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元朝的統治 課件(30張ppt)+導學案(無答案)+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元朝的統治 課件(30張ppt)+導學案(無答案)+素材

資源簡介

(共30張PPT)
元世祖出獵圖
忽必烈與元大都
忽必烈與帝師八思巴
富春山居圖
元青花
關漢卿與元曲
元代與中國歷史上的其他朝代相比,是一個毫不遜色的王朝。它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它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既不應該被抹殺,也是無法被抹殺的。
——姚大力《青花的世紀》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第11課
元朝的統治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通過宣政
院管轄西
藏,知道
西藏在元
代正式納
入中國版
圖。
1.說出元朝疆域四至、特點。
2.列舉元朝中央、地方行政機構的名稱,簡述元朝行省制度的特點、影響,概述涼州會盟的影響,簡述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措施、意義、特點。
3.簡述元朝時期民族交融的表現、特點、影響。對比唐朝和元朝實行的民族政策及影響,概述對我們今天實行民族政策的啟示。認識到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樹立維護國家統一、增進民族團結的意識。

初識元朝,觀萬里河山之廣

再認元朝,尋治國安邦之策

研讀元朝,探民族交融之史
目錄

初識元朝,觀萬里河山之廣



北逾____
南越___
西極____
任務一:閱讀教材P52第一段和地圖,說出元朝疆域四至,標記在教材上)(指向目標1)
東盡____
4
2
1
3
陰山
流沙
遼左
海表
任務一:對比地圖,說出元朝疆域的特點(指向目標1)
2100多萬
平方千米
550多萬
平方千米
1200多萬
平方千米
東北
新疆
西藏
云南
南海諸島


元朝遼闊的疆域奠定今天中國疆域的基礎

初識元朝,觀萬里河山之廣


再認元朝,尋治國安邦之策
目錄
任務二:閱讀教材P52第三、四段及相關史事,補充示意圖內容,列舉元朝在中央、地方設置的行政機構(指向目標2),標記在教材上。
中書省
御史臺
行省
路-府-州-縣
皇帝
地方
樞密院


元朝行政機構
(軍
事)
(行
政)
(監
察)
1
2
3
4
六部
腹里(元朝對中書省直轄區的通稱)
觀看地圖,找出在元朝時期管理今天棗莊的行政機構。
行省制度
任務二:閱讀材料,簡述元朝行省制度的特點(指向目標2)
材料:行省雖然“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牽制與制約。在財政方面,行省只是充當了朝廷集中財賦的工具,將七成交付中央;在軍事方面,行省不能獨立行使軍權,軍權也牢牢掌握在中央。
——李治安《元朝行省制度》
但行省受中央有效控制
行省權力大,
任務二:閱讀教材P52相關史事和材料,簡述元朝行省制度的影響(指向目標2)
材料:行省制下幾乎沒有大的反叛……時至今日,社會制度和交通通信等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行省演化而來的大省區制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的積極作用仍在繼續。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行省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統一
任務二:閱讀教材P53第一段及材料,簡述元朝對臺灣管轄的措施、意義(指向目標2),標記在教材上。
措施:
意義:
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
我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巡檢司:在元朝,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為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類似今天的公安派出所)。


澎湖
歷史解釋
材料一:“元之末,于澎湖設巡檢司,以隸同安,中國之建置于是始。”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
任務二:閱讀教材P53第一段、材料,簡述元朝對西域管轄的
措施、意義(指向目標2),標記在教材上。
西漢
唐朝
元朝
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
設置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
措施:
意義: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理
西域軍政事務。
加強對西域的管轄。
新中國
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材料二:壬申(1295年),立北庭都元帥府。罷瓜、沙等州屯田。
——《續資治通鑒》元紀十
任務二:觀看視頻,概述涼州會盟的影響(指向目標2、3)
任務二:閱讀教材P53第二段正文及材料,簡述元朝對西藏管轄的措施、意義(指向目標2),標記在教材上。
時間
事件/措施
意義
元朝




中央政府對西藏
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宣政院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設置機構、征收賦稅
屯駐軍隊、設置驛站
材料:宣政院是全國最高宗教事務和民族事務管理機關,“掌釋教僧徒及吐蕃(
bō)之境而隸治之”。
——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
西域
設北庭都元帥府等管理西域軍政事務
西藏


由宣政院管理西藏
軍民各項事務
設澎湖巡檢司進行
行政管理
西域
西藏
臺灣
軍事機構
政教機構
行政機構
特點: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設置管理機構。
任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元朝對邊疆管轄的特點(指向目標2)
元朝政治制度的創新奠定今天
中國行政區劃的基礎

初識元朝,觀萬里河山之廣

研讀元朝,探民族交融之史

目錄
再認元朝,尋治國安邦之策
任務三:閱讀教材P52第二段和材料,簡述元朝時期民族交融的表現
(指向目標3)
材料一:元朝時期,漢族人也大量來到邊疆,邊疆各族包括蒙古等族人民成批遷往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
——白壽彝《中國通史》
材料二: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進入黃河流域,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差別。
——白壽彝《中國通史》
材料三:唐朝以來,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同漢、蒙、畏兀兒等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白壽彝《中國通史》
各民族雜居相處
形成新的民族
少數民族漢化
任務三:閱讀材料,簡述元朝時期民族交融的特點(指向目標3)
材料:蒙古人受漢文化的影響,表現在諸多方面。比如取名的時候,采用漢人的字等習慣,或者像漢人一樣取俗名、小名……漢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學習和掌握蒙古語言文字,漢人使用蒙古名字。漢人受蒙古婚姻、服飾等習俗的影響。
——李治安:《元史十八講》
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影響
任務三:閱讀教材P52頁第二段和材料,簡述元朝時期民族交融的影響(指向目標3)
材料:元代的嶺北地區,遷入了大批漢族和西域的工匠,手工業得到發展……馬可波羅到云南昆明時,看到……地方官還在那里修建孔廟,辦儒學,傳播中原文化。
——2001年版《中國歷史》初中七下
元朝時期民族交融,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元朝時期民族交融的加強為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形成奠定基礎。
任務三:閱讀教材P14頁第二段和P53頁知識拓展,對比唐朝和元朝實行民族政策及影響,概述對我們今天實行民族政策的啟示(指向目標3)
朝代
民族政策
影響
唐朝
元朝
開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歧視政策
促進了唐朝的繁榮
成為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啟示:
我們應該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政策,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
從遠古風霜到諸子風騷;
從秦漢風韻到魏晉風度;
從隋唐風范到宋元風華;
從明清風采到大國風帆;
國家統一、民族交融已經深深的滲入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從未停止,也不曾停止……
課堂小結
1.______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
2.元朝形成新的民族是_____。
3.在中央由_______掌管全國行政事務。
4.在地方實行_______制度。
5.在臺灣地區設置__________,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6.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_________管轄西藏軍民事務,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政院
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澎湖巡檢司
回族
中書省
行省
元朝
元朝的統治
當堂檢測
1.我國封建王朝幾經更迭,每個王朝的疆域各不相同,下列王朝中成為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朝代是(

(檢測目標1)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元朝
2.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在搜尋歷史文物論證時,以下哪個文物最能證明這一史實( 
 )
(檢測目標2)
A.元宣政院印 
B.司南(模型)
C.唐蕃會盟碑 
D.唐三彩騎駝樂舞俑
D
A
3.元朝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下列哪個少數民族是在元朝時期開始形成的新的民族(

(檢測目標3)
A.滿族
B.蒙古族
C.匈奴族
D.回族
4.縱觀元朝歷史,通過我們的學習得出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是(

A.國家統一、民族團結
(檢測目標3)
B.政治清明、經濟發展
C.文教昌盛、經濟繁榮
D.國力強盛、社會進步
當堂檢測
D
A
當堂檢測
5.材料:(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問題:(1)為了實現對全國的有效統治,元朝在地方確立了哪一行政制度?
(檢測目標2)
(2)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元朝設置管轄臺灣地區的機構是什么?
(檢測目標2)
(3)元朝時期宣政院的設置有什么重要意義?
(檢測目標2)
(1)行省制度
(2)澎湖巡檢司
(3)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導

本單元以“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為主題,有八課內容。本課《元朝的統治》是單元第六課,內容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上承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下啟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科技與中外交通。本課設計意圖體現三個亮點:一是緊扣學科核心素養,以元朝在疆域、政治制度、民族交融三個方面對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為線索貫穿始終。二是在“史料分析”上著力,采用學科典型的學習方式。三是采用板塊式設計上,“初讀元朝,觀萬里河山之廣”、“再認元朝,尋治國安邊之策”、“研讀元朝,探民族交融之史”三個篇章分別構建起“元朝疆域、元朝政治制度、民族交融對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的邏輯聯系,任務層次分明,情境鋪墊渲染,為學生“深度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11課
元朝的統治
主題與課時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1課時)。
課標要求
通過宣政院管轄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表格、對比地圖,說出元朝疆域四至、特點。
2.通過閱讀教材和史料、觀看視頻,列舉元朝中央、地方行政機構的名稱,簡述元朝行省制度的特點、影響,概述涼州會晤的影響,簡述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措施、意義、特點。
3.通過閱讀教材和史料、觀看視頻,簡述元朝時期民族交融的表現、特點、影響。對比唐朝和元朝實行的民族政策及影響,概述對我們今天實行民族政策的啟示。認識到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樹立維護國家統一、增進民族團結的意識。
設計說明:依據教材和學情,對本課課標要求進行分解。將“通過宣政院管轄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分解為:目標1“說出元朝疆域四至、特點”,目標2“列舉元朝中央、地方行政機構的名稱,簡述元朝行省制度的特點、影響,概述涼州會晤的影響,簡述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措施、意義”,目標3“簡述元朝時期民族交融的表現、特點、影響。對比唐朝和元朝實行的民族政策及影響,概述對我們今天實行民族政策的啟示。認識到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樹立維護國家統一、增進民族團結的意識”。同時設計了行為條件“通過閱讀教材和史料、觀看視頻”,實現從目標中看得見教,看得見學,并將目標指向“提升概括和分析能力”。學生在知道元朝在疆域、政治制度、民族交融三個方面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貢獻,進而認識到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樹立維護國家統一、增進民族團結的意識。實現了目標的三維敘寫。
評價任務
1.完成任務一
(檢測目標1)
2.完成任務二
(檢測目標2)
3.完成任務三
(檢測目標3)
資源與建議
1.本課從元朝疆域、元朝政治制度、元朝民族交融三個方面介紹了西漢初期的情況。
元朝在多元一體中華文明形成歷程中產生過巨大的積極影響。元朝遼闊的疆域為多元一體中華文明奠定了地理基礎,元朝政治制度對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元朝時期民族交融對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習本課知識有助于學生對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發展、形成有深入的理解。
2.本課教學可以按以下的邏輯順序進行:“元朝疆域——元朝政治制度——元朝民族交融—啟示”。
3.元朝行省制度、對邊疆地區管轄是本課的重點,元朝行省制度是本課的難點,通過任務二突出重點,通過任務二突破難點。
設計說明:本環節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所學內容在本單元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而構建學習框架和學習的邏輯順序,了解重難點并明確學習任務,突破重難點。
學習過程

初識元朝,觀萬里河山之廣
任務一:閱讀教材P52第一段和下列材料(指向目標1)
1.問題:元朝疆域的四至?(答案標記在教材中)(指向目標1)
2.材料:
550萬平方千米
2100萬平方千米
1200萬平方千米
問題:對比地圖,反映出元朝疆域什么特點?(指向目標1)

再認元朝,尋治國安邦之策
任務二:閱讀教材P52第三、四段及相關史事、P53第一、二段和下列材料(指向目標2)
1.問題:元朝在中央、地方設置行政機構的名稱?
2.材料:無論行政、財政、軍事、司法諸事權,朝廷總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權力(如主要軍隊、官吏任用等)的同時,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權于中央……明顯優于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單純的地方分權。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
問題:材料體現元朝行省制度什么特點?(指向目標2)
3.材料:行省雖然“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牽制與制約。在財政方面,行省只是充當了朝廷集中財賦的工具,將七成交付中央;在軍事方面,行省不能獨立行使軍權,軍權也牢牢掌握在中央。
——李治安《元朝行省制度》
問題:材料體現元朝行省制度怎樣的影響?(指向目標2)
4.材料一:“元之末,于澎湖設巡檢司,以隸同安,中國之建置于是始。”
——謝金鑾的《續修臺灣縣志》
問題:元朝為加強對臺灣管轄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意義?(指向目標2)
5.材料二:壬申(1295年),立北庭都元帥府。罷瓜、沙等州屯田。
——《元史》
問題:元朝加強對西域管轄采取哪些措施、有什么意義?(指向目標2)
6.問題:從視頻中涼州會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指向目標2)
7.材料:“至元初,立總制院(后改稱宣政院)而領之以國師。……(總制院的職責是)“掌浮圖事之教,兼治吐蕃之事。”
——《元史》
時間
事件/措施
意義
元朝
中央
地方
問題:元朝加強對西藏管理采取哪些措施、有什么歷史意義?
8.問題:元朝對邊疆管轄體現什么特點?

研讀元朝,探民族交融之史
任務三:閱讀教材第52頁第二段、P53頁知識擴展。(指向目標3)
1.材料:邊疆各族包括蒙古等族人民成批遷往內地,漢族人也大量來到邊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進入黃河流域,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差別。唐朝以來,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同漢、蒙、畏兀兒等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白壽《中國通史》
問題:元朝時期民族交融有哪些表現?(指向目標3)
2.材料:材料:蒙古人受漢文化的影響,表現在諸多方面。比如取名的時候,采用漢人的字等習慣,或者像漢人一樣取俗名、小名……漢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學習和掌握蒙古語言文字,漢人使用蒙古名字。漢人受蒙古婚姻、服飾等習俗的影響。
——李治安:《元史十八講》
問題:元朝時期民族交融的什么特點?
3.材料元代的嶺北地區,遷入了大批漢族和西域的工匠,手工業得到發展……馬可波羅到云南昆明時,看到……地方官還在那里修建孔廟,辦儒學,傳播中原文化。
——2001年版《中國歷史》初中七下
問題:元朝時期民族交融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指向目標3)
4.材料:P14頁和教材知識拓展
朝代
民族政策
影響
唐朝
元朝
問題:對比唐朝和元朝實行的民族政策及影響?對我們今天實行民族政策的啟示是什么?(指向目標3)
設計說明:本課設計主要突出的是史料實證,通過展示大量的文字史料、圖片史料和生成的表格史料,并設計問題,層層剖析,由淺入深,培養學生史料分析能力和史料實證素養,認識認識到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樹立維護國家統一、增進民族團結的意識。
當堂檢測
1.我國封建王朝幾經更迭,每個王朝的疆域各不相同,下列王朝中成為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朝代是(

(檢測目標1)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元朝
2.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在搜尋歷史文物論證時,以下哪個文物最能證明這一史實( 
 )
(檢測目標2)
元宣政院印 
B.司南(模型)
C.唐蕃會盟碑 
D.唐三彩騎駝樂舞俑
3.元朝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下列哪個少數民族是在元朝時期開始形成的新的民族(

(檢測目標3)
A.滿族
B.蒙古族
C.匈奴族
D.回族
4.縱觀元朝歷史,通過我們的學習得出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是(

A.國家統一、民族團結
(檢測目標3)
B.政治清明、經濟發展
C.文教昌盛、經濟繁榮
D.國力強盛、社會進步
5.材料:(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問題:(1)為了實現對全國的有效統治,元朝在地方確立了哪一行政制度?
(檢測目標2)
(2)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元朝設置管轄臺灣地區的機構是什么?(檢測目標2)
(3)元朝時期宣政院的設置有什么重要意義?(檢測目標2)
學后反思
1.請嘗試繪制本節課重要知識的思維導圖。
2.學完本課,你收獲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感悟?你還有什么困惑?
2
/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宁市| 武隆县| 即墨市| 育儿| 乳山市| 永城市| 闵行区| 福清市| 抚顺市| 弥渡县| 建平县| 诸城市| 佛山市| 英山县| 正阳县| 永平县| 临泽县| 肇州县| 额济纳旗| 江北区| 巨野县| 苏尼特右旗| 方城县| 宝山区| 保亭| 惠安县| 涞水县| 华蓥市| 靖江市| 遵义市| 红桥区| 长宁县| 佛冈县| 西畴县| 昭觉县| 诸城市| 新沂市| 道真| 东源县| 驻马店市| 张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