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一、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時間: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2.領導者:列寧;3.成果: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建立世界上的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4、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世界現代史的開端(1)是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2)它把社會主義理論變為現實.;(3)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二、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做的探索: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實行的背景:為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打退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反撲;(2)內容:實行余糧收集制;實行工業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3)起止時間:1918—1921年;(4)作用: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2.新經濟政策:(1)背景: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1921年,列寧領導的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2)實施時間:1921—1925年;(3)特點(“新”的地方):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4)內容: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私人與外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恢復自由貿易。(5)作用:促進了蘇俄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列寧的主要革命活動:1917年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1918---1921年為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三、蘇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1.蘇聯的起止時間:1922---1991年(69年);2.蘇聯實施兩個五年計劃(1)時間:1928--1937(2)重點發展重工業(3)成就: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由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強國。3.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標志: 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也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建立);(2)特點: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3)主要表現(弊端):經濟方面:片面發展重工業,行政干預,計劃經濟;政治方面: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專制),忽視民主法制建設,黨政不分。對斯大林模式的評價:(積極)斯大林模式使蘇聯躋身于工業化國家行列, 為后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消極、弊端)但是也阻礙了蘇聯的民主與法制建設和經濟持續發展,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西方世界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和約》巴黎和會召開時間:1919年2.目的:協約國集團為了重新瓜分世界。3.參加國:一戰中勝利的美、英、法、意、日、中等24協約國集團。4.內容:《凡爾賽和約》:領土方面: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軍事方面:禁止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制;萊茵河東岸50千米以內不得設防;殖民地方面:德國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委任統治”(最能說明巴黎和會的性質是瓜分和稱霸世界);賠款方面:德國向協約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巴黎和會上關于中國問題的處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引發了中國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二、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1)時間:1921—1922年;(2)地點:美國華盛頓;(3)參加國:美、英、法、意、日、中等九國;(4)目的(中心議題):協調美日等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5)內容:簽訂《九國公約》: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保證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對外“門戶開放”;(6)影響:打擊了日本獨占中國的計劃,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作用:巴黎和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新秩序;華盛頓會議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列強建立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最終確立了帝國主義戰后世界新秩序。這是一個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隱藏著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三、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1.時間:1929—1933年;2.爆發標志:美國-----整個資本主義世界3.特點:(1)持續時間特別長;(2)波及范圍特別廣;(3)破壞性特別大;4.影響:(1)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國際貿易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業人數達到3000萬人以上。)(2)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各國政局動蕩;5.為擺脫經濟危機各國選擇的道路:(1)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改革);(2)德國、日本、意大利:走上法西斯侵略擴張道路(戰爭)。四、羅斯福新政:1.時間:1933年;2.目的:為了消除經濟危機,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3.內容:(1)工業:頒布《全國工業復興法》(新政的中心措施)規定個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準和工作時數等(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加強政府工業生產的控制和調節。)金融業:改革銀行制度,恢復銀行信用。農業:整頓農業。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5.特點:(“新”的地方)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6.評價:(1)新政取得了顯著成效,使美國度過了危機,經濟緩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先河;(3)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五、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和暴行:1.德國法西斯政權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2、德國法西斯暴行:(1)希特勒納粹黨制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實現其法西斯獨裁恐怖統治);(2)瘋狂迫害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二戰中共屠殺猶太人600萬)。(3)撕毀《凡爾賽和約》,瘋狂擴軍備戰。二戰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3.日本:(1)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局部侵華;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侵華。(2)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殺,屠殺戰俘和居民30萬以上;(3)組建731部隊,在中國實施細菌戰、化學戰。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慕尼黑會議(慕尼黑陰謀):1.時間:1938年9月;2.參加國:英、法、德、意四國;3.地點:德國慕尼黑;4.內容:簽訂《慕尼黑協定》, 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把蘇臺德區等地割給德國;5.影響:刺激了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氣焰,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英法對德意實行綏靖政策達到頂峰的標志。英法對德意實行綏靖政策的原因:英法等國為保障自身利益,犧牲弱小國家,取得與德意侵略者的妥協,但換來的只是短暫的和平。二、二戰爆發和擴大:1.全面爆發標志: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2.擴大標志: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襲蘇聯;3.莫斯科保衛戰:1941年9月,蘇聯取勝,打破了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4.二戰進一步擴大(最大規模)標志:1947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三、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1.《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1)目的:徹底打敗法西斯;(2)時間:1942年1月1日;(3)參加國:美中蘇英等26國;(4)地點:華盛頓;(5)內容:簽字各國保證竭盡全力,互相合作,徹底打敗德、意、日法西斯國家。(6)意義: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雅爾塔會議:(1)時間:1945年2月;(2)地點:蘇聯的雅爾塔(3)參加國:蘇(斯大林)、美(羅斯福)、英(丘吉爾);(4)目的(背景):德國失敗已成定局,為取得反法西斯最后勝利,解決戰后重大問題;(5)內容:①徹底打敗德國、消滅法西斯主義②對戰敗后的德國實行軍事占領③戰后成立聯合國;④蘇聯在結束歐戰的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等。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二戰轉折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2.歐洲第二戰場開辟標志:1944年6月6日,美英軍隊諾曼底登陸,德軍面臨東西兩面作戰的局面;3.歐洲戰事結束的標志:1945年4月,蘇聯紅軍發動柏林戰役,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簽字投降;4.二戰勝利結束的標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字,二戰結束。5.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正義力量的攜手聯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6.二戰性質:是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啟示: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遏制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恐怖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繁榮,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珍惜生命。第四單元 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一、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1.特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發展,成為經濟超級大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經濟大大優于其他發達國家,率先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新經濟)時代。2.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1)廣闊的國際市場(2)戰時的資本積累;(3)政府有效的財政政策;(4)科技的進步。2.歐洲聯盟--歐洲走向聯合(1)成立歐共體:法德等國家于1967年組成歐共體(前身是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2)成立歐盟:1993年歐共體發展成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經濟體;(3)歐盟的作用:促進了西歐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歐洲共同體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已成為世界政治多極化格局中重要一極。3.戰后日本的崛起:(1)崛起的原因:二戰后,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政策,進行經濟扶持;日本政府制定經濟政策,引進國外先進的科技;日本重視教育(2)表現: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二戰后西歐、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共同原因:美國的援助;利用本國有利的經濟發展環境(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重視教育等);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第五單元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蘇聯解體1.戈爾巴喬夫改革時間:1985年;先經濟領域后政治領域;2.直接后果: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共產黨喪失對國家的控制和領導、蘇聯面臨分裂。3.最終結果:1991年底,蘇聯徹底解體(蘇聯解體)。同時也引發了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社會制度變更,由社會主義制度變為資本主義制度(稱之為蘇東劇變)。二、匈牙利改革:1.改革的根本原因:長期以來照搬蘇聯建設模式,弊端日漸暴露;2.內容:(1)經濟上:把國家的計劃管理和商品生產、市場調節有機結合起來;(2)政治上:發揚社會主義民主;3.評價(作用、影響、結果):經濟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有了明顯提高,國家政局穩定,成為“東歐消費者的天堂”。蘇聯解體和蘇東劇變對我國的啟示: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不斷深化改革;改革要結合國情,以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為最終目標;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黨的領導;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第六單元 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振興亞洲國家的獨立與振興印度獨立和經濟發展(1)獨立時間:1947年;但英國把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2)獨立后取得的成就:經濟有了長足進展,糧食基本上實現自給;建立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原子能、生物等科技成就令世人矚目。新加坡、韓國的崛起:概況:十九世紀60--90年代,新加坡、韓國成為新興工業國家。原因:第一步---利用機遇(發達國家產業向外轉移);結合本國國情,大力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二步---不斷調整發展戰略,發展外向型經濟,發家高新技術產業。中國經濟騰飛:改革開放后,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取得舉世矚目成就。200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居世界第六位。2011年,躍居世界第二位。亞洲四小龍: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新加坡、韓國。二、非洲獨立運動:1.非洲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2.1960年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三、拉丁美洲捍衛國家主權:1.古巴:1959年推翻親美政府而獨立,建立起革命政府;2.巴拿馬:1999年從美國手里收回巴拿馬運河的主權;四、中東地區--矛盾與問題1.中東問題由來:巴(巴勒斯坦)以(以色列)沖突、領土矛盾、宗教矛盾、民族矛盾、西方大國為爭奪戰略位置和石油資源進行干預;2.解決方法:談判、對話;但是由于長期以來錯綜復雜的矛盾特別是大國插手,和平路漫漫;第七單元 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政治格局演變以冷戰為特點的兩極格局(1947--1991)冷戰開始的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杜魯門主義”的含義: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進控制其他國家。“杜魯門主義”的目的:遏制蘇聯,稱霸世界。兩極格局的形成: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資本主義陣營)和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社會主義陣營)。兩極格局的終結:1991年底蘇聯解體。2、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特點---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1991年后)(1)目前: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中國),但總的方向是向多極化發展。(2)多極化趨勢下的世界:科索沃戰爭(1999年,以“人道主義”為借口,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發動大規模的空襲),在俄羅斯、中國等世界輿論的強烈批評下,北約停止了空襲。顯示了俄羅斯、中國等國家在阻止美國的霸權行為上的積極有效作用。它表明世界多極化是長期、曲折的斗爭過程。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二、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經濟全球化1.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密不可分(1)過程:15世紀,新航路開辟,世界開始連成一體----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說明世界經濟相互影響---20世紀九十年代后,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2)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交通、交往手段的迅速發展;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3)表現:全球性經濟組織建立(如世界經濟體系的三大支柱: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銀行WBG、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如國際投資、國際貿易)以及跨國公司進一步發展;生產活動的全球化。(4)影響: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互相競爭,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如中國)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為什么經濟全球化會帶來機遇和挑戰?(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利(機遇):有利于商品和資本的流動,有利于高新技術的擴散和推廣,有利于世界各國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國際分工,開拓國際市場,還可以帶動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實現經濟發展的追趕或超越。弊(挑戰):由于經濟全球化的“游戲規則”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許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同時,發展中國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常處于不利境地;進一步增加了國際經濟風險。中國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增加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2、當今全球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1)全球性問題 :戰爭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毒品問題、艾滋病和恐怖主義等問題。(2)解決方法:加強國際合作;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保 、保護資源。第八單元 現代科技和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1.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今;2.標志:以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原子能、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術為代表;3.核心: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如網絡技術)。人類由工業社會進入到信息社會,這個時代也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4.特點(與前兩次工業革命比較):(1)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3)新技術在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5.影響:(1)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2)進一步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3)各國大力發展高科技,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最新科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哺乳動物----克隆羊“多利”誕生。1961年,蘇聯的加加林是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1969年,美國的阿姆斯特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中國科學技術: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并順利返回,中國是世界上繼美國、俄羅斯之后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器的國家。“神舟”五號上的中國宇航員是楊利偉。2007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2011年中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首個目標飛行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和空間實驗室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天宮一號發射升空。二、現代文學名著1.美國作家德萊賽:《美國的悲劇》1925年出版,揭露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腐敗,批判美國的生活方式,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正如他說“這本書整個來講是對美國社會制度的一個控訴。”2、其他文學名著:海明威(美國)《老人與海》、羅曼羅蘭(法國)《約翰.克里斯多夫》、高爾基(蘇聯)《母親》、肖洛霍夫(蘇聯)《靜靜的頓河》、奧斯特洛夫斯基(蘇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現代藝術作品《格爾尼卡》:西班牙畫家畢加索創作的大型壁畫,該畫反映了1937年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的轟炸,描繪了戰爭的恐怖、痛苦、受難和獸性,控訴了法西斯屠殺無辜居民的血腥暴行。四、現代音樂與電影的發展(美國):1.爵士樂:20世紀初在美國出現,曾經風靡全球,50年代被搖滾樂取代;2.美國好萊塢:運用高科技拍攝電影,使觀眾感覺到一種“似是而非的真實”和“夢幻中的現實”,因此,好萊塢又叫“夢幻工廠”。著名的有《泰坦尼克號》、《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阿凡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