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連云港市青口鹽場中學2012年中考歷史復習提綱(北師大版)六、世界現代史(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2003年伊拉克戰爭)(五)壟斷資本主義社會------帝國主義九年級(下):第一單元 動蕩與變革1、二月革命:(1)時間:1917年3月(俄歷二月);(2)對象:沙皇專制統治政府(資本主義制度);(3)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4)結果:出現兩個政權并存局面;①工兵蘇維埃;②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權);2、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時間: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領導者:列寧;(3)勝利標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進攻冬宮的炮聲(發射空彈);(4)歷史意義:①是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革命;②它把社會主義理論變為現實.;③使俄國走上實現現代化的獨特之路;④為世界上落后國家的發展樹立了榜樣,對20世紀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5)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的誕生標志:十月革命;(6)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變為實踐的成功事例:俄國十月革命;3、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做的探索:(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①實行的背景:為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打退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反撲;②內容:實行余糧收集制;實行工業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③起止時間:1918—1921年;④作用:幫助蘇維埃政權度過了難關。(2)新經濟政策:①背景: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1921年,列寧領導的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②起止時間:1921—1925年;③特點(“新”的地方):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④內容: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私人與外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恢復自由貿易。⑤效果(作用):促進了蘇俄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鞏固了新生的政權,是列寧建設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大轉變,對小農占優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4、列寧的主要革命活動:(1)1917年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2)1918---1921年為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5、蘇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1)蘇聯的起止時間:1922---1991年(69年);(2)蘇聯啟動工業化進程:①時間:1925年底;②方針:優先發展重工業;(3)蘇聯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時間:1928年;(4)領導人:斯大林;(5)成就:①9000多個企業投入生產,機械制造、航空等工業部門紛紛建立;②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由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強國。(6)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①標志: 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也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建立);②特點: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③主要表現(弊端):經濟方面:片面發展重工業,行政干預,計劃經濟;政治方面:權力高度集中(一人專制),忽視民主法制建設,黨政不分。④對斯大林模式的評價(作用):(積極)斯大林模式使蘇聯躋身于工業化國家行列, 為后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消極、弊端)但是也阻礙了蘇聯的民主與法制建設和經濟持續發展,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6、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巴黎和會:①時間:1919年1月—5月;②目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重新瓜分世界。③參加國:美、英、法、意、日、中等24國,會議操縱國(四巨頭):英 、法 、美、意;④內容:討論一戰后如何處理戰敗國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問題;⑤結果:戰勝國與戰敗國簽定了《凡爾賽和約》等一系列和約,從而構成了重建歐洲、西亞、非洲國際新秩序的“凡爾賽體系”;實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⑥評價:它是戰勝國分贓、妥協的產物。只是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列強的關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沒有消除矛盾,因此不能長久維持下去。⑦關于中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引發了中國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2)《凡爾賽和約》:①時間:1919年6月;②地點:法國巴黎凡爾賽宮;③內容:領土方面: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部分領土劃歸波蘭等國;政治方面:萊茵河東岸50千米以內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捷克的獨立;經濟方面:德國還向協約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軍事方面: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制;殖民地方面:德國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委任統治”(最能說明巴黎和會的性質是瓜分和稱霸世界)。④影響(評價、作用):見上面⑥;(3)華盛頓會議:①時間:1921—1922年;②地點:美國華盛頓;③參加國:美、英、法、意、日、中等九國;④目的(中心議題):協調美日等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⑤內容:討論一戰后如何建立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問題;⑥結果:簽訂《九國公約》;⑦作用: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構成“華盛頓體系”。(4)《九國公約》:①時間:1922年2月;②內容: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保證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對外“門戶開放”; ③實質::保證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控制,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④影響:打擊了日本獨占中國的計劃,實際上是為列強共同掠奪中國提供了條件,中國重新變為列強的半殖民地。(5)“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作用:巴黎和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新秩序;華盛頓會議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列強建立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最終確立了帝國主義戰后世界新秩序。這是一個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隱藏著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6)國際聯盟(國聯):①成立時間:1920年1月;②產生國聯的會議:巴黎和會;③地位:人類社會第一個國際性組織;④宗旨(表面作用):制裁侵略,維護和平;⑤實際作用:成為戰后列強統治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工具。7、經濟危機:(1)時間:1929—1933年;(2)爆發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費能力不足導致生產相對過剩;②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3)首先爆發的國家:美國,然后迅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4)爆發標志:美國紐約股票市場崩潰(金融業);(4)特點:①持續時間特別長;②波及范圍特別廣;③破壞性特別大;(5)影響: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三分之一以上;②國際貿易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③失業人數達到3000萬人以上;④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6)受害最大的國家:美國、德國;(7)為擺脫經濟危機各國選擇的道路:①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改革);②德國、日本、意大利:走上法西斯侵略擴張道路(戰爭)。8、羅斯福新政:(1)時間:1933年;(2)背景: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各國資產階級紛紛尋找出路;(3)目的:為了消除經濟危機,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4)主要內容:①整頓金融業,恢復銀行信用;②整頓工業,制定《全國工業復興法》(新政的中心措施或新政的核心和基礎);③調整農業(縮減農業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維護農業生產);④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⑤進行社會救濟,穩定社會秩序。(5)《全國工業復興法》:①內容(三規定):規定了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水平和工作日時數;規定了工人具有集體談判的權利;規定了資本家必須接受的最高工作時數和應付工資額。②地位:是新政的出發點(防止工人運動);(6)特點(手段):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或開創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先河 (“新”的地方);(7)評價:①新政是美國資本主義的一次自我調節,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先河;②進一步提高了美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壟斷程度,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③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④新政取得了顯著成效,使美國度過了危機,經濟緩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它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8)實質:是一種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9)局限性: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第二單元 全球戰火再起9、法西斯政權建立的標志:(1)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專政(經濟危機前);(2)德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掌握國家政權(也標志二戰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3)日本:1936年,軍部(日本侵略分子,軍國主義者)發動“二二六”兵變,建立法西斯專政(也標志二戰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10、法西斯暴行:(1)德國:①希特勒納粹黨制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實現其法西斯獨裁恐怖統治);②掀起反猶狂潮,制造“水晶之夜”,瘋狂迫害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二戰中共屠殺猶太人600萬)。③1936年干涉西班牙內政,轟炸西班牙人民(《格爾尼卡》)。(2)意大利:①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亞,違反國際公約,用毒氣屠殺埃塞俄比亞數十萬人。②1936年干涉西班牙內政,轟炸西班牙人民(《格爾尼卡》)。(3)日本:①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殺,屠殺戰俘和居民30萬以上;②組建731部隊(哈爾濱),在中國實施細菌戰、化學戰,制造死亡工廠。11、慕尼黑會議(慕尼黑陰謀):(1)時間:1938年9月;(2)參加國:英(張伯倫)、法(達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四國;(3)地點:德國慕尼黑;(4)內容:簽訂《慕尼黑協定》,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①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日內把蘇臺德區等地割給德國;②英法應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新邊界安全給予“國際保證”。(5)實質:縱容德國法西斯的侵略;(6)影響:助長了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氣焰,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7)二戰前,英法對德意實行綏靖政策達到頂峰的標志:簽訂《慕尼黑協定》;(8)英法對德意實行綏靖政策的原因:犧牲小國利益,取得與德意侵略者的妥協,但換來的只是短暫的和平。12、第二次世界大戰:A--起止時間: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B—爆發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C—進程:(1)全面爆發標志: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白色方案);(2)進一步擴大標志(蘇聯衛國戰爭爆發):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襲蘇聯(巴巴羅薩計劃);(3)莫斯科保衛戰:1941年9月,蘇聯取勝,打破了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是德軍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4)二戰達到最大規模標志(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軍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成功代號:虎!虎!虎!);(5)《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①目的:徹底打敗法西斯;②時間:1942年1月1日;③參加國:美中蘇英等26國;④地點:華盛頓;⑤內容:簽字各國保證竭盡全力,互相合作,徹底打敗德、意、日三國軸心及其附庸,決不單獨與敵人停戰或媾和。⑥意義: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6)二戰轉折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1942年7月-1943年2月,蘇聯取勝(也是蘇德戰場和歐洲戰場轉折點)。(7)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開始解體的標志: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8)歐洲第二戰場開辟標志:1944年6月6日,美英軍隊諾曼底登陸(霸王計劃),德軍面臨東西兩面作戰的局面;(9)雅爾塔會議:①時間:1945年2月;②地點:蘇聯的雅爾塔③參加國:蘇(斯大林)、美(羅斯福)、英(丘吉爾);④目的(背景):德國失敗已成定局,為取得反法西斯最后勝利,解決戰后重大問題;⑤內容:a分區占領德國,徹底摧毀軍國主義和納粹制度;b戰后成立聯合國;c蘇聯在結束歐戰的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等。⑥意義(作用):雅爾塔會議對協調盟國戰勝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聯合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0)歐洲戰事結束的標志:1945年4月,蘇聯紅軍發動柏林戰役,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簽字投降;(11)二戰勝利結束的標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廣播講話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字,二戰結束。D----二戰中的三個轉折點:(1)歐洲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2)太平洋戰場---中途島戰役(1942年6月,美日);(3)北非戰場----阿拉曼戰役(1943年5月,美英對意);E---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正義力量的攜手聯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F—性質:是一次世界范圍的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G---影響:(1)是一次世界范圍的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性質);(2)戰爭摧毀了法西斯主義,爭取和平進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3)沉重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4)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大戰期間為戰爭需要所取得的一系列科學技術成果,為戰后的和平事業所利用,為人類進步作出巨大成就;(5)給人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和災難:①歷時6年多,②遍及世界各地,③喪生1億多,④軍費消耗1.1萬億美元,⑤直接物質損失4萬多億美元。H---啟示:(1)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2)遏制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恐怖主義;(3)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繁榮,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4)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珍惜生命。第三單元 兩極下的競爭13、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美蘇爭霸):(1)時間:二戰后;(2)原因:二戰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位居世界第一,稱霸世界的野心膨脹,為了遏制共產主義(以強大的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3)含義: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產主義。(4)揭開“冷戰”序幕的事件(標志):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目的---鼓動美英合作對抗蘇聯);(5)開始的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目的--遏制蘇聯,稱霸世界);(6)本質:遏制共產主義;(7)表現:①政治上:出臺杜魯門主義;②經濟上:實施馬歇爾計劃;③軍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8)冷戰結束的標志:1991年底蘇聯解體,世界朝著“一超多強”的方向發展,目前世界朝著“多級化”方向發展。14、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冷戰時期兩大對立集團):(1)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建立,標志著資本主義陣營的成立;(2)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建立,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成立;(3)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4)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1991年底蘇聯解體;15、二戰后的局部“熱戰”:(1)朝鮮戰爭(抗美援朝):1950—1953年,美國失敗;(2)越南戰爭:1961—1975年,美國失敗;(3)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1979—1989年,蘇聯失敗;16、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1)對外直接投資大大增加;(2)跨國公司飛速發展;(3)資本輸出不斷擴大;。(4)高新技術產業高速發展并成為美國支柱產業。17、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1)戰時的資本積累;(2)政府有效的財政政策;(3)科技的進步。18、戰后歐洲聯合概況(歐共體---歐盟):(1)成立歐共體:①目的:維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國際地位,發展經濟;②時間:1967年三個組織合并組成歐共體(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③作用:促進了西歐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歐洲共同體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2)成立歐盟(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經濟體):①目的:同上;②《歐洲聯盟條約》:1991年,12個歐共體成員國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簽訂,簡稱“馬約”;③時間:1993年,“馬約”生效,西歐國家在歐共體的基礎上成立了歐盟;1999年,歐洲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啟用;④相關政策:各國將逐步使用單一的貨幣——歐元;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國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住;同時,還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等方面步調一致,“對外盡量用一個聲音說話”。⑤作用:同上;⑥歐洲未來目標:朝著經濟政治一體化目標邁進。19、戰后日本的崛起:(1)原因:①二戰后,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政策,進行經濟扶持;②日本政府制定經濟政策,引進國外先進的科技;③日本重視教育,實行貿易立國和科技立國政策。(2)地位: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3)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表現:①改善同中國的關系;②奉行不同于美國的中東政策;③要求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20、20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出現的局面:日本、歐共體、美國三足鼎立的局面。21、二戰后西歐、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共同原因:(1)美國的援助;(2)利用本國有利的經濟發展環境(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重視教育等);(3)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22、赫魯曉夫改革:(1)時間:1953年;(2)內容:①經濟上:把農業作為改革的重點,措施是削減農業稅,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業投資,大規模開墾荒地,種玉米(他的雅號“玉米”);對工業施行“手術”;②政治上:反對個人崇拜,批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平反冤假錯案;(3)評價(作用、影響):改革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23、匈牙利改革:(1)根本原因:照搬照抄蘇聯建設模式,弊端日漸暴露;(2)領導人:卡達爾;(3)內容:強調不應該“奴隸般模仿外國模樣”;①經濟上:把國家的計劃管理和商品生產、市場調節有機結合起來;②政治上:發揚社會主義民主;(4)評價(作用、影響、結果):經濟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有了明顯提高,國家政局穩定,成為“東歐消費者的天堂”。24、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振興:(1)亞洲印度:①獨立時間:1947年;但英國把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②第一任總理:尼赫魯;③獨立后取得的成就:經濟有了長足進展,糧食基本上實現自給;“印度的討飯碗便成了面包籃子”;建立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原子能、生物等科技成就令世人矚目。(2)非洲(“黑暗大陸”現曙光):①1960年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②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瓦解。(3)拉丁美洲:①古巴:1959年推翻親美政府而獨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捍衛國家主權事例);②巴拿馬:1999年從美國手里收回巴拿馬運河的主權(捍衛國家主權事例);③拉美各國為實現政治、經濟獨立進行的努力:實行經濟上的聯合,減少美國控制。成就: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提高,科技進步。第四單元 和平與發展25、戈爾巴喬夫改革:(1)時間:1985年;(2)措施:①經濟上:提出來社會經濟“加速發展戰略”;②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主張由“一黨政治”向“多黨政治”過渡;(3)評價(作用、影響、結果):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沒有收到預期效果,經濟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蘇共的地位和能力被弱化,國家動蕩。26、蘇東劇變(社會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1)蘇聯解體:①時間:1991年12月;②標志:《阿拉木圖宣言》的簽署;③影響:標志著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結束及美蘇冷戰結束。(2)東歐劇變:①時間:1989年下半年—1991年;②表現:各國執政黨(共產黨)垮臺,社會制度發生變化(社會主義—資本主義);(3)原因:①斯大林模式阻礙生產力發展;②戈爾巴喬夫錯誤的改革;③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27、冷戰結束后的世界:(1)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2)當今世界格局:①經濟格局:經濟全球化;②政治格局:朝著“多級化”方向發展;(3)美國干涉他國內政的目的:稱霸世界;(4)威脅當今世界和平的兩大因素: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5)局部戰爭:①中東戰爭:原因:巴以沖突、領土矛盾、宗教矛盾、民族矛盾、西方大國干預;解決方法:談判、對話;但是和平路漫漫;②海灣戰爭: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1年1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打擊伊拉克取勝。經聯合國同意,正義之舉。③科索沃戰爭(非接觸性戰爭):原因: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大國介入;過程:1999年3-6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維護人權”、制止“種族清洗”的旗號,憑借高科技對南聯盟進行空中打擊,進行78天轟炸;影響:造成南聯盟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以及環境破壞。還襲擊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侵犯了中國主權,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北約的這次行動沒有得到聯合國的授權,破壞了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受到國際輿論的廣泛批評。充分顯示了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丑惡嘴臉。北約轟炸的停止,顯示了俄羅斯、中國等國家在阻止美國的霸權行為上的積極有效作用,意味著世界進入政治多極化時代。④伊拉克戰爭:2003年,美國在沒有得到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聯合英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導致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垮臺。也充分顯示了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丑惡嘴臉。上述四次戰爭加劇了世界的動蕩與不安。28、第三次科技革命:(1)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2)標志:以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其中克隆技術尤為引人注目,克隆羊多利)、航空航天技術為代表;,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3)特點:①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技相互滲透,使人類進入到信息時代;③科技滲透性加強;④新的科技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4)重大發明:電子計算機、核技術、航天技術、克隆技術等;(5)影響: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引起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29、經濟全球化:(1)出現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冷戰結束后,國際形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2)形成時間:二戰后(有人說是新航路開辟);(3)表現:①國際資本流動加劇;②全球性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區域性經濟集團(歐盟、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及跨國公司進一步發展;③各國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4)本質: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5)影響(為什么經濟全球化會帶來機遇和挑戰?):①利(機遇):有利于商品和資本的流動,有利于高新技術的擴散和推廣,有利于世界各國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國際分工,開拓國際市場,還可以帶動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實現經濟發展的追趕或超越。②弊(挑戰):由于經濟全球化的“游戲規則”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許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同時,發展中國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常處于不利境地;進一步增加了國際經濟風險(十六字景象:強國主導,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經濟全球化必然給世界各國帶來機遇和挑戰。30、當今全球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1)問題 :戰爭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毒品問題、艾滋病和恐怖主義等問題。(2)解決方法: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保投資 、保護有限資源、加大禁毒和反恐怖的力度、加強國際合作、重視有關的輿論宣傳和落后地區的科教工作等。第五單元 世界現代科技和文化31、第三次科技革命:見上面和下面;32、美國作家德萊賽:《美國的悲劇》1925年出版,描述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正如他說“這本書整個來講是對美國社會制度的一個控訴。”33、《格爾尼卡》:西班牙畫家畢加索創作的大型壁畫,該畫反映了1937年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的轟炸,描繪了戰爭的恐怖、痛苦、受難和獸性,控訴了法西斯屠殺無辜居民的血腥暴行。34、現代音樂與電影的發展(美國):經濟的強大帶來藝術的巨大發展。(1)爵士樂:20世紀初在美國出現,曾經風靡全球,50年代被搖滾樂取代;(2)美國好萊塢:運用高科技拍攝電影,使觀眾感覺到一種“似是而非的真實”和“夢幻中的現實”,因此,好萊塢又叫“夢幻工廠”。確定了美國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的重要地位。著名的有《泰坦尼克號》、《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35、最新科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1)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哺乳動物----克隆羊“多利”誕生。(2)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是前蘇聯的加加林。(3)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美國的阿姆斯特朗。(4)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并順利返回,中國是世界上繼美國、俄羅斯之后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器的國家。“神舟”五號上的中國宇航員是楊利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