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方法速查——年代換算 一、解題知識必備 1.公元紀年的界 公元紀年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后,以元年為界。元年前稱為公元前××年,元年后稱為公元××年。每一個10年為一個年代,例:30年代指30~39。 2.世紀紀年 一個世紀為100年,前20年為世紀的初期,后20年為世紀的末期。 3.中華民國紀年 是從中華民國建立開始紀年的方式,稱作中華民國××年,簡稱民國××年。這種紀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為第1年,即中華民國元年,與公元紀年相差1911年。 二、年代計算方法 1.世紀紀年的計算方法 (1)年代換為世紀:百位上加1,其他不變。舉例:公元1840年就是19世紀,只要在百位“8”上加1就行了;公元前2070年就是公元前21世紀,也是在百位“0”上加1就行。 (2)世紀換為年代:一個世紀(100年)的跨度。舉例:19世紀指從1800~1899年;公元前6世紀指從公元前599~公元前500年。 (3)世紀初和世紀末的區分:公元后的大數為末期(后期),小數為初期(前期);公元前大數為初期(前期),小數為末期(后期)。舉例: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共和國,應該是公元前6世紀末。而像1999年澳門回歸,就是20世紀末。 例1 據巴蜀文化研究專家馮廣宏考證,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擔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據圖判斷,公元前273年屬于( ) A.公元前3世紀前期 B.公元前3世紀后期 C.公元前2世紀前期 D.公元前2世紀后期 解析 世紀紀年法需要在百位“2”上加1,應該是公元前3世紀。又因為公元前大數為初期,那么公元前273年就是公元前3世紀前期。 答案 A 2.時間間隔的計算方法 (1)不跨元年的等于二者的差。如:前190—前145年,其時間差應該是190-145=45。 (2)跨元年的等于二者的和減去1。如:前6年—公元57年,其時間差是6+57-1=62。 例2 秦朝(前221~前207年)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短命王朝。它共存在了( ) A.10年 B.14年 C.15年 D.25年 解析 首先,不跨元年,時間差是221-207=14年;其次,前207年這一年秦朝依然存在,故還應再加1,所以秦朝存在的時間應是14+1=15年。 答案 C 3.中華民國計算方法 (1)公元紀年轉為民國紀年方法:用公元年-1911。 (2)民國紀年轉為公元紀年:用民國年+1911即可。 舉例:民國26年也就是1911+26=公元1937年;公元1945年也就是1945-1911=民國34年。 例3 翻開原南京總統府辦公桌的臺歷,透過歷史的塵埃,我們還能看到上面寫有“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的字樣。其寓意是( ) A.日軍占領南京并進行大屠殺 B.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政府覆滅 C.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徹底勝利 D.抗日戰爭獲得最終勝利 解析 民國紀年轉為公元紀年,用民國年+1911,即1911+38=1949年。故B項符合題意。 答案 B 方法速查——開放性主觀題答題模板 一、改革篇 1.史實 (1)中國改革史: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改革開放。 (2)外國改革史:日本大化改新;俄國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蘇俄新經濟政策。 2.考查角度及答題模板 (1)根本原因:舊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 (2)根本目的:維護統治,解放發展生產力。 (3)過程:具有曲折性、艱難性。 (4)決定改革成敗的因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和遵循社會發展規律;進步的改革有時也會失敗,這就取決于改革與反改革勢力之間的力量對比,政治地位與權力的高低強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針是否得當。 (5)改革的啟示:改革要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改革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要符合國情,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改革要抓住問題的實質和關鍵,既要抓住時機又不急于求成;改革要注意政治、經濟、思想的協調發展、和諧發展等;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二、革命篇 1.史實 (1)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年)。 (2)外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法國大革命;拉美獨立運動。 2.考查角度及答題模板 革命帶來的啟示 (1)落后野蠻的制度最終是要被推下歷史舞臺的,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2)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人民思想解放,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3)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4)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力量必然會被推翻和粉碎。 (5)國家獨立和統一是國家發展、強大的前提和基礎。 三、思想解放篇 1.史實 (1)中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2)外國: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2.考查角度及答題模板 思想解放帶來的啟示 (1)思想理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2)思想解放推動政治運動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四、世界大戰篇 1.史實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 2.考查角度及答題模板 (1)戰爭爆發的原因: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各國實力發生變化。 (2)戰爭帶來的啟示:珍愛和平,反對戰爭;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決不能重演;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國與國之間應和平相處,人類命運休戚與共,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戰爭客觀上可以推動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五、科技革命篇 1.史實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至今)。 2.考查角度及答題模板 (1)科技發展的影響: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極大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促使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2)科技發展的啟示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 ②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核心動力,每個國家都應該努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 ③科技是一柄雙刃劍。它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也帶來了如戰爭、環境、資源消耗、高科技犯罪等消極影響。 ④青少年應該自覺履行歷史使命,刻苦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為國家民族振興做貢獻。 六、國家建設道路探索篇 1.史實 (1)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外國:蘇聯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美國、西歐、日本的發展。 2.考查角度及答題模板 改革道路帶來的啟示 (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2)發展經濟一定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國家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我們應該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 (4)弱國無外交。我們要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七、經濟全球化篇 1.史實 (1)新航路的開辟。 (2)20世紀經濟全球化。 2.考查角度及答題模板 經濟全球化的啟示 (1)科技的發展和經濟聯系的日益密切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經濟全球化有利有弊。我們應該主動融入全球化浪潮,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提高自己的防范風險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