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中國文化史 下冊第八章 人才的培養與任用第一節 官學第二節 私學、書院與私塾第三節 科舉第四節 現代教育的開展第九章 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第一節 傳統自然觀念與科學思想第二節 上古至隋唐的科技發展第三節 北宋至清代的科技狀況第十章 史學與文學的表現第一節 傳統史學的特色第二節 現代史學的發展第三節 古典文學的特色第四節 俗文學的發達第五節 現代文學的發展第十一章 藝術的發展與成就(一)第一節 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批評第二節 雕塑第三節 書法第四節 繪畫第十二章 藝術的發展與成就(二)第一節 建築與園林第二節 音樂、舞蹈與戲劇第三節 現代藝術的歸趨第十三章 近代中西接觸與文化變遷第一節 近代中西接觸與知識分子的反應第二節 新文化運動的波瀾第十四章 結論--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第八章 人才的培養與任用第一節 官學官學的淵源相傳夏、商之時,已有學校。周代的學校相當發達,都城和封國均有設置,作為教育貴族子弟的場所。貴族子弟通常是年幼學習認字、寫字和算數干支,年長接受禮、樂、射、御等宗廟祭祀、修養德行以及有關技藝的訓練,使之成為文武合一,可以擔任官吏的人才。當時負責實際政事的官員,也就是他們的教師。東周封建制度解體,列國雖然仍設學校,但其重要性已不如私人講學。官學的發展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五經博士立弟子員,是為太學。景帝時文翁在成都立學官,是為郡國學,是國家設立正式學校的開始。太學生中,正式生大都選自京師,享有官俸;地方選送的多為特別生,費用自給。此後人數逐漸加多,平帝時王莽「為學者築舍萬區」,就是在長安附近築了一座「大學城」。學生與教師同住在校區的官舍內,以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效。學校除了研習經學等日常課業外,也很重視祭祀先聖先師等各種典禮,也就是特別強調教化的功能。東漢之時,太學時盛時衰,多視國君態度而定。如安帝不重視文教,遂有「博士倚席不講,朋徒相視怠散」的情況。魏晉以來,儒學衰微,太學往往成為人們寄名逃役的地方。雖然時逢戰亂,民心渙散,仍不時有人籲請重振太學,但無成效可言。曹魏時設立律學博士,特別注重律令之學的研習與傳授;西晉時成立國子學,招收門閥社會的貴冑子弟;劉宋時又將玄學、史學、文學與儒學並立;都將時代的需要與儒學不再獨尊的情況,反映到教育制度上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的胡族政權中,不乏提倡儒學、興修太學者,如後趙石勒、前秦苻堅、北魏孝文帝等,對於北方文教的恢復,都有相當的貢獻。官學的盛衰唐太宗及玄宗時,國勢強盛,加上國君倡導,學生人數很多,四裔各國也派子弟前來留學,尤其以新羅、日本學生為最,官學呈現一片興盛景象。其實學校均建有孔子廟,祭祀之後,由學官講經,無非要從學士子通過釋奠禮儀及鑽研經典,建立起儒家一向強調之希聖希賢的人生目標。孔廟與學校的結合,成為我國與鄰近的日、韓、越等國共有的教育特徵。宋代儒學復興,官學再盛。但由於門第消融,社會趨於平等,國子監學地位下降,反而不如太學重要。慶曆改革,鼓勵地方設學;熙寧變法,更以學校代科舉,卒業可以直接任官,士子更是趨之若鶩。明代初年,官吏不足,國子監學生受到重用,官學一度頗盛。由此也可看出,學校教育原係為了培植政府官員。而隋唐以降,科舉成了取士的主要途徑,官學自然日趨衰落,終於成為士子取得應試資格的場所,學校空有其名,並無實際教學功效。再說,官學員額、入學身分均有限制,不可能長久興盛,高官子弟入仕自有途徑,毋須苦守一定學程完成學業,官學遂不受重視。而且漢代以降,官學教育完全依附政治,君主勵精圖治,官學即盛,反之則衰,官學無自主發展之可能。這些都是官學衰落的原因。但是,如果主講者是一位識見高卓、學養深厚而又通曉教學方法的大儒,也能激起學生讀書求知的熱忱。然而,大多數主講太學的博士或地方州學的學官,由於薪俸微薄,都由學識有限、資格不符的人出任,只是管理生員學籍而已,官學的沒落更是無可避免。官學的特徵官學的起源應與宗廟祭祀活動有關,但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宗教色彩逐漸消褪,而與政治密切結合。學生卒業之後,即入仕當官,學校顯然不是研究學術、追求知識的場所。官學興盛,士子雲集,互通聲氣;特別在政治汙亂、奸邪當道時,他們也會批評時局,裁量執政,形成不可侮的輿論力量,表現出讓人敬佩的正義精神。唐代以後,由於學校中普遍築有孔廟以及理學的昌盛,都在在倡導學做聖賢的理念,強調入仕當官,得以施展抱負,即為經世濟民的聖賢事業,這也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大特點。【研究與討論】一、我國古代官學,有時甚為興盛,有時衰落不堪,原因何在?有何意義?二、我國古代官學有那些特色?那些仍然存留在今天的學校中?那些已經消失?【附圖】圖一 宋代之建康府學圖圖二 彰化孔廟平面圖(上)與白沙書院透視圖(下)之對照第二節 私學、書院與私塾經學與律學的傳授私人講學始於孔子。漢代自武帝獨尊儒術以後,經學修養漸成為得以仕宦的最主要條件。士人進入太學讀經之外,私自從師研習也是相當普遍的情況。經書由於傳授的不同,出現許多解釋與說法;加上經學已成利祿之途,各家之間互相爭勝,講解更為深刻細密,學生若不聽老師的講述,無法了解。另一方面,碩學大儒,從遊者眾,初學之人須先聽高第弟子講解,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登堂入室,一接謦欬。漢儒重視經學,卻不輕忽為吏基本、治民所需的律令之學。漢代私人傳習律學的情形也很普遍,並且出現世代相承的章句家學。漢代的律學世家大都通明經術,東漢章帝以後,經學更盛,治經兼治律成為一般現象。門第教育與山林講學曹魏實施九品官人法,門第大族取得仕宦特權,有無傑出優秀的子弟,關係著家族在政治、社會的地位能否維持、延續;因此官學必然沒落,私人講學不再盛行,教育重點遂移於門第之內。門第教育的主要內容,一是治家禮法,仍沿襲儒家傳統,重視孝悌友愛行為與經籍文史修養;二是處世哲學,兼採當時流行的老莊玄學思想。由於世族子弟必須負起延續門第的責任,為了使其聰明才智展現出來,從小開始,要求即十分嚴格。南北朝時,佛教興盛,不少博通經史的學者出家為僧,在佛寺聚徒講授,開啟了講學山林寺院的風氣。中唐以後,官學衰微,科舉轉盛,取士以詩賦為主,由於詩賦創作多可藉自修而成,經學的傳習遂不受士人重視。於是,名城大邑附近,往來尚稱便利的山林寺院,便聚集了一些貧寒士人,在此讀書習業,造就了許多傑出的名臣才士。這些山林溪谷中的寺院精舍,藏書豐富,便於聚眾講學;在唐末五代的動亂中,非但成為延續中原文化命脈之所在,也為宋代的書院制度奠下基礎。書院與講堂北宋初期,著名書院多由地方長官延請名儒掌教,享譽一時,有的還得到朝廷獎勵,賜書賜田,並派山長主持,儼然地方官學。南宋時,理學大盛,以明白聖賢義理、追求人格完美為求學目的。大儒主講的書院,四方來學,解經論道,孜孜不倦。這種不以仕宦為教育目的的自由講學,最能彰顯儒家精神。元代理學仍盛,書院很多,然不少係由政府設立,或派任山長,已漸同於官學。明代陽明學興盛,許多學者到處演講,講會盛行,宛若書院講學推廣到社會大眾之中,頗有今日公開演講的性質。但是,理學家秉持崇高理想,以嚴肅態度向社會宣講,必然觸犯忌諱,時遭禁止。張居正當國,整頓教育,以講學為空談廢業,禁革書院。明季宦官亂政,政治黑暗,遂有東林黨與閹黨的對立。東林講學,包括了對現實政治的猛烈批評,雖然遭致殘酷迫害,卻也展現了讀書人關心時政、力抗權奸的崇高志節。清代初期,書院講學仍然沿襲東林餘風,自然不為朝廷所喜,頗受箝制,雍正末,朝廷又遍令各省設置,給予補助,書院又同於地方官學,都只是為科舉作準備。嘉慶以後,地方大吏頗有設立書院者,而且完全以講學、編書為目的,甚具成效;但由於時代已變,西學傳入,不得不走上結束之途。私塾教育從古以來,兒童入學啟蒙,最先無不學習識字、寫字。歷代都編有適合此一目的的蒙學課本,其中以漢代的急救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宋末的三字經最為著名,影響最大。這些讀物的內容多能配合現實生活,文字又通俗淺顯,容易背誦。學童習完字書之後,在漢代則進而讀論語、孝經;讀畢即可從師專研一經。魏晉至唐代中葉,門第教育以經史禮法為主。中唐以後,由於科舉的關係,則於經學之外,特別重視文學;宋代以至清末,情況也是如此。私塾之中,誦讀唐詩,學作對聯;同時大都先習四書,再讀其他經史。學生留在塾中繼續讀書,無非為了參加科舉,所以多研讀古文,甚至有專門背誦八股範文,不讀其他的情形。讀書之外,也要勤練書法。私塾教學,帶有個別指導的性質,教師兼為經師與人師,對學生影響至深。科舉盛行以來,學生入塾讀書,主要求一試之用,所學與品德修養、謀生技能都無直接關係。再加上塾師大多為貧寒士人,生活清苦,無法全心致力於教育事業;很多只是一味嚴苛,而不講求方法,成效自然有限,終必為新式學校所取代。【研究與討論】一、我國古代的私人講學有那些特色?你認為有無加以繼承發揚的價值?若有,應如何著手?若無,理由為何?二、閱讀胡適四十自述等清末民初的自傳體書籍,討論私塾教育的優缺點。三、何謂「門第教育」?何謂「山林講學」?其特點與意義為何?【附圖】圖三 湖南衡陽石鼓書院──在湘水之濱圖四 河南太室山嵩陽書院圖五 私塾中的背書情形圖六 村童鬧學圖(宋畫)第三節 科舉階層內的選拔人才科舉起源於隋初,煬帝時設進士科,此後以進士科獨勝。隋以前,南北朝仍採九品官人法,先由中正官依人物的才德或成就定其品級,故大多出身門閥者可以獲選。至於任官授職,仍要舉行考試,大抵為孝廉試經,秀才對策,這應是科舉制度的淵源。隋唐以降,士人可以自行投牒,參加考試,即是對門閥的一項打擊。不過,唐代科舉並沒有造成社會階層間的流動,名門舊族依舊存在。這是因為:一、士族是隋唐政權的基礎,統治者對士族雖有意壓制,實際多為妥協。士族的優越環境,仍是考試上榜的有利條件。二、科舉錄取名額有限,約三十名,由此晉身的官員為數自是不多。即在唐代中期以後,科舉受到重視,士族有利地位也未受影響。因為禮部考試及第後,還須參加吏部考試,試以「身言書判」,通過之後才派任官職,而寒士常遭困阨。三、考試規定並不嚴格,應試士子可以先將自己的作品呈送朝中名公巨卿,請其為之延譽。即在考試之後,主試者亦可不問成績高下,逕自錄取知名之士。因之舊族勢力仍得延續,寒門子弟仕途甚狹。到唐代晚期,情況才大為不同。公平激烈的競試唐末五代也是我國歷史上變動劇烈的時代,社會門第就在這段時期逐漸消融,到了宋代已呈現相當平等的情況。一般情形是: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即可派任官職,循序升遷可至朝廷大臣;大臣子弟則多不應試,另從蔭任出仕,由於位低貲少,家道不久即告衰落;這樣就促成了社會階層間的流動,遂有「富貴不傳三代」的諺語。另一方面,從宋太宗開始,科舉錄取人數大量增加,造成官員的冗濫。但錄取人低,讀書人增加了很多,相比之下,錄取機會不大,競爭依然激烈。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自然要求考試必須公平進行,科場規定也就較前大為嚴格。科場防範嚴密,等於不尊重應考士子的人格,因此選拔人才也須顧及道德的理想愈趨式微。這種能力、道德皆未可知,僅具古典文學修養的人,能否擔任朝廷要職,頗令有識之士疑慮不已。有人認為:應該用檢討時政的策論、或闡釋儒家典籍的經義,來取代只講文字技巧的詩賦。尤有甚者,主張國家除了選拔人才,還應負起培育的責任,只有學校教育才能造就為國所需的人才。但是慶曆時之普遍興學、熙寧時之太學生三舍法,終究不能取代科舉考試;除了政爭的紛擾外,科舉制度較學校教育可以為朝廷節省大筆經費,而又不失為相當公正的選才辦法,應是重要因素。遼、金、元三朝也都實行科舉,目的無非籠絡漢人,收買民心,並不給予政府要職。金、元兩朝為了鼓勵本族子弟參加科舉,大量翻譯漢籍,卻使中原文化得以擴延,促進民族融合。而元末節義之士多科第出身,也可見到科舉的實施有助於儒術教化的推展。完密、僵滯與沒落明清兩代是科舉制度最為完備的時期,也是積弊最深的時期。朝廷對於考試有關的各方面都做詳盡的規定,這種為了力求公平而設下的重重限制,如題目囿於四書、五經,文章須依八股形式等,必然束縛士人的聰明才智,也造成只讀闈墨制義即可上榜的投機風氣,斲喪人才,貽害匪淺。明代初期,國子監學生可以任官;其後取士以科舉為主,相當公正,而且有一半以上的進士出身寒素家庭。在明清社會,只要取得科名,就有免役的權利,在地方上享有特殊地位,被視為「士紳」。這個名分雖限於本人,不能父子相承,但士紳的特權往往可以擴張到家人身上,所以父兄無不勉勵子弟參加科舉,取得功名,形成了社會上的「士紳階級」。於是,出身寒素的進士比率也就逐漸下降,到了清末大約只占三分之一。再者,清末納貲捐官人數大增,考試出身者為官員中的少數。科舉制度既不能發揮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其取才任官的重要性也大為降低,自然無法再茍延下去了。科舉的影響科舉制度在唐代中期以後成為取士的主要途徑,多少加速了門閥的沒落與文學上律詩的興盛。在宋代,科舉對於集權政體的建立、儒家思想的普及民間,以及社會階層的流動,都提供了很大的助力;明清兩代,則趨於僵滯,弊病叢生,變成各方面進步發展的嚴重阻礙,應是中國文化不能繼續前進的一項重要因素。但是,科舉這種考試任官的制度,卻經由西方傳教士的介紹宣傳,廣受歐洲各國思想家的注意與鼓吹,在西方產生很好的影響。英國的文官制度就可以說是模仿中國的科舉考試而建立的。【研究與討論】一、科舉制度實施一千多年,在不同的時代,應有其不同的特點與影響,試舉例說明之。二、試分析科舉制度對士大夫的性格、政治的性質、社會的情況和文化的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三、唐代的科舉何以未能造成社會階層間的流動。【研究與討論】圖七 科場示意圖圖八 廣州貢院圖九 北京貢院的內部分隔第四節 現代教育的開展軍國民教育與國家主義教育我國近代國力不競,飽受列強欺陵,有識之士痛加檢討,深感已往教育過於重文輕武,致使國民體格孱弱,故大力鼓吹「尚武」觀念。他們主張透過教育培養國民的戰鬥意志與技能,以應保護國家的需要,多少已將國家富強視為教育目的。民國初年,國家主義的教育再進一步,把教育看作國家達成目標的手段,主張教育必須是國家的事業,由國家控制,私人和地方只能在一定的範圍辦學,還要受到嚴格監督。軍國民教育與國家主義教育的基本觀念,均不符合世界教育潮流中的個性發展原則,反對者不乏其人,也未能普遍實行。但是,這種因應時代需要而產生的教育主張,必然影響到後來的教育政策。例如從教會及外人手中收回教育主權、擴大軍事教育、學校普遍實施軍事訓練或童子軍訓練,以及提倡愛國教育等,都是顯著的例證。實業教育與職業教育清季爲了發展實業以對抗列強的經濟侵略,首需培養實業人才,於是在普通學堂的系統之外,設置各級實業學堂,宗旨爲振興農工商業以富國裕民。但由於師資欠缺,教法不良、學生對於理論無法徹底了解,又少有實習的機會,成效甚低。民國初年,教育界檢討當時課本上的知識大都未能用於實際生活,致使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發生脫節的現象,遂提出「實用主義」的教育主張:強調學習必須注重實用,受教育者必須獲得生活上必要的知識與技能。這個理論陳義頗高,不易落實,為了達到教育的實用目的,隨即感到職業教育才是直接有效的辦法。於是,各科執業學校紛紛設立,普通中學亦得設置職業部,兩個系統漸趨混合,職業教育愈受重視,發展更快。私人倡導者之中,張謇的成就最大。民主主義教育與平民教育民國八年,美國哲學家兼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來到中國,停留兩年多,訪問十一省,作了無數次演講,傳布他的思想學說。杜威將民主社會的基本觀念應用到教育上,反對傳統的貴族式教育,主張普及教育。他認為教育內容必須兼顧發展個人能力與適應社會需要,強調施教時應利用學童生活經驗,並將其所學用於社會,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主張。在杜威思想影響下,我國教育產生一些改進,諸如:女子普遍入學、課程較為活潑、較學研究與教學實驗有所展開等,都有促使正規教育現代化的功用。杜威思想最明顯的影像是平民教育的興起。平民指文盲或粗通文字卻無法閱讀的民眾,占當時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平民教育的目的,在將平民造就為有知識能力、生產能力與公德心的人;因此特別重視識字教育、生產教育、衛生教育與公民教育。民國十一年,晏陽初在湖南長沙作第一次試驗,獲得成功,受到政府及民間的重視,於是擴大推行,再河北保定二十餘縣的農村進行試驗,受教者多達五萬人。後來他在定縣實施的平民教育,就成為各地模仿的對象。科學教育職業教育及平民教育偏重初等、中等學校學生即社會大眾,講授內容亦以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識及職業技能為主。科學教育則偏重高等專門知識以及科學精神與方法的培養。清末為求富強,吸收西學,科學方面多偏於知識及技能,忽視精神與方法。甲午戰後,嚴復提倡科學教育,說明其方法為反覆試驗中求定理定律,態度應客觀、公正、勤奮、忍耐,然時人未能領悟。民初留美學生返國者亦大力鼓吹,強調科學教育不僅在獲取科學知識,尤其重視科學方法的訓練與理性態度的培養。胡適即用「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兩句話指出其精神所在。民國初年,科學教育的主張得到很多知識分子的支持。但由於政局動盪,經費拮據,人才缺乏,未能立即收到成果。就以中學科學課程來說,即因師資不足,設備欠缺,學生仍然是背誦名詞,很少動手實驗,距理想甚遠。可是科學教育的觀念,經由人們不斷鼓吹宣揚,促使了各種學會組織的建立,對於學術研究風氣的提升頗有貢獻。留學教育清末以來,前往歐、美、日本等地學習現代知識技藝的留學生為數甚多,對我國近代文化發展影響很大。派遣學生到外國留學的建議,最先由容閎提出,得到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同治末年,清廷選派一百二十名幼童前往美國讀書,是我國近代最早一批公費留學生。其後派赴德、法、英等國的留學生,多位學習軍事及造船、駕駛等與國防有關者。甲午戰後,留日學生大量增加,光緒三十二年已達萬人之多,影響最大。留日學生的大量增加,固然有文字障礙較少、路途近、費用較低等因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等疆吏的提倡也是重要原因。張、劉等人主改革教育,增設新式學校,需要大量教師,故特別鼓勵出洋留學,並予各種獎勵,留日學生於是驟增。這些留日學生,在國內未曾受過新式教育,語言、學識均不足以進入日本正式學校;日本人就特為中國學生設置文法、師範、軍事等各種速成學校,其學生占留學生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光緒三十三年以後,學部隊留日學生的資格規定較前嚴格,國內新式教育亦漸次成立,赴日留學的人數也就逐漸減少。留美方面,光緒七年因為學生與監督不合,監督認為學生適異忘本,目無師長,即使成材也不能為國所用,於是全部撤回。光緒三十四年,美國退還庚子賠款,清廷以之作為派遣學生赴美留學之用;宣統三年,成立清華學校,作為留美預備學校。在此之前,已甄選三批學生赴美,胡適即其中一位。清華成立以後,赴美官費生日多,私費留學生也隨之增加。民國初年,留學歐洲者以法國為最多,且多以「勤工儉學」方式,一面工作,一面讀書。這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法國工廠欠缺工人,華人稍有能力者均可在法做工謀生。熱心中法文化交流之士如李石曾等,提倡工作一年、讀書兩年,並在國內設立預備學校,積極推動,民國九年勤工生在法者已有千餘人。民國九年以後,法國社會經濟發生變動,工人失業問題漸趨嚴重,留學生勤工儉學方式無法維持,只得輟學回國,留歐學生人數也就不及留美之多了。清末民初的留學教育,填補了其時高等教育的不足,使我國的現代教育得以迅速建立,並且推動學術文化的進步,促使社會經濟各方面的發展,成效應予肯定。但由於留學的目標有欠明確,許多人留學出國的目的,不在研究高深學問,而是取得頭銜資格,便於謀職陞遷,以致流品混雜,風氣敗壞,也深為時人詬病。至於思想學識均甚稚弱的青少年出國留學,不啻將教育的職責貽於外人之手,無法達到學習他人長處,改進本身文化的留學目標,也就無甚意義可言。【研究與討論】ㄧ、試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作一比較。二、試將清末民初的留學生與現今的留學生作一比較。三、我國的科學教育是怎樣建立起來的?【附圖】圖ㄧ○ 平民教育的目的:良好公民肩負國家責任第九章 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第一節 傳統自然觀念與科學思想儒家與科技發展在遠古時代人們的生活中,鬼神和巫術都占重要地位;到西周時,人須自助才能得到天助的理性思想逐漸萌現。春秋戰國蓬勃興起的各家學說,雖然多為針貶時弊的改革之道,但均不免涉及有關自然萬物的看法,並形成系統的解釋,對於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儒家對超自然力量,存而不論,不認為人世生活應受鬼神的操縱,這種非常理性的觀點,應當有助於科技的發展。但是,儒家關懷的只是人的社會生活及道德意義,不去探索自然界中各種現象;也就是說,儒家強調人文,忽視自然,因之難以成為推動科技進步的主要力量。道家、墨家、名家與科技發展道家關懷的是自然萬物,認為萬物有其運行的道理,即使至為低賤的事物,這個道理也都存在,值得加以探索。而且,宇宙是萬事萬物互相依附、互相影響的整體,人生在世就應該配合遵循,所謂「無為」就是不違反自然。這種思想能夠鼓勵人們從觀察自然到了解自然,進而企求掌握自然,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必有幫助。但由於道家排斥理性與邏輯的思考,所以未能發展出類似自然法則的觀念。墨家與名家的思想中,也有幫助科技發展的觀念。後期墨學中關於光學與力學的了解、時間與空間的分析,以及論證方式的嚴密,顯示他們強調從表面現象中抽繹規則原理的努力。而名家對於邏輯的注重與深刻的研究,也是發展科學所必須。然而這些科學的態度與方法,都因為兩家學說趨於衰微而未能發揮作用。墨家、名家強調邏輯但不重視自然,道家剛好相反,各有所偏,未能協調結合,可以說是中國文明發展上的一大遺憾。陰陽五行與道教對科技發展的貢獻先秦學術思想中,與科技發展關係最密切的,應是陰陽五行學說。陰陽指宇宙中兩股對立的力量,互相激盪,而產生各種變化。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其間的相生相剋,正是萬物變化成滅的原因。人體生理也可以如此解釋,形成傳統醫學的理論。戰國末年,鄒衍結合二者,已掌握宇宙自然法則即可預料人世興衰,創「五德終始」之說。漢代董仲舒則透過陰陽五行,把天與人的關係更緊密地聯繫起來,由於強調人力對自然的作用,多少阻礙了人們對自然的探索研究與了解。到了東漢末年,這種含有濃厚迷信色彩的今文家觀念,在儒家思想中的主流地位已告式微,遂為強調理性的古文家思想所取代。魏晉時期,陰陽五行學說與自然主義的道家結合,特別是在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助於醫藥與煉丹術的發展。道教教徒煉丹的目的在求得仙藥與黃金,雖然絕不可能得到,但卻在煉製過程中,對於物質的屬性及變化的過程,有較深的了解,促成火藥的發明、醫藥的進步與現代科學中化學的萌芽。這些都是深諳陰陽五行學說的道教教徒,在科技發展上的貢獻。總結說來,陰陽五行思想在我國科技史上占有相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它含有科學的觀念,至今仍受世人重視的傳統醫學即以它為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由於相信它幾乎可以用來解釋一切自然現象,致使人們不再深入探求自然變化的真正原因,可以說是現代科學理論始終未能出現的因素之一。再者,陰陽五行學說也反映出中國思想中重視整體,強調關聯,而忽視分析基本元素的這一特色。理學家的自然觀與科技發展的關係宋代理學興起,儒家學說中宇宙論和形上學方面的理論大為加強;其中關於宇宙自然的認識,多少受到道家的影響。理學家認為自然萬物之間的秩序由「理」維繫,整個世界是由不同層次的部分組合而成,相互之間有著緊密的關係,每一部分都應努力遵循內在的法則,完成本身應負的責任。朱子就秉持這種把宇宙自然看成是一個有機體的觀念,重視對客觀事務的觀察,用理性的思維方法探討事務的規則,所以能夠在一些自然科學問題上提出相當精闢的見解。明代王陽明認為「良知」或「心」是世界的根源;宇宙自然,天地萬物,都是人心一點靈明的體現,趨於否定事物客觀規律的存在,不注重探索外在世界,不認為可以從實證中得到知識。他的心學成為主流思想之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對科技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研究與討論】一、利用圖書館所藏有關李約瑟與中國科學的資料,閱讀其中科學思想部分,撰寫心得報告,並舉行小組討論。二、宋、明理學的思想對我國的科學發展具有怎樣的影響?第二節 上古至隋唐的科技發展天文學與曆法的編製我國古代很早就注意到農業耕種與天象變化間的關係,擬定適合農耕生活的規律,即「觀象授時」;如商代就用閏月的方法使陰曆(朔望月)與陽曆(回歸年)相調和,發展出陰陽曆,一直為後世所沿用。秦漢之間完成了二十四節氣的安排,使農事耕作、生活作息有所依循。這些都是古代天文學方面的重要成就。漢以後的天文學仍是著重於曆法的不斷修定與改造,這是中國天文學的特點。籌算、十進位值制與古代數學春秋戰國以前,人們已開始用小竹片或小木棒的「籌」作為計算工具,這種「籌算」一直沿用到西元十五世紀中珠算興起之前。它和十進位值制的計算法,是我國古代數學的一大特色。這種計算方法較其他古文明所用的方法都優越得多,印度至第七世紀才採用十進位值制,十世紀才傳至歐洲。籌算無法將計算過程保留下來,難以檢驗,以致影響到邏輯推理的發展,是它不如筆算之處,也是一項缺點。秦漢時期出現了一些數學專著,最重要的是九章算術,它有二百四十六個數學問題,分為九章。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是先舉出問題,再列出求解的一般方法,可以看出它都是用來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例題。這種問題集的形式,始終為我國古代數學著作所採用。九章算術內容豐富,包含初等數學中算術、代數和幾何的大部分,其中關於分數概念及其四則運算、各種比例問題、負數概念的引入及其加減運算,都比印度早八百年左右,比歐洲國家早千餘年。後來許多著名的數學家都為它作注來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尤以魏晉的劉徽和劉宋的祖沖之最有成就。劉徽從九章算術中零碎的概念、方法或公式總結出一些原理,再用這些原理,去貫穿那些數學知識;他又創立了求解圓周率的「割圓術」,為計算圓周率和圓面積建立了嚴密的方法,也運用了極限的觀念。祖沖之則從割圓術的基礎上求出精確到第七位有效數字的圓周率。他的兒子祖暅則繼續劉徽在九章算術中的探討,發現了求得球體面積的正確公式,較西人卡瓦列里(Cavalieri, 1591-1647)早了一千年。祖氏父子曾著綴術數十篇,惜已失傳。辨證論治為特色的醫學醫學是我國傳統科學中最具特色,也是最有成就的一門學問。這是由於傳統醫學應用陰陽五行學說,在理論上闡述了對生理、病理、病因、診斷和治療等基本問題的看法,形成系統完密的學說。此一特色在戰國晚期的黃帝內經中已有所顯現。內經把人的身體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部分器官的病變,可以影響到整個身體或其他器官;同時人體的健康與外在環境,如季節變化、地方水土、思想情緒等也有互相感應的關係。內經也闡述了經絡的理論。經絡是人體運行血氣的道路,幹線叫經,分支叫絡;把人體結成一個表裡上下、臟腑器官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主要依據。這也是二千年以來行之有效的中醫基本理論。東漢時,張機總結了前人的醫療經驗,撰成傷寒雜病論,確立「辨證論治」【注】的原則,精細選擇可靠的方藥,對於疾病的防治與醫學的進步,都有重大貢獻。漢末華佗更是家喻戶曉的神醫。此後醫學續有進展。晉代王叔和撰脈經,列舉五臟六腑病癥的各種脈象,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奠定中醫脈學診斷的基礎。葛洪的肘後方是一部普及推廣的實用醫書,特別對傳染病已有所認識。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則是結合他長年閱讀古代醫書與臨床研究經驗,並參照民間俗方,綜合整理而編成簡易實用的方書。他對疾病防治、用藥、針灸及食物療法各方面,都不墨守舊說而有所創新,論斷精闢,開啟了醫學上的新風氣。本草與藥學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是戰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內容依藥物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記載藥效大都正確。後世不斷傳抄增補,產生許多混亂錯誤。南朝陶宏景重新整理,編著神農本草經集注,改變分類方法:一是創立以藥物的來源和屬性的分類方法,為後來唐朝新修本草及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所援用;一是以病癥為綱,將藥物分別歸入,有利於醫藥的普及推廣。但由於所記北方藥物有限,又有不少錯誤,唐代遂由朝廷下令,各地將蒐集之藥物資料詳細記錄並描繪圖樣,送至長安,編成新修本草,是為國家藥典。煉丹與化學方士煉丹,在採藥、煉製等實際過程中,獲得大量關於物質變化的經驗知識,建立了新的方法,製成了新的物品,特別是對於常用的汞、鉛、硫三者的性質,了解十分清楚。東漢魏伯陽的參同契與東晉葛洪的抱樸子,都是這方面的名著。煉丹術經阿拉伯人西傳至歐洲,轉變發展而成科學的化學。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我國古代各種生產事業都不斷發展進步,應該與使用工具的精良犀利有關。其中鐵器至遲在戰國時,便已大量製造,影響最鉅。春秋戰國之時,人們再鑄造銅器的豐富經驗上發展出生鐵冶鑄技術,為鑄造形制複雜的鐵器打下基礎。西漢時,煉爐規模增大、鼓風設備加強等技術的進步,使鐵器質量大為提高。西漢中、晚期又出現了利用生鐵「炒」成熟鐵的炒鋼技術,於是產生了大量價廉質優的熟鐵及鋼料;而以炒鋼為原料,反覆鍛打,就發展出了百煉鋼。於是,東漢時期,鐵兵器完全取代了銅兵器,鍛製農具與鋼工具也大為增加。南北朝時,又出現了灌鋼法,就是將含炭高的生鐵熔化後澆灌到熟鐵上,使碳滲入熟鐵中再淬火成鋼,這種鋼堅硬而又有韌性,在十八世紀坩堝煉鋼法發明以前,應屬先進的煉鋼技術。【注釋】注、傳統醫學上,醫生看病先要問病人的癥狀,觀察病人的氣色,按病人的脈搏,取得一系列的癥候群,中醫稱之為「證」。醫生對「證」加以仔細辨別,就可以討論治療以及處方用藥,這個過程叫「辨證論治」。【研究與討論】一、在宋代以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醫學家、藥學家任擇一人,蒐集有關他的資料,撰寫一篇敘述他的生平事跡與科學家成就的報告。二、利用圖書館的資料,比較中西古代冶鐵煉鋼技術的不同。三、我國傳統科學之中,醫學是至今仍然發揮功效的一門,其治療理論的要點為何?【附圖】圖一一 「九章算術」首頁書影圖一二 「隋書律志」有關圓周率的記載圖一三 灸艾圖圖一四 升煉水銀──蒸餾出來的水銀蒸氣,從彎形管通入水中而凝於水底。第三節 北宋至清代的科技狀況授時曆的編制與珠算的出現宋元之間,在天文學方面很重視觀測儀器的製造與改良,並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觀測工作,曆法就在這些基礎上有所改進,特別是郭守敬編製的授時曆,施行達四百年之久。數學方面,成就更是空前。著名的數學家有南方的秦九韶、楊輝和北方的李治、朱世傑。他們在高次方程式的數值解法、聯立一次同餘式的解法、一元多次方程式以及高次聯立方程的消去法等許多重要的數學問題,都有傑出的表現,比歐洲早了數百年,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宋元時代數學成就雖然很高,但它已脫離社會實際需要,又艱深不易了解,不久就失傳了。明代商業發達,與商業有關的數學隨之興起。加上宋元以來,計算方法已有由繁入簡的趨勢,許多籌算步驟都出現了便於記憶的歌訣,於是傳統的籌算就逐漸向珠算演變,終於為其取代。溫病學派的建立與本草學的發展宋元時代,傳統醫學也有長足進步。這時的醫療分科愈趨精細,從唐代的四科發展到宋代的九科和元代的十三科,顯示鑽研愈為專精,了解愈為深刻,遂出現了不同的醫療理論與學派。金朝的劉完素重視致病原因中的火、熱因素,主張用寒涼藥物治療,是為「寒涼派」;張從正認為致病由於邪氣,臨床上善用汗、下、吐三法,是為「攻下派」;李杲強調脾胃的作用,主張採用調補脾胃、升陽益氣的方劑,是為「補土派」;元代朱震亨結合三家學說,倡養陰補血、滋陰降火之法,是為「養陰派」;這就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此後醫家又深入研究傳染病等熱性病的病因和療法。明末吳有性提出傳染病是一種眼不能見的「戾氣」所致,認為治療上應採清熱解毒的方法。清代中期葉桂將這一概念加以發展,提出完整的治療理論,形成溫病學派,遂與傷寒論並列,成為傳統醫學中兩個主要的派別。藥物學方面,北宋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明代偉大著作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先驅。清代中葉,趙學敏廣泛蒐集民間醫生的治病經驗與使用藥方,並聽取邊遠省分親友以及西方傳教士的敘述,盡可能地加以驗證,編成本草綱目拾遺十卷,收載藥物九百多種,其中許多係原書未收者,也訂正一些不妥之處,是本草綱目的續編。冶煉技術的繼續進步宋代在冶金技術方面有很大的發展。這時普遍使用膽銅法煉銅,銅的產量增加很多。鋼鐵冶煉技術也較前進步,如使用木風箱以加強鼓風能力,改良爐型以合理利用熱能,並且用煤煉鐵,都使產量大為提高。到了明代,續有進展,出現了活塞式木風箱,爐體也增大許多,更懂得用焦炭冶煉,同時還將冶鐵爐與炒鋼爐串連起來,發展了生熟鐵連續生產的技術。關於明代冶煉技術,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得十分詳盡。總之,中國古代以生鐵為基礎的煉鋼工藝,到明代已十分成熟,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前,我國是長期處於領先地位的。明末清初西方科學的傳入明末清初耶穌會會士來到中國,將西方的科技知識介紹給國人,引起相當強烈的回響。清世宗以前,朝廷重視西方的科技知識,有其實際目的:一是改曆的需要,明末數學水準低落,遠不如西方,故在改訂曆法時,計算精確的西法已不可或缺,因此清朝初年的欽天監都由教士掌領;二是編製輿圖、測量大地,亦須借重教士的數學修養方得完成;再加上戰場上極具威力的火炮、宮廷中作為擺設的鐘錶等,傳教士均能製造,所以頗得帝王喜好。當時一般士大夫對於西方的科技知識,則有三種不同的態度:一是極力反對,認為天主教教義與儒家理論不合,反對傳教的同時,也排斥傳教士引進的科技知識;二是完全接受,極為推崇,反過來認為傳統學問一無可取;三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批判地吸收外來文化。前兩種態度都過於偏頗,只有第三種態度方能導致深入的研究,才有青出於藍的一日。如王錫闡、梅文鼎在天文學和數學上結合中西的卓越表現,就是一例。另一方面,我們須知耶穌會士來華的目的是傳教,對最新的科技知識所知並不很多,如利瑪竇只口譯幾何原本的前六卷,又如哥白尼的地動說因為有違教義,也未作闡述。所以,耶穌會會士介紹給國人的西方科技知識不是全面的,也不是最進步的。儘管如此,西學傳入總是讓國人接觸到一些較為高深的知識理論,對這時已是貧弱的我國科技帶來了強勁的激勵作用。然而清世宗即位後採行閉關政策,使國人吸取西法的努力完全中止,我國遂被進步神速的西洋各國遠拋在後。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中西國力強弱的差別也就十分明顯了。近代科技落後的原因西元十五世紀以前,我國的科學技術大體上領先歐西各國;但自近代以來,西方的科技就有了長足的進步,而且遠遠超過我國。我國科技為什麼未能持續發展,並且在近代遠落西方之後?實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科舉制度的內容是妨礙中國科技進步的重要原因。明清兩代均以八股取士,讀書人惟有誦習四書、五經、闈墨制義,才能題名金榜,光宗耀祖。致使社會上大多數秀異分子的時間精力,虛耗於無補國計民生的筆墨文字上。而具有巧思創意的奇材異能之士,不受社會尊重禮遇,形成科學技術發展上得巨大障礙。若與西方相比,十七世紀末,西方各國紛紛設立研究科學的學會等組織,十九世紀中各級學校都在傳授科學新知;而我國一仍舊貫,毫無改變,直到二十世紀初才廢去科舉,成立學校,比歐洲晚了幾百年,這是近代中西科技水準差距極大的主要原因。明清以八股取士,選拔人才,亦有安定社會、便於統治的目的。尤其滿清以異族入主,更為專制,屢次編簒巨籍,並興文字之獄,都是箝制思想的手段。學術思想受到政治上的多方干涉,科學是無法有所進展的。另一方面,中國科技有其特性,就是偏重實際的應用,欠缺理論的興趣。如天文學上的觀測星象,只是為了修改曆法,而不是探究天體運行的模型。數學也多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計算方法,欠缺理論興趣,難以發展出純粹的數學;由於未能掌握精良的計算工具,其他各種科技的發展也就很難有所突破了。【研究與討論】一、宋代的科學與技術都很發達,是當時世界上的先進國家,原因何在?對我們有何啟示?二、我國近代科技落後的原因很多,你能否再舉出一兩項,寫一篇報告?三、試對以本草為中心的傳統藥物的發展,作一簡要的敘述。【附圖】圖一五 明代冶鐵爐(右)、炒鋼爐(左)串連使用圖一六 清初渾天儀第十章 史學與文學的表現第一節 傳統史學的特色史官與修史「史」原指懂得書寫、負責記事的人。他們最初的職務是祭祀鬼神,觀測天象;後來逐漸記錄與宗教無關的朝廷政事,掌管圖籍資料。這個轉變,可以說是古代文明從迷信鬼神過渡到以人為本的重要階段,而史官也成為當時最有知識的人;此後各種學術都可以說是從史官中演變發展出來的。所以,我國學術自始即著重人事的記載,也就是歷史,與印度之著重宗教、希臘之著重哲理,頗異其趣。史官記事既受尊重,遂形成「秉筆直書,善惡不隱」的史法。後世史家繼續發揚,從嚴謹的記事中顯示治亂興衰的道理,可以作為國君施政的參考、人們處世的依據,因此備受重視。歷代朝廷也都注重修史,每以宰相領銜,編撰前代之史。此外,以著述為職志的史家,也發憤著史,佳構迭出,史書數量極豐,影響深遠,在傳統學術中,成就最為輝煌。再者,朝廷與民間廣事蒐集與歷史有關的各種資料,留供他日修史之用,也形成傳統文化中一項饒富意義的特色。濃厚的政治性上古史官記載朝廷政事,後世繼之,歷史遂以政治為主要內容。如孔子作春秋,為了撥亂世而反之正。司馬遷寫史記,紹述孔子的心志,藉歷史上的興衰,示意統治者愛民之道與為政之方。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凡有關「國家之興衰,生民之休戚」者多加選錄,作為施政借鏡。於是史家翔實而又生動的記載,給予統治者深刻的警惕作用,要統治者認識到凡是勤政愛民,致使物阜人安者,永為後世所讚揚;相反地,貪贓暴虐,人民不堪其苦者,則留下萬世惡名。因之,稟承儒家民本思想,帶有濃厚政治性的傳統史學,強調統治者的所作所為必將受到歷史的裁判,對專制君主已經形成一種約制。另一方面,君主的一言一行,皆由史官詳加記載,作為後日修史的依據,更是加於君主的一項無形束縛;唐太宗想一窺有關他的紀錄,即遭褚遂良的峻拒。可惜宋代以後,史官傳統不受尊重,紀錄須呈御覽再付史館,此一規範作用也就逐漸消失。在古代,政治的影響最為顯著,士人也最關心,自然成為史家撰述的重點。以政治為重點,目的無非藉翔實的記載、深刻的論斷,提供統治者成功的典範與失敗的教訓,希望統治者知所取法,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自有其深義。我們不能只視其為帝王家譜或斷爛朝報而一味抹煞。重人甚於重事歷史記載過去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要懂得這件事情的道理,首先須要懂得做這件事的人。特別是人格與才學,最能影響事情的是非成敗,史家必須詳加探討,摘要記載;相對之下,事情的曲折過程、繁瑣細節也就無須重視。於是,一些人格高潔或學養深湛,但未有事功表現的人物,如伯夷、顏淵、管寧、陶潛等,也都成為人們敬仰的對象。重視人物超過事情,可以說是中國與西方史學很不相同的地方。在傳統史書的體裁上也反映了這項特點。司馬遷創紀傳體,後世因之,奉為正史。紀傳體中以列傳的比例最重,列傳即歷史人物的小傳。史家的記述,一般都從傳主的身世背景開始,敘述其一生經歷,也會加上一些軼事或言談,將其性情品格顯現出來,著墨不多,卻十分生動,讀來如見其人。正史之外的史書,有的主要選材自正史,如編年體的資治通鑑;有的模仿正史,如各種載記、雜傳,也同樣以人物為主,內容也是人重於事。以人為主的傳統史書,常常使讀者對歷史人物的性格與作為留下深刻印象,受到很大感動;進而興起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念頭,奮發向上,努力不懈。歷史作為人生教育的功用,遂得以發揮。重是非褒貶傳統史學重視是非褒貶,孔子以前即以人物的表現定其諡法。孔子作春秋,特別加以變通應用,後人稱之為「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司馬遷等大史家也都加以繼承,用字遣詞,每多深義。於是,藉歷史的批評,發揮揚善止惡的作用,成為傳統史學非常顯著的特色。史家撰述之時,深知必須忠於資料,態度公正客觀,不可故意偏蔽曲解。但他對於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義,須要加以點明,也不免有主觀評斷的地方。主觀的評斷必須有所依據,就儒家思想來說,天理人性永恆不變,是人世社會的基石,可以作為評人論事的準則。所以,史家判定人物的歷史地位,往往多考慮其人品格的崇卑或道德的高下,而不僅是事功作為或獨特表現。因此,歷史判斷也就成了道德判斷。例如: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收拾亂局,安定中原,不無功於當時;但宋明史家卻以其心存篡弒,不重綱常,影響社會風氣,而加以貶抑,就是對曹操所作的道德判斷。歷史現象紛紜複雜,是否可以僅從道德一端加以判斷?人物作為因素繁多,是否可以僅從動機一項加以論定?這些都是傳統史學主張是非褒貶,所遭到的質疑與批評。不過,歷史既是人事的記載,史家不對人物的作為與品格作一評判,不從道德觀點指出其善惡是非,使讀者知所效法或警惕,歷史的功用也就大為減損。這是至今仍有學者認為是非褒貶有其意義,不可偏廢的主要理由。【研究與討論】一、閱讀一篇介紹司馬遷史學的文章,撰寫心得報告,並提出討論。二、你認為寫歷史應該包含道德判斷嗎?為什麼?三、傳統史學重人甚於重事的主要理由是什麼?第二節 現代史學的發展背景清朝末年,我國各方面都發生急遽的轉變,史學也逐漸呈現了新的風貌。清末的大變動,固然緣起於西方勢力的衝擊,不過檢討史學發展的新趨向,仍有傳統的學術背景可言。乾嘉之時,考證學最盛,學者對於版本的校勘、章句訓詁、名物考證等用功極深;這種方法也用於歷史研究,他們校勘正史,增補注釋,考定曆法、地理、職官等舛誤,成績卓越。在這種崇尚實證的風氣下,研究歷史但求史實的正確,不在強調宋明以後十分注重的是非褒貶。道咸以降,世變日亟,內憂外患紛至沓來;以今文家為主的經世思想應時而起,風行一時。他們講求富強之道、致用之學,提倡研究邊疆史地、海外夷情。他們批評古文家,謂其服膺的經典多係偽書,開啟了辨偽的風氣。他們又指出周秦諸子所言多為託古改制的學說,並非史實,也涉及了史料的考訂與解釋的問題。這些觀念直接影響到民國初年頗為轟動的古文大辯論,促成了現代新史學的出現。史料的豐富現代史學既然著重如何從史料的辨析、考訂與解釋中重建史實,史料遂成了史學的基礎部分。清末以來,新史料大量出現,史學得以空前發展,特別是對上古歷史的認識,已迥異於前。新史料之中,最重要的有: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銅器銘文,是認識商周政治史事的主要依據;秦漢的簡牘,有助於深入了解其時法令、社會、屯戍等情形;敦煌石室的卷子,是知悉西晉至宋初文化生活的寶貴資料;清代軍機處與內閣大庫的檔案,更是清代朝政運作最完備的記載。文字資料之外,地下文物的大量發掘出土,也提供了重要的佐證,對歷史研究極有幫助。除了新發現的史料之外,舊有的書籍文獻等資料,如四庫全書、各地方志等也都大量印製,普遍發行,閱讀研究均非難事;加上學術刊物不斷增加,學術會議時常舉行,研究條件大為優越。專業化的研究史學研究必須掌握主要史料,熟悉重要文獻,才能有所創獲,範圍自然不宜過於遼闊。尤其是近年史料與文獻的大量增加,更使史學研究走上專精之途。歷史學者必須先對事件、制度、名物、地理、觀念等作窄而深的研究,在各方面得出具體成過果之後,再建構較為全面的歷史事實與發展脈絡。所以,現代歷史學者已從知識淵博、學貫古今的傳統通人,轉變為精研某一斷代或專史的專家學者。而藏書豐富、設備優良的大學,遂成為培養史學工作者的主要場所。因為研究方向的轉變,研究的主題也與昔日有所不同。現代史學不再注重政權嬗遞、戰爭經過、治亂興衰等政治事件,而是擴大到社會、經濟、思想、宗教、藝術等人群生活的各方面,當然也就不再強調以人物為中心了。輔助學科的運用歷史是一門綜合貫通的學問,因此,一切人文與社會科學都可以提供研究的助益。傳統史學家無不通曉經學,以之作為是非褒貶的權衡;乾嘉諸老也以治經的方法治史,成就輝煌。現代史學雖然不再依附經學,但文字、聲韻、訓詁等學問,仍然有助於史料的了解與史事的解釋。近年來,專史的研究逐漸盛行,史學範圍愈益擴展,人文與社會科學中各種有關知識,在研究歷史問題時,往往提供寶貴啟示,獲致更好的成績。例如:研究某一時代的社會史,若具有社會學的知識,則可以作深入的分析,而不只限於表面現象的敘述。輔助科學的運用有其一定的限度,必須謹守輔助的地位。歷史研究仍以史料的蒐集、考證、分析、整理為主要功夫;若以社會科學的理論為主,選擇有關史實充作例證,則是本末倒置的作法,有違史學基本原則。再說,今天的社會科學幾乎全部來自西方,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差距頗大,強加比傅,必相捍格。尤其是依藉政治力量,硬性規訂某一史觀為歷史解釋必須遵照的理論,非但完全否定史學的求真精神,也將史學淪為政權的宣傳工具,更無學術價值可言。大陸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將馬、列、毛的唯物史觀視為解釋歷史的唯一理論,致使史學研究成績有限,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外國史書的譯介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以地為經,以史為緯,是一部大規模的世界分國志,建立我國研究西洋史地的基礎。清末積極提倡西學,大力翻譯西書,編譯的西洋史書籍不下百種之多,其中以廣學會出版的泰西新史攬要最為通行。然而所編譯的各書,幾乎全是依據當時的簡短課本,沒有一部第一流的著作,只能知道一些西洋史事,卻不能認識西洋史學,僅有教育的功效,而無學術的價值。民國以來,翻譯的西洋史書籍仍以教科書為最多,至於西方史學家如何依據史料寫成專題研究之類的精深著作,翻譯不多,流傳不廣,致使史學界對西方現代史學成就殊為隔閡。彌補之道,唯有大量譯介西方史學的經典作品與當代名著,這樣才能使我們了解西方史學傳統,以及現代西方史學的成就與方法,作為認識西方文化的津梁與歷史學者從事研究的參考。其實,不只是西方的史學名著,任何國家的史學經典名著,都應加以譯介,如此才能提升國人的現代知識,推動史學研究的進步發展。【研究與討論】一、試將現代史學與傳統史學作一概略的比較。並就兩者的關係,如:究竟是完全無關,還是前後相繼;是完全不同,還是有相通之處等,發表自己的意見。二、閱讀一篇介紹民國以來重要歷史學家的文章,談談讀後心得。三、歷史學的輔助學科指何而言?如何運用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試舉例說明之。【附圖】圖十七 漢簡圖十八 宮中檔岳鍾琪奏摺──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七二八年六月六日)第三節 古典文學的特色抒情的詩文以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相比較,西方文學中小說與戲劇的重要性,超過詩歌與散文;中國則詩歌與散文的地位,重於小說與戲劇。中國的詩歌源於詩經與楚辭,散文則源於尚書與左傳,皆源遠流長。詩歌與散文可以說是中國文學的兩大柱石。中國古典詩中以抒情詩為最多,抒情詩所呈現的感性傾向,也成為中國詩的特色。中國古典詩雖然也有敘事、議論、諷刺等作品,尚不能自成類別,數量上與品質上更無法與西洋同性質的詩作相比。古典詩人用五言、七言與詞、曲的形式,藉著對意象的描述,把自己的經驗與感受表達出來,是古典文學中最常見的方式。例如近體詩中的絕句是一剎那的感受;律詩則表達較為複雜的經驗,主要是以情景的交融呈現出幽深的境界。唐代以後,律詩不斷發展,也出現了形式較為自由的詞與曲,中國文學中的抒情精神,一直延續了下來。傳統文學中一向與詩並論的「文」,在先秦兩漢時代,用於講述道理、議論事情,既有實用性,而且簡潔有力,兼具藝術性。此後以六朝為主的駢文,講究對仗工整,辭藻華麗。唐宋為主的古文亦特重文氣的流暢,於內容的講求之外,也強調文字的感性。至於標榜閒情逸致的明清小品文,則更是極端感性的作品。人世社會的關懷中國古典詩文中,「詩言志」與「文以載道」的觀念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詩人言志,不只發抒個人的感傷,而是要把感情提升到關懷整個社會人生的層面,對時代安危、民生苦樂等與政治密切有關的事情,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藉以諷諫當道。詩歌的方式,含蓄委婉,不致過激,或能感動君心,有所興革,這也是詩教溫柔敦厚的功效。至於文章所載的「道」,亦指儒家所主張關於人倫日用各方面的道理,也是與社會人生密切有關。儒家學者認為:醇正的內容,輔之以典雅的辭章,必能受到人們的喜好而廣為流傳,聖賢道理因之深植人心,可以達到改善社會的目的。所以,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人們對文學的觀念多以內容為主,技巧次之,並且強調作者人格與修養的重要,是屬於文學應為人生服務的主張,也是古典詩文的主流。古典詩文的作者幾乎都是士大夫出身,都以仕宦為主要出路;有關政治上的抱負、主張與遭遇,就成為最常見到的題材。他們在仕宦之初都懷有大志,詩文中充滿著熱情與自信,十分動人。杜甫的詩句:「自謂頗挺拔,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就是一例。如果生不逢辰,正式主昏政亂之時,他們目睹時艱,憤慨難抑,發為詩文,往往流露出不惜以身殉道的高貴情操,最為感人。屈原行吟澤畔,留下了這方面的典型。但也有以冷靜的態度,作理性客觀的分析,藉作品來傳達士大夫批評時政的職責,出現了許多不朽的傑作,白居易的秦中吟、新樂府是這類諷喻詩的代表;宋人的議論詩也帶有這樣的批判色彩。再者,宦途的坎坷蹭蹬、官場的冷暖炎涼,引起文士們很深的感喟;尤其是觸犯當道,貶謫荒徼,所作詩文更是寄情邈遠。不過在這類作品中,哀嘆自己的時運不濟往往超過對國家人民的關懷;惟有杜甫,在最艱困的時刻,仍然以國計民生為念,後人譽為「詩聖」,是非常恰當的。自然與生命的融合關懷人世社會是古典詩文的一面;歌頌讚嘆自然萬物,則是古典詩文的另一面。古典詩文對自然的歌頌,源於將之看作如道家所主張之萬物相互感通的大化流行,或如儒家所強調之生生不息的創造精神。陶淵明兼宗儒道二家,他的詩文最能顯現這種意境。中國的自然詩,不論是詠嘆山水田園,或以遊仙為主題,詩人都不是從旁觀者的立場,來描寫自然萬物或神仙生活,而是去感受體會涵薀於天地萬物之中,宇宙自然的無限生機,並把它與自己心靈上生生不已的創造努力,相互印證,融合為一。也就是詩人要參與宇宙自然及生命情調相互感通的行列,以期達到萬物圓滿和諧的境界,這樣才能寫出意境幽遠、格調空靈的作品。如陶淵明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維的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李白的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等,都是樸素單純的句子,卻能引人深思冥想,足以開闊讀者的心胸,將讀者的思想超拔於塵世俗念之外,陶醉於自然萬物之中,進而與天地宇宙相往來。【研究與討論】一、試以文學史上你最喜愛的詩人為例,略探古典文學作品中思想背景所占的地位。二、以你閱讀古典詩文的經驗或感受,略論古典文學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三、簡述「文以載道」的文學理論,並簡略它在歷史上的影響第四節 俗文學的發達俗文學的興起宋代經濟發達,工商業興盛,都市繁榮熱鬧,居民大多從事工商諸業,收入較佳,生活寬裕。他們在工作之餘,感到需要娛樂的調劑,也有財力可以扶植一些技藝的發展;於是,各種娛樂性的技藝表演就紛紛出現。宋代都市中的遊藝場所稱為「瓦子」,其中的「勾欄」和「棚」是成名藝人的表演地點,而各地的茶肆酒樓、廣場空地也都是可以演出的場地。演藝項目之中,以「說話」對後世影響最大。「說話」指民間藝人講說故事,他們所用的底本稱為「話本」。說話人用通俗的語言,講述內容曲折的故事,感情飽滿,聲調鏗鏘;每到關鍵之處,再鋪陳一些細膩的描述,益使情節懸疑跌宕;說話人也不時穿插滑稽的動作和言語,更能逗人笑樂,引人入勝,深深吸引廣大民眾。隨著說話藝術的不斷發展,自然出現分工,話本就由他人代為撰寫。專門為說話人撰寫話本的人,大部分是科場失意,然有一定才學和社會知識的文士,但也包括某些較有才識和演唱經驗的藝人。宋代話本的特色宋代說話人講述的故事,範圍很廣。有的講青樓娼妓、男女相戀、神仙鬼怪以及摘奸發伏一類的故事;有的講宋代對外戰爭中英雄人物的故事;也有以嘲謔的態度來講僧侶、道士的故事;另外就是大多沒有史實根據的歷史故事。其中以講述現實社會裡發生 流傳的故事為數最多,最受歡迎。這一類話本裡的角色,大都是社會上最普通的小人物,如做工的人、開店的人、小戶人家婦女、淪落的書生,以及侍妾、娼妓、無賴等等。這類話本也就反映了廣大群眾日常生活的哀樂悲歡,儘管內容瑣細,人物粗糙,既無嚴謹的結構,更無深奧的哲理,但因為與現實人生緊密相連,所以特別顯得樸拙動人。話本詳細描述市井人物的日常生活,所呈現的庶民文學風格,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一、著重貪欲的描寫。貪欲是昏昧的本能,市井小人物往往受其牽引,無法超脫,演成許多令人哀嘆的悲劇。從另一方面看,作者描寫貪欲的用意,在於勸人不可陷溺,也帶有警惕作用,有其教化意義。二、瀰漫靈怪的思想。話本故事中常常出現非理性的靈怪力量,針對人們的行為,直接施予報應,也是作者用以告誡群眾福善禍淫的方法。這種寫法過於簡易,有欠細緻,卻反映靈怪思想籠罩民間,作者可能與群眾一樣,都是它的服膺者。三、常用滑稽的筆調。話本的基本功能是娛樂,教化是附帶作用。許多話本純以趣味為主,著力刻畫人物的可笑、言辭的詼諧,使整個故事洋溢歡愉的趣味。就是在悲劇故事中,往往也安排一兩個可笑的小人物穿插其間,以沖淡悲傷的氣氛。明代的小說與三言、二拍話本是說話人的底本,最初並不公開,後來逐漸為文人學士所注意,有些文士把相關故事加以編纂,模擬話本格式,撰寫成書。明代初年,出現了首尾完整的章回小說,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最為著名。這兩部長篇小說,雖然是從宋代平話的根基上發展出來的,內容卻有很大的不同。羅貫中將三國平話中荒誕不經之處全部刪去,使它成為一部基本上不違背史實的歷史小說。施耐庵則整理宋元以來龐雜豐富的水滸故事,重新編寫,成為膾炙人口的英雄小說,三國、水滸之後,吳承恩根據話本,整理改寫庶民心中已經神化的唐僧取經故事,寫成西遊記這部內容豐富、情節曲折、筆調詼諧、反映民間信仰觀念與處世智慧的寓言小說。明代小說中,金瓶梅最能繼承宋元話本中的市井風情,作者詳盡刻畫貪欲人生與腐敗社會,由於筆法細膩,描寫人性深刻銳利,是一部成功的寫實小說。明代模擬話本的作品中,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最為重要【註】。馮夢龍是明末人,他認為通俗文學的感人力量很大,甚至超過孝經、論語,所以畢生致力於通俗文學的蒐集、整理與擬作,三言就是他在話本方面的成績。三言內容仍以愛情故事為最多,敘述生動細膩,特別是把人物內心活動與生活細節結合起來,較宋代話本已有進一步的發展;素材方面,不少人摘取前人筆記和傳奇,也比宋代話本直接採自現實生活擴大了許多;但是文字上卻有文白夾雜的缺點,以致風格有欠和諧。凌濛初也是明末人,受到馮夢龍的影響,從事民間文學與小說戲曲的研究,尤以短篇小說的創作用力最多。二拍之中,除少數外,都是他的作品。凌濛初比較強調通俗文學在消遣和說教上的功用,對社會人生的刻畫就有欠深入,特別是色情描寫與迷信觀念瀰漫全書,是二拍的嚴重缺點。不過,他具體描述商人生活,公開讚揚商人行業,反映了明末重商風氣的興起,有助於後人對晚明社會的了解。清代的說書與小說清代說書很盛,藝人在內容上與表演上都有所創新,情節漫長曲折,描寫豐富細緻。傳統的平話之外,以北方的鼓詞與南方的彈詞最為著名。鼓詞盛行於廣大農村,後來流入北京、天津等大都市,以金戈鐵馬為主要內容,也有一些反映下層民眾的故事。彈詞形成於都市中,絕大部分是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有些作品藝術成就很高。不過,由於長篇小說發達,話本完成了過渡的作用,功能已為小說取代,也就不再刊印了。清代小說之中,淵源於宋明話本的公案小說,深受群眾喜愛,數量最多。宋代話本中已有「說公案」一項,大抵取材社會上的民刑案件,講述一些摘奸發伏、洗冤雪恥的故事。明代公案小說則多為家庭糾紛和婚姻事件,以及一些清官斷獄的故事,以包公案、海公案最為著名。清代的施公案就繼承了這樣的題材,描寫一位清官如何為皇帝效忠,如何聯好士紳、爭取綠林豪傑等故事,因而加進了一批俠義人物。由於俠義故事廣受歡迎,後來也就出現了像七俠五義之類的俠義小說。另一方面,清代也出現了反映文人理想破滅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探討人生與愛情真諦的言情小說紅樓夢,以及許多批評時代與社會黑暗罪惡的譴責小說。但是,這些都是文人的作品,遠離社會群眾,已無市井風情。其中尤以紅樓夢格調最高,是文人小說中最精美的作品。【注釋】註、馮夢龍撰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凌濛初撰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簡稱「二拍」。【研究與討論】一、利用圖書館的藏書,探討水滸傳的來歷或紅樓夢的背景;即水滸傳到底反映什麼時代、那些人的事跡?紅樓夢的作者在怎樣的情景下,寫這部小說?二、讀一篇三言或二拍的故事,分析其俗文學的特點,寫成報告,並提出討論。三、俠義小說是怎樣出現的?試從它的淵源討論它的特色。【附圖】圖一九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明天許齋本書影第五節 現代文學的發展現代文學的三階段民初新文化運動普遍展開以後,白話文創作的詩歌、散文、小說廣受讀者歡迎,文學呈現新的面貌,其中尤以小說為最盛,讀者最多,影響最大。民初以來,現代文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五四到政府遷臺是第一階段,政府遷臺到民國六十年左右是第二階段,民國六十年迄今是第三階段。感時憂國的情懷第一階段的現代文學以小說最盛,原因在於明清之時小說即已發達,作家有所繼承,其中尤以紅樓夢與儒林外史影響最大;前者對人情世故的細膩描寫與深刻探討,後者對社會的關懷與諷刺的筆法,都給作家寶貴的啟示。再加上西方小說的大量翻譯,增添了取法的對象,視野更為開闊。至於形式自由的新詩取代講求格律的古典詩,則是由於古典詩的作品已少新意,呈現僵滯狀態,勢必要作一番調整與改變;但新詩尚在實驗階段,有待進一步發展,並未形成特有的時代風格。散文方面,作家上承晚明小品的神韻,旁採西方隨筆的風味,將白話文細心營構,使它成為藝術性很高的美文,用於敍事、說理、議論、抒情、寓言等,範圍很廣,深受歡迎。就主題與內容而論,這一時期的新文學,雖然大量採用諷刺譏嘲的筆法,作者心中卻是充滿感時憂國的情懷,無論小說、詩歌、散文,作品中都洋溢著愛國熱情與社會使命感,充分反映知識分子對國家富強與社會安康的熱切盼望。這種人道的寫實主義,顯然阻礙了作家對人性的深入發掘與藝術技巧的反覆磨鍊,非但文學成就有限,並且容易受到共產思想的蠱惑,不少作家就在無意之中為其宣傳,助長了共產勢力的發展。雖然如此,這種承自儒家傳統的高貴情操,仍然值得後人敬佩。現代主義的風格民國三十八年以後,大陸上的文學在為工農兵服務的口號下,淪為中共統治的工具,作家迭遭政治運動的衝擊,飽受摧殘,多已噤若寒蟬,成就有限。臺灣地區的作家則生活安定,思想自由,作品水準很高,非但大陸的文學難以相比,某些方面甚至超過前一階段的成就,特別是風格上具有濃厚的「現代主義」色彩,為前一階段的文學所無。所謂「現代主義」,是指對於人的內心世界與存在意義作一番嚴肅的探討,作品結構富於變化,表現出多元性,又普遍運用暗示、象徵等手法,使層次深淺有致,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中經常出現的主體與技巧。現代主義完全不同於藉抒情筆法大力宣揚的理想主義,也不同於帶有濃厚說教意味的寫實主義。也就是說,現代主義文學所強調的,是一種知性的剖析,而不是像傳統文學那樣屬於感性的描述。現代主義的特色在詩中最為明顯。臺灣地區的現代詩人,大都未能繼承五四的新詩傳統,而是乞援於西方的現代詩,作為學習模仿的對象。因此,這時期的新詩深奧晦澀,不易為一般人了解與欣賞。小說創作中採用西方理論的情形也很普遍,以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影響最大。這兩分文學刊物介紹西方現代文學的觀念學說、批評理論以及名家作品,也提供練習寫作的園地,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作家,尤其在短篇小說方面,成績最為可觀。另外必須一提的,出身軍中的作家,不論從事新詩或小說的創作,都有卓越的表現。他們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強烈的民族意識,擅長處理時代動亂與軍旅生涯的題材,作品每多含有思鄉懷舊的情緒,至為感人。散文方面,大致繼承前一階段的風格,並且有所進展;而女性作家之多、水準之整齊,也是一項特色。現實人生的關注帶有現代主義色彩的文學作品,雖然變化多端,意蘊深刻,終究脫離現實生活,難以引起大多數知識分子的回響。尤其是以反抗文明、傾向虛無的西方主題,以及表現海外生活苦樂的留美文學,完全無法反映臺灣地區從安定中邁向富足,社會轉型時期所呈現的許多現象與問題。所以,到了民國五十年代後期,也就是臺灣地區經濟從農業為主轉向工業化發展的時期,現代主義文學逐漸沒落。文學季刊成為這時期的代表刊物,作家們認為文學必須與現實結合,必須反映時代精神,必須具有崇高理想。他們往往藉描寫一群卑微的小人物及其生活,來傳達特意強調的社會意識與鄉土氣息。這些作品緊緊掌握住時代與社會的信息,頗能獲得讀者的共鳴。這個時期裡,臺灣地區老一輩作家的作品,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民國六十年以後,由於政治上更趨穩定,加上經濟的快速成長,社會的安和富庶,民族信心漸漸恢復。文學家們與其他藝術家一樣,不再迷戀西方文化,不再一味吸收西方理論,而是努力尋找民族文化的根源,並糅合現代生活的經驗,以期表現出現代中國特有的風格,這也正是當前文學發展的主要途徑。【研究與討論】一、閱讀兩篇小說,一篇帶有現代主義色彩,一篇屬於關懷現實社會;比較兩篇的文學風格與表現手法,並試作詮釋。二、談談你最喜歡或不喜歡的新詩詩人;說明理由,並回答同學的發問。三、現代文學以小說為最盛,原因何在?第十一章 藝術的發展與成就(一)第一節 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批評道與藝的結合為什麼要從事藝術創作呢?中國思想家大都從「道」與「藝」的關係來思考。依儒家學說,「道」是人之為人應該遵循的準則;依道家思想,「道」是自然宇宙的大化流行。儒道兩家主張的「道」,若能通過優美的形式呈現出來,當有助於人倫教化的推展,自然人事的和諧,這就是藝術的功用。也就是說,藝術有其政治、道德等的實用目的,而不僅限於本身的價值。因此,藝術家表現自己所體認的「道」,情志必須真誠,態度必須嚴肅,不可矯揉造作,亦不可虛偽敷衍。惟有這樣才能將「道」的內容與「藝」的形式結合起來,獨創風格,產生感人的力量,才有促使社會和諧、人生完美的功用。化景物為情思藝術家為了表達他對「道」的自我體認,特別忌諱一成不變地去模仿外在的自然;在創作的時候,若能經由自己的體會與深思,把對象的特色呈現出來,雖然與實景有異,卻更能顯示出它的動人之處,才是成功的作品,即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如果只是機械式的摹寫實景,不論多麼秀麗精緻,都只有真實而未創意境,總覺得不能引人遐思,難以為人欣賞。謝赫六法與氣韻生動古代思想家談藝論美,留下許多充滿智慧的零星字句,直到南齊謝赫提出「六法」,才成為有系統的批評理論。「六法」通常指繪畫上的六個標準: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摹寫。其中「氣韻生動」顯然最為重要,是繪畫創作的精神內涵,而後五法則多為技巧形式。但是,對於「氣韻生動」的解釋歷代不同,反映了藝術批評觀念的發展。謝赫的原意,也許是用「生動」來表現「氣韻」,特別是在人物畫方面。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就以形式與氣韻對舉,主張形式的追求應該以氣韻為目的,批評當時畫家只重形式忘了氣韻。此外,他又把「骨法用筆」從形式層面提升到精神層面,認為氣韻不是無法捉摸的觀念,而是可以在筆中求得。相對地,「賦彩」就不為他所重視,他以吳道子作品為例,強調線條即可表達氣韻雄壯的效果,充滿力感與美感,世俗喜好的彩色裝飾,反而會破壞美好的畫面。五代之時,繪畫上水墨運用已趨成熟。荊浩在筆法紀中就分別從「筆」與「墨」的觀點加以討論,視為達到「氣」與「韻」的媒介,也是品評繪畫的標準;於是,筆力雄偉但不重用墨的吳道子,其畫聖地位已見動搖。北宋中期以後,儒學復興,蘇軾等人強調「心」的修養為藝術創作的基本內涵,遂有將「氣韻」與人格修養等同的趨向。藝術品評不再只是作品好壞問題,還關係到作者人格的高下,這種看法顯然與區別藝術家與工匠的「文人畫」理論有很深的關係。這樣說來,藝術家的創作要達到「氣韻生動」的目的,應當力求人格完美,而不只是斤斤於技巧的熟練。因此,出身小吏,人品上無足稱述的吳道子,評價更為降低。自從「氣韻」觀念加上人格意義之後,文人畫觀念中所注重的「雅」、「拙」、「平淡」、「天真」等藝術品位也就逐漸普及到整個社會。特別是在元代,讀書人大多入仕無門,散入民間,使得這些觀念深入到一般民眾心中。明、清之時,新興的富商巨賈讀書不多,卻也附庸風雅,廣為提倡,文人模式的藝術品味遂一直成為批評理論的主要觀點了。【研究與討論】一、舉例說明「雅」、「拙」、「平淡」、「天真」等藝術品味。二、何謂「謝赫六法」?它在傳統藝術批評上占有怎樣的地位?第二節 雕塑家國重器的銅器青銅器的出現,標識著人類從村落生活進入國家階段,克服了採礦、冶鍊、鑄造等重重困難的一項非凡成就。這些青銅器作什麼用呢?製成兵器是中外一致的情況,做為禮器則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在中國,統治與被統治階層分化之後,青銅禮器就成為表明統治者身分的家國重器,使用於重要場合,尤其以祭祀為主。商代青銅器上稱為「饕餮」的獸面文,可能不只是為了裝飾之用,或許也包含了某種神祕的宗教成分。周代實行封建,重視禮治,青銅器更是貴族階級身分地位的表徵。從銘文中可知他們祭祀的時候,要後世子孫效法祖先對王室的忠誠,用以凝聚宗族,並鞏固自己的地位。祭祀之外,也有作為交換、饋贈、婚嫁、記錄等用途,而這些世俗的功能,顯示出周人使用銅器已經重視在人事上的意義。裝飾方面,周代中期以後,幾何式花紋的產生,質樸平實的風格,反映出宗教色彩的逐漸消褪。春秋時代,青銅器的製作較為自由,器主與鑄工均可有所發揮,形式華美,種類繁複,已多向日常生活器物方面發展。春秋晚期至戰國時代,在裝飾題材上出現了宴樂、射獵、戰爭等反映現實生活的圖案。戰國以後,由於冶鐵和製陶技術的進步,以及漆器的興起,青銅器逐漸為其取代,重要性也就大不如前了。德如君子的玉器商周之時,玉器也是一種重要的禮器。玉器有的作為供神靈依附或致送給神靈的祭器,有的由主祭者佩戴或執持,可視為代表其身分、地位的瑞器。玉器在顯示權力、財富以及供賞玩之外,由於質地堅實,色澤柔美,儒家視為具有仁、義、智、勇等多種美德,更得到人們的喜好,原有的宗教性也就逐漸減弱。 君子之德如玉 的觀點,使玉器成為含有社會道德意義的器物,一直流傳了幾千年。壯觀的兵馬俑西元一九七四年,陝西臨潼出土大批兵馬俑,顯示我國傳統的泥塑彩繪藝術在秦代已有很高的成就。這些大小與真人真馬相同的陶俑陶馬,均係泥塑燒製,傅以彩繪,創作技巧極為高明。這數千件的陶俑、陶馬,整體看來,表現出秦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雄壯氣勢與威武軍容。個別上看,每一件陶俑的相貌姿態各異,裝束鎧甲等也都有精細的交代,呈現出非常動人的寫實主義風格。秦俑雕塑給人活潑開朗的感覺,顯然已經擺脫殷周時期的神祕感,為漢唐雕塑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莊嚴的佛教雕塑我國的雕塑藝術,應以石窟雕刻的佛像為最著名。西元五世紀中,北魏在首都平城附近雲岡石窟雕刻大佛;第二十窟的主尊佛坐像,壯碩而比例平穩,臉部稜角分明,表情肅穆寧靜,肩膀與胸部均甚厚實,身上袈裟褶紋皆以平行的長線條刻畫,都流露出模仿印度佛教雕像的痕跡。五世紀末,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營建龍門石窟,佛像的中國化更為明顯。這時佛像身體較為頎長,渾厚而不笨重,長臉細頸,面貌溫和親切而非嚴肅,衣紋的處理更是採用中國傳統人物造形中繁複飄動而有韻律的線條,非但表現了衣服飄逸的質地感,也藉以反映了精神的昇華,境界很高。北齊與北周的佛像雕塑成就亦高。一般說來,北齊的造像延續龍門的風格,大都體態輕盈,線條流利;北周則厚重端莊,裝飾繁富。隋唐結合兩者,以及南方柔和含蓄的表現方法,兼有優美與雄偉的氣象,一方面五官清秀,神采昂揚;另一方面軀體結實,衣飾華麗。盛唐東都的龍門石窟以及敦煌塑像更可見人體結構之準確,構圖適於四面觀賞,技法洗練,全像在勻稱豐腴之外,也極生動莊嚴,可以說是達到了顛峰。佛像之外,歷代關於觀音、羅漢的雕塑也有很高的成就。【研究與討論】一、試舉實物為例,說明商周春秋戰國銅器紋飾的演變,並舉實例說明周代銅器的世俗功能。二、試舉實例說明佛像雕刻風格的演變。三、秦代兵馬俑在我國藝術史上占有怎樣的地位?試略論之。【附圖】圖二十 商代 青銅禮器──方鼎圖二一 春秋中期 蓮鶴方壺圖二二 戰國 犀尊圖二三 商周主要銅器製型圖二四 戰國 青銅編鐘圖二五 殷 玉人圖二六 漢 玉璧圖二七(1) 殷 玉鳥、(2) 殷 玉鷹圖二八 秦俑出土的現場圖二九 秦俑圖三十 北魏 雲岡石窟第二十窟主尊佛坐像圖三一 唐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與脇侍菩薩像圖三二 唐 敦煌莫高窟第三二八窟中尊佛坐像圖三三 南宋 四川大足石刻圖三四 河北易縣發現的遼代三彩羅漢像第三節 書法書法的演變與欣賞善用線條表達和諧而有節奏的美感,是傳統藝術的特色,書法作品尤能將其呈現得淋漓盡致。書法藝術源遠流長。自殷商甲骨文迄今三千餘年,其間發展出不同面貌與風格,皆可歸之於篆、隸、草、行、楷五體。書法藝術可從兩方面來欣賞:一是用筆、結構、墨色等外在形狀;二是作品中透露書家的修養、個性與書寫時的感情等內在精神。圓勁的篆書篆書沿承金文、甲骨文,用筆圓潤勻整,結構嚴謹,具有古樸雄奇的獨特風格,石鼓文及秦始皇琊瑯臺刻石可為代表。漢代以後,各種書體陸續出現,篆書僅用於碑銘篆額或器物款識,不居書法的主流。唐代篆書有中興之勢。清乾嘉年間金石學大盛,書家受其影響,開始上溯商周金文,秦漢篆、隸,及北朝隋唐碑刻,為學習對象,篆書在這種風氣帶動下,出現了空前蓬勃的發展。書家之中,以鄧石如、吳昌碩的成就最受推崇方折的篆書秦至西漢時使用的早期隸書稱為秦隸或古隸,結構上較篆書簡約,筆法上改用方折。東漢隸書的筆法又加上波磔之變化 結構也橫向拓展。漢隸的出現是書法發展上的一個轉捩點,自此用筆不似篆書拘謹,可任由筆鋒波拂挑趯,毛筆的特性逐次顯露。漢隸傳世作品,以東漢的百數十種碑刻最為重要。魏晉迄於隋唐,隸書不盛,宋至清初亦乏獨特成就可言。清中期以後,碑學興起,漢隸書法特為盛行,風格多變,大家輩出,亦以鄧石如為最著。飛動的草書秦末漢初,由於書體演變由繁趨簡,用筆的自由活潑,遂產生了最能表現個性,而具有抽象美的草書。最初的草書,習稱章草,用於應付緊急文書的需要,吳皇象的急就章即為典範。漢至東晉,書家結合章草與新興的楷書與行書,再創今草,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成就最高。羲之的十七帖是今草中的聖品,草書中最放縱的狂草,創發於唐,筆勢疾速奔放,結構省簡多變,是各種書體中最自由不羈的一體,張旭與懷素最為著名。張旭結合自然的變化與個人的感受,融入書法之中,將書法的藝術性發揮到極致。懷素師承張旭,書風天然奔放,其自敘帖幾乎全用中鋒,純任氣勢,運筆極速,固有「奔蛇走虺」、「驟雨狂風」之勢。縱逸的行書行書是介於草書與楷書間的書體,較楷書簡易放縱,比草書收斂,易於辨識,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書體。行書點畫字形近於楷書,而筆法則與草書相通。東漢末年,行書逐漸萌芽,曹魏鍾繇擅名一時。東晉王羲之在其質樸的基礎上加意美化,創造出另一種秀麗典雅的風格,所書蘭亭序是備受讚賞的代表作。行書藝術到了宋代達於高峰,尤以蘇軾、黃庭堅、米芾成就最高,蘇軾用筆圓潤含蓄,結字自然生動,筆墨渾厚有神,以氣韻見勝;黃庭堅之線條凝練縱橫,常有長的波撇,結字中緊外鬆,氣勢開張,自成一家風貌;米芾則從真楷中來,強調八面出鋒,敢以側鋒取勢,結字側倒多姿,有「沉著痛快,盡態極妍」之譽。元代趙孟頫提倡復古,跨越宋人而以晉唐為師,對二王父子書法的傳續與中興,最有貢獻。他的作品筆法極熟,風格流麗圓媚,對元以後的書壇影響極大。清代中業,金石學大興,書法在包世臣等人崇碑抑帖之說的推動下,行書亦帶有篆、隸之氣,何紹基最為著名。端整的楷書楷書又稱真書或正書。楷書結體折衷篆之長與隸之橫為而長方,結構趨向字裡集中,力求平穩,字型美觀易識,故很快即成為通行之標準字體。楷書與行書同時行成,三國以後漸次流行。鍾繇是楷書定型的關鍵人物,其宣示表、賀捷表,幽深古雅,為楷書的典型。王羲之將晉人風神融入書法之中,表現出秀逸俊美的另一典型。南北朝法帖碑刻中,可以看出楷書的不同風格:大體南書優雅,北書雄強。唐代的楷書,融合南北書風,結體嚴整,筆法凝重中含有秀潤;尤其是顏真卿,擅用圓筆,筆力遵婉,字型飽滿,最能顯示其忠義恢宏、廓然大公的精神,楷書至此可謂登峰造極。元代趙孟頫的楷書結字優美,筆法純熟,在歷代楷書名家之中,以俊遒由美獨占一格,明代楷書頗受其影響。明末董其昌的書法秀媚端麗,深得清康熙帝喜好,所以對清代楷書影響很大。金石學興起,楷書面貌亦為之一變,而以剛健渾厚見長。【研究與討論】一、試舉出一個時代的書法藝術成就,來討論這個時代人們在美感方面的特點。二、觀賞懷素自敘帖,並寫出感想。三、略述清代書法藝術的特色。【附圖】圖三五 秦 石鼓文圖三六 鄧石如以李陽冰筆法寫的篆書圖三七 吳昌碩臨石鼓文圖三八 東漢 隸書 石門頌圖三九 東漢 隸書 禮器碑圖四○ 東漢 隸書 曹全碑圖四一 清 鄧石如 隸書 七言聯圖四二 三國 吳 皇象 急就章圖四三 王羲之 十七帖圖四四 懷素 自敘帖圖四五 張旭 草書古詩四帖圖四六 王羲之 蘭亭序(神龍本,唐人摹寫,是「蘭亭序」摹本中公認最忠實於原貌的本子。)圖四七 蘇軾 黃州寒食帖──在存世蘇東坡書跡中,有「天下第一」之號。圖四八 黃庭堅 松風閣詩圖四九 米佩 蜀素帖圖五十 何紹基 畫馬贊圖五一 趙孟頫 與中鋒明本尺牘圖五二 鍾繇 宣示表圖五三 鍾繇 賀捷表圖五四 顏真卿 顏勤禮碑圖五五 趙孟頫 「漢書」汲黯傳圖五六 董其昌 「周子」通書第四節 繪畫漢晉之間的繪畫演變中國繪畫起源甚早,但周秦以前的繪畫,流傳極少。漢朝十分重視繪畫,官府公廨繪有許多圖畫,作為宣導政令、提倡教化之用。至於其時繪畫成就,可以從民國六十一年湖南長沙出土的西漢帛畫窺見一斑。這幅畫構圖疏密有致,對稱中富於變化,法度精嚴;用筆以纖細挺拔的長線條為主,流暢準確,並以各種弧線,組合成多變而有韻律感的人物與神怪形象,已是相當成熟的作品,足見其時繪畫藝術已有很高的水準。至於為數可觀的畫像石與墓中壁畫,如武梁祠等,描繪歷史故事,以及人馬出巡、舞樂百戲、民間勞動等實際生活,形象簡樸、氣勢渾厚,藝術價值亦高。魏晉是一個思想自由解放的時代,繪畫藝術擺脫了往昔重視教化、追求長生等實際目的,藝術家講求如何用精妙卓絕的技巧將深厚的情思與美感表達出來,顧愷之可為代表。他的繪畫不再是單純地說故事,而是以春蠶吐絲的線條來繪就一個個清秀的形象,經此來揣摩體會人物的性格感情,將之傳達顯現,即所謂「以形寫神」。他的成就由女史箴圖即可得知大概。敦煌壁畫與唐代的人物畫敦煌壁畫無疑是我國中古時代繪畫的重要部分,壁畫題材大都取自於佛經故事。早期洞窟所見裸露上身的佛、菩薩與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深目多髭,軀幹圓渾,體貌姿態皆與漢人不同。畫法方面,重視色彩,塗敷厚重,並且用染暈表現出光影,也是來自域外。但在後期壁畫裡,人物的形貌衣著又多呈現漢風,繪畫技法上,線條韻律的傳統也受到重視。唐代繪畫以人物畫為主,吳道子的成就是最高表現。吳道子生在宗教壁畫盛行的時代,也以宗教畫方面的作品為最多。他畫人物,比例準確,結構清晰,形象鮮明,並且掌握住人物的性格與心理變化,藉不同的表情傳達出來。人物之間又環繞主題,相互關連,展現出完整深刻的意境,產生震懾人心的力量。他的繪畫別出心裁,不同流俗,富於創造性,為一般畫家所崇尚,人稱「吳家樣」,影響很大。仕女畫方面,張萱與周昉描繪出唐代婦女豐穠健碩的體態、雍容優雅的氣質,風格富麗工整。山水畫方面,李思訓與王維各具特色,卓然成家,被後人當做「金碧山水」與「破墨山水」的始祖;遂啟明末董其昌所謂「北宗」與「南宗」之說。兩宋畫風的轉變兩宋繪畫以山水畫為主。北宋畫家在五代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等傑出畫家的基礎上,描繪自己熟悉的山水景色,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們絕不只是模擬記錄,而是透過觀察體會,盡量真實地將蘊藏於自然之中的秩序與和諧展現出來。也就是說他們的繪畫作品,看來很像客觀逼真的寫實風格;但它所顯現的,不只是外貌的形似,還有自然內在的氣質與韻味。例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以剛健樸實的筆墨寫山石林木,用色深重古厚,呈現出北方山川的雄偉靜穆;郭熙的早春圖,更是掌握了光線、距離的關係,加強了雲霧的使用,使畫面充滿著變化與流動的感覺,而將一定時令的氣氛顯露無遺。這些均是北宋山水畫中非常傑出的作品。宋徽宗自己工於翎毛花卉,又提倡畫學,改革畫院,羅致許多優秀畫家。畫院作品無不清澈明亮,秀麗動人,這種細膩秀逸的風格多少影響了南宋的山水畫。南宋主要畫家多出身畫院,強調細節的真實與詩意的追求,不再刻意於巨山堂堂、氣勢雄偉的藝術表現,而是截取山水之間局部片面,加以細心安排。於是,構圖上中央軸的主山逐漸縮小偏移,畫面的中心轉至側邊或斜角,開敞出一大片空白,並且以墨的濃淡來顯示層次遠近,更使「實」、「虛」掩映,呈現出邈遠清幽的無限情思。馬遠的山徑春行以及夏珪的溪山清遠都是代表作品。北宋中期,蘇軾、米芾等人在理論上認為畫與詩一樣,都是寄情寓興的工具,反映個人的性格品質;在藝術創作上反對過分重視形式的精巧,要求以樸拙筆墨傳達內心的意境。這種帶有士大夫藝術觀念的「文人畫」,也是宋代繪畫中引人注目的旁支。米芾、米友仁的作品,以墨點的堆積表線自然的山與樹,有「米家山水」之稱,最為著名。另外,南宋禪僧以簡單到近乎潦草的水墨,渲染出一片高妙的境界,也極具特色;這種以梁楷、牧谿為代表的「禪畫」,隨禪宗東傳,對日本的繪畫產生不小的影響。元代繪畫的卓越成就宋末畫院已衰,繪畫風格流於形式的炫燿,不能令人滿意,元代繪畫遂走上了復古中求創新的道路。所謂復古指超越南宋浪漫詩意的畫風,甚至上溯晉唐;所謂創新指強調筆墨情趣,著重寫意,不求真似。他們主張以畫家的個人思想、主觀意象作為創作主體,並將書法的筆墨運用於繪畫之中,如畫石用草書中的飛白體、畫樹枝用篆體、畫竹枝葉用楷體,還在畫面上題滿了詩詞以增染意境。這種充分展現個人精神的繪畫新風氣,在開創過程中,趙孟頫居於關鍵地位。他才氣縱橫,融合各家筆法,重新詮釋古代典型,創闢了元代以後書法入畫的寫意風格。鵲華秋色是其代表作,趙孟頫的成就予黃公望、吳鎮、倪鑽、王蒙──即所謂的「元四大家」相當巨大的影響。元四大家都是生活在變亂中的知識分子,藉繪畫來表達思想感情。他們不同於宋以前,畫山水多用濕筆濃墨,而是以乾筆皴擦、淺絳渲染,將筆墨功效發揮到極致,是明清文人畫家的典範。明清的繪畫與理論明初繪畫,有繼承南宋院畫者,風格活潑而精細,如帶有貴族品味的浙派,戴進是最重要的畫家;也有深受文人畫影響的吳派,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他們以精妙的筆墨,表現出強烈的主觀意念。這種趣味必然導致著重紙上的處理,畫家不再追求空間深度與立體效果,畫面趨向平面性的風格,是明代繪畫的一項特點。這時期的畫家以董其昌最為重要。在理論上,它除了提倡南北分宗之說,重南貶北外,還認為畫家沉潛於藝術傳統所得的感受,與觀察自然現象各種變化的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