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人體內部的秘密 1.食物到哪里去了 (1)人的口腔內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唾液里有一種促進食物消化的酶,能把淀粉分解成麥芽糖。 (2)人吃進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質 脂肪 淀粉等營養物質。經過人體的消化,它們分解成為可供人體生長和組織修補的材料,同時提供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 (3)雞蛋中含有人體需要的 蛋白質 ,大米中含有( 淀粉 ),肉類中含有蛋白質 脂肪 (4)慢慢咀嚼饅頭或面包,仔細感覺它在嘴里發生的變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感覺饅頭或面包變甜了。這是由于里面的淀粉變成了麥芽糖的緣故 (5).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 不挑食。定時定量吃飯。吃飯時不要看書、看電視。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飯前便后要洗手。飯后不要做劇烈的運動。 口腔中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 實驗材料:兩支試管、淀粉液、37℃的溫水、水槽、滴管、碘酒。 實驗步驟: 1、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搖勻。 2、將兩支試管放入37℃的溫水中。 3、過一會兒,分別往兩支試管中滴入2-3滴碘酒。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加入唾液的試管中沒有什么變化,沒加入唾液的試管中的淀粉呈現藍色。 實驗結論 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已變成了其他的物質,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 注意事項: 1、保持試管的水溫在37℃左右,唾液發揮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搖勻。 鏈接: 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變藍的性質,所以沒加唾液的試管中淀粉變藍。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麥芽糖,所以沒有變藍。 2、如果淀粉沒有完全反應,則會顯藍色,但比未加唾液的試管中淡。 2.我們的呼吸 (1)呼吸是生物體吸取氧氣 ,呼出二氧化碳的過程。 (2)消化器官吸取的養料與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氣在人體內“燃燒”,并釋放出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 (3)用一根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你會看到什么現象?為什么會這樣? 石灰水變渾濁。提示:澄清的石灰水與二氧化碳發生反應,生成沉淀物。 (4)調查生活中危害呼吸器官的因素有哪些,并提出保護呼吸器官的建議。 危害因素有吸煙、大氣污染、環境不衛生等。建議:(1)堅持鍛煉身體,提高呼吸器官的抗病能力;(2)預防感冒;(3)注意環境衛生,不隨地吐痰,掃地前先灑水,用濕布擦黑板,保持空氣清潔,預防肺結核等傳染病;(4)不要吸煙,以免煙中有害物質對呼吸器官的損害。 檢驗人體吸進和呼出的氣體是否相同實驗 【實驗材料】:水槽、集氣瓶、玻璃片、玻璃管、水 【實驗步驟】:1、用排水集氣法收集一瓶己呼出的氣體。 2、將燃著的火柴放入瓶內,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火柴燃燒變弱,并很快熄滅。 【實驗結論】:呼出氣體中的含氧量比空氣中少。 人體吸進和呼出的氣體是不同的。 3.心臟和血管 (1)心臟位于胸腔 左側。它的形狀像一個倒置的梨,上寬下窄,大小和自己的 拳頭 差不多。 (2)心臟的內部有4個腔。分別為左心房 右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 (3)血管是血液在全身中循環時所經過的管狀構造,它遍布在人的全身。 (4)血管分為動脈血管 靜脈血管 毛細血管。 (5)心臟總是在有規律地( 收縮 )和( 舒張 )。少年兒童在正常情況下,每分鐘心跳(60—100)次。 (6)推動血液在血管里循環流動的氣管是(心臟)。 (7)人體內血液與組織細胞進行營養和氣體交換的場所是(毛細血管)。 (8)心臟和血管屬于(循環 )系統。 (9)血液把腸吸收的( 養料)和肺吸收的(氧氣 )運送到全身各處,又把全身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運走,交給( 呼吸)器官、( 排泄)器官排出體外。 (10).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哪些?查閱資料,說一說怎樣保護心臟和血管。 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等。 我們要做到科學合理飲食,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心臟的功能。不吸煙、不飲酒。 4.腦與神經 (1)腦是人體的“ 司令部 ”,主管人體的一切活動。 (2)神經是人體的“ 電話線 ”,能把身體各部分獲得的信息及時報告給腦,并能把腦下達的命令傳達給身體各部分。 人的神經系統包括(腦)、(脊髓)、(神經)三部分。 (4)大腦分為不同的區域,各個區域分管的工作各不相同,主要有(感覺)中樞、(聽覺)中樞、(運動)中樞、視覺中樞。各個神經中樞(各有分工)、(協同合作)共同完成復雜的(人體活動)。 (5)運動中樞受到嚴重損傷會造成肢體癱瘓。(對)) (6)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有助于提高人的神經系統調節能力。(對) (7)眼睛就是視覺中樞,耳朵就是聽覺中樞。(錯) (8)當人體的某個神經中樞受損時,人體會強化其他神經中樞的作用進行彌補。(錯) (9).填寫大腦各種神經中樞的名稱。 (10)腦的功能是什么?神經的功能是什么? 腦是人體的“司令部”,主管人體的一切活動。 神經是人體的“電話線”,能把身體各部分獲得的信息及時報告給腦,并能把腦下達的命令傳達給身體各部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