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教學基本信息課題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第2課時)學科生物學學段:初中年級初一教材書名:《生物學》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一)知識方面1、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比較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區別和聯系。2、說出血液循環的意義。3、區別動脈血和靜脈血。4、說出呼吸作用與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關系。5、了解冠脈循環。(二)能力方面1、進行血液循環路徑圖的觀察、繪制與歸納總結。2、運用血液循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1、認同血液循環的功能實現依賴于一定的結構,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2、通過分析呼吸作用與三大系統的關系,認同人體是多系統配合的統一整體。【教學重點】血液循環的路徑和意義。【教學難點】1、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區別和聯系,以及各自血液成分的變化。2、運用血液循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過程(表格描述)教學環節主要教學活動設置意圖導入新課結合新冠肺炎治療方案,引出問題:靜脈輸液時抗病毒藥物如何從手臂到達肺部病灶?復習心臟內血液的流動過程,血液流出心臟后又是如何流動的呢?介紹科學家哈維及其發現,引出血液循環。創設情境,復習舊知,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血液循環途徑和意義任務一:如果你是一個紅細胞,你將如何從左心室出發,再次回到左心室呢?播放血液循環視頻,學生根據視頻信息嘗試說出紅細胞的流經,并思考這個過程中發生的變化。結合分步動畫,分別引導學生繪制體循環和肺循環路徑圖,并結合血液在心臟中的流動,將體循環和肺循環組合在一起,成為一條完整的血液循環路線。并提示學生血液每循環一次,兩次經過心臟。任務二:比較體循環與肺循環1.比較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血液流經路徑。總結出二者的共同規律都是從心室→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心房。區別是體循環從心臟左側到右側,肺循環從心臟右側到左側。2.比較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血液成分變化。結合血液知識,分析出體循環的作用是將營養和氧氣送到組織細胞,將二氧化碳等廢物帶走,血液成分從動脈血變為靜脈血。結合呼吸系統知識,分析出肺循環的作用是將含氧量低的靜脈血變為含氧量高的動脈血。通過以上分析,思考下列問題:1.動靜脈與動靜脈血的區別與聯系?2.兩條循環通路是同時發生還是先后發生?3.心臟中動靜脈血分布有何特點?4.心臟中動靜脈血完全分開的雙循環有何意義?通過對4個問題的分析與思考,加深對血液循環的理解,并歸納總結出人體血液循環的意義:保證持續不斷的、高效的為組織細胞運來氧氣和養料,運走二氧化碳等廢物。提問:誰為心肌細胞提供營養物質和氧氣?雖然心臟中裝滿血液,但心肌細胞所需的營養和氧氣并不是直接從心腔獲得的,而是通過冠脈循環提供,并將心肌細胞產生的廢物運走。引導學生在血液循環圖中補充出冠脈循環路徑。通過視頻及分布動畫,引導學生進行血液循環路徑圖的觀察、繪制。對兩條通路的路徑和血液成分變化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區別動靜脈血。通過逐漸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得出血液循環的意義,并通過與其他動物的心臟結構與循環方式的比較,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完善血液循環路徑。三大系統的關系任務三:梳理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關系從細胞的呼吸作用出發,利用示意圖梳理三大系統的關系。消化系統吸收的營養物質,呼吸系統攝入的氧氣,通過循環系統送至組織細胞進行呼吸作用,并將細胞產生的廢物運送至呼吸系統及其他器官排除體外。提問:通過消化系統吸收進入人體的營養物質,通過呼吸系統攝入的氧氣分別最先達到心臟的哪個腔室?引導學生找出營養物質和氧氣進入血液循環的位置,寫出循環路徑,解決問題,并進一步的理解三大系統的關聯。通過觀察血液循環圖,提出問題:為何消化道器官流出的靜脈血要先通過肝臟再回心臟?補充肝臟的兩大作用。認同人是一個多系統協調配合的統一整體,以及血液循環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回扣問題,學以致用運用本節課所學的循環知識,解答本節課導入時提出的問題:靜脈輸液時抗病毒藥物如何從手臂到達肺部病灶?引導學生找準藥物進入血液循環的位點,逐步寫出靜脈輸液給藥方式藥物到達作用位點的路徑圖。因為藥物到達肺部病灶只需要回心臟一次后進入肺循環即可到達,接著提升問題難度,如果是到達腎臟病灶呢?通過對比,學生會發現藥物到達腎臟病灶需要經過心臟兩次,這與學生的前認知是有很大不同的。而且需要強調藥物最終需通過物質交換從毛細血管到達病灶處組織細胞才能發揮作用。回扣導入問題,學以致用,加深對血液循環的理解與認識。總結1.血液循環的組成:體循環與肺循環2.體循環與肺循環的比較與聯系3.血液循環的意義對概念進行總結梳理,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鞏固練習與課外拓展實踐鞏固練習:兩道習題分別從不同角度考察了血液循環相關知識的運用:一是從體循環與肺循環血液成分變化的角度,二是從血液循環路徑的角度,并要求學生課后運用所學知識寫出各種給藥方式藥物到達作用靶點的路徑,并進一步思考它們之間的差異。課外實踐:介紹血壓的相關知識,鼓勵學生課后利用血壓計給家人進行血壓的測量。課外拓展:簡單介紹新冠疫情治療中的生命支持技術ECMO的作用原理,要求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找出ECMO的兩種不同模式VV-和VA-模式有何區別,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每種模式應該適用于哪種患者。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案教學基本信息課題輸送血液的泵—心臟學科生物學段:初中年級初一教材書名:《生物學》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說出心臟的位置和形態。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3.描述心臟的工作過程。能力目標1.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2.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加深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2.明確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增強進行適量體育鍛煉的意識。【教學重點】1.描述心臟的結構。2.描述心臟的工作過程。【教學難點】觀察動物的心臟模型、圖片。教學過程(表格描述)教學環節主要教學活動設置意圖導入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人體內物質運輸的載體是血液,管道是血管,那么運輸的動力是什么呢?明確教學目標。設置問題,引發了學生探究心臟奧妙的好奇心。心臟的位置和形態1.組織學生和老師一起用手來感覺心臟的跳動,并大致說出心臟在人體中的位置,展示“人體體腔解剖圖”,明確心臟的位置。2.猜測人的心臟大小,展示“人體心臟的外部形態”圖和模型。幫助學生找到圖片和自己身體內心臟位置、方向對應關系。學生通過體驗和觀察,從感性認識到運用科學術語說出心臟在人體中的準確位置、大致形態、方向。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參考教科書P61“心臟的解剖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1.觀察心臟的腔室及相連的血管;(1)心臟壁主要是由什么組織構成的?回憶七上學習過的肌肉組織的特性,推測心臟壁的功能。(2)觀察、辨認心臟的四個腔及其關系,規律:心房在上、心室在下,上下通,左右不通。(3)進一步描述四個腔之間的關系,觀察與四個腔相連的血管。交流觀察和辨認的方法。從而分析、總結出規律:心房連靜脈,心室連動脈。(4)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請試著解釋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2.觀察房室瓣和動脈瓣:(1)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的內部結構,有什么發現?心房和心室之間,心室與相鄰的動脈之間有什么特殊的結構?這些結構有什么作用?(2)學生觀察房室瓣和動脈瓣,說出其位置、猜測其作用。3.探究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作用:實驗——“心臟灌水實驗”利用完整的豬的心臟和燒杯中的清水,設計實驗,啟發學生推測水在心臟中的具體流動途徑,進而說出血液在心臟中的流動途徑。學生通過觀察、推測、設計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心臟中有房室瓣和動脈瓣,血液在心臟的流動途徑,從心房到心室,從心室到動脈。心臟的工作1.出示心臟工作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步觀察心臟每跳動一次經歷的過程,提示學生注意每一個過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動脈瓣的變化及血液流動方向。2.歸納心臟工作的過程人的心臟跳動一次需要0.8s,心房收縮占0.1s、心室收縮占0.3s、全心舒張占0.4s。啟發學生思考回答課上最開始提的問題:心臟每跳動一次,心房和心室的舒張期均大于收縮期,可以得到休息。心臟還是挺會勞逸結合的,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是1:1。3.運用:①為什么在進行運動時人的心跳會加快呢?如果心臟每次跳動排出的血量保持不變,而適當加快心臟的心率,就可使心臟的排血量每分鐘增加到安靜時的2~2.5倍。②運動員為何比不經常運動的人心跳速度慢?通過計算得知心臟工作具有一定的節律性。學會通過科學知識和數據解決疑問。發現改善心臟的結構能加強心臟的功能,明白合理參加體育鍛煉對心臟產生的積極意義。本節小結本節課重點內容的總結和提升。學生對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有新的認識,為血液循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3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二) 教案.docx 4.3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一) 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