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簡單機械與功 考點歸納 1.定義: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2. 五要素——組成杠桿示意圖。 (1)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用字母O表示。(作用在支點上的力不影響杠桿的平衡) (2)動力:能夠使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F1表示。 (3)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F2表示。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1表示。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2表示。 3.杠桿的平衡條件 (1)杠桿平衡是指:杠桿靜止或勻速轉動。 (2)杠桿的平衡條件(或杠桿原理)是:F1×l1=F2×l2。 4.三類杠桿 名稱 結構特征 特點 省力杠桿 l1>l2, F1省力但費距離 費力杠桿 l1F1>F2 費力但省距離 等臂杠桿 l1=l2, F1=F2 既不省力也 不省距離 5.定滑輪、動滑輪 (1)定滑輪 ①定義:工作時軸固定不動的滑輪。 ②實質: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桿,一段繩子承擔物重。 ③特點:不省力也不省距離,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④各物理量關系:F=G;s=h;vF=vG。 (2)動滑輪 ①定義:工作時軸隨物體一起移動的滑輪。 ②實質:動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桿,二段繩子承擔物重。 ③特點:省一半的力,費一倍的距離。 ④各物理量關系:Fh;vF>vG。 6.滑輪組 (1)定義:動滑輪、定滑輪組合成滑輪組。 (2)特點: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 滑輪組中各機械量的關系和計算 11430099060 n :表示繩子繞在動滑輪上的段數(shù)(繩子的有效段數(shù)) F :表示自由端的拉力,也是人提供的拉力 G :表示重力,包括物體重力G物、動滑輪的重力G動 S : 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 ; h :表示重物和動滑輪移動的距離h VF :繩子自由端移動速度VF ; VG :重物和動滑輪移動速度VG; 關系: F = 1/n G物(忽略滑輪的重力)或F = 1/n (G物+G動)(不忽略滑輪的重力) S = n h ; VG =1/n VF 組裝滑輪組方法:首先根據(jù)公式n=(G物+G動)/F求出繩子的股數(shù)。然后根據(jù)“奇動偶定”的原則,結合題目的具體要求組裝滑輪。 (1)繩子段數(shù)的確定:最省力時,動滑輪鉤子上要有一段繩子,繩子段數(shù)為2n+l(n為動滑輪個數(shù));既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時,定滑輪鉤子上需要繩子,繩子段數(shù)為2n. (2)繩子起點的確定:當繩子段數(shù)為奇數(shù)時,繩子的起點系在動滑輪鉤子上;當繩子段數(shù)為偶數(shù)時,繩子的起點系在定滑輪鉤子上.可以簡單記為“奇動偶定”。 (3)繩子的繞法:依次從內到外,先繞小滑輪后繞大滑輪,即從小到大,從內到外。 7.機械效率 (1)機械效率(η):物理學里,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η=×100%。 (2)任何機械的機械效率總和小于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機械效率沒有單位。 8.能量 (1)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那么這個物體就具有能量。 (2)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3)能量的單位與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符號J。 9.動能 (1)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2)物體動能與質量和速度有關: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也越大。 10.勢能 (1)勢能包括: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2)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勢能。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有質量、高度。 (3)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彈性勢能,物體彈性勢能大小與物體形變的大小等因素有關。 11.機械能及其轉化 (1)定義:動能和勢能之和稱為機械能。 (2)物體的動能和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3)機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盡管動能、勢能的大小會變化,但機械能的總和不變,這就是機械能守恒,W機械=W動+W勢。 12.力學中的功:如果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并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我們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13.功的兩個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 14.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1)“勞而無功”。 (2)“不勞無功”。 (3)力的方向和物體運動方向垂直。 15.計算公式:物理學中,功等于力與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即:W=Fs。 16.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 (1)不同物體做相同的功,比較做功時間。 (2)相同時間,比較做功多少。 17.功率 (1)在物理學中,用功率來表示做功的快慢。 (2)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越大,表明物體做功越快;功率越小,表明物體做功越慢。 (4)根據(jù)功率的定義,可以得出功率的計算公式為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