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2思想品德中考一輪復習專題講與練:基本國策和發展戰略 (原創作品)【相關知識 】 一、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1.為什么要實行對外開放 ①現代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世界一天一天變得更加開放。 ②在開放的世界中,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后。③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就要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東西。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實行對外開放,符合當今時代特征和世界經濟技術發展規律,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2. 怎樣實行對外開放①我國對外開放是對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開放,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要開放。②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依靠別人搞建設,必須始終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自己發展根本基點。同時,又必須打開大門搞建設,把對內搞活和對外開放結合起來,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③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既要積極敞開國門又要維護自身的安全,既要借鑒、吸收一切先進的東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東西。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1. 人口問題已經成為當代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之-。2.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國情之一。3. 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和其他特點①基本特點: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②其他特點:農村人口多,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別比失衡。4. 人口過多和過快增長,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 實行計劃生育的目的,就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具體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三、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1. 我國面臨的環境形勢: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2. 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國家采取的措施: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3.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①在現代化建沒中,我們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②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③加快經濟建設,絕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絕不能把環境保護同經濟建設對立起來或割裂開來,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四、科教興國戰略 人才強國戰略1.科學技術的作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①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②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條就是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而要這樣做,就要真正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3. 怎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進一步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就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科技創新能力,已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創新能力。4. 創新的重要性: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不竭動力,也是-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科技創新能力,已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如果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五、可持續發展戰略1.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不能對大自然一味地索取。1. 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2. 我國面臨的資源形勢:長期以來,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十分嚴重。3. 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原因:人口的劇增、資源的短缺、環境的惡化、生態的危機等一系列的世界性問題,己經直接威脅到我們和子孫后代的生存。4. 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5. 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認識到自己對自然、對社會和子孫后代應負的責任。6. 面對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我們的做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推動整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7. 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你打算怎樣做?①提高環保意識,學會依法保護環境,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②不用或少用一次性木筷,不用或少用塑料購物袋,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籃子,節約用水,一水多用,節約用電,隨手關燈。【預測演練】一、單項選擇題1.2011年9月9日,胡錦濤總書記考察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強調指出:強國必先強教。這是因為 ( )①教育是我國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②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③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石④教育日益成為提高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基礎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12年要實現教育財政性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這表明了 ( )A.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堅定決心B.我國教育水平達到的發達國家水平C.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已經沒有問題D.根本上提高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3.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老年人口總數已突破254萬人,占到人口總數的15%,且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社會化養老服務落后已經成為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中的主要問題之一。這說明 ( )A.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無法解決好B.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是中心工作C.要提高老齡人口素質顯得很重要D.中國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4.漫畫《搶奪》告訴我們什么①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②大地上只有最后一朵花③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④用科技來拯救地球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5.2011年在浙江、廣東頻發血鉛事件之后,由環保部、發改委等國家九部委聯合開展的“肅鉛”風暴中,截至7月31日,鉛酸蓄電池企業取締關閉、停產整治和停產近1600家。這說明 ( )①實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②環境保護工作刻不容緩③不能以犧牲環境和人民的生命健康來發展經濟④所有的鉛酸蓄電池企業都必須關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從神舟一號無人試驗飛船的橫空出世,到神舟五號、六號、七號載人飛船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再到天宮一號順利升空,中國人的問天之旅不斷開啟新的征程。回答6—7題6.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說明了 ( )①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科技強國②我國科技實力得到較大提高③國家與民族的命運與其科學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7.大力發展科技事業,必須 ( )①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②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大量創新人才③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④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8.銅川曾因環境污染嚴重,被媒體稱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也因此“聞名”全國。為甩掉“黑”帽子,多年來,銅川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強環境整治,從污染減排入手,著力解決危害居民健康、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促進全市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經過一系列努力,昔日“煤城”已華麗轉身為擁有碧水青山的“藍天城”。對此說明了 ( )①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②說明我國重視節能環保,走可持續發展之路③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表現④說明我國已完成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9. 打開電腦卻不用,無意間,你已造成了電力浪費;去餐館,明知一次性筷子是 浪費,仍然習慣性接受;明知紙張應該雙面使用,但還是習慣性地丟棄沒有用完的作業本……這表明 ( )A.節約資源都是生活細節小事 B.節約資源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習慣C.摒棄不良習慣,必須依靠法制建設 D.環保觀念必須長期倡導,使之深入人心10.江城武漢,百湖之市,50年來近百個湖泊“人間蒸發”。大小湖泊星羅棋布,兩江三鎮水網縱橫,這本是大武漢顯著的城市特征,也是江城市民引以為傲的資源稟賦,卻逐漸被蠶食吞噬。對你有什么啟示 ( )①我國資源環境保護形勢嚴峻②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③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④實行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二、非選擇題11.保護環境 持續發展九年級學生陳麗經常通過上網瀏覽新聞、觀看電視臺新聞節目關注社會。以下時事新聞,引起了他的關注——近日,據多份調研報告顯示,全國各地都出現了嚴重的重金屬污染情況,“癌癥村”的報道更是讓不少朋友人心惶惶。專家指出,我國重金屬污染監控已經刻不容緩。據調查數據指出,重金屬污染出現了工業向農業轉移、城區向農村轉移、地表向地下轉移、上游向下游轉移,從水土污染到食品鏈轉移,由逐步積累的污染正在進入突發性、連鎖性、區域性的爆發階段。此外,更令人擔心的是,重金屬污染已開始由空氣、水體污染向土壤污染轉移。今年以來,浙江省以徹底消除鉛污染隱患為目標,全面啟動了涉鉛行業的排查與整治行動。上半年,共有鉛蓄電池企業在內的2601家環境污染企業被關停。2011年上半年,這個省共處罰環境違法企業4009家,關停環境污染企業2601家,移送司法機關案件759件,行政或刑事拘留170多人。請根據上述時事新聞,回答下列問題:(1)兩則時事新聞反映了我國的生態環境現狀。請你說說當前我國環境的現狀特點。(2)上述新聞反映 與保護環境的矛盾,對此我國要實行 戰略。(3)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如何在生活中做到保護環境?12.某中學的校園廣播深受同學們歡迎。該校廣播站近期圍繞“優先發展教育、建設科技強國”做了一期節目。[新聞播報]主持人播報了以下新聞:◆天宮一號(Tiangong-1)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按照計劃,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將在兩年內依次與天宮一號完成無人或有人交會對接任務,并建立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2011年10月10日,天宮一號騰訊微博發出第一張自拍照。(1)上述材料表明我國大力實施哪些發展戰略?推進這些發展戰略的實施必須加強哪兩個方面的創新?◆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教育對每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十分重要。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尤其要把發展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辦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設一流國家。(2)我國為什么要把發展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至少從兩個方面說明理由。) [校長講話]校長說:“在我們這個不發達的大國辦教育很不容易,父母辛勤勞動供我們讀書也不容易。我們作為正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應該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立志成才。”(3)我們中學生應該怎樣做才能成為祖國需要的人才?13.科學發展 振興中華材料一:小小一部iPhone已經成為不少人生活的必需品。然而,一旦報廢,它卻可能和其他電子廢棄物一樣,成為污染環境的“殺手”。“作為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固體廢棄物,電子廢棄物產生量的快速增長以及無序的回收行為無疑會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為此,市人大代表李鶴富、張武平不約而同地在書面意見中呼吁,盡快完善電子廢棄物回收體系、建立電子廢棄物綜合處置基地。材料二:近年來,格爾木市緊緊依托豐富的太陽能、風能資源及土地、電網等優勢,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打造全國新能源示范城市。格爾木始終堅持優先抓好光伏電站建設,力爭5年內全市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2000兆瓦。加強光伏發電項目并網管理,規劃建設光伏發電檢測服務中心,增強電能質量在線監測能力,確保光伏電站可靠并網運行。加快光伏產業園建設,重點抓好東出口以東160平方公里光伏產業園的規劃和建設,著力完善園區“兩橫三縱”路網、升壓匯集站、輸電線路、綠化和觀景設施,為大規模推進光伏發電項目建設、促進新能源產業和觀光旅游業融合發展創造基礎條件。(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2)材料二中格爾木市著力打造全國新能源示范城市體現了什么發展觀?其核心是什么?(3)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與工業化加快、經濟增長的矛盾,我們應該選擇走什么樣的新型發展道路?【參考答案】1.B【解析】 本題考查對教育的認識。①的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2.A【解析】題干中的目標體現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發展教育的決心。故本題選A。3.D【解析】題干中材料反映了我國老齡化問題,我們要重視老齡化問題。ABC說法錯誤,4.D 【解析】漫畫反映了人類對資源的無限制掠奪,所以①③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5.A【解析】血鉛事件說明我國的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④的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6.C 7.A 【解析】6.本題通過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說明我國科技方面的進步。①的說法錯誤,④的說法 與題意無關。7.大力發展科技事業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①②③④都符合題意。8.A 【解析】題干中銅川的變化說明走科學發展之路,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④的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9.B【解析】題干中反映了學會節約資源是我們應該做的,應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故本題選B。10.【B解析】 題干中的事例告訴我們要認識到的資源的嚴峻形勢,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③的說法正確,但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B。11.(1)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日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2)經濟發展 可持續發展 (3)①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②不亂扔垃圾、節約用水、不使用一次性餐盒等③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12.(1)①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②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2)①從一定意義上說,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是民族振興的基石。②教育關系子孫后代,涉及千家萬戶,和廣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③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國為人才強國,化人口壓力為人才優勢,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戰略主動地位。④我國目前的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優先發展教育。(3)樹立遠大的理想,加強道德修養,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養;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勇于實踐,敢于創新,不斷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等等。13.(1)科技產品在給人類帶來便捷,同時也帶來污染。我們要樹立環境保護意識。(2)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3)走出一條投入少、產出多、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展的新型道路。時事新聞一時事新聞二當前我國環境的現狀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