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下冊)單元一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1、玻利瓦爾和圣馬丁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印度民族大起義(水平二2.4)拉丁美洲獨立運動:19世紀初,玻利瓦爾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圣馬丁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圣馬丁和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九下2~3頁)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發生,章西女王是起義的杰出代表。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起義也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九下4~5頁)2、彼得一世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水平三1.2.3.4.5)彼得一世改革:(九下6~7頁)時間:18世紀初目的:改變俄國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內容: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②軍事上:他創建了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人才;③經濟上: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禮節和生活方式。作用:①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増強,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②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的,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③局限性: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俄國農奴制改革:(九下8~9頁)背景(原因):農奴制嚴重制約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領導人:亞歷山大二世時間:1861年目的:鞏固沙皇的統治。主要內容:①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②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意義:①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②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進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③推動了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④局限性:農奴制殘余依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3、美國南北戰爭(水平三1.2.3.4.5)美國南北戰爭:(九下10~13頁)①時間:1861—1865年②根本原因:南北兩種不同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北方資本主義工業,南部種植園經濟)。矛盾的焦點是:黑人奴隸制的廢存問題③導火索:林肯當選總統④爆發(開始標志):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內戰⑤扭轉戰局: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⑥結束:1865年,北方戰勝南方⑦性質: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⑧意義:這場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⑨林肯貢獻:1、維護了國家統一;2、解放黑人奴隸4、明治維新(水平三1.2.3.4.5)明治維新:(九下14~16頁)①背景:⑴幕府的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階級矛盾尖銳(根本原因;內憂)⑵美國等西方列強入侵,激化了國內矛盾(民族危機)⑶一部分中下級武士發動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統治(前提)②時間:1868年,明治天皇頒布詔書③內容:政治上:廢藩置縣,實現中央集權。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提倡武士道精神。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在“殖產興業”的號召下,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④意義:積極: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行列。消極: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單元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1、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水平一2)電力的廣泛使用,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水平二2.3.4.5)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水平一2.3)第二次工業革命:(九下18~22頁)①開始的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②開始的標志:電力的廣泛使用(“電氣時代”);美國和德國處于領先地位③特點: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④成就:⑴電力成為新能源進入生產生活領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成就:代表人物:愛迪生美國人,電氣時代最偉大的發明家,發明耐用的白熾燈泡等,被稱為“發明大王”。時代特征: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⑵內燃機和新的交通工具:內燃機:(內燃機的發明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應用技術領域的另一重大發明)(德國)奧托1876年制造出煤氣的內燃機;戴姆勒1883年研制出汽油內燃機;迪塞爾發明柴油內燃機。交通工具:(德國)本茨制造出內燃機驅動的汽車(美國)福特1913年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美國)萊特兄弟1903年試飛飛機成功⑶化學工業和新材料:(瑞典)諾貝爾發明現代炸藥和無煙炸藥(美國)海厄特發明賽璐珞的制造技術,現代塑造工業由此誕生。(法國)夏爾多內發明人造纖維,開辟了新的紡織品生產領域。⑤影響: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増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⑥對中國的影響: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先后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完全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掀起了救亡圖存的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民族資產階級先后掀起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2、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水平二1.2.3.4.5)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九下23~26頁)①人口的增長:工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②勞動力結構變化: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農業生產,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③大眾教育:為了適應工業化的發展的需要,歐洲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④城市化: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越來越大。⑤社會問題:在工業化進程中,西方國家出現了許多問題,環境污染嚴重,社會貧富分化加劇。3、牛頓和達爾文的主要成就(水平二2)(九下28~29頁)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的主要作品(水平二1.2)(九下29~30頁)《向日葵》的作者(水平一4)(九下31頁)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及其創作背景(水平二1.2)(九下30頁)科學家:英國牛頓:①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②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使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③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學、光學分析是他的三大成就。英國達爾文: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提出進化論觀點;文學巨匠:法國作家巴爾扎克:代表作是《人間喜劇》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音樂、美術大師:德國貝多芬:《英雄交響曲》(1804年為拿破侖寫的)是其力作之一,第一部明確反映重大社會題材(法國大革命)的作品。荷蘭梵高:《向日葵》單元三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1、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水平二1.2.3.4)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水平二2.4)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時間和凡爾登戰役(水平二2.5)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水平三3.4.5)第一次世界大戰:(九下P34~38):三國同盟指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以德為首;三國協約指英國、法國、俄國,以英為首。性質: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后果:瘋狂擴軍備戰,引發一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時間:(1914---1918)根本原因:在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歐洲主要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爆發:1914年,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交戰雙方:同盟國集團(德、奧匈等)—協約國集團(英法俄等)(同盟國的意大利一戰中加入協約國)。主要戰役:1916年凡爾登戰役——“凡爾登絞肉機”結束:1918年,德國投降性質: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影響:①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②一戰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③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④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2、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時間、地點、領導人(水平一2)1917年11月6日(俄歷10月,稱為十月革命)彼得格勒列寧(九下P40)3、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的重大意義(水平一2.4)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性質),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使馬克思主義由理想變成現實);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九下P42)4、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水平三1.2.3.4.5)巴黎和會:(九下P43~44)時間地點:1919年1月—6月法國巴黎目的: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操縱國: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主要內容:A.簽署《凡爾賽條約》(針對德國)的主要內容:(包括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五個方面,主要了解殖民地)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體現巴黎和會分贓性質)B.同其他戰敗國簽訂一系列和約C.決定建立國際聯盟影響:①確立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②形成了凡爾賽體系。華盛頓會議:(九下P44)時間地點:1921—1922年華盛頓操縱國:美、英、日目的: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結果:《九國公約》簽訂?!毒艊s》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的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影響:①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②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形成了華盛頓體系。在這兩個會議的基礎之上,戰后國際新秩序得以重建,這一秩序通常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對中國的影響:《凡爾賽和約》對中國的影響: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反映本質:一是弱國無外交;二是分贓會議。《九國公約》對中國的影響:使中國“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打破了日本獨占中國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5、蘇俄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水平三1.2.3.4)新經濟政策:(1921年實施)(九下P47)內容:①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②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允許出租土地,納稅后的剩余產品農民可以自由買賣,實行自由貿易;③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④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作用(意義):新經濟策從蘇俄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6、1922年蘇聯建立(水平一2)1922年,“蘇聯”成立。(沙俄—蘇俄—蘇聯—獨聯體—俄羅斯)。(九下P48)7、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所取得重大成就和經濟政治體制上存在的嚴重弊端(水平三2.3.4.5)(九下P48~50)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20世紀30年代,為了解決糧食問題,蘇聯開展農業集體化運動;1936年新憲法標志著“蘇聯模式”形成。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評價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使蘇聯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物質基礎)。但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啟示: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從本國國情出發制定政策和方針。8、甘地領導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華夫脫運動(水平一2.4)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九下P52~53)領導人:甘地。過程:①1920,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鼓勵發展手工紡織業,抵制英國商品;拒絕納稅等②1930年,主要采取不服從形式,又被稱為“文明不服從運動”影響: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埃及的華夫脫運動:(九下P54)過程:1918年,扎格魯爾等人向英國政府提出埃及完全獨立的要求;1919年,埃及各大城市出現了和平示威游行和武裝起義;結果:1922年,埃及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影響:華夫脫運動為埃及的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單元四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水平二1.2.3)(九下P59)A、1929—1933年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影響:(1)經濟危機中,人民群眾深受其害。(2)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并形成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B、1929—1933年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1)1931年9月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三省,中國開始局部抗戰。(2)1937年7月日本發動了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2、羅斯福新政及其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水平四2.3.4)(九下P60~61)時間:1933年特點(手段或方式或“新”):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直接目的:消除經濟危機。根本目的:鞏固資本主義制度。內容:①整頓金融體系:通過《緊急銀行法案》,整頓銀行,恢復信用、②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協調各個工業企業部門的活動;通過《全國勞動關系法》,在一定范圍內維護工人合法權益。③調整農業政策:通過《農業調整法》,限制產量,保護農產品價格④推行“以工代賑”:通過投資興建大量公共設施,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⑤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應急的救濟機構。新政的影響:①經濟上: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②政治上: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③世界影響: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和指導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模式,成為今天許多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制定政策法規的依據。④局限:新政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羅斯福新政的啟示:①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②改革是強國之路,改革要勇于創新。③在經濟發展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可以相互借鑒。要注意計劃與市場相結合。計劃與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和方式。創新和相互借鑒的例子(蘇俄:列寧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中國:鄧小平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3、二戰前的歐亞戰爭策源地(水平二2.5)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經濟大危機沉重打擊了德國;民眾對《凡爾賽條約》不滿,復仇情緒強烈。1933年,希特勒解散國會,禁止其他政黨活動,正式建立了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九下P64)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經濟大危機之后,軍部積極推動對外擴張。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了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九下P65~66)4、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和逐步擴大的主要事件(水平一2.4)美、蘇、英、中等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水平二2.4)雅爾塔會議的主要內容(水平二2.4.5)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登陸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水平一2.4)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9—1945.9)(九下P67~71)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宣戰。擴大:1941年6月,德國向蘇聯發動突然進攻,二戰規模擴大。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國不可戰勝的神話。進一步擴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達到最大規模。轉折:①組織: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團結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礎。②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③重要會議:雅爾塔會議:目的:協調盟國行動,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時間:1945年參加者: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內容:決定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結束:①歐洲: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結束)②亞洲: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單元五二戰后的世界變化1、冷戰政策及其表現(水平三2.3.4.5)(九下P74~77)德國的分裂(水平一2.4)冷戰含義:指二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原因:蘇美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實質:美蘇兩國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爭奪世界霸權地位表現:政治上: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冷戰的開始。經濟上: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德國的分裂:成立東德(蘇占區)和西德(美英法占領區)。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成立標志著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軍事上:成立北約(以美國為首),成立華約(以蘇聯為首)。美蘇對抗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2、兩極格局的形成及瓦解(水平四1.2.3.4.5)1955年蘇聯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標志兩極格局形成。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冷戰結束,兩極格局瓦解。3、歐洲共同體、歐洲聯盟的建立時間和性質(水平一2.4)(九下P79~80)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并為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1993年,在歐共體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性質: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4、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水平二2.3.4)(九下P80)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出現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美國經濟進一步發展。5、戰后日本經濟的發展(水平二2.4.5)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九下P80)6、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水平二2.4)(九下P81)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頒布了《社會保障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水平一2.4)(九下P83)二戰后,東歐(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民主德國、南斯拉夫)、亞洲(中國、朝鮮、越南)和拉丁美洲(古巴)等地出現一些社會主義國家。1949年蘇聯與一部分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1950年中蘇締結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的力量。8、蘇聯的改革(水平二2.4)(九下P85)二戰后,蘇聯先后經歷了赫魯曉夫改革、勃涅日列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結果都失敗。9、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水平二2.4.5)(九下P85)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劇變、解體的實質是: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萬隆會議(水平一2)(九下P87)萬隆會議:1955年,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從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只新興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11、“非洲年”,納米比亞獨立(水平一2)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九下P88)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九下P89)12、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水平一2)1999年,巴拿馬人民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的全部主權。(九下P89)單元六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1、聯合國(水平一2.4)1945年10月,聯合國正式成立。主要機構:①聯合國大會;②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③聯合國秘書處等(聯合國的行政秘書事務機構)。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避免了一些可能發生的戰爭。(九下P92~94)2、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水平二2.4)(九下P94~95)經濟全球化: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國家之間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加強。經濟全球化的表現:①國際投資和貿易迅速增長;②跨國公司影響加大;③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④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世界貿易組織:時間: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宗旨:是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職能:制定和規范多邊貿易協定、組織貿易談判、解決貿易爭端等。作用:促進了全球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已經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之一。它與聯合國一起成為支撐和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者世界和平與發展。3、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水平二2.4)威脅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權主義、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和恐怖活動等。美國霸權主義的表現:①北約轟炸南聯盟——科索沃戰爭;②伊拉克戰爭。(九下P97)4、當前世界政治格局,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水平二1.2.3.5)當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力量有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廣大發展中國家。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經濟實力。(九下P98~99)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九下P97)5、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水平二2.3.4.5)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普及,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基礎設施,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信息時代”。計算機網絡將世界各地聯結成一個整體,創造了人類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觀念,還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但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九下P98~99)6、生態與人口問題(水平二2.5)隨著全球范圍內工業化的推進,環境惡化成為嚴重的問題。人口增長過快,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九下P10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