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1新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 第二單元知識點+問答+實驗部分 說明:按課整理,每課分為填空及問答與實驗兩部分,至少10條以上,幾乎涵蓋所有考點?。?Z J 建議:正反小四打印,人手一冊!高分應該沒問題! 要求學生: 1.標紅的字讀了會背。 2.標紅的字要會聽寫。 3.問答要會口述大意。 4.每課達到以上3個要求后請家長或組長簽名: 第二單元 地球、月球與太陽 5.地球 1.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的形狀變化推測地球是球形物體 2.1961年,人類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加加林從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顆藍色的星球。 3.最初,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像一口鍋,是半圓的;地像一個方形的棋盤,是平的 4.海邊看到帆船回港,人們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而船離開岸邊時,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 5.歷史上第一位進行環球航行的是航海家麥哲倫。麥哲倫從西班牙出發后始終朝著一個方向——西邊航行,最終又回到了起點。 6.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自身也在自轉。 7.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衛星。 8.像地球這樣,自身不發光,圍繞太陽運行,且質量足夠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 9.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層、冰川;藍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山地、沙漠;綠色部分可能是耕地、森林和草原。 10.地球表面有液態的水,溫度適宜,是太陽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生物,特 別是有高級智慧生物的行星。 11.地球陸地分為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洲大陸、南美洲大陸、大洋洲大陸、南極洲大陸等板塊,亞歐板塊的面積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塊的大陸面積。 實驗與問答 12.說說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蓋天說是中國古代人的一種直觀感受; 海面彎曲是古希臘人根據船只進出港時的現象作出的猜測; 渾天說是張衡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提出的一種抽象模型; 而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變化提出的觀點則是一個推論。 13.出示一幅地球的圖片,是從太空拍攝的。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藍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色和綠色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請大家比較一下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的面積哪個更大? 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層或冰川;藍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綠色部分 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藍色部分面積最大,因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 14.模擬帆船進港和出港的實驗: 實驗方法: 第1步,將實驗演示儀的“海面”調整為平直狀態,在桅桿頂部、桅桿中部和船身分別做上記號。負責操作的學生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移動模型小船,負責觀察的學生記錄三個記號出現的先后順序。Z J 第2步,將實驗演示儀的“海面”調整為彎曲狀態,重復第一步。 實驗現象: 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無論是進港還是離港,都是同時看見帆船的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時,離港時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返港時,是先看見桅桿,后看見船身。 實驗結論: 由此可以證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 第6課 月球 1.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眾多的環形山、高地和“月?!?。 2.環形山大部分是由來自宇宙的流星撞擊而形成的。 3.在宇宙中,環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被稱為衛星。 4.月球 圍繞地球運行,是地球的衛星。 5.月球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它還是 至今唯一登陸過的地外天體。 6.月球表面的環形山大部分是由來自宇宙的流星撞擊而形成的。 7.世界_上第一一個登.上月球的字航員是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8.上半月的月相是由缺到圓,下半月的月相是由圓到缺 9.月球自己并不發光,但能夠反射太陽光。 10.月球上沒有空氣和水分 , 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 11.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由于月球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等,所以我們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正面,而看不見月球的背面。 12.人類對月球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神話階段、觀測階段和登陸階段。 從最初先民用神話故事描述對月球的美好想象,到后來人類用望遠鏡觀察月球,猜測環形山的成因,再到1969年“阿波羅計劃”登月,采集月球巖石和土壤,在月球表面進行科學實驗。 實驗與問答 13.一個月內,月相變化的正常順序是什么? 答:新月→上蛾眉月→上孩月→漸盈凸月→滿月→漸虧凸月→下孩月→下蛾眉月 14.怎樣模擬環形山的形成? 1.在一個盤子里鋪上約3厘米厚的細沙。 2.從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盤里丟相 同大小的石子。 3.再從同一高成、不同位置丟大小不的石子。4.環形山形成 15.月相是怎樣形成的? 月球不會發光,朝著太陽的一面是明亮的,背著太陽的面是黑暗的。月球在公轉過 程中,向著地球的一面有時全部是明亮的,有時明亮部分大于黑暗部分,有時明亮部分 與黑暗部分各半,有時明亮部分小于黑暗部分,有時全部是黑暗的。這樣,在地球上就 會看到月相的變化。Z J 16.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規律? 答:有規律。上半月由虧到圓,月亮亮面逐漸變大;直至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由 圓到虧,月亮亮面逐漸變小,直至新月,亮面在左側。 17.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有什么不同? ①地球表面有大氣、土壤、巖石,還有液態水形成的海洋、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體;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因而沒有風,沒有液態水,有巖石,月壤因熱脹冷縮而呈粉末狀。 ②地球表面有地殼結構和地質作用,所以有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月球表面沒有地質作用,月表雖也有高低不同的地形,但大部分是由隕星撞擊形成的。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成因。 ③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表面的1/6,人受到的重力要比在地球上小得多,走起來很容易,但容易摔跤。 18.實驗: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實驗器材:托盤、細沙、石子、泡沫球、手電筒等等。 實驗方法: ①在一個盤子里鋪上約3厘米厚的細沙。 ②從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盤里丟相同大小的石子。 ③再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 實驗結論: 月球上的環形山主要由隕石撞擊形成。 19.實驗:出示模擬月球的公轉,觀察“月相”的變化 實驗步驟: ①拉上窗簾,關上頂燈,打開臺燈并放在教室中央。 ②手臂伸直,雙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頭稍高。 ③原地轉動身體,讓球一直保持在身體的前方。 ④觀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實驗結論: 月相之所以會產生,是由于日、地、月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發生變化,由于月球本身不透明,其一半的面積總會處于被太陽照亮的狀態。隨著日、地、月三者位置關系的變化,我們從地球上會看到月球明亮的區域大小發生改變。實際上我們目睹的就是一個月時間里,月球不同地區經歷白天和黑夜的變化過程。 7.太陽 1.太陽是一個自身能發光、發熱的氣體星球,表面溫度約為5500℃,內部溫度 可達1500萬℃它的體積相當于130萬個地球那么大。 2.天文學家把太陽這樣的星球稱為恒星。 3.太陽離地球約有1.5億千米,光每秒的傳播距離約為30萬千米,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8分多鐘。 4.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顆恒星。 5.陽光照射到地面上,陽光與地平面的夾角就是太陽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陽的高度。 8.陽光照射到地面上,陽光與地平面的夾角就是太陽高度角。用太陽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陽的高度。 通過用量角器測量太陽高度角來描述太陽的位置。 9.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以正午為界,呈現出軸對稱性。上下午的太陽高度相等,只是方向不同。 10.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角是不一樣的。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的任何物體,他們的太陽高度角是相同的。 實驗與問答 11.一年之內,同一地點,太陽的高度變化有什么規律? 一年之內,同一地點,夏至太陽高度角最大,春分或秋分太陽高度角次之,冬至太 陽高度角最小。 12.實驗:說說怎樣用量角器測量太陽高度角,最后做出結論。 實驗步驟∶ 1.—名同學背對太舊站定。 2.在人影前端與頭頂之間拉直一根線,測出線與地平面的夾角角度。 實驗記錄∶分別記錄一天之內9:00、12 : 00、15 :00太陽的高度。 實驗結論:一天之內,太陽自東向西運動,太陽高度角先增大后減小,正午時分的太陽 高度角最大。 13.一天中什么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小?什么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大呢? 一天當中,正午12:00太陽直射的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大,接近于90度,而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那一瞬間,太陽高度角最小,接近于0度。 8.太陽鐘 1. 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方向的變化規律是由西到東,影子長短的變化規律是由長變短再到長 。 2.古代人早就制造出了計時工具,西方被稱為“太陽鐘”,在中國被稱為“日暑” 3.一天中最短的影子出現在中午。 4.影子的長短與光源的照射角度有關,光源直射時,影子最短;光源斜射的程度 越大,影子越長。 5.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 6.太陽的位置和高度決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長短。 7.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陽的移動與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有關系,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計時工具。這一類計時工具在西方被稱為 "太陽鐘” , 在中國被稱為“日晷” 。 8.日暑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暑針和暑面,以及暑面上的刻度線 9.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軌跡呈半圓形。 10.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相反。 11.日晷是有晷盤和晷針兩部分組成,赤道日晷的晷盤平行于赤道面,晷針指向北極星。 實驗與問答 12.太陽的位置變化對物體影子有什么影響? 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位置相反;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著太陽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13.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有規律地改變著: 1影子的長短有規律地變化。早晨的影子較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正午它又重新變長。 2影子的方向有規律地變化。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 14.“太陽鐘”: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陽的移動與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有關系,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計時工具。這一類計時工具晷面在西方被稱為“太陽鐘”,在中國被稱為“日晷”。 15.日晷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 “陽光”下,晷針影子投于晷盤,影子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移動而移動,古人根據晷針的影子落在晷盤上的刻度確定當時的時間——×時×刻。 16.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是:早晨影子較長,然后逐漸變短,正午最短,然后逐漸變長,直至日落影子消失。 17.做物體影子變化的模擬實驗 實驗方法: ①用手電筒照射一支豎立的鉛筆,觀察它的影子。 ②改變照射的方向和高度,觀察鉛筆的影子有什么變化。 ③試試在什么情況下,影子會不見。 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影子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光源、不透明物體和承接影子的屏。 18.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 ①把小棒插在橡皮上,固定在記錄紙的觀察點上。選擇空曠處放置,不要移動。 ②利用指南針確定方位,并在記錄紙上標出來。 ③每隔1小時,在記錄紙上標出小棒的影子,并記下時間。 實驗問題: 早晨和上午的影子為什么都在西邊?而下午和傍晚的影子為什么都在東邊? 因為影子與太陽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早晨和上午太陽在東方,因此影子都在西邊,而下午和傍晚太陽在西方,因此影子是在東方。 _21?????????è?????(www.21cnjy.com)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