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2年中考歷史復習提綱(北師大版)五、世界近代史(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1918年一戰):(四)近代社會----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九年級(上): 第一單元 跨入近代社會的門檻1、文藝復興運動(歐洲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1)人性扼殺者---封建教會(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2)起止時間:14—17世紀,持續了近300年;(3)爆發地:意大利,后擴展到西歐所有國家;(4)核心思想:人文主義(以人為本,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5)實質(性質):是資產階級叩響近代社會大門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一場新興的資產階級反封建思想解放運動)。(6)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所起的作用(歷史意義):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中世紀以來的封建統治和教會神學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強調和發揮人在世界上的作用,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是近代以后歐洲社會加速發展的重要根源。(7)代表人物及成就:a但丁(意大利):①地位:文藝復興的先驅;②代表作(成就):長詩《神曲》;全詩分為“地獄篇”、“煉獄篇”和“天堂篇”。③《神曲》被認為是歐洲開始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標志。但丁被恩格斯稱為“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br/>b達 芬奇(意大利):①地位: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②代表作(成就):《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③《最后的晚餐》是米蘭圣瑪麗亞大教堂的一幅壁畫,取材于《圣經》中的故事;《蒙娜麗莎》是一位少婦的肖像油畫?!吧衩氐奈⑿Α钡暮x:以和悅的眼神看待世界,以發自內心的微笑表現人性的光輝,體現人物真實的個性與情感。c莎士比亞(英國):①地位:英國文學巨匠(最著名的文學家);②代表作(成就):“四大悲劇”---《奧賽羅》、《李爾王》、《哈姆雷特》、《麥克白》。③他的作品代表了當時文學的最高成就。(8)文藝復興是復古還是創新?文藝復興雖然以發掘和研究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遺產為旗幟,但絕不是復古,而是在復古的表象下的創新。人們對中世紀的社會制度和宗教專制不滿,從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中尋找靈感,找到科學精神,重新發現人性,他們提倡人文主義,謀求人性解放,這是一種了不起的創新。2、新航路的開辟:(1)時間:15—17世紀,持續了200多年。(2)原因:①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對東方商品的需求使歐洲人產生了對黃金等財富日益膨脹的欲望(根本原因);②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了東西方陸路貿易的通道;③東方很富有,販運東方商品有利可圖。(3)條件:①歐洲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②歐洲人地理知識的進步;③中國和阿拉伯的羅盤針、航海知識與地理知識在歐洲的傳播。(4)過程:資助國 方向 航海家 時間 成就葡萄牙 向東 迪亞士(葡) 1487年 到達非洲最南端好望角達·伽馬(葡) 1497年 繞過非洲南端,到達印度西班牙 向西 哥倫布(意) 1492年 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麥哲倫(葡)船隊 1519---1522年 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5)影響(作用):①積極:錘煉了歐洲人敢于冒險、勇于拼搏的精神,開闊了眼界,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和范圍,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個地區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②消極:新航路的開辟,隨著通往美洲、非洲和亞洲航路的開辟,一場持續了數百年的殖民掠奪、殖民擴張和侵略活動也從此開始了。(6)關于哥倫布航行:①主要目的:是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②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稱美洲土著居民為“印第安人”、加勒比海上的島嶼為“西印度群島”。③評價哥倫布: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因此他是一個杰出的航海家;但是,他每到一個地方,就宣布那里是西班牙王室的領地,所以他同時又是一個殖民強盜。(7)新航路開辟與中國鄭和下西洋(1405—1433年)作比較:①目的不同—前者是掠奪財富,搶占殖民地;后者是宣揚國威,傳播友誼;②影響不同--前者影響大,發現新大陸,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的開始,后者影響小,并且航行的范圍與前者不能相提并論,僅限于亞非。③規模不同(人數和船只)---前者規模小,后者規模大。④經濟效益不同---前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促進了歐洲的發展,后者不計經濟效益(厚往薄來),浪費了明朝大量的物力財力。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剝奪王權保留王位的革命):(1)時間:1640—1688年;(2)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3)斗爭雙方:以國王為首的封建勢力和以國會為代表的新貴族和資產階級。(4)經過:①開始:1640年,英國爆發了反抗斯圖亞特王朝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這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②1649年,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進入共和時代。③1653年—1658年,克倫威爾(革命領導人)就任“護國公”建立獨裁統治。④1660—1688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⑤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詹姆士二世女婿威廉和女兒瑪麗執政);⑥1689年,英國國會通過法律文件《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確立。(5)《權利法案》主要內容:①對國王在經濟、政治、宗教等事務中的權力進行了嚴格的限制;②確定了國會擁有最高權力的基本原則③對公民的權利做了明確的規定。(6)《權利法案》的作用: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7)影響:(國內)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終于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使英國確立了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并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國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迅速波及其它歐洲國家,推動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4、美國獨立戰爭(美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1)起止時間:1775—1783年;(2)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3)經過:①開始標志:1775年4月來克星頓的槍聲;②第二屆大陸會議的召開(內容):1776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通過了由托馬斯·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③轉折性戰役: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④軍事對抗階段的結束:1781年,英軍司令康華利率英軍在約克鎮向華盛頓投降。⑤勝利:1783年美英簽署《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4)性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5)《獨立宣言》的基本內容:倡導自由平等原則,宣告了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6)《獨立宣言》發表的影響(意義):標志著美國的誕生。成為歐洲大陸各國反對封建統治,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面旗幟,被馬克思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7)歷史意義:(國內)使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國際)對以后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動作用。(8)華盛頓的主要活動:①1776年第二屆大陸會議上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②1777年帶領美軍在薩拉托加戰役中取得扭轉戰局的勝利;③1781年,英軍司令康華利率領英軍在約克鎮向華盛頓投降;④1783年他領導獨立戰爭取得勝利;⑤1789年華盛頓被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⑥1796年,在做了兩任總統后,華盛頓主動放棄了繼續當選美國總統的權利。(9)評價華盛頓(如何正確認識華盛頓在美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華盛頓的歷史貢獻):華盛頓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又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為開國元勛和偉大的政治家,華盛頓成為美國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5、法國大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起止時間:1789—1794年;(2)爆發的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直接原因或導火線:三級會議的召開)。(3)經過:①爆發的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國慶節)。②發展:1789年斐揚派執政(大資產階級);1792年吉倫特派執政,廢除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國,處死國王路易十六,革命取得重大勝利;1793年雅各賓派羅伯斯庇爾上臺執政;③結束:1794年7月熱月政變,羅伯斯庇爾等人被送上斷頭臺,法國大革命結束。(4)《人權宣言》:①反映第三等級的利益。②主要內容:宣揚人們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財產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反映資產階級的要求);③制定機構:法國制憲會議;④《人權宣言》的作用:體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民主,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思想。但它同時又明確保障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體現了它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本質。(5)歷史意義(如何評價法國大革命):(進步性)法國大革命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局限性)但這場革命所爭取的民主權利卻為少數人所享有,所有人的民主、平等與自由仍然是寫在旗幟上的理想與目標。6、拿破侖帝國(拿破侖時代1799—1815年):(1)拿破侖上臺: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發動政變,奪取了國家政權,史稱“霧月政變”。(2)《拿破侖法典》:①制定:從1804年到1810年間,拿破侖先后制定和頒布了《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等法律文獻。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法典》,這部法典后來被稱為《拿破侖法典》。②地位: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后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③評價:它第一次確立了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律的形式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深深地打上了資產階級的烙印。(3)拿破侖帝國的覆亡:①原因: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長年戰爭使法國國內矛盾激化;當時歐洲大陸的封建勢力遠遠大于資產階級勢力。②經過:1804年12月拿破侖稱帝,1812 年遠征俄國失?。?814年,拿破侖被歐洲反法聯軍趕下臺,法國封建王朝復辟;1815 年再次上臺的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中被反法聯盟打敗,最終宣告了他的失敗,他從此退出了法國政治舞臺。(4)評價拿破侖的對外戰爭:①戰爭具有革命性。拿破侖的對外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使法國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過暴力推廣到他所征服的歐洲國家,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②戰爭具有侵略性。拿破侖的對外戰爭威脅了歐洲所有國家的主權,侵犯了別國人民的利益,遭到了各國的聯合抵抗,因此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最終導致他的失敗。(5)拿破侖的主要活動:①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奪取了政權;② 1804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成為資產階級的皇帝;③1804—1810年頒布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拿破侖法典》;④1805—1809年多次打敗反法聯盟;⑤1812年遠征俄國失??;⑥1814年,拿破侖被歐洲反法聯軍趕下臺,法國封建王朝復辟;⑦1815 年6月18日,再次上臺的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中被反法聯盟打敗,他從此退出了法國政治舞臺。(6)評價拿破侖:①拿破侖是著名資產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執政時,采取了一系列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的措施,特別是制定《民法典》,以法律形式肯定資產階級的勝利,廢除了封建特權,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各資產階級國家的民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功);②他執政時的對外戰爭,打擊了各國舊的封建統治,傳播了革命思想,將法國大革命的某些成果推廣到歐洲各地,但由于他的對外戰爭威脅了歐洲所有國家的主權,侵犯了別國人民的利益,遭到各國的聯合抵抗,并造成了國內的經濟困難(過)。7、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比較表 :革命項目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根本原因 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英國殖民統治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發展 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領 導 人 克倫威爾 華盛頓 羅伯斯庇爾開始標志 1640年,英國新議會的召開 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 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結束標志 1688年“光榮革命” 1783年美英簽署《巴黎和約》 1794年7月熱月政變文憲名稱 《權利法案》 《獨立宣言》 《人權宣言》政權形式 君主立憲制 聯邦制 民主共和制起止時間 1640---1688年 1775—1783年 1789---1794年共同影響 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第二單元 近代社會的確立與動蕩8、第一次工業革命:(1)起止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上半期;(2)工業革命首先從英國的棉紡織業開始。①前提條件: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②根本原因:工場手工業的生產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的需求(3)開始的標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機”(成果1)。(4)真正近代意義上的機器:珍妮紡紗機;(5)珍妮紡紗機等工作機的發明和應用的意義:使人類直接參加勞動的“手”被解放出來,完成了人類在物質生產領域中的一次巨大飛躍。(6)1783年,瓦特改良蒸汽機(成果2),用于機器作動力。(7)蒸汽機發明及應用的意義:蒸汽機成為機器生產的動力之源。蒸汽機的發明和普遍應用徹底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面貌,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蒸汽時代”。(8)交通運輸工具的革新:①汽船的發明(成果3):1807年,富爾頓(美國人);②火車的發明(成果4):史蒂芬孫(英國人),1814年研制第一輛蒸汽機車“布拉策號”;1825年同別人合作制成“旅行者號”蒸汽機車,向全世界宣告了”鐵路時代”的到來。1829年制成更為先進的“火箭號”機車。③鐵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使人類邁入了“火車時代”,延伸了人類的足跡,迅速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同時,也推動了工業的進一步發展。(9)工業革命完成時間:19世紀上半期,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完成。(10)產生的影響(后果):進步性: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啟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走大力發展科技道路);②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③現代大工廠制度建立起來,人類迅速完成了從手工工廠向大工廠時代的過渡。局限性: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的破壞、對東方的掠奪等(教訓: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11)在工業革命影響下,19世紀中期,全世界在政治領域產生了三大社會進步潮流:①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美國內戰、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②國際工人運動:英國憲章運動、巴黎公社成立;③殖民地人民的抗爭:印度民族大起義、太平軍痛打洋槍隊;9、罪惡的“三角貿易”:(1)時間: 16世紀——19世紀;(2)背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他們在美洲大肆屠殺印第安人,導致美洲殖民者的種植園勞動力緊缺。(3)概念:指16世紀歐洲殖民者從事販賣黑奴的活動,由于這種交易的全程呈三角形而稱“三角貿易”。(4)主要過程(航程):殖民者的船只滿載鹽、布匹、火器等從歐洲港口出發駛向非洲(出程),到非洲換取或獵取黑人,然后橫渡大西洋到美洲(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換取金銀、煙草和稻米等返回歐洲(歸程)。(5)實質:是一本萬利的罪惡的販奴過程和殘酷的殖民掠奪。(6)目的:補充勞動力以及掠奪財富。(7)影響:對非洲:給非洲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失去難以計數的人口;造成非洲的長期落后。對歐洲:獲得大量財富;加快歐洲資本原始積累;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美洲:為美洲地區的開發提供了勞動力,促進了美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10、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1)英國對印度侵略:①概況:1600年,英國人建立了東印度公司,開始以私人公司的名義對印度的殖民侵略活動。②東印度公司的性質:是以私營公司的名義出現的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機構。③克萊武是這一時期英國在印度進行大肆掠奪和野蠻擴張的代表。④殖民掠奪對英國的影響:大量財富流入英國后,被迅速投入到生產領域,轉化為生產資本,成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⑤殖民侵略對印度的影響:把歐洲的商品經濟和工業生產活動帶到了印度,對傳統的印度社會產生了毀滅性的沖擊,給印度人民帶來災難??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生產方式。(2)印度民族大起義:①時間:1857——1859年;②原因:英國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強烈不滿;③導火線:1857年“涂油子彈事件”;④主力:土兵(在英國軍隊中服役的印度人);⑤領導者:封建王公貴族(代表:章西女王);⑥結果: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印度成為英國王室的直屬殖民地;⑦章西女王的事跡:領導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最后壯烈犧牲。⑧意義:表現了印度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不屈精神,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3)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殖民擴張者:葡萄牙和西班牙):①爆發原因: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激起人民的不滿和反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②玻利瓦爾的事跡:領導西屬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使委內瑞拉等很多國家獲得獨立,被授予“解放者”的稱號。他是獨立運動中最著名的領導人。11、英國憲章運動(歐洲工人的覺醒):(1)時間:1836—1858年;(2)內容(基本要求):要求獲得選舉權,參與國家管理,反對資本家的剝削;(3)特點(地位):是歐洲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早期工人運動。(4) 意義:多次迫使英國政府和資本家向工人讓步,沉重打擊了資產階級的統治。12、《共產黨宣言》:(1)發表時間及發表人:1848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都是德國人)聯合發表了《共產黨宣言》。(2)主要內容:分析了階級和階級斗爭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提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美好理想,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共同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3)地位:第一部較為完整而系統地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偉大著作。(4)意義:《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開辟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銳利思想武器。(5)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貢獻:創立科學社會主義;13、巴黎公社革命:(1)原因:梯也爾為首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對外不積極抵抗普魯士的進攻,對內企圖解除國民自衛軍的武裝(直接原因);(2)3月18日起義:1871年3月18日凌晨,巴黎人民起義,以梯也爾為首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迫逃到郊區的凡爾賽。(3)巴黎公社的建立:1871年3月28日,巴黎成立了自己的政府,取名“巴黎公社”,并宣布它是唯一的合法政府。(4)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廢除一切舊政府機構,建立新的國家政權;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歸工人合作社管理。實行了一系列保護勞動人民利益的經濟措施:取消面包工人的夜班,實行義務教育,公社公職人員的工資不得超過普通技術工人的工資等。(5)“五月流血周”: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與敵人展開了浴血奮戰,巴黎淪陷,巴黎公社革命失敗。(6)巴黎公社的性質:是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政權,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7)意義: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其經驗和教訓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公社戰士在強大敵人面前表現出的的大無畏革命首創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14、《國際歌》(原名《英特納雄奈爾》):(1)創作背景和時間:巴黎公社失敗后,1871年;(2)詞作者:歐仁·鮑狄埃;(3)曲作者:狄蓋特;(4)意義:《國際歌》唱遍全世界,成為一首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戰歌。(5)“英特納雄奈爾”一定要實現的意思: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第三單元 近代社會的發展與終結15、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1)改革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紀中期,俄國封建的農奴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俄國遠遠落后于西方諸國。②直接原因:俄國在克里木戰爭中的失敗。(2)改革目的:為了鞏固統治,維護貴族地主階級的利益,緩和階級矛盾,增強國家實力,避免人民革命的發生。(3)頒布法令:1861年3月,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改革領導人)批準并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4)主要內容:①農奴獲得自由(人身、擁有財產、職業、地主不能交換和買賣);②農民能以贖買(高地價)的方式分到一塊耕地和宅旁園地(使用權);③獲得解放后的農民仍歸當地的“村社”管理。(5)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6)實質: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的雙重敲詐和掠奪。(7)歷史意義:俄國廢除了農奴制,緩解了國內的社會矛盾,避免了革命的發生,也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8)局限性:改革不徹底,保留大量封建殘余。(9)啟示: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應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要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減輕農民的負擔,維護社會穩定。16、決定美利堅民族命運的內戰(美國內戰、南北戰爭):(1)起止時間:1861—1865年;(2)根本原因:南北兩種不同經濟制度的矛盾不可調和(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和南方種植園經濟);(3)矛盾焦點問題:黑人奴隸制的存廢問題;(4)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5)過程:①爆發:1861年4月南方奴隸制種植園主發動叛亂,在里士滿另建一個政府,向北方發動軍事進攻。扭轉戰局的措施(轉折點):1862年林肯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作用)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黑人奴隸的積極性,扭轉了戰局,戰爭形式開始有利于北方。④《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主要內容:從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亂各州的黑人奴隸一律獲得人身自由。⑤結束: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北方勝利。(6)性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7)意義(作用):①美國內戰是一場關系到美利堅民族命運的戰爭,它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清了又一障礙(黑人奴隸制),使南方與北方在政治體制上統一起來,在經濟上成為一個整體,使美國資本主義更加快速發展起來;②經過內戰,美國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得到維護,為其后來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8)局限性:種族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依然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9)林肯的貢獻(評價林肯):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為美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基礎。17、日本明治維新:(1)根本原因:①德川幕府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內憂);②1853年美國佩里首先來到日本,迫使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日本面臨淪為殖民地的危險(外患)。(2)時間:1868年(領導者:明治天皇);(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4)目的:變法圖強、富國強兵;(5)主要措施:①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天皇擁有無限權力;取消武士特權。②經濟上:向西方學習,殖產興業,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向國外派遣留學生,允許土地私有和買賣,全國統一征收地稅。③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常備軍,稱“皇軍”;建立警察制度。④社會生活和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開化”,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最有遠見的措施)。(6)結果:1889年,日本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開始了有限的憲政統治。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7)歷史意義:廢除了封建政治制度,加強了文化教育,扶植和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日本逐漸富強起來,擺脫了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8)局限性:這次改革并不徹底,保留大量封建殘余,日本走上了一條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和平的一個新威脅。(9)改革對我國的啟示:①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強國之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引進先進技術,重視發展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②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時,不能生搬硬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有選擇性地進行取舍,才能對我有利。18、第二次工業革命:(1)起止時間:1870—1913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2)條件(原因):①資本主義統治的鞏固,經濟的繁榮 ;②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進步。(3)特點(主要標志):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核心的革命;(電力成為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主要能源,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跨進了“電氣時代”);(4)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①新能源(電力、石油)的出現和利用;②新機器(內燃機等)和新產品(電燈、電冰箱、洗衣機、電風扇等家用電器)的創制;③新交通運輸工具(汽車、飛機)的出現;④遠距離傳遞信息的新技術和新設備(電報、有線電話)的發明。(5)電力廣泛應用的意義(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有何重要影響?):①電力被廣泛應用于生活領域,眾多的家用電器產品的創制,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20世紀初西方國家率先進入了電氣化時代。②電的發明和使用成為人類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由于使用電力,其他工業部門也快速發展起來,特別是鋼鐵行業的發展,使人類在材料領域告別了棉花時代,進入了鋼鐵時代。(6)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現代工業的崛起。(7)主要發明成果:①愛迪生(美國):最有成就的發明家。發明電燈、留聲機、蠟紙、油印機等,被稱為“發明大王”,把“電”的福音傳播到人間的天使。②卡爾·本茨(德國):1885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輛使用汽油內燃機的汽車。③福特(美國):1913年首先在汽車生產中使用流水線裝配工藝。流水線的作用:①大幅度提高了汽車產量,降低了生產成本;②汽車開始進入普通家庭,美國被稱為 “裝在輪子上的國家”。④萊特兄弟(美國):發明飛機,被譽為“航空飛行器的先驅”。(8)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彌補了交通領域中的不足。它們更加快捷,開辟了交通運輸的新時代。飛機的發明還實現了人類在空中飛翔的夢想。同時,也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間的距離,加強了人們在物質文化上的交流,急劇地改變著人類的社會風貌和生產方式。汽車和飛機的生產和使用,還推動了鋼鐵、石油等新興工業的產生,并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9)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①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生產領域出現了壟斷和壟斷組織。②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逐步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社會趨于相對穩定。③西方國家開始逐步走上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道路。(10)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我國的啟示:我國應實施科教興國略,積極發展高新科技,將科 技轉化為第一生產力。19、一戰前的兩大軍事集團:(1)三國同盟:德、奧匈、意大利(核心:德國);(2)三國協約:英、法、俄(核心:英國);(3)結盟目的:增強自身實力,在擴展勢力的競爭中戰勝對手以爭奪世界霸權和瓜分世界領土。(4)性質:具有爭霸性質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5)后果(影響):嚴重威脅世界和平,使世界局勢日益緊張,世界大戰一觸即發。20、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②直接原因(導火線):薩拉熱窩刺殺事件,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刺殺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婦。(2)爆發(開始):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3)交戰雙方:同盟國陣營(德、奧匈、保加利亞、土耳其4國);協約國陣營(英、法、俄、塞、意、羅馬尼亞、日、中、美等29國);(4)主要戰場:歐洲;(5)主要戰線:西線;(6)轉折戰役:凡爾登戰役(作戰雙方:法、德)。戰役特點:一戰中最殘酷的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戰役作用:法軍開始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7)一戰中使用的新式武器:飛機、坦克(英國)、毒氣(德國)、遠程大炮;(8)結束:1918年,雙方簽訂停戰協定,同盟國戰敗。(9)后果(影響):一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它時間長、范圍廣、人員傷亡慘重、經濟損失巨大、環境污染嚴重,是人類的一場浩劫。(10)性質:除塞爾維亞等極少數國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戰爭性質外,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而進行的非正義的掠奪性戰爭。(11)戰爭的殘酷性(戰爭的災難)給我們的啟示(感悟):①戰爭的發生是整個人類的悲劇,一切非正義的侵略戰爭都是對人類社會犯下的罪行,維護世界和平,避免戰爭是人類社會每個公民的職責和義務。②我們要珍愛生命,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第四單元:構建文化的圣殿(世界近代思想、科技、文化):21、思想:(1)歐洲四次思想解放運動:①文藝復興--(14-17世紀);②啟蒙運動--(17-18世紀);③自由主義--(19世紀);④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19世紀);(2)啟蒙運動(歐洲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理性的追求):①興起的原因: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產階級需要更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摧毀封建制度。②核心:理性主義; ③中心:法國;④性質(實質):歐洲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⑤代表人物(法國)及其主張簡表(思想家)代 表 主張 備注伏爾泰(開拓者)(1694—1778)(品質:不畏強權,大膽否定權威,不懈追求真理 ) a.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c. 主張自由平等,d.倡導君主立憲制 啟蒙思想的基本內容 :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弘揚天賦人權,主權在民,人人平等。伏爾泰:把教士稱作“文明的惡棍”,罵教皇是“兩足禽獸”,提出“打倒卑鄙無恥的東西”、“消滅敗類”的戰斗口號。孟德斯鳩(1689—1755) 提出“三權分立”學說(首先實踐:美國 )盧 梭(1712—1778) a. 主張自由、平等b. 提出“人民主權說”c. 提出“社會契約論”⑥影響(歷史意義):是一場弘揚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識形態,把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不僅為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而且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提供了理論前提。⑦思想解放與社會進步的關系:思想解放能促進社會進步,社會進步又能進一步解放思想。22、科技:(1)三位科學殿堂的巨匠簡表(科學家)國家 人物 主 要 成 就英國 牛頓(1642—1727) 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闡述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建立經典力學體系——牛頓力學,被稱為“ 現代科學之父”。英國 達爾文1809—1882) 著《物種起源》,確立生物進化說,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的進化論觀點。美國 愛因斯坦(1879—1955) 提出著名的“相對論”(被稱為“現代物理學的泰斗”)。(2)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見上;23、文化:(1)文學藝術的大師簡表(文學家、藝術家):類型 人 物 國家 主要作品 藝術特色文學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巨匠) 俄國 《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 批判現實主義,被譽為“心理描寫大師”;列寧稱他是“俄國革命的鏡子”、“一個天才的藝術家”---地位 。美術 凡·高(1853—1890)(19世紀荷蘭的偉大畫家,表現主義繪畫藝術的奠基者) 荷蘭 《向日葵》 用色彩揭示精神,達到藝術和精神統一(藝術風格),(撲向太陽的畫家、用生命作畫的人—地位)音樂 貝多芬(1770—1827)(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作曲家,古典樂派的終結者和浪漫樂派的開拓者) 德國 《英雄交響曲》是描寫拿破侖的英雄業績(第三),《命運交響曲》是最杰出的(第五)。 用音樂表達他的思想、頑強的意志、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地位----樂壇雄獅。24、上述“大家”的優秀品質(精神):勤奮刻苦、勇于創新、善于思考、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