化的起源
過去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文化早期發展是東西二元對立,也有認為係由中原文
化核心地區向四周擴散者;現在一般學者大致都同意中國早期文化呈分區發展的
狀態。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分布幾乎遍及南北各地,而新石器時代除中原地區外,
長江下游、太湖沿岸、漢水流域,乃至於塞北、東北、甘肅、青海、東南沿海、
臺灣等地,都具備地方特色的文化發展。
以發現於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為例,其年代相當於仰韶文化的早期及中期,
居住遺址是木結構的干欄式住屋。從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
廣闊地區,普遍採用干欄式建築,當係適應多雨潮濕,避免瘴癘蛇蟲,而發展出
來的土著文化。
更重要的是在河姆渡遺址發現有稻穀遺存,是目前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紀錄。
晚於河姆渡文化的江漢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址,也多有稻穀的痕跡。
就臺灣地區而言,臺東長濱鄉就曾發現有屬於舊石器時代的遠古石片文化;
在北部、西南部、東南部沿海及河口地帶,濁水溪及大肚溪流域,都曾發現新石
器時代早期的繩紋陶文化。
中國文化的地理背景
無論從文獻或考古資料都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聚落,
雖然在氣候與地理上各不相同,但分布在近水的高地,卻有其共同現象:水則或
為支流或為湖泊;地則或是臺地或是丘陵。因為近水,故利於取水;而地勢較高,
則不受水患。
中國農業文明的起源,因為適應著黃土區域與江漢流域兩種不同的水候與地
理狀況,而分別產生以小米與水稻為主的不同文化。黃土區域為半乾旱氣候,植
物資源比較缺乏,但黃土質鬆,相當肥沃,易於耕植,所以利用集中夏季的雨量
種植小米;江漢流域雨量較多,冬旱不如黃土區域明顯,因此先民種植適應副熱
帶氣候的水稻。
【注釋】
註、所謂夯土(夯,音ㄏㄤ),是把泥土一層層打緊,作為房基或牆壁。
【研究與討論】
一、何謂「新石器革命」?
二、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社會有何重大變遷?
三、早期中國文化的地理背景有何特徵?
【附圖】
圖一 從太空鳥瞰中華山川
圖二 周口店鳥瞰圖
圖三 北京人生活想像圖
圖四 新石器時代遺物──半坡出土的石器
圖五 半坡出土的農作物──粟粒、菜籽、榛子
圖六 新石器時代社會生活想像圖
圖七 新石器時代聚落──半坡村模型
圖八 半坡陶盆
圖九 龍山文化──黑陶罐
圖一○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圖一一 河姆渡木造建築遺跡
第三節 文字的發明與演變
中國文字的特性
與世界上大多數的文字相較,中國文字最大的特性,乃在於它不是拼音文字,
而是一種由圖形演變而成的文字。除了具有一般文字的表音作用之外,它的特質
是可以從字型上揣摩文字的意義;因此方言之間,只要意義相同,並不需要隨著
語音的不同而改變文字的形體。例如:用國語、閩南語和粵語說到「江」,語音
都不同;如果是拼音文字,就必須有三個不同的字;但是,中國字卻只要共同寫
一個「江」字就可以了。這種文字特性,克服了中國幅員的廣闊,因此儘管各種
方言之間有極大的語音分歧,各地方的人卻可以透過統一的文字互通聲息,有助
於消除隔閡。這種文字特性,也超越了中國歷史的漫長悠久,使得現今學者可以
根據造字原則來辨識商代的甲骨文,並進而以甲骨文來證經述史。
由於中國文字「單音」、「獨體」、結構「方正」的特色,因此易於創造對
仗工整的駢體詩文,和寶塔詩、迴文詩等文字遊戲。再由於中國文字起源於圖畫,
又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質,基本上已含有濃厚的藝術性,因此發展出體勢妍巧、
剛柔並蓄的書法及篆刻藝術。
中國文字的發明
自古以來中國即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但根據現有的可靠資料,只能
說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古而六書較完備的文字。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大略屬於商代盤庚遷殷至紂王亡國兩百
七十餘年間的遺物,內容多半為貞卜之辭,因此又稱為「甲骨卜辭」。根據近代
學者的研究,已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總數約有四千六百多個單字,其中可以辨識的
大約有一千三百字左右。這些文字因係刀刻之故,因此多作方形,而且方向正反
不拘,筆畫繁簡亦未定;一方面充分顯露了象形文字的特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
是未完全成熟的文字。雖然如此,甲骨文字仍然經過相當程度的簡化,圖畫的意
味已淡,大部分的結構係由橫豎的線條組成,可以說是「寫」上去,而不是「畫」
上去的。此外,甲骨文中已有大量的形聲字,可見甲骨文雖未完全成熟,亦非草
創時期的文字,若與西安半坡的陶文相較,已有兩三千年的發展演進。
中國文字的構造
關於中國文字的造字原則,漢朝的學者已開始整理、研究,而有所謂的「六
書」之說。在各家說法中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的解說最為詳備,此即是指
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在整部說文解字中,許慎便依以上這些原
則對文字結構加以分析說明,供後學者參考研究,對中國文字學貢獻極大,是舊
時中國最重要的一部字書。
中國文字的演變
中國文字形成之後,其書體本身也屢經嬗變。商周銅器上的銘刻文字,一般
稱為「金文」或「鐘鼎文」。這一系的文字與甲骨文一脈相承,保有書體方向不
拘,筆畫未定的特色,但是有些字與甲骨文也有顯著差異,可見當時文字已有相
當演變。
漢書藝文志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此「大篆」又稱「籀文」。
據近代學者研究,戰國時代秦國即採用大篆,而六國則採用另一種漢人稱為「古
文」的文字。這種文字是西漢景帝至武帝間,魯恭王壞孔壁所發現的經書上的文
字。其字頭粗尾細,極似蝌蚪,因此又名「蝌蚪文」。
大篆結體繁重,而「古文」分布地域廣,變複雜,因此秦始皇初兼天下,
丞相李斯即奏請統一文字。一方面罷其與秦文不合者,另一方面對大篆加以省改,
通令全國行使,是所謂「小篆」。小篆的筆畫和方位已有很明顯的固定趨向,圖
畫的意味喪失更多,比起甲骨文、金文等,已經顯得很工整了。
秦時除了「小篆」外,另有更便於書寫的「隸書」興起。隸書的筆畫簡略,
筆勢易曲為直,改圓為方,因此字體結構的「同化」現象十分明顯,已經完全脫
離圖畫系統,成為純粹線條的符號組合,漢代即通行這種書體。中國文字的發展
演變,到了漢隸已到達定型階段,其後的「草書」、「楷書」、「行書」都由漢
隸直接演變而成,其形體結構再也沒有根本性的改易。
【研究與討論】
一、中國文字的特性何在?
二、「隸書」通行於何時?有何重要性?
【附圖】
圖一二 寶塔詩
圖一三 迴文詩(一)、(二)、(三)
圖一四 篆刻之美
圖一五 甲骨文與現代文字之對照
圖一六 半坡陶文
圖一七 說文解字及其注釋
圖一八 (一)散氏盤、(二)散氏盤銘文
圖一九 秦與六國文字書寫不同之一例
圖二○ 中國文字演變之跡
第四節 早期中國文化的發展
國家的形成
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社會又發生重大轉變,農莊聚落間交往愈頻繁,戰爭
愈劇烈,集團意識更為加強;同時由於長期的戰爭掠奪,軍隊與政府逐漸產生,
國家於焉形成。
民國初年在疑古派史學家的影響下,殷商以前的歷史受到嚴重的懷疑;但由
於考古資料的出現及其研究成果的累積,現在學者一般多認為夏代得存在大致是
可信的。從文獻上看,較早的史料如詩經、尚書等都有關於夏代的紀錄;從考古
資料上來看,在晉南、豫西地區發現的「二里頭類型」文化,與古籍所載夏代得
主要活動範圍大致相合,時代斷限也大致重疊,許多學者認為就是夏代文化的遺
存。
河南王城崗發現兩座古城,已具備初期都城的特徵,其年代較史書所載夏代
開國略早,且位於傳說中夏人發跡之處,意義重大。都城的出現象徵著國家的起
源。在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有一大型的宮殿遺址,其年代約在夏商之間,布
局嚴謹,結構分明,開創中國宮殿建築的先河。由中庭內的祭祀坑推測。這座宮
殿應是宗廟。建築規模宏偉,建造時工作量需求極大,可以想像當時社會的組織
力與政治的統制力已達相當規模,才可能建造規模如此宏大的宮殿,此時的政權
結構已經相當強化了。
物質文化
商周是青銅器鼎盛的時代,這時的青銅器大致可分為六類;禮器、樂器、兵
器、車器、工具與雜器;以數量言,兵、車器最多,工具與雜器較少。青銅器以
禮、樂、兵、車為主,主要提供貴族使用,未能普及於一般人。在遠古時代,生
產工具仍以石、木、角、骨等器為主,金屬未居重要地位;進入春秋戰國時代以
後,以鐵器為生產工具的情形才漸形普遍。
農業技術方面也有可觀的進步。商代已有一部相當成熟而周密的曆法,能夠
更有效地掌握農事配合天時的知識;周代播種以順應地勢高下及水流方向,定為
東西或南北向的壟畝,早已超越漫地撒種或掘坑點種的階段;春秋戰國以後,牛
耕與犂耕日益普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大幅提高,農業的發展益見蓬勃。
手工業方面,冶金業、製陶業、玉石業、骨角業、麻絲業、皮革業及竹木業
等,都有細密的分工,也具有相當程度的規模。
商業方面,近鄰交換貨物的傳統由來已久,而遠地貿易到春秋戰國時已甚為
發達。生產力的提高、人口的增加、社會的需要等,都是推動商業發展的動力。
政治社會組織與精神文化
夏代的政治社會組織,因現存文獻不足,尚茫昧難稽。到殷商時期,商王擁
有相當大的權力,假神權進行統治。但由於氏族制的傳統,王族和若干世代任官
的氏族地位差距不大,對商王的權威有相當強大的制衡力量,當時中央政府組織
已具有相當規模
商代社會是一高度發展的階級社會,大致可分為兩層,在上是王室、諸侯、
百官貴族等統治階層;在下是從事農耕的小人及奴隸。
周代封建諸侯,同姓為多,藉著宗法制度及政治系統與親屬系統緊密結合,
周天子對諸侯而言,不但是他們政治上的君主,也是他們所屬大家族的宗主,周
天子乃以此雙重身分統治天下。
在宗教觀念方面,商代帝王幾乎無旬不祭,戰戰兢兢,唯恐得罪鬼神,有殺
人殉神的習慣。周人滅商,建立周朝,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大轉折,周人思考商人
覆亡的原因,產生了「天命靡常」的觀念;而天命的轉移,則取決於人的作為,
因而強調人類莊敬戒慎的努力。這是中國史上人文精神開始昂揚的時代。
時代的演變
西周晚期以降,我國歷史歷經幾百年的醞釀演變,至秦統一中國,面貌為之
一新。
西周時期諸侯即位的再敕封典禮多在周王都城舉行,周天子也有力量干預諸
侯國之事。但自西周晚期以後,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封建體制已逐漸衰微,周天子
威權大失,封建貴族間彼此爭奪權益。現存的周代銅器銘文,提到貴族間的財務
糾紛,也記述貴族間因破壞對方田邑而割地賠償的契約文書。除了貴族內部的糾
紛外,從若干銅器銘文中,可以看出貴族的沒落與小官的崛起,這種現象說明社
會流動已肇始於西周晚期。
禮制是維護古代政治社會秩序最有力的工具,尤其在周代,由天子以至庶人,
嚴格的等級區分都表現在生活的各方面。以考古資料而言,從西周晚期到春秋中
期,禮制較為嚴謹。只有貴族才能以鼎隨葬,而不同等級的貴族的鼎數也各有其
制。春秋晚期以後,平民墓中已用鼎隨葬,貴族墓中列鼎亦有僭禮現象。同時墓
葬品中禮器也逐漸由代表財富的珍貴用品和日用品所取代,顯示出由貴賤之別到
貧富之分的社會價值觀念之轉變。
這個時代中,人文精神日益躍升,春秋賢者屢發人文思想,比孔子稍早的子
產說;「天道遠,人道邇」【一】,更早些的季梁說;「夫民,神之主也」【二】,人
的價值益為肯定。
綜上所述,自西周晚期已降的政治制度瓦解、社會流動、人文精神提升等現
象,提供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一個重要的背景,使他們因應變局而著書立說,
開創中國文化史上諸子蠭起、百家爭鳴的新局面。
【注釋】
一、左傳,昭公十八年。
二、左傳,桓公六年。
【研究與討論】
一、中國歷史上,國家組織的形態大約出現於何時?
二、何謂「天命靡常」?這種思想觀念起於何時?有何重要意義?
三、西周末年以降,中國歷史的主要變局出現在那一方面?
【附圖】
圖二一 二里頭一號宮殿復原圖
圖二二 商代青銅鉞
圖二三 商代銅鏡
圖二四 安陽殷帝王墓遺址、安陽殷帝王墓殉葬想像圖
第二章 中華民族的融合與文化的綿延擴大
第一節 中華民族的融合
中華民族的涵義
在中國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民族的不斷融合與文化重心的逐漸南移,是兩件
影響深遠的歷史事實。
中華民族包含很多族,漢人佔百分之九十三以上。在體質上,中華民族主要
屬於蒙古利亞種(Mongolian race);在語言上,中華民族至少包括漢藏語族
(Sino-Tibetan family)、阿爾泰語族(Altaic family)兩大系統;在文化上,構
成中華民族的各族,在經濟生活、婚喪喜慶、四時節令、宗教信仰各方面,都表
現獨特的文化傳統。因此,中華民族居住的土地涵蓋了多種地形,人種混凝了多
種種類,語言包含了多種支系,文化包含了多種傳統,充分表現中國文化納多為
一、兼容並蓄的特質。
民族融合的階段
中國文化這種融凝不同民族支系而為一體的特質,並非一蹴而幾,它是在悠
久的歷史進程中完成的。
民族的融合過程約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期涵蓋上古至先秦。在上古時代,
中國本是華夷雜處的局面,華夷之間的區別表現在生活、語言、服飾以及戰爭等
差異上。周代以降,華夷衝突日趨頻繁,而周幽王為犬戎所殺尤為重大的歷史事
件。夷狄的交侵,使諸夏深感威脅,而謀求聯合自保,此為春秋許多國家霸業形
成之外在刺激。管仲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保存華夏文化,居功最偉,
光耀史冊。
但在華夷衝突的過程中,雙方也開始因多次接觸,互相了解而走向民族融合
的道路。從歷史經驗來看,華夷民族的融合至少透過以下幾條途徑:一、經濟嘉
惠:蠻、夷、戎、狄等族接受華夏民族農業生產的技術,以改善其生活。二、婚
姻締結:自西周以降,華夷互通婚姻之事屢有記載,如春秋時代的晉獻公娶戎族
之女為妻。三、文化交流:隨著春秋戰國時代各地文化的交流,戎狄漸習華風,
文化水準逐漸提高。在華夷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中國」這個名詞也逐漸取得了
文化上的涵義。
中華民族融合的第二期是指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代。「羈縻」政策是漢帝國
處理對外族關係的基本原則,尤其是與匈奴的往來為然。所謂「羈縻」是一種彈
性的對待外族政策,外族如來歸以禮,則禮無不答。在晉代「五胡亂華」時期,
匈奴、鮮卑、羯、氐、羌等胡族無不接受華夏文化的洗禮,尤其是鮮卑人所建立
的北魏,更推行穿漢服、說漢語、鼓勵胡漢通婚、改漢姓及採用漢人籍貫等一系
列的漢化政策,有助於民族的融合。
民族融合的第三期起自隋唐,終於元末。唐代是中國史上光輝遠被的盛世,
文化聲威遠播四裔,新羅、日本前來留學,西域各族來華經商,漢字、儒學、律
令、科技及佛教乃得廣被東亞;而漢代時即已流行於中國的西域文化如音樂、歌
舞、技藝、衣食亦加速流傳於中國。大唐天子地位崇高,西域諸國人士紛紛來華
定居,華夷一家之盛況,誠屬空前。
大唐帝國瓦解,兩宋積弱不振,邊疆民族應時而起,入主中原,建立王朝;
但是邊疆民族雖以軍事力量征服中原,卻在文化上與中國互相溝通融合。例如金、
元二代,大多採用中國的政治制度,接受中國的文化思想;例如朱子的四書集注,
就在元代時成為科舉考試的定本。
民族融合的第四期是指明代以迄現代。明代對外關係活躍。滿清以武力入主
中原,但在文化上與中國融合交流之程度遠比契丹、蒙古等族更為深刻。其餘如
苗、傜、藏、回各族亦均朝民族融合之方向邁進。隨著現代科技之進展與交通之
便捷,民族融合的趨勢必然順利發展,匯為歷史文化的巨流。
【研究與討論】
一、「中華民族」的涵義何在?試討論之。
二、在中國文化史上,民族的融合可分為那幾個階段?
【附圖】
圖二五 戰國末銅雕胡人放鳥像
圖二六 戰國末匈奴金冠(一)、戰國末匈奴金冠(二)
圖二七 秦代時華夏與夷狄分布圖
圖二八 漢與單于和親千秋萬歲碑
圖二九 匈奴降服紀念瓦當
圖三○ 東漢時匈奴王之印
圖三一 唐賓客圖(章懷太子墓壁畫,很明顯可以看到圖中有外國使節)
圖三二 唐西域論語抄本(可以看出大唐文化之遠播)
圖三三 唐三彩──胡人五人樂隊
圖三四 唐代宮廷婦女奏樂圖
圖三五 西夏文字
圖三六 女真文字(可知受中國文字的影響)
圖三七 (一)晚清西南少數民族、(二)藏人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綿延擴大
文化重心的遷移
中國文化發祥於黃河中游的黃土谷地,包括渭河、汾何、……等支流河谷,
以黍、稷的栽培為其特色。另外,在遠古時代的長江流域及其三角洲地帶,也形
成了以稻米為特色的東南文化系統。雖然如此,在進入信史時代以後,中華民族
的活動則是以華北為中心而展開的;其後隨著時間綿延而不斷往南方發展。其過
程約可分為三個主要時期:
一、從遠古到西晉末年:中華民族從遠古以來,辛勤耕耘,開拓華北大平原,
並向山東半島發展,使關中和山東兩地區成為當時高度開發的區域。秦漢帝國都
以關中地區為政治、經濟中心,但也相當注意南方的經營。在三國鼎立時代,吳、
蜀兩國對東南及西南地區的開發貢獻很大,但這個時代,中國文化的重心仍在華
北。到了西晉永嘉五年(西元三一一年)發生「永嘉之亂」以後,北方人才及文
物才大量南遷,結束了第一個階段。
二、從東晉立國到北宋末年:在這個時期裡,南方社會經濟逐漸開發。隨著
永嘉之亂的破壞,晉室及豪族南渡,政治、文化重心隨之播於南方。到了隋唐帝
國建立之時,華北政治軍事的穩定,有賴於南方繁榮經濟的支持,已成為客觀的
歷史要求。溝通南北的運河就是因應這種歷史要求而開鑿的大工程。安史之亂以
後,華北慘遭兵災之蹂躪,久受藩鎮之割據,南北經濟、文化中心易位的趨勢更
加速發展。在整個唐宋時代,華北的生存實與東南半壁江山互為依存。在第二個
階段裡,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發生的「安史之亂」是重要的轉捩
點。
三、從南宋立國到近代:北宋欽宗靖康二年(西元一一二七年)發生靖康之
難的變局,使宋室南渡,中國歷史文化重心南移的過程於焉完成,而進入第三個
階段。這個階段是南方全盛的時代。南渡以後,宋代農村經濟逐漸恢復,人口大
量增加,土地兼併盛行,商業逐漸發達,但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消弭了貧富
鴻溝加深的問題。南方的繁榮表現在手工業的發達、絲織業及陶磁業重心的南遷
與發展之上。
在社會經濟日益發達的背景下,人才輩出,文風鼎盛乃成為南方地區的發展
趨勢。南宋初年的科舉考試中,中舉考生大量集中在福建及浙江等地區,就已逐
漸顯示這種傾向。宋代以後,南方出身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大量出
現,浙江、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尤為人才薈萃之處,南風蓬勃發展的趨
勢至今不衰。
南方社會經濟的發達
在文化重心逐漸南移的過程裡,華北地區由於長期的動亂等因素影響而日趨
沒落,南方地區則憑藉優越的地理條件而日益繁榮。南方社會經濟的繁榮表現在
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業技術的進步與生產量的提高:從唐代中葉開始,南方的水利與農業
已開始有長足進步。北宋時代,更在江南修築大規模的圩田及河塘,並講求作物
品種改良,農業生產賴以提升。到十一世紀開始,自占城引進的早熟稻,遍植於
華南的山坡地,可耕地面積大為增加。灌溉工具從北宋起,也有了可觀的進步,
以人力運轉的龍骨踏車,及以水利運轉的水輪的運用,也十分普遍。水利的興修
以及農業技術的進步,使南方農業生產獲得可觀的進展,所謂「湖廣熟,天下足」
的諺語,就是這項事實最恰當的描寫。
二、人口的增加與都市的興起:中國人口的分布,在北宋以前以黃河中、下
游流域最多。根據學者估計,西漢時代江南的戶口不過占全國戶口十分之ㄧ強,
到了北宋末年則已占全國戶口的一半以上。與南方人口的增加相伴而行的現象,
則是工商業的活躍與複雜化、交通與運輸的日趨發展,以及國內外貿易的熱絡。
在人煙稠密、物產富足的背景之下,南宋的首都臨安(杭州)成為首屈一指的大
城市,商民麕集,酒樓林立,直到元代,馬可波羅(Marco Polo)東來,看到蒙
古人統治下的杭州,仍為之驚羨不已。除了杭州之外,南方許多沿海大城如揚州、
泉州、溫州、廣州、……等也紛紛興起,蔚為繁榮景象。
三、知識的普及與人才的興盛:北宋以降,印刷術日益發達,知識傳播益形
普及。南渡以後,南方的印刷業甚為發達,杭州尤為重鎮。南方憑藉繁榮的社會
經濟以及鼎盛的文風,學術人才隨之輩出。宋代學風以浙、閩較為興盛。宋代著
名學者居於南方者不少,如朱子在福建、呂祖謙在浙東,都對當地學風產生風行
草偃的領導作用。元明兩代大體仍繼承宋代所形成的南盛於北的發展趨勢,清代
學風分布亦以南方的江、浙為最盛。所以南方知識分子的崛起,正是中國文化重
心南移的必然結果。
中國文化的發展,在上述社會、經濟及文化重心逐漸由北方向南方遷移的過
程裡,不斷地綿延擴大,蔚為巨流。
【研究與討論】
ㄧ、中國文化重心的遷移可分為幾個階段?
二、南方社會經濟的發達,主要表現在那些方面?
三、觀賞「清明上河圖」複製本,討論圖中所呈現的都市生活。
【附圖】
圖三八 (一)龍骨踏車、(二)水輪
第三章 思想領域的開拓與發展(一)
第一節 古代學術的轉變
古代的貴族學術
在古代封建社會裡,宗教、政治和學術三者之間關係至為密切。封建制度的
基礎在於宗法制度,政治關係就是血緣關係的延伸,因此,國家就是家族的擴大。
在宗廟祭祀的場合裡,祭祀輩分的親疏有嚴格的規定。這種輩分親疏的規定,也
同時決定了政治上貴族地位上下的秩序,及其相互的名分關係。宗廟裡主持祭祀
儀式的人物是祝與史,他們還兼掌占星、氣象及曆學等知識,使民間百姓得以依
時耕稼。就其大體而言,古代社會是一個政教合一、官師結合的社會。所以古代
的學術基本上是貴族的學術,也就是所謂「王官之學」。
古代的貴族學術以「禮」為中心。所謂「禮」,泛指古代社會中貴族階級的
生活方式而言。它是治理國家的依據、軍事行動的準則,更是個人立身行事的規
範。舉凡當時列國國君、大夫的政治行為,包括朝覲、聘享、盟會、喪祭、出征、……
等,都屬「禮」的範圍。因此,「禮」可以說是古代社會裡一切政治及學術的總
稱。最為嫻熟「禮」的就是祝與史,他們是古代社會中的學者。
王官學的衰微
周平王東遷以後,王綱不振,王命衰微,世卿大族互有陵替,氏族親情日趨
式微;各國競相發展實力,戰爭頻仍,規模宏大,武器日益精良,傷亡人數劇增,
封建制度日趨式微。
這種政治的變局加強了社會的流動性,所謂「君子陵夷,小人上升」成為春
秋戰國社會最引人注目的現象。各國國君與貴族互相爭權,使有才幹的平民獲得
拔擢,參與國政。各國間的兵戎相見,則使帶兵將領得以躍登高位,許多在政治
變局中失敗的貴族,則沉淪於社會的下層。
在封建制度瓦解的過程中,傳統的禮制逐漸崩潰,貴族僭禮越分之事屢見不
鮮;例如:孔子就曾對季氏舞八佾的舉動深表不滿。春秋時代,貴族之間對於禮
的涵義及其儀式行為就頗有爭論,於是,禮節儀文的講求與考究,就逐漸成為時
代的課題。許多博文知禮的學者開始出現,其中比較著名的如晉國的叔向、齊國
的晏嬰、鄭國的子產及宋國的向戌。
另一方面,隨著封建制度的解體,許多文化素養深厚而且知禮的貴族淪落於
社會的下層,不知禮而欠缺文化修養的人士卻躋身上層。於是,貴族的學術逐漸
流散於民間,而成新興的諸子百家之學。【一】
先秦諸子的思想立場
先秦諸子所面對的就是東周政治、社會、經濟以及思想的大變局。他們因應
時代的變局,而表現出至少三種不同的思想立場:第一,有些思想家對崩潰中的
舊制度與傳統保有孺慕之情,心嚮往之,努力加以延續或恢復;儒家、墨家屬之,
孔子、墨子是其代表。第二,有的思想家則在承認現狀的前提上,為新制度催生;
法家諸子屬之,韓非是代表人物。第三,有的思想家則厭棄人為制度,追求個人
心靈之逍遙與自適;道家諸子屬之,老子莊子為其代表。
【注釋】
一、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九年),上冊,第六
章。
【研究與討論】
一、「禮」在古代社會中有何重要性?
二、諸子百家興起的學術背景何在?
三、先秦諸子面對時代變局,形成何種不同的思想立場?
第二節 先秦諸子的流派
諸子的流派
先秦諸子處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變局裡,紛然並起,人自為說,家自為書,
以面對「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一】的時代狀況。司馬
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裡,引述其父司馬談的意見,分先秦諸子的流派為六家: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司馬談認為:儒家特別注重「序君臣父
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墨家注重節用;法家嚴而少恩,但特別注重「君臣
上下之分」;名家特重正名實;道家則與時遷移,應物變化;陰陽家則順應春夏
秋冬四時的變化而調整人的行事。以上是先秦時代比較重要的六個學派。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裡又把先秦學術分為十家: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
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以及小說家。以上十家中,除小說家之外的九
家則合稱為「九流」。
先秦諸子各種流派的學說,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是如果就其對中國文
化發展的影響而言,則以儒、道、法、陰陽等四家最為重要。儒家塑造中國文化
發展的基本方向,道家創造並提升中國人的心靈境界,法家則與中國傳統政治有
深刻關係,陰陽家五行的思想則深深地左右了中國民間生活方式與信仰。
先秦諸子與時代變局
先秦諸子所思考的問題和時代的變局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其發展約可分為三
個階段:第一期以孔子、墨子為代表,他們所關心的主要是如何使貴族階層的生
活趨於正當的問題;所以,這個時期諸子所討論的中心課題是「禮」。第二期以
孟子及莊子為代表,他們關懷在時代變局裡士階層的出處進退的問題;所以,這
個時期諸子所討論的中心課題是「仕」。第三期以荀子和韓非為代表,他們關心
士階層的流動如何趨於平靜的問題;所以,「治」成為這個時期諸子思想的中心
課題。
人治、法治與無為之治
先秦諸子思想流派雖多,但其中仍有明顯的脈絡可尋。如果就其政治思想內
容而言,則先秦諸子思想可歸納為以下三大流派。第一是人治派,儒家及墨家諸
子均屬之。儒家知人論世,特重成德之「君子」,結合道德與政治,完成內聖外
王之事業。墨家救世之主張則有賴賢人之任事。儒墨諸子都很重視為政者之德性,
以此作為善政的前提。所以孔子和墨子對於春秋戰國時代拔擢賢才的尚賢政治,
基本上都持肯定的態度。墨子更是大力鼓吹「尚賢」思想,主張政治應由賢能之
人領導。
第二是法治派,法家諸子屬之,韓非尤為其代表。法家諸子如申不害、商鞅、
韓非畫分道德於政治之外,認為個人之德性不足以致治,而必須以「法」、「術」、
「勢」等客觀之刑罰或制度控制群臣。這一流派的思想家對人性都持不信任的態
度。
第三則是無為而治派,以老子及莊子為其代表。老莊對自然充滿了孺慕情懷,
徹底否定人為造作的政治制度,絕對地崇尚個人自由。老莊厭棄法令、恬淡自適、
崇尚自然的思想,在儒家及法家之外,為亂世人心建造心靈的避風港,使中國人
悠游涵泳於老莊思想的生命情調與美感之中。
戰國思想的趨勢
先秦諸子在春秋戰國五百年之間,傳授學問,建立宗派,言論互有消長,思
想交互激盪。到了戰國時代遂出現兩種較為明顯的思想發展趨勢。從一方面來看,
先秦各家思想流派隨著學派的茁壯而枝葉日益繁生,支派逐漸形成。最具有代表
性的例子就是當時號為「顯學」的儒墨兩家。自從孔墨去世後,儒家及墨家就分
為許多派別,這些同門支派常因見解不同而互相攻訐,如戰國晚期的荀子就激烈
攻擊子思及孟子,認為他們背離孔門原始教義。
再從另一方面來看,先秦諸子流派思潮激盪,交互影響,例如墨者習儒者之
學,老莊、申韓學術頗有互通之處,……等,都是引人注意的現象。這種發展與
戰國末期政治走向統一的局勢互相激盪,調和折衷之思潮逐漸成熟,呂氏春秋之
編篡可視為先秦思潮發展的結局,而與大一統帝國的建立相呼應。
【注釋】
一、班固,漢書藝文志。
【研究與討論】
一、何謂「九流十家」?其中以何者較為重要?
二、先秦諸子之思想內容可分為幾派?
三、戰國晚期思潮有何發展?
【附圖】
圖三十九 先秦諸子的生存年代(虛線部分表示年代不詳)
第三節 孔子與先秦儒家思想
繼承與創新
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最為深遠、地位最為崇高的人物首推孔子。孔子繼承
西周以來悠久的文化傳統,並且加以陶鑄涵溶,自成一家,塑造中國文化發展的
基本方向。
孔子的歷史地位奠定於他將「王官之學」轉化為「百家之言」,也就是把古
代的貴族學術傳播到民間,使古代貴族宗廟裡的知識轉化成為社會大眾共有共享
的學術事業。最足以說明孔子歷史地位的就是春秋與論語這兩部經典。這兩部書
具有兩項歷史意義:第一,孔子以私人立場修撰具有官書性質的春秋,承接王官
學的舊傳統;第二,論語雖非出於孔子親筆,但記載多是孔子的言行,是後來家
學著作之先河,開創了百家言的新風氣。【一】因此,孔子是一位既繼承舊傳統,
又開創新文化的人物。
孔子所繼承的是周代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對人類充滿了信心與期許。他說: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鼓舞人類興起心志,自作主宰。孔子把東周以來涵義
混淆不定的「仁」的概念加以擴充,使它包括人的全部美德,成為做人的最高原
則。論語全書中,孔門師生討論最多的就是「仁」這個觀念,先秦孔學也以「仁」
為中心而展開。孔子思想中的「仁」,指人內在的精神自覺。這一點最足以體顯
孔子對周代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君子」的轉化
另一項足以體顯孔子對周代文化傳統的因襲與創造的,就是孔子對「君子」
這一個觀念的轉化。「君子」一詞習見於先秦典籍,然其涵義或指諸侯,或指國
君之子或貴族,或指主人或丈夫,多指社會地位而言。孔子則從道德立場賦「君
子」一詞以新義,以「君子」指德行高潔之士,鼓勵學生修德以取位,成為「修
己以安百姓」的君子。孔子這項看法為孟子、荀子以及後代儒家所繼承並發揚光
大,「君子」也成為理想人格的典範。中庸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
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很能說明這種人格典
範的最高境界。
孔子賦「君子」以新義,在社會史上深具意義,它反映了春秋戰國時代社會
變動的事實,也強化了社會變動的思想基礎。
人性的肯定
孔子與先秦儒學為中國文化史留下的另一項思想遺產,就是他們對人性光明
面的肯定。
這種以性善為中心的人性論的建立當以孟子居功厥偉。孔子雖然說:「性相
近也,習相遠也」,對於人性問題並未作明白的宣示。但是孔子對人類無限向上
的內在潛力,一貫地加以絕對的肯定,奠定儒學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礎。孟子更對
人性問題作深入的思考,提出性善論。孟子認為人生而具有先天的道德稟賦,這
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以及「是非之心」等「四端」。
因此,在孟子看來,人類的價值意識根源於人的內心,而不必依賴外在力量的塑
造。他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就是指人心有其內在的
善苗而言。自孔、孟以降,中國歷代儒家大致都循著人性的光明面來思考人性問
題,即使側重人性陰暗面來思考問題的思想家,如戰國晚期的儒者荀子,也認為
經由教育的薰陶、師友的規勸、制度的約束以及其他方式的化導,人性可以導向
良善的一面發展。他們對於人類文化的未來發展都充滿了信心與希望。儒家人文
傳統洋溢著自強不息、樂觀奮鬥的精神,與他們對人性光明面的肯定有相當密切
的關係。
人文與自然的和諧
儒家人性論的根據,就是傳統典籍上所說的「天人合一」這項信念。傳統中
國思想家多認為:自然秩序與人文秩序形成和諧而非對抗的關係,自然與人文之
間可以透過人的道德自覺而加以會通。
這種「天人合一」的信念不僅見於中國文化的經典著作中,也表現在中國人
的日常生活裡。中國人論政以「天與人歸」為準則,社會倫理生活以不違天理人
情為規範,都是具體的例子。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經過先秦儒家的充實拓展
之後,成為中國文化傳統中很重要的觀念。
【注釋】
一、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香港:新亞研究所,民國四十七年),頁二
四八—二四九
【研究與討論】
一、孔子的歷史地位如何?
二、孔子對「君子」一詞作何種轉化?
三、孔子及儒家對人性大致持有何種看法?試申論之。
【附圖】
圖四○ 曲阜孔墓
圖四一 孔廟大成殿
圖四二 孟子像
圖四三 荀子像
第四節 漢代的政治與思想
漢代的政治體制
秦漢大一統時代的來臨,結束了春秋戰國列國紛爭、封建體制、諸子百家爭
鳴的時代,開啟了士人參政、思想定於一尊的新局面,而現實政治與學術思想之
間的關係也益形密切。
西漢初年尚無徵用人才的客觀標準。文帝、武帝之後制度漸立,有策賢良、
舉孝廉等途徑;東漢崇尚氣節,士人更以獲得徵辟為榮。武帝確立太學制度,令
太學畢業生或在中央補郎,或到地方補吏,著意培養後進;又下令郡國興學。元
帝、成帝之後,儒學更盛,不論是中央或地方,習儒的士人都成為政治人才的主
要來源。光武帝並親率士人豪族討伐王莽,中興漢朝。東漢一朝,士人名望更重、
地位更高。和帝之後,雖然外戚、宦官迭相為患,朝政污亂,然而士人集團已經
布滿中央及地方,形成一股潮流,與朝廷宦官相對抗。
兩漢這種注重教育、造就人才,並以德智水準與行政表現來普遍徵舉全國菁
英的用人方式,奠定此後兩千年士人從政的中國政治一項特色。
漢代的政治思想
相應於政治局面由多元紛爭走向大一統,秦漢政治思想也由百家爭鳴走向定
於一尊,但是其內涵卻已經兼容了先秦諸家之說。這種現象在秦統一天下前已經
出現,可以從呂氏春秋看出一斑;到了漢朝更為明顯,例如盛行於漢初的黃帝四
經,及後來的淮南子、春秋繁露,莫不為內容龐雜、糅合先秦學說之作。
兩漢政治思想的變遷,大約可分為三期:
一、自漢高祖至景帝的六十餘年間,號為道家的「黃老之學」獨盛,儒家思
想受到壓抑。
二、自武帝到王莽時期大約一百六十年間,儒學獨尊,然其內容已混雜了法
家思想及陰陽五行之說,並興起讖緯符命之迷信,而與先秦儒家思想大異其趣。
三、東漢兩百年間,朝廷仍篤信讖緯符命,但學者已開始反對,儒學更富批
判精神;另一方面,由於政治愈趨昏暗,道家清靜自任之思想復起,隱逸之風漸
盛。
漢初承戰亂之後,君民俱欲休息,因此崇尚道家清靜無為之治。新出土的黃
帝四經及伊尹九主,顯示漢初的「黃老之學」除了有道家清靜無為、慈惠愛民的
主張外,並講究法家控馭臣下的技術,另外還雜以當時已十分流行的陰陽之說。
這種南面之術,深得文帝、竇后喜好;景帝時,竇太后並大力提倡推行,儒學難
伸;直至武帝時,竇太后死,才結束這盛極一時的局面。此後儒學興盛,但是法
家思想已對帝王和儒學都有深刻的影響;而陰陽家之說則更與儒學密切結合。
陰陽家以仁義、節儉規勸國君,本身極易與儒家合流。而儒家採陰陽家之說,
原意是要防範人主自以為至尊,可以無所忌憚,因此藉天道示儆,使人主知道恐
懼戒慎。戰國末期以來,儒家與陰陽家已漸混合。到了西漢,自從一代儒宗董仲
舒在「賢良對策」中,以天人相應、陰陽災異儆示武帝必須施行仁義德政之後,
天人相應、陰陽災異、五德終始之說更為盛行;西漢中後期,各種禪讓、符瑞之
說並起,各種圖讖緯書紛出。王莽就是利用這些思想,取得儒者的信服,終於代
漢為天子。
先秦儒家「仁義」的主張一直是兩漢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雖在「黃老之學」
的強力籠罩下,漢初仍有陸賈、賈誼等相繼以仁義來提醒君王帝國長治久安之道;
董仲舒春秋繁露內容龐雜,除了儒家學說外,舉凡黃老思想、陰陽五行、天人相
應等各種學說紛然雜陳,然而全書仍以仁義為歸趨。東漢儒者政治思想大體承西
漢之說,不外乎明天人、尚仁義,態度則勇於批判,旨在砭救時政之弊。但是時
政日壞,挽救無方,連朝廷儒學也逐漸腐敗衰微。東漢中葉之後,時世愈亂,有
志匡救時弊的儒者,進者對抗權宦,造成黨錮之禍;退者著書立說,明其失望悲
觀。而道家全生為己、清靜逍遙的避世思想,便在這種衰亂的局勢下日漸茁壯。
經學興盛的時代
儒術在漢武帝時取得獨尊的地位,成為漢代學術的正統。自此,終兩漢之世,
經學研究最為興盛。此期間有經今文學與經古文學之爭。今文經學起於西漢初年;
古文經學起於西漢末葉,盛行於東漢。除了字體不同外,兩派的解說也有很大差
異。今文經學家認為孔子是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六經為孔子所作,是孔
子政治思想所託,因此他們重在發揮孔子的微言大義,在求「通經致用」,喜談
陰陽、災異,相信讖書;古文經學家崇奉周公,認為孔子是史學家,以六經為古
代史料,孔子不過加以整理傳授,因此他們偏重章句訓詁,少談陰陽災異,大部
分不信緯書。除了王莽當政時期,兩漢朝廷所建立的官學都是今文經學;但是自
東漢安帝之後,博士倚席不講,今文經學盛極而衰,民間古文經學轉盛,大師輩
出。東漢末年,鄭玄遍注群經,打破「家法」,兼採今古文之說。但此後古文經
學仍然保持優勢;今文經學繼續衰微,直到清末才又興盛起來。
今文經學家通經的目的在求政治上的實際致用。他們既認為六經裡面寓託了
孔子的政治思想,因此相信經義可以作為實際政治措施的指導原則,例如尚書禹
貢篇可供治河,洪範篇可察時變;詩三百首可以當諫書;因崇奉孔子之故,國有
大疑,每引春秋為決斷。可見「通經致用」,就是以經學為興王致治之學。
【研究與討論】
一、兩漢政治思想發展的大勢如何?
二、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差異在何?試申論之。
【附圖】
圖四四 漢代講學圖
圖四五 週禮鄭注賈疏
第四章 思想領域的開拓與發展(二)
第一節 魏晉思潮的激盪
魏晉玄學的興起
從東漢末年大一統帝國在戰亂頻仍中走向崩潰開始,以至永嘉之亂、五胡亂
華,中國陷於南北分裂之局為止這段期間,是中國文化及思想的轉變時期。魏晉
時代政治動盪,社會解體;思想上則儒學衰微,禮教束縛漸弛,個體獲得解放,
誠為中國思想史上峰迴路轉之重要段落。
魏晉時代思潮之主流在於玄學之興起及其發展。所謂魏晉玄學,是指在這個時
期裡以老莊思想為基礎所衍生的思想潮流,以探索宇宙萬物存在的抽象原理及其
方向。「自我覺醒」成為魏晉知識分子精神生活的主要歸趨。
造成魏晉玄學興起的因素至為複雜。首先,社會政治變動等外緣因素有其影
響力。東漢末年政治杌隉,兵燹踵繼,文化備受摧殘,社會為之動盪,思想因此
得以解放。其次,思想發展的內在因素與玄學興起也有關係,尤其以下列三點最
具關鍵性:第一,東漢晚期,士大夫之群體精神逐漸為個人精神之自覺所取代,
進而探究萬物存在的最高原理,玄學乃應運而興。第二,漢儒倡言「天人相應」
學說,討論「天道」的易經頗為人所重視。但是,漢末章句訓詁之學日漸繁瑣,
知識分子轉而要求儒學之簡化,思考另一套天道觀以求安頓身心。第三,玄學的
興起也受到當時流行的形名之學的刺激。形名之學原是偏重於政治方面的理論,
它強調名與實之間的切實相應。這種思潮在東漢末年頗為興盛,到了魏晉時代愈
受重視。但魏晉學者討論形名問題時,所接觸的層面比以前更為廣大精微,他們
往往將政治問題和其他的思想問題合而觀之,使實際的政治問題也都帶有玄遠的
意味,不再囿於治術的範圍之內。
魏晉思潮的發展
在以上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魏晉思潮蓬勃發展,其發展歷程約可分為
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曹魏的正始年間(西元二四○—二四八年),以何晏、
王弼為代表。何、王的理論根據,主要是建立在周易及老子這兩部典籍之上,他
們主張宇宙的根本來源是「無」,萬物根源於「無」才能成立。何、王藉著這種
理論,一方面對漢人的象數、感應之學有所修正,另一方面也會通儒家和道家。
第二階段是西晉元康及永嘉時期。由於司馬氏政權常假借傳統的倫理規範(當時
人稱之為名教)箝制士人的批評,並藉此來摧殘素負清譽的士大夫,因此引起了
當時一部分士人對傳統倫理規範的反對。他們認為周公、孔子所建立的「名教」
是束縛人性發展的枷鎖,只有衝破這層網羅,人類才能返歸自由的狀態,才合乎
人性的自然。他們認為倫理規範與放任自然兩者難以並存,所以儒、道不易調和。
莊子這本書在這段期間內,普獲思想界的重視。
這種思想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贊成者固然翕然成群,反對的
聲浪卻也甚囂塵上。反對者所持的主要理由就是:如果要破壞名教才能得到自由
的話,這種自由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自由。永嘉時期的郭象就是順承這種批評的態
度,而在理論上更有所建樹的一位玄學家。他曾經注過莊子。這部注釋力求調和
儒、道間的距離,莊子書中批評儒家聖人之處,郭象都巧為彌縫,指出這是一種
特殊的文學手法,不能太執著於表面文意。
第三個階段是佛學興盛的時代。東晉以後,佛教勢力日益壯大,這時期的玄
學雖然仍繼續發展,但主要的代表人物多為僧侶,這些僧侶的言談舉止與生活習
慣,和當時清談玄學的名士幾無差異。他們一方面介紹並消化新興的佛學思想,
另一方面對固有的儒道學術也有所研究;而且常常藉著固有思想的語辭和思惟方
式去理解佛學,對佛學後來之得以在中國生根茁壯,貢獻很大。
三玄與清談
魏晉名士很重視玄理的談論,當時的人稱為「清談」。清談的內容很少涉及
實際的政務方面,大多是純粹思辨的問題。其中周易、老子、莊子三本典籍最為
人所誦讀,當時的人稱為「三玄」。此外,魏晉玄學家注釋典籍的作品,如王弼
注的周易和老子;以及他們發揮玄理而寫的許多「論」,如嵇康的養生論、聲無
哀樂論等等,也都是名士清談時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東晉以後,佛學也成為名
士論辯時常引用的主題。
魏晉玄學反映思辨精神的昂揚,玄學家時常探討的主題,主要是在心性或是
天道方面,例如:理想的聖人人格式什麼?什麼境界才可以稱得上是消遙?這種
提出問題的方式,是以前的思想家較少注意到的。玄學家對於儒、道(尤其道家)
心性及形上思想的發揮,很有貢獻。但由於當時一些名士身居要位,卻無所事事,
終日只以清談為樂,這種傾向對於整個國家社會,產生相當不良的影響。另外,
很多名士因為講究個性的解放,崇尚自然,所以,在生活上往往放浪形骸,衝破
社會禮法的規範。這種風氣對於整個社會秩序的維持,也產生相當負面的效果。
終晉之世,自然與名教的衝突及其調和,始終是思辨的重要主題。
【研究與討論】
一、魏晉玄學興起的背景何在?試加分析。
二、魏晉思潮發展分為那幾個階段?
三、何謂「三玄」?
第二節 隋唐以降儒學的新發展
唐代儒學的復興
從南北朝時代到隋唐帝國大一統局面完成的這段期間,佛學日益發展,洎乎
盛唐,佛教宗派林立,佛門人才輩出,發展臻於鼎盛。但在佛教勢力如日中天之
際,思想界卻有一股返歸先秦儒學的潮流逐漸蘊蓄發展。隋末王通弘揚儒學,開
其先河;唐代韓愈、李翺繼起,暢其源流,儒學漸有復興之象。
韓愈和李翺皆是中唐古文家,也是儒家思想的中堅人物。他們一方面批判佛
教脫離現實人生社會的責任,主張返歸注重現世、強調倫理道德的儒家立場;另
一方面,他們主張「文以載道」,不可專求辭藻之美。在社會經濟上,由於佛教
勢力在唐代的膨脹,造成僧侶過多、寺產逃稅等問題,成為社會的負擔,有識之
士早引以為憂。在思想上,唐代佛教思想雖已中國化,而逐漸傾向於圓融應世的
精神,但佛教根本的立場終究不離生命的解脫。因此,韓、李的呼籲,也頗能獲
得當時部分士人的同情。
宋代儒學的發展
回歸先秦儒家精神泉源的呼聲日益壯大,至宋代而蔚為主流。北宋儒者,懲
於唐末五代夷狄交侵之危局、人倫敗壞之世風,因此特別講求夷夏之防及人倫之
義,這種趨勢反映在當時的經學研究之上。著名學者如胡瑗、孫復、石介等都順
應時代共同的要求,極力宣揚倫理本位的儒家思想。這三位大儒作育英才無數,
影響社會深遠,對於此後儒學的興盛,貢獻極大,是宋代儒學復興的重要人物。
北宋儒學發展至周敦頤、張載以及程顥、程頤兄弟相繼崛起後,已卓然成為
時代思潮之主流,佛學在思想界長期支配的角色,終為儒學所取代。宋室南渡以
後,儒學的傳承基本上沿承程頤一派的脈絡而來。其中成就最大的就是朱熹。程
頤和朱熹思想的方向很接近,後世稱為「程朱」,其所代表的學派則稱為「程朱
學派」。與朱熹同時代另一位重要儒家思想家是陸九淵,他和朱熹的思想方向不
同。朱熹思想系統以「理」為最高概念,陸九淵則以「心」作為最高概念,因此
兩人時有爭議。
朱子與新儒學的集大成
宋代理學家中卓然自成一家並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者首推朱熹。朱子對北宋
諸儒思想皆有融會,而對程頤所說「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的工夫進路尤
有會心。朱子主張以「主敬」的工夫保持心靈之專一,以便對事物有正確認識。
他又認為:「致知」是要窮究事物的最終極本質。朱子畢生注解儒家典籍,並建
立書院,教育子弟,對近七百年來東亞思想界影響至為深遠。
朱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學的集大成者。朱子集大成的歷史地位,主要來自於以
下三方面:(一)完成理學思想體系的規模,確立儒學之方向,釐清「理」、「氣」
之關係,拓展「太極」及「仁」之觀念;(二)完成儒學道統傳承之系統,使儒
學之發展獲得基礎;(三)完成四書集注,使新儒學脫離五經權威之羈絆,直探
孔孟基本義理,為學子引介循序漸進的治學方法。朱子以後,四書取代五經在社
會上的地位,求學途徑更為簡捷,使學問更易普及化;這項學術發展,加強了宋
代以後平民崛起的社會發展。
王守仁與明代思想
蒙古人入主中原,儒者處境維艱,輾轉於仕與隱的困局之中。但在這段華夏
淪陷的歲月裡,元代儒者或參與元廷,馴化其專制措施;或講學民間,守先待後,
延續文化命脈於危難之中。元儒堅苦卓絕的奮鬥,到明朝光復華夏河山之時,其
意義豁然彰顯。
元代理學大體以朱子之學為主,明初儒者因之。王守仁(學者稱為陽明先生)
以前的明代理學家多奉朱子為儒學正宗;陽明早年也篤信朱子思想,後來不滿於
朱子將「心」與「理」歧而為二,轉而主張「心即理」;「心」就是「良知」,
所以人應努力從事的不是研究事物之「理」,而是「致良知」。「致良知」成為
王學最重要的修養工夫。陽明學說重視個人思想的自主,有助於思想的解放。王
陽明和陸九淵思想頗為接近,所以後人稱他們這一系的理學家為「陸王學派」。
從王陽明以後,明代的思想界即起了很大的變化,原本居於支配地位的程朱學派,
從此和陸王學派互有起伏。
宋儒的社會事業
宋明理學家不論傾向於「程朱學派」或是「陸王學派」,都以繼承孔孟之道
自任,但因其所面臨的時代課題不同,所以思想上畸輕畸重也各不相同。大致說
來,理學家受佛、道兩家的刺激較深,佛道思想對於性和天道都有很精微的闡釋,
所以雖然孔子較少論及性與天道的問題,理學家卻十分講求。他們強調除了要下
學人事外,還要上達天理。另外,孔孟對於人性大體都抱著正面肯定的態度,認
為人只要順著本性向前擴充,自然可以合乎道德;理學家卻比較注意到人性中的
黑暗面,所以除了繼續肯定人性本善的基本前提外,他們也提出了許多轉化氣質
的工夫,這對於此後中國文化的發展頗有影響。
儒家思想在宋代以後所以大放光芒,原因固然很多,但與宋儒建立書院講學
制度及主持社會事業有很密切的關係。宋儒的書院制度一方面可用來召集有志之
士,共興理學;一方面亦可用來推動社會教育事業,使儒家思想得以落實。另外,
宋儒也興辦義莊、社倉、保甲及鄉約等社會之共同事業,成為安定社會的力量。
【研究與討論】
一、韓愈在儒家思想史上有何地位?
二、朱子如何集新儒學的大成?
三、宋代書院有何重要性?
【附圖】
圖四六 周敦頤像
圖四七 程顥像
圖四八 程頤像
圖四九 朱熹像
圖五○ 陸九淵像
圖五一 太極圖
圖五二 朱子及其論語集注手稿
圖五三 王守仁像
圖五四 王守仁祠堂
第三節 清代思想與學術的動向
經世思想的勃起
明代末年,政治腐敗,宦官專擅,黨社紛爭,流寇為害,女真崛起東北,內
外交侵,終於導致明朝滅亡。明末清初知識分子經歷國族淪亡之慘痛,先則獻身
於反清復明運動,失敗後則專心著述,思考長治久安之方策,批判專制政治的腐
敗與晚明心學的空疏,經世致用之思想遂告興起。
「經世致用」係中國思想之重要傳統,自先秦以迄近代綿延不絕,但在明末
清初卻蓬勃發展而成為當時思想的主流。許多學者都有經世的主張,其中比較重
要的如講求天文曆算、水利測量等科技學術的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徐光啟(著
農政全書)﹔以經史之學為基礎批導現實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都是代表
性的人物。到了道光初年更有皇朝經世文編的編集,蒐集清代學者論述學術、治
體、典章制度與政策規範的文章。
近代政治思想的形成
明清兩代,政治愈趨專制,尤以滿清入主中原為甚。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
明代晚期及清代政治思想的主流,乃在於發揚民本思想及民族主義。
民本思想淵源有自,早出現於尚書、詩經等古代典籍之中。明初劉基、方孝
孺針對專制之弊政,重申民本之主張﹔明末清初,黃宗羲及顧炎武等更起而將民
本政治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沉痛批判專制政體之病源,
析論立君乃所以為民,以及君臣均為人民的公僕等兩項政治原理,主張以學校為
人民伸張輿論的場所。顧炎武分析中央集權之流弊,主張「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
中」,以縣為地方行政之基本單位,透過地方分權之手段保障人民之權益。清代
民本思想雖然經滿清之專制而從未消竭,蘊蓄至國民革命時期,與西方近代思潮
結合而轉化為民權主義之具體主張。
明末清初的民族思想以王夫之發揮得最為透徹。王夫之著讀通鑑論、宋論等
書,不取傳統上以文化為標準之民族觀,特重種族的界限,伸張中國不容夷狄侵
犯之義,於滿清入主中原之時代,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這股民族思潮至太平天國革命時期而獲得舒展。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雖糅雜
中西,但揭舉民族革命大義的主張則非常明確。民族主義思潮匯集於近代,而集
大成於 國父孫中山先生及其所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
清代學術的動向
在學術研究方面,清代學術以考據學最有成績,而以乾隆、嘉慶年間最為發
達。清代考據之學早期的代表性學者有顧炎武、胡渭、閻若璩,全盛時期則以惠
棟、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為代表。他們以實事求是、無徵不信的研究
方法,對於古籍加以整理疏證,考訂音韻、句讀、訓詁,對於古代經典的了解有
很大貢獻。
考據之學何以大興於清代?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有些近代學者從學術
思想發展的外緣因素分析,指出考據學的興起主要是由於清廷的政治壓迫與思想
控制。清代學者憚於文字獄的壓力,遂轉而從事古籍考訂工作,以求避禍。但也
有學者側重內在因素加以研究,認為考據學之所以蔚為清代學術的主流實有其源
遠流長的背景。因為在宋明理學中,各種思想流派相持不下,為了解決長期的學
術爭辯,必然要歸結於經典原始涵義的探究,考據之學乃應運而興。因此,許多
考據學者,如戴震與章學誠,在從事考據工作時,有其思想上的要求作為背景。
以上外緣背景與內在因素兩種解釋方式可以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總結地說,清代學術的歷史意義至少可以從以下兩點加以觀察。從一方面來
看,清代學術代表著清儒對宋明理學的反動,努力掙脫宋明儒的羈絆,而反求於
古籍。但從另一方面看,清代學術又與宋明理學有其相承的關係。由於宋明儒中
「尊德性」與「道問學」兩派爭執不下,所以經典原義的考索乃成為必然的歸趨。
因此,清代學者一方面整理儒家經典,一方面又努力從事儒家基本觀念的還原工
作。前一種看法注重清代學術的創新意義,後一種觀點則側重其對宋明學術的繼
承。
【研究與討論】
一、清代政治思想主流何在?試討論之。
二、考據學何以興起於清代,其歷史意義何在?試申論之。
【附圖】
圖五五 明末清初三大儒像
圖五六 方孝孺像
圖五七 太平天國與英軍及清兵對抗圖
圖五八 太平天國忠王令諭
第五章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交融
第一節 佛教的輸入及其傳布
佛教的輸入
佛教的輸入及其與中國固有文化的激盪與融合,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西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所創。
佛教來華之確切日期,今已無從考訂。但至遲在東漢初年,王公貴族已有人
信仰佛教。東漢末年,僧侶來華日多,佛經流傳日廣。由於連年戰亂,政治杌隉,
社會動盪,人心企求安頓,佛教信仰流布較前普及。三國時代,佛教經典翻譯獲
得可觀的進展,洛陽與建康並稱當時南北兩大佛教中心,來自西域的僧侶在此從
事翻譯,並有華人學者為之協助。
佛經譯本的出現激發許多問題,為求追本溯源,逐有中國僧侶西行求法,朱
士行尤為其著者。朱士行為探求佛法真義,發憤深入西域,取得大品般若經之原
本。朱士行以後,西行求法者日多,最著聲名的是晉朝的法顯與唐朝的玄奘兩人。
西域天竺僧侶的入華傳教,以及中土人士的西行求法,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大
事。
格義的運用
西晉時期,佛教學者在玄學大興的學術氣氛之下,也致力於佛教經典的研究,
尤其以般若學的研究最盛。當時學者認為般若學之空義思想與玄學思想非常相近,
因此,他們常借用中國道家經典中的概念,來解釋佛教義理,使佛教思想易於為
國人所理解,後人稱這種比附解釋的方式為「格義」。由於與玄學的交融,許多
佛教僧侶在日常生活行為舉止上也沾染名士的舉止風度,名士與名僧頗有相似之
處。
佛教的傳布與發揚
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是中國歷史上的大風暴,晉室倉皇南渡,北方淪陷,南
北分裂幾達三百年。這段政治黑暗的歲月卻是佛教茁壯發展的重要時期。佛典的
翻譯與整理、教義的闡揚與宗派的醞釀、組織活動的成形都在這段時間完成。魏
晉南北朝時代對佛學的傳譯吸收,是隋唐佛學融通蛻化的基礎。
先就佛典翻譯來說。佛教翻譯事業經長期發展,經驗豐富,在魏晉南北朝時
代進展尤速,質量均超邁前賢。其中尤以在長安譯經的鳩摩羅什貢獻最大。鳩摩
羅什雖然是西域龜茲人,但精通漢文,對於佛教義理又極為嫻熟,加上朝廷大力
贊助,環繞在他周圍的弟子又頗多能文之士;因此,他所譯的佛經不僅在量上至
為可觀,在質上也非常清麗流暢,義例及譯作一直為後人所援用。由於佛典的翻
譯日多,譯作出於眾手,在詞語、版本上難免有所錯雜,所以這時期也有人開始
作整理分類的工作,為後來佛教大藏經的編集奠定了基礎。
東晉南北朝時代的佛教僧侶,不僅在翻譯上貢獻卓著,在佛學思想的創造上,
也有承先啟後之功。在初期的階段,他們仍然沿襲「格義」的解說方式,但由於
對佛教思想理解並不一致,所以形成許多不同的意見,分成各種不同的派別。這
些派別的思想大體是以般若思想為主,到了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大倡般若之風以
後,原始佛教的理論才算完全為國人所吸收融化。與僧肇一同師事鳩摩羅什的竺
道生,在僧肇倡發般若之義不久,也在南方提倡佛教教義,由於他的思想和當時
流傳的佛教教義時有不同,所以引起了很多爭議,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所
主張的人人都有佛性的說法;其次,則為「頓悟」說的觀點。除僧肇、竺道生外,
在南朝晚期,唯識思想頗為發展,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此外,出現在南朝末年
的大乘起信論,對於後來隋唐佛教思想也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至於在佛教的組織活動方面,這時期也大有可觀。其中心人物應首推永嘉亂
後不久,在北方傳播佛法的道安,以及他的弟子──晉宋之際在南方傳法的慧遠。
道安除了整理經籍、注釋經文外,又派遣他的弟子分往各地傳教,造成勢力龐大
的運動。此外,他又制定法規,統一了原來分歧的戒律,道安也首先提倡出家人
一律改姓為「釋」。從此之後,沙門不再有各種不同的俗姓。慧遠對於佛教的各
宗各派都能加以維護弘揚,不持偏見。他又曾與當時的名士結社,發誓往生彌陀
淨土,因此,後世的淨土宗推尊他為始祖。
【研究與討論】
一、何謂「格義」
二、試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布的狀況。
【附圖】
圖五九 虎溪三笑圖-劉宋時陶淵明與陸修靜訪慧遠法師,送客過虎溪橋而大
笑之雅事。
圖六○ 妙法蓮華經
第二節 隋唐以降佛教的發展
隋唐佛教的興盛
隋的統一中國,不僅結束南北對立長期分裂的政治局面,象徵統一盛運的來
臨;也為佛教的發展開啟了新的趨勢。這種趨勢至唐代而蓬勃發展,比南北朝時
代的佛教活動更具本土文化色彩,更臻於成熟,也因此醞釀形成許多新的宗派。
佛教何以在隋唐時代大放光芒?這個問題至少牽涉以下三個歷史因素。第一
是佛經的漢譯與流布:從漢代末年至唐玄宗時代,見於記載的譯人達一百七十餘
人,所譯經典達二千二百餘卷,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偉大事業。佛經漢譯事業的
開展,使佛教思想的流布更為普及而迅速,更易為國人吸收消化。
第二是帝王的提倡與獎掖:佛教歷經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排佛運動而能
恢復舊觀並繼續發展,與隋文帝的提倡頗有關係,而隋煬帝提倡佛教也不遺餘力。
唐代皇室雖扶持道教,但對佛教亦大加獎掖,譯場由國家支助,規模極為宏大,
成績至為可觀。直到唐代中葉,由於武宗排佛,寺廟廢弛,僧侶流散,佛教發展
始為之停頓,盛況不再。
第三是南北的統一與國外交通的發達:隋唐時代,南北統一,佛學思想交流,
綜合性之佛學體系逐漸形成。唐代海外交通暢行無阻,許多西域高僧紛紛來華,
當時的長安成為佛學重鎮,翻譯事業踵繼前賢,吸引許多外裔學者及僧侶(尤其
是日本及新羅)來華遊學。貞觀年間,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更促成中原與西藏兩
地佛教文化的交流。
此外,佛教思想的許多方面與中國本土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頗有互通之處,
這是佛教盛行於中國社會的內緣因素。隋唐時期佛學派別很多,大師輩出,各樹
義理,皆有可觀。但其中最具有創造性,也最符合傳統中國思想的,莫過於天臺、
華嚴以及禪三宗。這三宗雖分途立教,各擅勝場,但彼此之間亦有其互通之處。
首先,這三種宗派都強調本心清淨,人人皆可成佛;其次,這三宗都著重人類心
靈的自由及其活動性;第三,它們都主張佛法不離世間,著重圓融的精神。
隋唐佛教的宗派
天臺、華嚴與禪三宗之中,天臺宗最早成為成熟的宗派。此派宗旨主要依據
的經典是法華經,南北朝時期的智顗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華嚴宗以尊奉華嚴經
為經典而得名。在盛唐時期,華嚴宗極為興盛。禪宗則是佛教各宗派中最富生活
化、最不受經論的束縛、教學修行亦最灑脫自在的一個宗派。傳說禪宗始祖為菩
提達摩,但禪宗宗旨之建立,事實上是成於六祖慧能(一作惠能)之手。慧能以
後,到了五代時期,禪宗又分支派,各有宗風。到唐武宗時,佛教各派都受到嚴
重的打擊,只有禪宗因不注重有形的儀式,所受打擊較小,以後反得一枝獨秀。
此外,淨土宗特重念佛,往生淨土,此種法門簡捷易行,對於後人的宗教生活影
響甚大。唯識宗為玄奘所傳,宗旨接近印度思想,在當時也頗為顯赫。
唐代以後佛教的發展
唐代以後,佛教日趨本土化,也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例如宋代初年,大藏經
刻版印行,使佛教典籍的整理臻於完整,也是文化史上的大事;而中國與東亞各
國交通頻繁,日本、高麗先後有使者來華,進行佛教文化交流,有些後來在中土
斷絕的佛典,反而得以流傳海外。
在唐代以後佛教的演進過程中,有兩項值得注意的發展。第一,儒、釋、道
三教調和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這種思想趨勢尤其表現在禪宗之沾染道家思想,以
及淨土宗之沾染儒家思想這兩項發展上。
第二,叢林制度與結社念佛這兩種佛教團體的出現:叢林制度是唐代的百丈
懷海禪師依「百丈清規」創立。僧侶依長幼輩分,各安其位,共同生活,堅守「一
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戒律,重視勞役生產。這項制度到了清代才逐漸沒落。另
外,結社念佛則是一種以在家的佛教徒為主的佛教團體。這種制度的形成與中國
文化注重家庭及孝道的思想有關,南宋以後逐漸興盛。南宋時所出現的「白蓮宗」
尤為著名。
【研究與討論】
一、隋唐佛教興盛的原因何在?試申論之。
二、唐代以後佛教有何重要發展?
【附圖】
圖六一 華嚴經
圖六二 禪宗金剛智經
第三節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調和
佛教文化的移植
在中國文化史上,佛教是第一次大規模移植的外來文化。佛教文化傳統包括
信仰、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生活等不同層次的理念與實際行為。任何文
化都有其整體性與個別性,因此,兩種不同的文化系統接觸之後,必然會經過衝
突與調和的過程,對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都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佛教與中國文
化之間,從衝突到調和的發展歷程,就是文化史上一段重要的歷史經驗。
社會經濟方面
佛教來華之後,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傳布普及,寺廟林立。但在這段時期,佛
教與中國固有文化的衝突也開始表面化。而以社會方面的衝突較為顯著。
佛教主張剃度出家,與中國的家族倫理頗有捍格之處。所以,在魏晉南北朝
時代,攻擊佛法的人士就站在傳統孝道的立場,認為出家遺棄父母,斷髮毀傷身
體,有違孝道的原則。他們也指出,佛法不事生產,使國空民窮。
佛門中人及支持佛法的人士則以佛經作為依據,引用父母恩重難報經等佛經,
說明佛教也注重孝道。例如:劉勰就指出,佛門人士與中土人士的行為雖有不同,
但孝道之目的則屬一致。他們更據史實說明佛法流行無妨於國家經濟。魏晉南北
朝時代這一類的辯論,對於增益雙方人士的相互了解頗有助益。
政治方面
君臣之義是傳統中國政治倫理的重要部分,佛教沙門不禮拜君王,爭論遂不
可避免。晉成帝幼年即位,輔政的庚冰要求沙門禮拜君王,引起爭議。安帝時,
論難更趨激烈。
佛門人士則指出,沙門出家,不必拘泥於世間禮法;沙門不敬王者,原係印
度佛教規儀,在中國行此法並非抵抗王權;而且,沙門不敬王者亦早已約定俗成,
不必更改。慧遠所撰的沙門不敬王者論,更為佛教人士的看法提供了理論的基礎。
這項爭論一直綿延到明代,而有父母與出家兒子互拜的調和論出現、加速了佛教
的中國化。
思想方面
佛教與中國方文化在思想層面上的激盪,最著名的是南北朝時代范縝所提出
的神滅論。
范縝博通經術,是當時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他認為人間一切現象都是偶然發
生,並無必然的因果關係存在於期間。他也認為:人的肉體與靈魂合一,所以,
人的形體一旦死亡,靈魂也隨之散佚,范縝提出這種『神滅論』來攻擊佛教。
這個問題激起當時思想界的爭辯,梁武帝及許多朝臣所主張的『神不滅論』
終獲勝利,使佛教更易於為中國文化人士所接納。
民族文化方面
佛教源於印度,傳入中國以後自然會引起華人是否應該信仰外來宗教的問題。
南北朝時期,顧歡的『夷夏論』可以作為這項爭論的代表。
顧歡認為道、佛同源,但因中國與印度社會不同,所以,應取中國之道而棄
外夷之佛。這種理論引起佛門人士的反駁,他們指出儒、道二家以治世為本,佛
教以出家為宗,兩者本不同源;他們又倡貴夷賤華之論,認為漢末社會風氣澆薄,
學術不彰,佛教卻可以拯救中國。
調和與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信仰廣為流布之後,雖然在以上所說的各個層面中,都
和中國文化傳統有所衝突,因而激起雙方人士的辯論;但是,在不斷的論難辨疑
之中,雙方人士相互諒解,佛教與中國文化也走向調和與融合。佛教接受中國文
化的洗禮,而成為中國化的信仰;而中國文化也注入了新的血液,拓展了思想的
新領域。
在佛教與中國文化調和的過程中,早期比較著名的人物有牟子。牟子生於東
漢末年,著有理惑論,推尊佛法,但也兼研道家。他的書兼取佛老思想,已開玄
學與佛學交融之先河。宋代理學家雖然常批評佛教人士以性為空,但是佛教對理
學思想影響很大。例如唐代李翱所撰的復性書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許多宋代
理學家更是有取於佛教。明末有些高僧提倡『三教調和論』,認為儒、釋、道三
者本質相同,理論互通。這種『三教調和論』的形成與發展,使佛教與中國文化
在思想層次上更加融為一體。佛教傳到中國,經過許多學者的努力調融,終於匯
入中國文化的巨流,同時也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容。
【研究與討論】
一、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在社會、經濟、政治、思想以及民
族文化各方面有何爭論?試申論之。
二、牟子、慧遠、范縝、顧歡對於佛教各提出何種主張?試析論之。
三、何謂『三教調和論』?
第六章 社會生活的演進
第一節 社會組織的基礎
家族釋義
中國的社會結構自古以來即有「家」和「族」。家通指家庭,一般家庭成員
的最大範圍,包括同出於曾祖父而同居共財的一群人。族是家的延伸,一群人不
共財,也未必同居,但仍以某些因素相結合,在政治、社會或經濟生活中互有聯
繫,成為一體;其中以血緣聯繫的,親者為家族,疏者為宗族。
家和族的歷史功能最顯著的分野,大概發生在春秋時期。春秋以前雖然有家
庭,但社會的基礎在族,是以當權貴族為主導,兼具戰鬥、行政、祭祀和財產等
多項功能的團體,近親血緣團體的家庭則蔭附於其下。春秋晚期以後封建崩解,
中央集權制度成立,社會基本單位逐漸轉變為家。
家庭結構的變遷
秦漢以來社會基本單位轉變為家,由於賦稅制度的需要、倫理觀念的變遷、
政治現狀的影響等因素的影響,家庭結構經過幾度改變,大致可分為三期:
一、秦漢至三國時代:以夫婦及其子女所組成的家庭為主體;已婚者與父母
同居者不多,與已婚兄弟姊妹同居者更少,家口數大約在四、五人之間。這種形
態的家庭,大約起於戰國中葉商鞅變法之時。商鞅下令對秦人家庭有二男丁以上
而不分家者,課以重賦。因此,兒子或兄弟結婚後就必須分家。這種家庭形態一
直持續到三國時代。
二、自兩晉南北朝至唐代:曹魏時廢除商鞅所訂的法令,家庭結構逐漸轉變。
夫婦及其子女所組成的小家庭,和年老父母同居的直系祖孫三代同堂的家庭形態,
成為當時戶口結構的主體。
到了唐代,每戶平均口數大大提高,一般情形在五至十口之間。共祖父的成
員組成一家,其特點是尊長猶在,子孫多合籍、同居、共財。不論是這種共祖父
的家庭形態,或是直系祖孫三代同居的家庭形態,大體而言,在唐朝,三代同堂
是很普遍的情形。唐律規定祖父母、父母健在時,子孫不得別籍,充分反映出這
種現象。
三、從宋代到近代:家庭結構到了宋代以後又有轉變。已婚兄弟同居共財的
逐漸少見,但是完全以夫婦及子女組織而成的小家庭也不多。大致是以上兩個時
期所見的家庭形態的折衷。這種形態的家庭以明清時代較為常見。到了十九世紀
中葉以後,由於社會、經濟、政治及思想的急遽變遷,以夫婦及未婚子女所組成
的家庭形態又逐漸普遍。
宗族功能的演變
雖然秦漢以來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家」取代了「族」,但是族仍然發揮了
不同於家的政治社會功能。
秦漢之際之宗族範圍,大概不出父母、妻子、兄弟等三族,較先秦時遠為狹
窄。西漢中期以後,以血緣為基礎結合而發展的世家大族,在社會和政治層面中,
逐漸發揮主導的作用。自南北朝至隋唐,宗族的社會力量強大,聚落形態大多為
同姓宗族群居;在戰亂時聚結自保,平時往來頻繁,有事則互通聲氣。藉著宗族
聚合的強大力量,宗族領袖同時取得雄厚的政治資本以參與政事。
唐代至宋元之間,累世同居較為發達。累世同居共財的家族,多發端於戰亂
之世,也只能孕育於鄉間,利用血緣聯繫以相保。
宋元以下產生新的宗族形態,共財單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員,但彼此間卻
互通聲氣,相濟有無。這種新宗族,以族譜維繫離散的宗族;以祠堂聯合族屬;
以義田贍濟同宗;以族長調理族群;隱然成為自治的單位,與行政系統的鄉里、
保甲相輔相依,穩定政治社會秩序。
家與中國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際關係,向來都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五倫
為中心。其中父子、夫婦、兄弟皆屬家庭倫理,君臣、朋友為社會倫理,後二者
也是由父子與兄弟所推衍而出的。過去中國人常說君王是「民之父母」,必須「愛
民如子」;而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一】,朋友間常以兄弟叔伯相稱;
都顯示出社會倫理與家庭倫理的密切關係。
關於家庭倫理,春秋時代的晏子便說:「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
【二】意謂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雙方應有的德行,大抵都是相對的關係。但秦
漢以後,「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觀念提出,使得中國傳
統倫常觀也混雜了上下絕對服從的關係。
家庭倫理中尤以父子關係為主,因此世系的傳承倍加重要。在中國文化中,
個人的價值常於家族的綿延中彰顯。這種價值推衍廣大,使個人為團體而犧牲奉
獻。重視群體的延續與發展,遂成為中國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念。
【注釋】
一、論語顏淵篇。
二、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研究與討論】
一、何謂「家」?何謂「族」?兩者功能的分野發生於何時?
二、中國家庭結構的變遷可分為那幾個時期?各有何特徵?試申論之。
三、宋元時代以降的宗族在中國社會上有何功能?
第二節 傳統社會的農業、農村與農民
中國農業傳統特徵
在悠久的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辛勤耕耘,生死以之,塑造了以農為本的文
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的浸潤,使中國社會充滿了鄉土特質,塑造了中國人民安
土重遷的性格。傳統中國政治中重農抑商的政策取向,以及中國思想中對人文秩
序與自然秩序協調的境界之追求,也都深植於農業的生活傳統之中。
中國農業傳統在歷史上表現出以下幾項特徵:
一、精耕細作,創新栽培技術:中國農業對作物栽培的技術極為講求。春秋
晚期,鐵製農具出現,至戰國時代更普遍使用於農田,使農業生產大幅提升。由
於注重精耕細作,所以先民對農業知識極為重視。管子的地員篇記載土壤的分類,
呂氏春秋更保存了許多古代的農業科學知識。這種精耕細作的傳統,到了漢代更
有可觀的進展。趙過的「代田法」及氾勝之的「區田法」,就是栽培技術創新的
典範。漢代以後,農具日益專業化與分殊化,耕作技術也日益精密。
二、作物種類繁多,特重糧食作物:中國古代栽培作物甚多,北方以小米為
主,南方以水稻為主。殷周以後,麥類也成為重要的栽培作物。到了漢代,西域
的葡萄、苜蓿等作物傳入中國,明代以後則有玉米、甘薯等傳入,種類至為繁多,
生養大量人口。幾千年來,中國農業傳統對糧食作物栽培特別重視,相形之下,
畜牧及水產養殖業較不發達。
三、利用農作閒暇,發展農村副業:中國農業勞動有明顯的季節性,農閒時
期的閒置勞力常用來從事紡織、食品加工、手工製造等副業,供應農家自用以及
市場需求。
四、悠久的重農傳統:歷代政府均注重農業,保護農民,以農業為本,以工
商為末。從西漢以來,歷代政府都注意防止土地過度集中於商人之手,使農民免
於大戶的兼併,但成效不彰。
農村社會與農民
幾千年來的農業傳統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從社會方
面來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業經濟生活方式,使中國社會基本上
是一個安土重遷的農村社會。安土重遷是中國農村社會的特徵,樸實的農民認同
於土地,生於斯,長於斯,視離鄉背井為人生的悲哀。歷代的農民生活相當艱苦,
西漢的鼂錯曾形容當時農民的生活狀況說:「今農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
秋穫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
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
長幼在其中。……」【一】這是當時農民生活的具體寫照。
其次,傳統的農業生產以家庭農場為基本單位,所以家庭不僅是農村裡社會
關係的起點,也是經濟生活的基礎。因此,傳統農村社會的人際關係像無數個同
心圓,由個人、家庭、社會,乃至國家,層層推廣,構成和諧的系統。傳統農村
社會爭端的解決,常訴之於禮而不是訴諸法。在敬老尊賢的傳統下,家族中輩分
高的長者常成為仲裁者、協調者與領導者。
農業傳統與政治及思想
歷代政治也深受農業傳統的影響。自古以來,歷代政府常採取重農抑商的政
策以改善農民的處境,皇帝常在春季親自耕種以提倡農業。農業生活中的若干價
值觀念,如「不違農時」等觀念,也常是歷代儒者引用來批評政治的依據。
傳統中國思想家,常主張在人文與自然之間追求均衡與和諧。這種思想與農
業生活方式也有相當的關係。在農村社會裡,「春耕、夏耘、秋穫、冬藏」的生
活方式,使中國人比較講求人類活動與自然秩序的配合。
近百年來,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傳統農業面對了歷史性的挑戰,農村也經歷
重大的變遷與轉化。但是四十多年來,我國臺灣地區的農業現代化,卻提供了可
貴的成功經驗,為工業的發展奠定基礎,也轉化了農村社會經濟的面貎,對未來
的中國文化發展也將產生可觀的影響。
【注釋】
一、漢書食貨志。
【研究與討論】
一、中國歷史上的農業傳統有何特徵?
二、農業傳統與中國文化有何關係?
【附圖】
圖六三 歲末祭神圖
圖六四 戰國時代鐵製農具和工具(鐵斧、鐵鋤尖端、鐵鑿、鐵鍬)
圖六五 漢代耕織市集圖
圖六六 漢代製鹽作業圖
圖六七 漢代乘筏採蓮圖
圖六八 漢代農耕圖──播種與收割
圖六九 宋代農村圖
圖七○ 臺灣農業現況(一)──機械化耕作
圖七一 臺灣農業現況(二)──農家豐收圖
第三節 日常生活的演變(一)
飲食
注重飲食是中國文化中一項悠久而光輝的傳統。中國的飲食文化,烹調細緻,
以飯食菜饌為原則,在歷史演進中極富變化,不斷調融創新,已有三千年以上的
傳承。飲食傳統在中國文化中居於特殊的地位,它不僅滿足口腹之嗜欲,更兼具
保健醫療之效果,而飲食禮節,尤其具有文化功能與社會意義。
中國自古以來以穀物為主食,重要的食用作物包括黍、稷、稻、粱、大麥、
小麥及豆類。烹治穀物的方式,以煮飯和蒸飯兩種為主;穀物食用方式,有粒食
與粉食之分。粒食是將穀物經過去皮、剔殼後,直接蒸煮而食;粉食則以研磨方
式,將穀物製成粉再行蒸煮而食。古代中國人菜饌種類甚多,家禽如雞、鴨,走
獸如牛、羊、豬,水產如魚、蝦均為常見食物。佐食菜蔬有蓼、薑、桂等,也佐
以水果、乾果之屬。古人飲用酒類醇度較低,周人飲酒之風遠遜於商人。自古以
來,中國人的飲食方式就深具禮儀意義,主客座次頗為嚴謹;有時座次也含有政
治上的尊卑意義,例如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和項羽在鴻門宴的座次,就是著名的
例子。
漢代一般人每日大約三食或四食。漢代食品盛以杯,承以盤,置於案上,使
用筷子;富貴人家的食具則加以金銀彩畫裝飾。魏晉南北朝時代,南北飲食風尚
有所不同,北方常食麵食;南方人則喜食魚類菜蔬,糖蜜也成為南人風尚的食物。
隋唐時代,北方食物較居上風;但宋明以來,南方經濟發展,南方飲食方式與風
尚隨之漸興。近數十年來,廣東、江浙等南方菜餚尤為人所喜好。
中國飲茶的風俗大約起於漢代,南北朝時代流行漸廣,遍及於長江流域。唐
代以後,華南華北均染飲茶之風,至宋代則一般民間社會,均以品茶為日常生活
習俗了。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國是較早飲用開水的地區,這與飲茶的習俗頗有關
係。隨著飲茶習俗的流行,茶的生產與製造業也日趨發達。唐代以江淮和嶺南為
茶葉主要產區。唐人陸羽所撰茶經是這個時代有關茶的經驗的總集。宋代產茶地
區與唐代大致相同。茶業歷元、明兩代以至清代,持續發展;康熙以後茶葉大量
外銷,風行海外,膾炙人口。
衣飾
中國人的衣飾材料因時代遞嬗而不同,但種棉織布與養蠶取絲,都是悠久的
傳統。古代中國人衣服的材料,大致以麻和絹為主。棉織品普及的確切年代雖不
易確定,但是從宋代以後,棉花的種植已開始於兩廣一帶;到了宋末元初,棉花
已廣植於長江流域;明初以降,棉織品已甚為普及。關於絲織品則起源更早,民
國十五年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發現過半個蠶繭,足證我國
蠶絲紡織的源遠流長。
周代的服飾常因身分而有所不同。古人穿著方式是上衣下裳,上方右衽,由
胸前圍包肩部,衣服的材料則有絲、綿、葛、麻、皮毛等。
漢代人民的衣服也隨著身分及場合而有不同的穿著。仕宦人士平時穿禪衣或
掛袍,武人則常穿短衣。婦女衣服多以絲綢為之,上著襦,下著裙,貴婦人則衣
長曳地。平民常服多為青綠色。漢代製衣材料大致與古代相同,偶爾也有來自外
國的毛織物,一般人視為珍品。
魏晉時代士大夫以清談為風尚。自西晉末年起,攜帶麈尾成為士大夫日常生
活的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苏尼特左旗| 文成县| 江达县| 河南省| 边坝县| 井研县| 清涧县| 社会| 宽城| 固安县| 历史| 资中县| 通城县| 济南市| 福海县| 秦皇岛市| 凤庆县| 和龙市| 固镇县| 旬阳县| 西林县| 长武县| 阿克陶县| 青州市| 泰宁县| 龙泉市| 大连市| 望都县| 大理市| 新化县| 永修县| 来宾市| 乌拉特后旗| 水富县| 胶州市| 甘谷县| 黄骅市| 万安县| 商水县| 公主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