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 中國近代政治、經濟文明專題復習輔導【考情分析】本專題近三年考查的主要知識點有:一、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1.考查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如: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局部侵華戰爭和全面侵華戰爭等。考查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如: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2.考查抗日戰爭,如: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淞滬會戰、百團大戰等中國近代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考查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二、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考查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2.考查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以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3.考查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史實,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領導地位的形成。4.考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如:國民革命、“工農武裝割據”、解放戰爭等,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三、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1.考查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如: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時間、原因、地步、特點;近代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時間、特點和基本史實;近代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的原因、特點和影響;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和后期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對中國社會近代化的影響。2.考查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3.考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識交匯】一、對西方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的規律性認識1.從原因來看,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是列強推行對外擴張政策的結果,實質上體現了它們以資本主義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是它們開拓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列強在發動戰爭之前總要尋找借口,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過武力打開和占領中國市場,攫取侵略權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這是資本主義開放和擴張的本性決定的。當然,中國的落后和歷屆政府的腐敗,也是列強敢于對中國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2.從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來看,兩次鴉片戰爭主要是以戰爭為手段,以打開和擴大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為目的,反映了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要求擴大商品傾銷的愿望;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則是以侵吞中國鄰國和邊疆地區,擴大資本輸出為目的,反映出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以鎮壓中國革命和瓜分中國為主要目的,是資本輸出導致領土瓜分的必然反映;至于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則是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妄圖獨占中國、征服世界的稱霸戰爭,是帝國主義陣營分化的結果,也是東西方帝國主義矛盾斗爭的必然結果。3.從發動者來看,侵華國家經歷了由一國到多國,再由多國到一國的變化。先是以英國為首的歐美列強,接著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加入,最后是美日兩國在中國進行激烈的爭奪。在地域上由歐洲列強為主到以美日兩國為主,反映了近現代國際關系由以歐洲為中心向它的兩側轉移的變化趨勢。4.從規模來看,戰爭的持續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涉及地區一次比一次廣,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甲午中日戰爭又大大超過了中法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在國家、軍隊的數量上和賠款數目上都遠遠超過了以前歷次戰爭。至于30年代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則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5.從結果和影響來看,除了30年代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失敗告終外,其他歷次侵略戰爭都以中國的失敗宣告結束,失敗的基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生產技術的落后和政治的腐敗。同時,每一次侵華戰爭,都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是近代中國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兩次鴉片戰爭和日本發動的兩次侵華戰爭,不僅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不斷覺醒,在歷次侵華戰爭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二、近代前期列強侵華的主要史實及特征表解戰爭 條約 影響 侵華特征 實質 影響(對近代中國) 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軍事侵略與經濟侵略相結合,以商品輸出為主 西方國家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既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也影響了列強之間的相互關系 (1)政治上:中國主權遭破壞,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反動政府統治更加腐敗,對外出賣國家利益,對內加緊搜刮和鎮壓。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民主革命不斷發展。(2)經濟上:中國經濟被日益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封建經濟日益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處境艱難,人民生活更加貧困。列強的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進程。(3)思想文化上:鴉片戰爭時期新思潮的出現,列強把西學帶人中國,先進的中國人學習西方逐步深入,沖擊了當時中國的舊制度和舊觀念。 第二次鴉片戰爭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外國侵略勢力深入內地;一部分開明地主主張“師夷長技”;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甲午中日戰爭 《馬關條約》 外國資本涌入,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華民族陷入極其深重的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進行商品輸出,同時更注重資本輸出 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 鎮壓了義和團;巨額賠款加深人民苦難;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經濟上注重資本輸出,政治上開始扶持代理人“以華治華” 三、近代資本主義列強侵華實質、影響和認識1.列強侵華的實質:西方國家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2.侵華的基本特征:(1)從戰爭的發動者來看,經歷了由一國到多國的變化,也反映了近現代國際關系由以歐洲為中心向它的兩側轉移的變化趨勢。(2)從戰爭的影響來看,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一次比一次嚴重。3.經濟侵華方式的變化:(1)甲午中日戰爭前,以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輔。(2)甲午中日戰爭后,以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4.列強侵華的影響:近代以來,外國資本主義憑借其先進的政治制度、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通過多種方式,對中國從政治上加強控制,經濟上大肆掠奪、文化上逐步滲透,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侵略具有破壞性和建設性的雙重作用。(1)主觀上:列強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打斷了中國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是造成中國貧窮落后的根源,其實質體現了西方國家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為其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2)客觀上:列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給中國舊制度、舊觀念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也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角色,相對其破壞性而言,其建設性作用無疑是次要的。四、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及階段特征線索梳理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列強對中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掀起了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中心的反侵略運動,奮勇抵抗外國侵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發動了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進行了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迷夢。辛亥革命將賣國的清政府推翻,也為推翻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1.19世紀中期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1)線索:工業革命完成的英國,于1840~1842年為打開中國的市場,以禁煙運動侵害了英國人的生命財產為借口發動了鴉片戰爭;又于1856~1860年,伙同法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以及《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中國社會發生了巨變。戰爭中,林則徐、關天培等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三元里人民的自發斗爭,太平天國與洋槍隊的殊死搏斗,沉重地打擊了列強的侵略活動。太平天國運動屬于亞洲革命風暴的部分,它與亞洲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一起,沖擊了殖民主義侵略的羅網。(2)認識:這一階段列強侵華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輸出,主要手段包括發動戰爭、開辟商埠、控制海關等。侵華的主要目的是打開中國大門,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這一時期侵華的主要國家是英、法、美等國,而英國又是當中最主要的侵華國家。愛國官兵反侵略戰斗英勇,但由于政府的腐敗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勝績不多;廣大老百姓的自發斗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打擊了侵略勢力,但遭到了中外反動勢力的絞殺,再加上本身的局限性,最終失敗了。太平天國運動是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革命運動,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但是,無論從領導階級來看,還是從他們的所作所為及其影響來看,它只不過是發生在新時期的舊式農民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洪仁玕寫了《資政新篇》,被譽為“近代中國第一個現代化方案”,但它只是洪仁玕個人香港經歷的產物,而且,只是提出了思想和主張,缺乏實踐性。2.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1)線索:19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列強在中國制造了嚴重的邊疆危機,甲午中日戰爭后《馬關條約》的簽訂,助長了列強的貪欲,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使得列強形成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西方八國以義和團運動損害其僑民的生命財產為借口,聯合發動了侵華戰爭,并強迫中國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抗擊外國侵略活動中,涌現出像左寶貴、鄧世昌等民族英雄和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等英勇事跡。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造成了中國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運動,這是一次試圖通過改革來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1898~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粉碎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20世紀初期的清政府對外賣國,對內專制,已經徹底成為中國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絆腳石。辛亥革命將清政府推翻,這是中國人民在反帝斗爭中所取得的一個重大進展。中國的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與亞洲其他國家人民的反侵略斗爭一起,又一次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這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標志著亞洲的覺醒。(2)認識:這一時期,列強侵華的形式發生了變化:經濟上,由原來的商品輸出為主變成資本輸出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軍事上,列強趨向聯合。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標志著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國主義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 在中國近代前期,發動侵略戰爭、迫使中國與之簽訂不平等條約,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基本形式。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和實行,中國的半殖民地秩序也隨之確立。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擴張,19世紀以英、俄為主,20世紀以日、美為主,法、德、意、奧等國也參與了侵略的行動。在這些國家中,英、美等西方列強由于經濟發達,且與中國不相毗鄰,因此對華侵略以經濟擴張為主;而俄、日帝國主義由于具有很大的封建性、軍事性,且與中國相毗鄰,因此其對華侵略以領土擴張為主,同時伴以經濟掠奪。在這一時期的抗爭中,出現了新的經濟因素和新的階級力量,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都進行了一些斗爭;清政府在這一時期的抵抗組織中,表現出更大的腐敗和軟弱,最終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農民階級發動的以義和團運動為中心的抗擊侵略者的活動,雖然具有盲目排外、愚昧迷信等落后性,但也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當然,其性質仍然屬于舊式的農民運動。3.20世紀初期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1)線索:列強干涉中國內政,扶植袁世凱,后又支持各派軍閥;日本提出“二十一條”,企圖獨霸中國;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列強多次損害中國的主權;北伐戰爭期間,西方列強制造了多場慘案。辛亥革命前后,“實業救國”“抵制日貨”成為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共同要求;五四運動提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五卅運動是大革命時期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潮,給帝國主義以前所未有的打擊;北伐戰爭期間,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漢口和九江的英租界。(2)認識:這一時期,列強為了維護在華的利益,加緊尋找其在華的代理人,實行“以華治華”。美、日是這一階段西方列強侵華中的主角,爭奪十分激烈。這一時期的抗爭突出的特點是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國共合作,建立了統一戰線,基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北洋軍閥。 4.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1)線索:從1931年起,日本先后制造了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和華北事變,侵略魔爪從中國的東北地區向長城一線及華北地區延伸滲透。1937年,在盧溝橋制造了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戰爭開始。日本帝國主義殘殺中國人民,實行殘暴的殖民統治、野蠻的經濟掠奪和奴化教育。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全國各階層人民紛紛掀起抗日救亡的熱潮,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大敵當前,南京國民政府開始考慮改變對日不抵抗政策。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使國共雙方由對峙走向合作,由內戰走向合作抗日。1937年起,中國的抗日戰爭正式開始。在經歷了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后,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終于在1945年贏得了勝利。(2)認識:日本為了實現其爭霸世界、轉嫁危機的目的,進行了侵華戰爭。并在戰爭中調整了侵華政策,把重點放在對付共產黨方面,侵略手段多樣化,對中國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衛國戰爭;在抗戰中,中國共產黨樹立了一面旗幟,即中共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出現了兩條抗戰路線(全面抗戰路線和片面抗戰路線)和兩大戰場(敵后戰場和正面戰場)。國民黨在正面戰場推行持久消耗的戰略方針,共產黨在敵后戰場執行持久戰、游擊戰的戰略方針。這兩個戰場共同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中國戰場。兩個戰場既相互依存,又有相對獨立性。正面戰場在第一階段起主導作用,敵后戰場在后兩個階段起主導作用。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民族解放戰爭的首次勝利,這一勝利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的光輝范例,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樹立了榜樣。抗戰的勝利也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開辟了中國進入世界大國地位的道路。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都有著重大影響,為爭取戰爭最后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抗日戰爭也是中國革命歷史發展的至關重要階段,它改變了中國政治力量的對比,極大促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5.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1)線索:美國在抗戰勝利后給予國民黨以經濟、軍事援助,裝備了國民黨軍隊,幫助國民黨搶占戰略要地,使蔣介石迅速完成發動全面內戰的部署,并千方百計地庇護國民黨對解放區的進犯。全面內戰爆發后,美蔣進—步勾結,1946年,雙方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這是一個全面出賣中國主權的條約,把美國在中國取得的許多特權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中國人民又叫它“新二十一條”。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國內和平與民主進行了積極斗爭。人民軍隊1947年6月轉入戰略進攻;1948年9月,戰略決戰開始,經過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最終打敗國民黨軍隊,贏得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2)認識:抗日戰爭結束后,美國憑借其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優勢,在二戰后推行獨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在中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扶助蔣介石政府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恢復其在中國的統治權,建立以國民黨為中心的親美的統一局面,從而使中國成為美國對蘇聯戰略包圍圈中的一個環節。1949年10月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一百多年來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歷史結束了,中國人民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統一和各民族團結的局面,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五、中國近代一百多年民主革命運動的主要特點基本特點同中國的基本國情、社會主要矛盾、國際背景和敵情等條件密切相關。具體而言:1.反帝反封建相結合。有時以反侵略為主,有時以反封建為主,但這“兩反”總是相結合的。2.中國人民的敵人內外勾結,異常強大、兇殘,尤其是日本法西斯主義。故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有五性:長期性、復雜性、艱苦性、曲折性和連續性。3.反抗斗爭的潛能巨大,愛國的凝聚力強,革命動力深廣。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和團結一切進步力量的核心。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農民是主力軍。4.抗爭的方式多種多樣。人民武裝的革命戰爭起決定性作用。5.是相關歷史時期的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以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最典型。6.前赴后繼,百折不撓,最終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創建了人民的新中國,清除了列強的侵華勢力。歷史證明:中華民族 能夠自立自強,救亡圖存,能夠打敗任何一個妄圖滅亡中國的帝國主義。六、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華過程、階段特征及規律性認識1.侵華過程和階段特征:(1)第一階段:鴉片戰爭到中日甲午戰爭前(1840—1894年)。階段特征:以商品輸出取代直接搶掠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結、發動戰爭打開中國國門為主要手段。侵華的主要國家是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和相對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國。(2)第二階段:甲午戰爭到一戰結束(1894—1918年)。階段特征:侵華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漸實行“以華治華”政策;經濟上,由商品輸出為主想資本輸出為主過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強。侵華的主要國家除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外,還有后期的德、日、意、奧匈帝國等國家,它們在中國既勾結又爭奪,。侵華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美國占優勢,后在一戰期間日本獨霸。(3)第三階段:一戰后到二戰結束(1918—1945年)。階段特征:侵華的主要方式是從“以華治華”到獨占中國。侵華的主要國家是美日兩國,它們在中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侵華的主要格局是由列強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獨霸。(4)第四階段:二戰后到朝鮮戰爭(1945—1953年)。階段特征:侵華的主要國家是美國。侵華的方式主要是:政治上“以華治華”,奉行扶蔣反共的政策;經濟上憑借雄厚的實力,打著平等的旗號,大肆傾銷商品和輸出資本;軍事上以援助為名,加緊控制中國;文化上輸出美國價值觀,扶持親美勢力。2.對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的認識這些戰爭把中國從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從原因來看,西方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是它們推行對外擴張政策的結果,實質上體現了它們以資本主義方式政府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是它們開拓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強發動戰爭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武力打開和占領中國市場,攫取侵略權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這是由資本主義開放和擴張的本性決定的。此外,中國的落后和歷屆政府的腐敗,也是其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2)從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來看,兩次鴉片戰爭主要反映了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要求擴大商品傾銷的愿望;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則是以侵吞中國鄰國和邊疆地區,擴大資本輸出為目的,反映出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分割世界的要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以鎮壓中國革命和瓜分中國為主要目的,是資本輸出導致領土瓜分的必然反映;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是20世紀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妄圖獨占中國、政府世界的稱霸戰爭,是帝國主義陣營分化的結果,也是東西方帝國主義矛盾斗爭的必然結果。(3)從發動者來看,經歷了由一國到多國,再由多國到一國的變化。在地域上,由歐洲列強為主到以美日為主,反映了近現代國際關系由以歐洲為中心向它的兩側轉移的趨勢。(4)從規模來看,戰爭的持續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涉及地區一次比一次廣,危害程度更大。20世紀30年代日本的侵華戰爭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5)從結果和影響來看,除了20世紀30年代的侵華戰爭外,其余都以中國失敗而告終,其基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生產技術和政治腐敗。這些戰爭對中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災難,是造成中國落后的主要根源。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6)在復習中加強比較。如兩次鴉片戰爭的比較,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的比較,近代史上日本兩次侵華戰爭的比較,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以往歷次侵華戰爭的比較。七、《天朝田畝制度》產生根源、評價及未能實施的原因1.產生根源:(1)社會根源: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身受雙重壓迫,清朝長期以來土地高度集中,廣大農民無地、少地、負擔沉重;(2)歷史根源:“等貴賤、均貧富”一直是歷代農民起義的奮斗目標,明末農民起義“均田免糧”的口號開始觸及了封建社會的根本問題;(3)階級根源:農民階級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其綱領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現實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礎上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2.評價認識(特點):(1)強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繼承和發展了歷史農民的斗爭思想,明確主張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統的革命綱領,成為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其次,它從各方面沖擊了封建禮教和綱紀。(2)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當時社會無法實現,只是小生產者的一種迫切愿望;其次,絕對平均分配的圣庫制度違背了小生產者的階級本性,無法實現也無法調動其積極性。 (3)落后性:此綱領是指小農自然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實際上未超越封建主義的經濟范疇;它主張小私有制,廢除商品經濟,不符合國際和國內經濟發展規律和趨勢。(4)從革命綱領上可以得出結論:太平天國軍事上的勝利缺乏政治、經濟和思想的牢固基礎,不可能提出徹底改造封建社會的綱領,更不能阻止自身政權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中隱含著危機。3.未能實施的原因(1)客觀: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保證實施分田方案。(2)主觀:平均分配土地和生產、生活資料統歸國庫的規定,都是空想,根本無法實現。八、正確認識近代中國農民階級的地位和局限性1.地位:(1)農民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在近代,農民由于深受本國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具有反抗壓迫和剝削、要求自由平等的革命性。(2)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客觀上延緩了中國殖民地化的進程。(3)農民階級是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是小生產者的代表。在西方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浪潮沖擊下,受災最重的是農民階級,但是近代中國工業化進程的緩慢又無法吸收這些破產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農民階級的地位和龐大的隊伍決定了農民階級始終是近代中國的動力。2.局限性: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包含階級局限和時代局限兩個方面(1)階級局限性的表現:①從經濟上看,農民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目光短淺,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②從政治上看,農民階級不可能提出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③從思想上看,農民階級缺乏科學的世界觀,不能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而是多用迷信的思想鼓動和組織群眾。④從組織上看,農民階級帶有嚴重的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難形成統一的、堅強的領導核心并保持領導集團內部的團結。(2)時代局限性的表現: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中外反動勢力的力量過于強大,是以往農民戰爭中未曾遇到的新情況。②由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較晚,發展不充分,當時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未成熟到領導農民運動的程度,而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必然要失敗。九、《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主要區別(1)產生的背景不同。《制度》是為鞏固太平天國政權而頒布的革命綱領,此時太平天國正處于強盛時期。《新篇》是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此時太平天國已處于衰落時期。(2)有關社會經濟的主張不同。《制度》以改變土地制度為中心,要在小生產者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建立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理想王國。《新篇》則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即一個主張消滅私有制,一個主張發展私有制。(3)群眾基礎不同。《制度》是廣大農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經濟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滿足農民階級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藍圖,群眾基礎廣泛。《新篇》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不是農民戰爭的必然產物,缺乏群眾基礎。(4)作用不同:《制度》有利于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新篇》未能實行,對太平天國的斗爭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5)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制度》提出了均分地主土地、財產的要求,體現了農民反封建的主張。《新篇》反映了鴉片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救國道路的迫切愿望,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雖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但脫離了現實斗爭實際的需要。十、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反清斗爭的比較1.相同點:(1)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為主要斗爭目標。(2)都制定了革命的綱領,前者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義”革命綱領。(3)都采取武裝斗爭、暴力革命的斗爭方式。太平天國同清朝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斗爭,進行了北伐、西征、東征和后期防御戰等;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裝反清起義。(4)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權。太平天國定都天京;辛亥革命中在南京建立了臨時政府。(5)這兩次革命都沒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2.不同點:(1)領導革命的階級不同:太平天國是農民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2)革命的性質雖然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但太平天國運動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革命,而是處于新舊交替時代的農民戰爭,辛亥革命是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3)革命的綱領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要建立一個“有衣同穿,有飯同食,有田同耕,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帶有空想社會主義色彩的理想社會;“三民主義”是要建立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共和國。太平天國分配土地的辦法與辛亥革命的“平均地權”也有質的區別,一是平均主義的,徹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沒有從根本上觸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4)發動群眾的程度不同。太平天國主要依靠廣大農民階級進行反封建斗爭,而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則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不敢發動人民群眾,,僅依靠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以及會黨和新軍中的一部分人。(5)斗爭的結果不同:太平天國運動被清王朝勾結外來反動勢力殘酷地鎮壓了,而辛亥革命則在推翻了清王朝對中國的封建統治后被中外反動勢力篡奪了革命果實。十一、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表現及教訓 1.失敗原因(1)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革命。從客觀上說,辛亥革命發生于帝國主義時代,而帝國主義決不容許中國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從而使自己失去這個占世界人口1/4的剝削、奴役的對象。因此,它們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財政等各種手段來破壞、干涉中國革命,扶植并支持它們的代理人袁世凱奪取政權。帝國主義與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買辦勢力以及舊官僚、立憲派一起勾結起來,從外部和內部絞殺了這場革命。(2)主觀上: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①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他們沒有明確提出反帝的口號,甚至幻想以妥協退讓來換取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承認和支持。他們只強調反滿和建立共和政體,并沒有認識到必須反對整個封建統治階級,致使一些漢族舊官僚、舊軍官也混入革命的營壘。受當時政治局勢的左右和妥協退讓思想的支配,革命黨人最后甚至還把政權拱手讓給了袁世凱。②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由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群眾。③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同盟會內部的組織比較松懈,派系紛雜,缺乏一個統一和穩定的領導核心。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根源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2.失敗表現:(1)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沒有完成。(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3)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篡奪。3.教訓: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有能夠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十二、兩次國共合作的異同比較1.相同:①兩次合作都是由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第一次是為解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第二次是為解決民族矛盾;②都是由中國共產黨首先倡導并促成的,也是在國民黨表達了合作態度后完成的。③共產國際都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④都對中國革命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2.不同:(1)背景:前者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帝國主義的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全國人民要求打倒列強除軍閥。后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滅亡中國為目的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2)范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比革命統一戰線的范圍廣泛,它具有空前廣泛的民族性。它不僅包括以蔣介石為首的親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還包括其他的愛國反日人士。(3)形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一個正式的組織機構,也沒有一個為國共兩黨所共同承認和正式公布的統一政治綱領;而革命統一戰線有統一的政府機構,有統一的政治綱領——新三民主義。(4)合作方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黨外合作,革命統一戰線是黨內合作方式。(5)政權和軍隊的掌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雙方各自擁有軍隊和政權;革命統一戰線的軍隊和政權基本上都由國民黨掌握。(6)內部斗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始終存在著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即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和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革命統一戰線存在著國民黨右派爭奪領導權的斗爭。(7)結果:革命統一戰線由于國民黨右派叛變而中途破裂,導致大革命失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盡管存在著矛盾和斗爭,但在中共的努力維護下,堅持到抗戰的全面勝利。任務: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任務是打敗法西斯日本,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革命統一戰線的任務是“打倒列強,除軍閥”,實現國家的統—。十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不同點1.革命性質與范疇:辛亥革命發生在十月革命前,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在十月革命后,屬于新的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2.革命領導階級:辛亥革命的領導階級是民族資產階級;新民主主義革命領導階級是中國無產階級。3.革命的指導思想: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4.革命的目的和前途: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前途是發展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人民共和國,前途是社會主義。5.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沒有建立統一的革命軍隊,沒有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走了城市武裝起義和各省宣布獨立的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統一的革命軍隊.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走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6.革命的徹底性和結果:辛亥革命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提不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帝國主義扶植的袁世凱竊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由于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堅決性和徹底性,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經過28年艱苦奮斗、終于取得偉大勝利。十四、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歷程1.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產生。(2)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步發展。(3)1912~1919年:進一步發展。(4)1927~1949年:從較快發展到毀滅性打擊。(5)1949~1956年:從合理調整到社會主義改造。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特點: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進行的,與歐美各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①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②民族資產階級始終沒有真正掌握中國近代化的領導權;③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準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畸形,產業結構不協調。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小,重工業特別是鋼鐵、機械、電力、石油等工業尤為微弱;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東南沿海和沿江地區。3.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歷史作用的認識。(1)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發展有利于中國近代化和社會進步。(2)政治上,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中國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3)思想上,為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西學的傳播不斷沖擊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并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1)19世紀60、70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反映新興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早期維新思想隨之興起。(2)中日甲午戰爭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初步發展是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的經濟基礎。(3)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雖有發展,但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阻礙尋求獨立發展的道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興起。(4)1912—1919年,中國民族工商業出現短暫春天,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他們要求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首先要求在思想文化上展開反封建斗爭,新文化運動興起。同時,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化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5.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地位和作用:①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有利于中國現代化。②從政治上看,它導致民族資產階級產生,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運動提供了社會基礎。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逐漸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③從思想上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的沖擊和動搖著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④從發展趨勢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十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發展的影響。1.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和經濟成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產生,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改變了我國的經濟結構,并進一步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同時,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來經濟的侵略;在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對國民經濟的恢復和調整起了積極的作用;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從政治上看,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在中國出現了新的階級因素,影響和改變著中國政治發展的進程。19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誕生了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他們主張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經濟上發展民族工商業,與西方進行“商戰”,文化上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等,盡管這些主張并沒有付諸實踐,但卻為康有為等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奠定了基礎。19世紀末,是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時期,隨著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進行維新變法,要求設議院,開國會,實行君主立憲,對中國的政治和歷史發展起了積極的影響。辛亥革命后和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力量迅速增強,在政治上出現了“民主共和”的歷史潮流;與此同時也促進了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官僚資本急劇膨脹,再加上戰后美國加緊經濟侵略,使民族資本日益萎縮,民族資產階級公開地走上了與蔣介石集團決裂、與共產黨合作的道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黨和政府對民族資本主義進行合理的調整和社會主義改造,民族資產階級逐漸轉化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積極完善、發展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3.從思想上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近代資產階級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19世紀60~90年代,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逐漸發展,資產階級的維新思想也不斷走向成熟,并最終在19世紀末引發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變法運動)。繼而,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初期維新思想又發展成為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思想,并把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學說作為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發動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與“實業救國”同時成為當時社會的兩大思潮;此后,新文化運動興起,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嚴重地沖擊了封建的正統思想,并最終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這些思想的產生和發展都根源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十六、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成因及趨勢分析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和掌握其階段特征、成因及趨勢,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全面認識。(一)階段特征、成因及趨勢分析第一階段(鴉片戰爭爆發至洋務運動興起):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半殖民地特征。1.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與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前者對后者起防洪堤壩的作用,后者對前者有瓦解作用。2.成因:列強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3.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得滿清王朝日益腐敗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不斷加深。(二)第二階段(洋務運動興起至國民大革命失敗):封建經濟為主體,四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經濟結構,呈現出愈來愈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1.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壓制后三者,而后三者瓦解自然經濟;洋務經濟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瓦解自然經濟、刺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又壓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2.成因:19世紀60年代,因洋務運動的開展而出現了洋務經濟;稍后,在外商刺激和洋務運動透導下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但是外國列強、晚清王朝、北洋軍閥無論懷著怎樣的動機,它們都要保護自然經濟。3.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經濟逐漸走向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軍閥統治走向歷史盡頭;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并逐步控制中國經濟命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確立和深化;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曲折前進,資產階級改良與革命運動遭受挫折;洋務經濟走向衰落,地主自救道路破產。(三)第三階段(土地革命戰爭開始至新中國成立):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占支配地位、五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經濟結構。1.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自然經濟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而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經濟,同時其他四種經濟形式都對其有瓦解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既相互勾結又相互斗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夾縫中生存,但具有革命性與依賴性;新民主主義經濟受中外反動經濟的重大阻礙,但卻是最革命、最進步的經濟,它日益改變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2.成因:中共在蘇區、敵后區、解放區采取措施,發展經濟而出現了新民主主義經濟;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始終控制著全國的政權,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又是它的經濟基礎。3.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日益萎縮,舊民主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完全走向末路;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處于衰落、消亡的過程中,外國列強和國民黨政權走向覆滅;新民主主義經濟日益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四)基本認識:從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成因及趨勢來看,民族獨立是實現近代化的根本保證。我們可以有如下基本認識:第一,中國從落后的封建社會到近代化,是與資本主義分不開的。因受外國入侵,中國近代化由此陷入困境。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促使中國封建自然經濟解體,客觀上給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某些條件和可能,但它入侵的本來目的是要變中國為殖民地,是要阻止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和實現工業化。所以,沒有民族獨立,不能實現近代化。第二,民族獨立從根本上說是要解決生產關系的問題,近代化從根本上是要解決生產力的問題。近代中國有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物質救國等主張,都從發展資本主義入手實現近代化,結果行不通。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封建勢力、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勾結,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因此近代中國面臨的民族獨立和近代化這兩個問題是密切相關的。事實證明,近代中國不可能首先解決近代化問題,只有首先解決民族獨立問題,才能談得上近代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思想方法】一、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本專題貫穿兩條主線:一是列強通過一次次侵略戰爭,強加給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擁有獨立自主的中國逐步淪為受外國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企圖把中國變為日本獨占的殖民地二是中國社會各個不同的階級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為維護國家主權,使中國重新獲得獨立所進行的前赴后繼的抗爭。2.中國近代的民主革命與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最大區別就在于歷史條件不同:中國面臨內部強大的封建專制制度,又面臨西方列強的入侵,所以艱難曲折尤為明顯。3.要注意把中國放在世界歷史的大環境中去分析,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對殖民地和市場有強烈的追求,使資本主義國家有著近乎瘋狂的侵略擴張性,而中國又是一個落后的大國,這就使一場又一場的侵略中國的戰爭變得不可避免。4.要理解中華民族的覺醒也不是一場鴉片戰爭所能奏效,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最為緩慢的,到中日甲午戰爭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才開始覺醒,而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族抵抗外來侵略,則是抗日戰爭。5.易錯知識點:(1)《天朝田畝制度》反映出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主要表現在平均分配產品的圣庫制度—學生容易誤認為是平均分配土地。(2)北伐戰爭的歷史功績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學生誤認為是完全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3)遵義會議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糾正了“左”傾錯誤—學生誤認為是徹底 清算了“左”傾錯誤。(4)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的名稱辨析:“農村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1937年,中共控制下的地區由于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稱作“蘇區”。“敵后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1945年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后”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于敵人(日軍)的后方“解放區”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于“國統區”。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1.復習本專題要從勞動力、資本、技術、市場等因素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和曲折發展的原因,要結合各個階段的特征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中國近代經濟史演變的表現和影響。2.本專題階段特征:本專題主要介紹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及曲折發展的原因、歷程及對中國發展的深遠影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抱著實業救國的信念,在自強不息愛國精神的支撐下奮力拼搏,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業績,但不斷遭到挫折。歷史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實業救國的道路行不通。3.誤區提醒(1)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西方列強侵華雙重性影響中的客觀進步性。即西方侵華過程中西方文明的涌入和對中國傳統觀念、生活方式的沖擊。(2)在記憶民資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原因時,總體把握兩方面:內因和外因。重點則要把握幾個關鍵詞:①產生的原因,把握“小農”、“外資”、“洋務”。②初步發展的原因,把握“放寬限制”、“實業救國”、“收回利權”。③黃金時期的原因,把握“列強的放松”、“國民政府的引導”、“人民的反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