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 校 馬 校 時 間 20年 月 日 序 號 課 題 10.2 水中的藻類植物 備課人 課 型 新授 課 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舉例說出幾種常見的藻類植物,概述藻類植物的結構特點。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水綿,說明水綿的結構特點;比較水綿與其他植物細胞的異同點時,使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都得到提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說明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形成自覺的環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概述藻類植物的結構特點;說明水綿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等。 學習難點 認識水綿細胞的結構,比較它與一般植物細胞的異同。 學習活動 學法指導 教學過程 (按四環八步:即“情境導入、明確目標——自主先學、展示交流——課堂探究、質疑點撥——盤點收獲、達標檢測”等。 情境導入、明確目標 1、讀古詩:《憶江南》-白居易 提出問題:水是無色透明的,這里為什么說“春來江水綠如藍”呢? 引入課題《第2節 水中的藻類植物》 2、示目標:見課件 自主先學、展示交流 讀一讀:閱讀P49第一、二段課文。 填一填:《績優學案》---“新知初探” 展示:海帶、紫菜 1、海水中的藻類植物圖 2、淡水中的藻類植物圖 三、課堂探究、質疑點撥 展示采集水綿活動和水綿生活環境的投影片。 提出思考題:“水綿生活在什么環境里?” (參加過采集水綿活動的同學:水綿生活在池塘里。) (一)觀察水綿 一)、初認水綿 看一看:顏色,形狀 摸一摸:觸感 1、從燒杯里撈取少許水綿,呈現_____狀; 2、用手摸摸水綿,有________感覺; 二)再識水綿 1、制作水綿臨時裝片 2、小組合作完成實驗:觀察水綿 三)剖析水綿 在組織學生觀察水綿時,可提出以下思考題: (1)水綿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水綿細胞的形態如何? (2)水綿有無根、莖、葉等器官?細胞包含哪些結構? (3)水綿細胞與其他綠色植物細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活超鏈接:春末夏初,天氣轉暖時,有時會看到水綿從水溝或池塘的底部浮出水面,并鼓出許多氣泡,試著說說其中的道理? (二)其它藻類植物 一)、觀察海帶 讓學生對照課本有關內容討論以下各題: 對照課本“信息庫”有關內容,回答:海帶具有根、莖、葉(營養器官)的分化嗎? 藻類植物沒有營養器官,它們是如何獲得營養物質的呢? 知識拓展:海帶與紫菜為什么不是綠色呢? 海帶、紫菜都是生活在淺海中的藻類植物,植物體中都含有大量的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海帶除葉綠素還含大量藻黃素,所以海帶呈現褐色。 紫菜除含葉綠素還含大量藻紅素和藻藍素,所以紫菜呈現紫色。 少數生活在地表的藻類:例如普通念珠藻,俗稱地軟、地木耳。 二)、小結: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1、大多生活在______中 2、_____細胞或_____細胞 3、結構簡單,沒有_____、_______、______的 4、能進行_______作用,制造有機物 (三)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1、視頻介紹藻類植物對自然界、在經濟等方面的作用。 2、圖片展示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有利的一面。 3、圖片展示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有害的一面:赤潮與水華 事例:20世紀90年代,蠡湖的“水華”現象 如果你是小小生態學家,你會建議如何有針對性地治理呢?請在下方的選項中找出與污染情況相對應的治理措施。 (略) 盤點收獲、達標檢測 “水中的藻類植物”思維導圖 課堂練習:見課件 課堂延伸:(學生二選一完成) 任務A 繪制一幅“水綿結構模式圖”,正確標注各部分結構名稱。 任務B 請拍攝一段抖音微視頻,介紹我們身邊的一種藻類植物。 學生積極思考 組織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講解:春天氣溫 高, 藻類植物大量繁 殖,這些綠色小生命漂 浮在湖水、江水中。 老師簡述本節課學習目標。 初步認識藻類植物 認識不同水域環境常見的藻類植物。 在課前組織幾個同學參加采集水綿活動,留意觀察水綿的生活環境。 小組觀察實驗材料--水綿,表述感受。 學生回顧“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與“顯微鏡使用步驟”。 小組內邊觀察邊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師生一同歸納整理以上思考題。 預設學生回答,指導正確的表述:當陽光充足時,水綿在水中可以進行較強的光合作用,產生大量的氧氣,氧氣附著于水綿表面,使其上浮。 展示海帶與油菜植株圖,學生觀察對比。 學生嘗試回答,老師補充。 拓寬學生的知識廣度。 讓學生思考討論:水綿、海帶、紫菜等在生活環境、植物體結構、營養方式上有哪些共同的地方,歸納總結并能熟練記憶。與其他植物比較說明低等的原因。 學生了解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模擬治理污染現象,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師生一起整理本節知識。 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識記程度。 初步訓練學生的生物繪圖能力。 課后作業 《績優學案》“10.2 水中的藻類植物” 板書設計 10.2 水中的藻類植物 教后反思 從本節課開始,學生將系統學習植物類群的相關內容。所以作為植物界較為低等、簡單的藻類植物,并且學生是初次接觸這個生物概念,老師在設計教案時不宜設置的太復雜,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才會有信心,循序漸進。因此教學內容緊扣教材,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抓住周邊可見的藻類植物,讓學生親身體驗課本知識與自身的密切關系,進而理解藻類植物在更多、更廣領域的應用。 通過帶領學生采集實驗樣本、課堂分組實驗,指導學生利用不同方式認識水綿,在內容上以點帶面,感悟藻類植物的生存環境、基本特征等;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調動發揮多種感官的使用,增強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 但是,在授課過程中,極力去關注每個學生的愿望還是沒有達到,對學生的耐心也很缺乏,課堂的把控和環節的調整繼續是我要不斷探究和學習的方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