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西項塘區小絡聯片教研活動交流資料]南寧市北湖路小學黃思寧各位同仁:大家好!下面由我對《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作教材解析。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08初步完成課標修訂,2017年1月9日印發新課標。新課標在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等方面有了變化。下面我主要跟大家分幾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學習進階”。學習進階是近幾年美國科學教育中的新概念;是對學生在各學段學習同一主題的概念時,所遵循的連貫的、典型的學習路徑的描述。根據學習進階理論,把小學6年學習科學的時間劃分為1-2年級,3-4年級,5-6年級三個學段。以《地球表面的變化》為例,該單元屬于課標四個領域的“地球與宇宙”領域,1-6年級的課程中,涉及這個領域的有二年級上冊《我們的地球家園》,三年級上冊《天氣》,三年級下冊《太陽、地球和月球》,四年級下冊《巖石和土壤》,到本單元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的變化》,1-2年級,側重觀察、測量和確定物體的屬性;3-4年級深入地認識某一事物(如空氣水),發現事物的變化規律(如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一生),5-6年級設計并實現有控制的對比試驗(如北湖路小學麥老師上的擺的快慢)。1第二個關鍵詞是“大概念”。指向“大概念”教學是國際科學教學的趨勢,課標遴選了學生容易感知、樂于學習的18個主要概念。在韋鈺院士翻譯的《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一書中,明確了科學中的14個大概念,其中含科學概念10個和關于科學的概念4個。14個大概念中:地球的構造和它的大氣圈以及在其中發生的過程,影響著地球表面的狀況和氣候。正是《地球表面變化》一課需把握的大概念,具體為:來自太陽的輻射加熱地球的表面,并使空氣中和海洋中產生對流,因之形成不同的氣候。在地表之下,來自地球內部的熱量導致了巖漿的運動。地球的固體表面由于巖石的形成和風化而不斷在變化。在教學中,教師心中要理解大概念,不要求小學生去背誦大概念,而是朝著大概念的方向前進,實際教學中從具體的概念開始,教學中要明確指向哪個大概念。第三個關鍵詞是“板塊”。《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教材通過指導學生親歷觀察、假設、模擬實驗、形成解釋等一系列的科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起地球現今的面貌不是本來就有的,而是經過地球內、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這一基本認知。新教材每一課一般都由聚焦、探索、研討和拓展四個板塊組成。大單元的組織形式,是為了體現科學概念的連貫性和綜合性。以四個板塊呈現,使師生不必再去識別過程,而是把注意力轉移到理解活動的意義以及注重它們的聯結上來。以《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第一課《地球表面》為例:1.聚焦板塊: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樣子的?地球現有的面貌是本來就有2的嗎?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變成了現在的樣子?聚焦板塊一般以陳述句的形式描述問題情境,以疑問句的形式提出1—2個學生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以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語句與前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聯系,體現課程的連貫性。2.探索板塊:(1)觀察世界地形圖,描述地球表面的樣子。(2)認識陸地的地形地貌。探索板塊包括前概念測查、預測、探究計劃的制訂、收集信息、組織和呈現證據以及形成初步解釋。這一板塊通常以陳述句的形式出現,列出可供選擇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有關的第二手資料和數據呈現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3.研討板塊:(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點是什么?(2)影響地形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研討板塊呈現的是學生在交流、討論、論證時所應圍繞的關鍵問題。這一板塊一般以疑問句的形式指導學生抓住主題學習的核心,陳述自己的觀點,運用證據支撐自己的解釋,在個人論證的基礎上,展開集體論證以達成共識。4.拓展板塊:拓展板塊為學生提供一系列活動建議,以便他們在課外開展進一步的探究,使他們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與其他學科領域的學習進行聯系。四個板塊呈現的是一個有結構的,符合科學家的工作特點,又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目的是讓兒童親身經歷和體驗問題解決的系列科學實踐。這個實踐過程與兒童轉變他們的原有認識相關,與促進他們對科學的理解相關,與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相關,而且一定是以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共生的方式發生的。第四關鍵詞是“科學教育的原則”科學教育的原則共10,我跟大家一起分其中兩原則。1.在義務教育的所有年級,學校都應該設置科學教育目,3以系統地發展和持續保持學習者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對科學活動的熱愛以及對如何闡明自然現象的理解。2.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為了使每個人能夠參與有依據的決策和采取適當的行動,這對保證他們個人、社會以及環境的健康和協調發展是重要的。各位同仁:習近平總書近期在主持編制“十四五”規劃召開科學座談會時多次談到一個詞——“好奇心”。他說:“從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借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沒有“無中生有”的好奇,就難有“另起一行”的創新。希望老師們守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科學和技術越來越重要的世界中成為一名能夠有依據地進行決策的公民。謝謝!附件: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4——摘自《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英]溫·哈倫編著韋鈺(院士)譯一、科學教育的10項原則1.在義務教育的所有年級,學校都應該設置科學教育目,以系統地發展和持續保持學習者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對科學活動的熱愛以及對如何闡明自然現象的理解。2.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為了使每個人能夠參與有依據的決策和采取適當的行動,這對保證他們個人、社會以及環境的健康和協調發展是重要的。3.科學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目標,科學教育應該致力于:◆理解一些科學上有關的大概念,包括科學概念以及關于科學本身和科學在社會中所起作用的概念;◆收集和運用實證的科學能力;◆科學態度。4.基于對概念的審慎分析以及基于當前對學習是如何發生的有關研究和理解,應該給出為了達到科學教育各個方面目標的清晰進程,指出在不同階段需要掌握的概念。5.應該從學生感興趣并與他們生活相關的課題開始,逐步進展到掌握大概念。6.學習的經驗應該明晰地反映出包含科學知識,也包含科學探究的理念,并且符合當前科學和教育方面的見解。7.所有科學課程活動都應該致力于深化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同時應該考慮其他可能的目標。例如,科學態度和能力的培養。8.為學生設置的學習目以及教師的職前教育和專業發展,5都應該與為達到原則3中所設置目標需要的教與學的方法保持一致。9.評測在科學教育中具有關鍵的作用。無論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測,還是對學生學習進展的總結性評測,都必須考慮到所有的學習目標。10.為了達到科學教育的目標,學校的科學目應該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并需要社會其他力量包括科學家的參與。二、大概念(一)科學概念1.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構成的。2.物體可以對一定距離以外的其他物體產生作用。3.改變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需要有力作用于其上。4.當事物發生變化或被改變時,會發生能量的轉化,但是在宇宙中能量的總量總是不變的。5.地球的構造和它的大氣圈以及在其中發生的過程,影響著地球表面的狀況和氣候。6.宇宙中存在著數量極大的星系,太陽系只是其中一個星系銀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7.生物體是由細胞組成的。8.生物需要能量和營養物質,為此它們經常需要依賴其他生物或與其他生物競爭。9.生物體的遺傳信息會一代代地傳遞下去。10.生物的多樣性、存活和滅絕都是進化的結果。(二)關于科學的概念11.科學認為每一種現象都具有-個或多個原因。12.科學上給出的解釋、理論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時期內與事實最為吻合的。13.科學發現的知識可以用于開發技術和產品,為人類服務。14.科學的應用經常會對倫理、社會、經濟和政治產生影響。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