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第三單元宇宙教科版六年級下新知導入地心說(或稱天動說),是古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靜止不動的,而其它的星球都環繞著地球而運行的一種學說。也是古代教會信仰的學說。地心說的起源很早,最初由米利都學派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經亞里士多德完善,又讓托勒密進一步發展成為"地心說"。在16世紀"日心說"創立之前的1300年中,"地心說"一直占統治地位。新知導入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有力地打破了長期以來居于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日心說,也稱為地動說,是關于天體運動的和地心說相對立的學說,它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新知導入從現在的觀點來看,哥白尼的宇宙體系是有局限的,但他徹底推翻了千百年來承襲的錯誤的宇宙觀念,第一次透過表面現象,正確地揭示了地球和其它行星圍繞太陽運轉的客觀規律,發現了真正的太陽系。新知講解太陽系(Solarsystem)是一個受太陽引力約束在一起的天體系統,包括太陽、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際物質。太陽位于距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距邊緣2.3萬光年的地方。而銀河系直徑約有10萬光年,包含1500億顆恒星,太陽只是其中之一。新知講解截至2019年10月,太陽系包括太陽、8個大行星、近500個衛星和至少120萬個小行星,還有一些矮行星和彗星。若以海王星軌道作為太陽系邊界,則太陽系直徑為60個天文單位,即約90億千米。若以日球層為界,則太陽距太陽系邊界可達100個天文單位(最薄處)。若以奧爾特云為界,則太陽系直徑可能有20萬天文單位。新知講解太陽系的形成大約始于46億年前一個巨型星際分子云的引力坍縮。太陽系內大部分的質量都集中于太陽,余下的天體中,質量最大的是木星。八大行星逆時針圍繞太陽公轉。此外還有較小的天體位于木星與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和奧爾特云也存在大量的小天體。還有很多衛星繞轉在行星或者小天體周圍。小行星帶外側的每顆行星都有行星環。新知講解這八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運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彗星的繞日公轉方向大都相同,多數為橢圓形軌道,一般公轉周期比較長。軌道環繞太陽的天體被分為三類: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行星是環繞太陽且質量夠大的天體。太陽處于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系的主宰。它的質量是太陽系所有行星質量總和的745倍。所以,她有足夠強大的吸引力,帶領它大大小小的家族成員圍著自己不停地旋轉。新知講解 龐大的太陽系:太陽系由太陽和圍繞它旋轉的一群天體組成。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發光發熱的恒星,它以巨大的質量,吸引著其他成員按照一定的軌道,環繞自己運動。新知講解合作探究水星(英語:Mercury,拉丁語:Mercurius,符號:?)是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中國稱之為辰星。它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而每公轉2.01周同時也自轉3圈。水星是一顆類地行星,由于其非常靠近太陽,耐受力非常強,且幾乎沒有大氣層所以光能夠射向表面,這個星球幾乎是不能有生命可以進化或者延續下去的。合作探究金星,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有時候火星會更近)。它清晨稱為"啟明"出現在東方天空;傍晚稱為"長庚"處于天空的西側。在日出稍前或日落稍后達到亮度最大,其亮度在夜空中僅次于月球,排第二。古代中國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古羅馬人稱作維納斯。合作探究地球(Earth)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億~46億歲,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陽星云。地球內部有地核、地幔、地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人類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合作探究火星(英語:Mars;拉丁語:Martis;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為太陽系里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也被稱為"紅色星球";古漢語中則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則與地球相近,但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火星亮度最高可達-2.9等,但在大部分時間里比木星暗。火星距離地球最近在5400萬千米(最遠達4億千米,探測器需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征,也有明顯的四季變化。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距離太陽第五遠的行星,其亮度僅次于金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由于木星與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皆為氣體行星,因此四者又合稱類木行星。木星是太陽系中衛星數目較多的一顆行星。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發現木星有79顆衛星,它們與木星組成了一個家族:木星系。合作探究土星(英文:Saturn,拉丁文:Saturnus,符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距日距離排太陽系第六位。土星是氣態巨行星,中國古代人們把土星稱為御星,歐洲古希臘稱之為土星。土星好象是一頂漂亮的遮陽帽飄行在茫茫宇宙中,可算是太陽系中最美麗的行星了。合作探究天王星是一顆遠日行星,由于其大氣層中的甲烷反射藍色光,從而使天王星呈現藍綠色。天王星和土星一樣,也有美麗的光環。它的光環由20條細環組成,每條環顏色各異,色彩斑斕,美麗異常。合作探究海王星(英文:Neptune,拉丁文:Neptunium,符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已知太陽系中離太陽最遠的大行星。因此它表面溫度很低,通常在—200攝氏度以下。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海王星有14顆衛星。海王星的軌道半長軸為30.1天文單位,公轉周期為164.8年,質量為17.1地球質量(第3位,比它的近鄰天王星稍大),半徑為3.9地球半徑(第4位)。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行星:一是行星必須是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行星的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須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狀呈圓球;三是能清理軌道周圍的其他物體。太陽系小天體: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物體,包括彗星。矮行星:冥王星、卡戎星、谷神星、齊娜星合作探究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圍繞太陽旋轉的為數眾多的小天體。目前有永久編號的小行星已達3000多顆。照相巡天觀測發現的小行星有50萬顆.絕大多數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內。小行星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小行星帶合作探究彗星是在扁長軌道(極少數在近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云霧狀小天體。一般彗星由彗頭和彗尾組成。彗星的體形龐大,由于彗星是由冰凍著的各種雜質、塵埃組成的,在靠近太陽時,因凝固體的蒸發、氣化、膨脹、噴發,它就產生了彗尾。彗尾體積極大,可長達上億千米。且越靠近太陽彗尾就越長。宇宙中彗星的數量極大,但目前觀測到的僅約有1600顆。哈雷彗星合作探究流星是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塊(流星體)闖入地球大氣圈同大氣摩擦燃燒產生的光跡。流星體原是圍繞太陽運動的,在經過地球附近時,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變軌道,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圈。隕石是太陽系中較大的流星體闖入地球大氣后未完全燃燒盡的剩余部分,它給我們帶來豐富的太陽系天體形成演化的信息,是受人歡迎的不速之客。 隕石獅子座流星雨流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0.048厘米0.121厘米0.127厘米0.067厘米1.430厘米1.205厘米0.511厘米0.121厘米行星離太陽半徑距離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5.8米10.8米15米22.8米77.8米142.9米287.10米450.4米思考:在我們教室里或校園里能不能建構太陽系的模型?合作探究課堂總結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包括圍繞行星轉動的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八大行星按距太陽遠近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陽及八大行星按大小排列:太陽、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課堂練習1.是太陽系里唯一發光的恒星。2.以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衛星、矮行星、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3.八大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從近到遠依次是:、、、、、、、、。太陽太陽八大行星小天體太陽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課堂練習1.在建立“太陽系模型”時,如果把太陽的直徑縮小為14厘米,那么“太陽系模型”的邊緣將到達()A.100米以內B.100米至200米C.300米以外2.太陽系里唯一繞地球運動的衛星是()A.月球B.水星C.火星3.太陽的直徑大約是()A.140千米B.140萬米C.140萬千米4.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是(),有生命的行星是()A.火星B.木星C.水星D.地球CACBD課堂練習把下列星球與它相對應的特點用線連起來。地球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水星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海王星直徑最大的行星木星直徑最小的行星金星最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最亮的行星知識拓展夢想的力量當我充滿自信地,朝著夢想的方向邁進并且毫不畏懼地,過著我理想中的生活成功,會在不期然間忽然降臨!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5太陽系.ppt 各類行星大小對比.mp4 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每個星球環境各不同,火星是最適合去探索的.mp4 太陽系八大行星人類的家園.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