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一、學習目標 1 說出人體通過感覺器官--眼獲取外界信息的過程。 說出眼球的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知道保護眼睛的基本常識。 2 視覺的形成過程。 重點 3 視覺的形成過程、近視的成因。 難點 學生自主學習(預習)要求 主 備 內 容 副 備 批 注 1.眼球由哪些結構組成及各主要組成部分有什么功能? 2.視覺是怎樣形成的? 3.近視是怎樣形成的?怎樣預防? 教學過程 主 備 內 容 副 備 批 注 (一)眼的結構及視覺的形成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設想你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這時你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 (學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來等。) 你是怎樣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斷的? (學生回答: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生活經驗等。) 你感覺到天氣驟變以及做出的相應反應是通過身體的哪些器官和系統完成的? (學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腦、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等。) 我們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只有靈敏地感知環境的變化并對自身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那么,人體是如何感知外界環境的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2、問題引導,自主探究。 (1)觀察課本P79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示意圖,完成自主學習1。 (2)觀察圖4-47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說一說眼球的晶狀體、瞳孔和視網膜分別相當于照相機的什么結構? (3)請同學們利用一分鐘的時間熟悉眼球的結構,然后通過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結構,并說出每一部分結構的功能。 (4)請大家根據眼球的結構分析:光線從外界進入眼球到達視網膜的途徑是怎樣的? (5)視網膜上成像后我們就看到物像了嗎?我們實際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嗎?這是為什么呢? (6)有一個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幫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嗎? (7)請大家閱讀課本P81內容,結合圖4-50,分析近視的成因。 3、展示交流,釋疑解惑 (1)學生熟悉眼球結構,教師出示眼球模型,學生解說。 教師強調:(板圖)我們俗話說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兩部分?(師生共同分析)白眼球——鞏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內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現了藍眼、褐眼等。 (2)學生分組討論整理,各組呈現分析結果,進行展示解說,其他組進行補充。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 教師強調:對光線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狀體、玻璃體,成像的部位是視網膜,成的像是倒像。 學生結合課本解決這一疑難。 教師講解:視網膜上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還要把圖像信息通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的特定區域——視覺中樞,產生了視覺。 4、視野拓展,感悟提升. (1)大家看一看我們班有多少位同學戴眼鏡?他們戴的都是什么眼鏡? (2)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課本圖4-51總結預防近視的方法。學生熟記“三要”、“四不要”,并應用到生活中去。 (3)體驗雙目失明和雙耳失聰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讓他們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讓學生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激發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時培養學生樂于幫助殘疾人的情感。 閱讀“科學·技術·社會”《角膜移植、角膜捐獻和人造角膜》一文,了解角膜移植技術,進一步增強學生關愛盲人的情感。 達標測評 主 備 內 容 副 備 批 注 1、在眼球的結構中,能改變曲度使人可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是( ) A、角膜 B、瞳孔 C 、晶狀體 D、玻璃體 2、眼球內具有感光細胞的結構是( ) A、角膜 B、鞏膜 C、脈絡膜 D、視網膜 3、矯正近視眼佩戴的鏡片是( ) A、平面鏡 B、凹透鏡C、凸透鏡 D、凹面鏡 4、外界物體發射過來的光線,依次經( )到達視網膜。 A、瞳孔、角膜、晶狀體、玻璃體 B、瞳孔、角膜、玻璃體、晶狀體 C、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 D、角膜、瞳孔、玻璃體、晶狀體 5、眼球中具有折光作用的結構是( ) A、角膜 B、晶狀體 C、鞏膜 D、虹膜 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