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課 法律在我們身邊 第一框 生活需要法律 自主預習 第一目 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新版《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等一批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1.為什么說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 第二目 法治的腳步?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2020年還將繼續審議專利法(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修改)、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長江保護法等法律草案……2020年,中國的法治腳步繼續前行。 2.法律是怎樣產生的? (1)原始社會沒有法律,人類用習慣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些習慣靠人們自覺自愿遵守。 (2)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國家產生之后,統治階級開始有意識地創制法律。 3.法律的本質是什么? (1)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2)法律是用來統治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 (3)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判斷是非曲直、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 4.法治的內涵、要求和地位各是什么? (1)內涵:依法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治理,強調依法治國、法律至上。 (2)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辦事。 (3)地位:①法治是人們共同的生活愿景,②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5.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意義是什么? (1)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已經成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 (2)法治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法治是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易錯·辨析】 觀點:只要不違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離自己的生活很遠。 辨析:觀點錯誤。 生活需要法律不僅僅表現為法律制裁違法犯罪。 我們一生都享有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 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為我們提供了自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知識·遷移】 提示:(1)法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 法治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 (2)人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 如我國的封建社會,用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 探究突破 【情境·掃描】 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20年1月就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指出,2019年,政法戰線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在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創造了良好環境。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要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繼續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著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 【感悟·思考】 1.習近平主席為什么要強調和重視法治? 提示:(1)法治是人們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2)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已經成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 (3)法治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是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2.我國是如何推進法治建設的? 提示:(1)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黨的十九大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確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脈絡·歸納】 【核心·必記】 1.我們的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 2.作為社會關系的調節器,法律不僅服務于人們當下的生活,而且指導著人們未來的生活。 3.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為我們每個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4.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用來統治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也是調整社會關系、判斷是非曲直、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 5.法治是人們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6.法治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是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課堂診斷基礎練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父母隨意打罵兒女,在法律上講這是家庭暴力;父母不可以隨便看兒女的日記,這是尊重他人的隱私權;學生犯錯誤了,教師不可以變相體罰、侮辱學生;買到假冒商品,可以撥打投訴電話12315……這一切都說明( ) ①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②我們的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 ③法律與我們相伴一生 ④法律已經深深地嵌入我們的生活之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每晚7時許,廣場舞愛好者在各個小區空地上揮汗起舞。這邊是《小蘋果》,那邊是《最炫民族風》,各種音樂競賽高音、舞隊噪聲,讓周圍居民苦不堪言。律師認為,在增強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的同時,還需執法部門嚴格執法。這說明 ( ) ①法律離我們很近 ②法律能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 ③法律調節社會關系,為人們生活服務 ④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僅需要依靠道德、親情、友情來協調,還需要法律來調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對法律的理解正確的是 ( ) ①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②是用來統治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 ③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唯一標尺 ④是判斷是非曲直、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對右面漫畫理解正確的是 ( ) ①依法對國家進行治理 ②治理國家只能依靠法治 ③強調依法治國,法律至上 ④強調用人治代替法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甘肅臨夏2020年3月13日確認的境外輸入性病例敏某某、張某某,回國后未按規定如實報備,因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被立案偵查。這 ( ) ①說明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辦事 ②表明法治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正確道路 ③體現了我國堅持實施依法治國的決心 ④證明了任何隱瞞疫情行為都會受到法律制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二、非選擇題(共20分) 6.(10分)(生活情境題)法是一種規范,一種規則。知道規則的人,才會生活。知道法律,就知道允許做的事怎么做,如怎么繼承、怎樣維權、怎樣買賣、怎樣租賃、怎樣贈予;等等。按照法律做事,就能受到法律的保護;不按法律辦事,就得不到法律的保護,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從法律與生活的關系的角度,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理解。 7.(10分)(思維拓展題) 面對社會生活中重霾頻襲、跨界污染、源頭告急等一系列環保難題,我國新環保法歷經四次審議,從立法宗旨到具體條文,都體現出我國依法治污,保障民生的民意。新環保法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環境日,規定公民應當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保義務,還確保了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新環保法加大懲治力度,對違法排放污染物等行為“按日計罰”。 (1)閱讀材料,結合本課所學有關知識,談談上述材料給了你哪些啟示。(6分) (2)生活中,你準備怎樣踐行新環保法,為建設法治中國作貢獻?(4分) 課堂診斷基礎練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父母隨意打罵兒女,在法律上講這是家庭暴力;父母不可以隨便看兒女的日記,這是尊重他人的隱私權;學生犯錯誤了,教師不可以變相體罰、侮辱學生;買到假冒商品,可以撥打投訴電話12315……這一切都說明 ( B ) ①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②我們的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 ③法律與我們相伴一生 ④法律已經深深地嵌入我們的生活之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每晚7時許,廣場舞愛好者在各個小區空地上揮汗起舞。這邊是《小蘋果》,那邊是《最炫民族風》,各種音樂競賽高音、舞隊噪聲,讓周圍居民苦不堪言。律師認為,在增強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的同時,還需執法部門嚴格執法。這說明 ( C ) ①法律離我們很近 ②法律能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 ③法律調節社會關系,為人們生活服務 ④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僅需要依靠道德、親情、友情來協調,還需要法律來調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對法律的理解正確的是 ( D ) ①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②是用來統治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 ③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唯一標尺 ④是判斷是非曲直、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對右面漫畫理解正確的是 ( D ) ①依法對國家進行治理 ②治理國家只能依靠法治 ③強調依法治國,法律至上 ④強調用人治代替法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甘肅臨夏2020年3月13日確認的境外輸入性病例敏某某、張某某,回國后未按規定如實報備,因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被立案偵查。這 ( D ) ①說明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辦事 ②表明法治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正確道路 ③體現了我國堅持實施依法治國的決心 ④證明了任何隱瞞疫情行為都會受到法律制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二、非選擇題(共20分) 6.(10分)(生活情境題)法是一種規范,一種規則。知道規則的人,才會生活。知道法律,就知道允許做的事怎么做,如怎么繼承、怎樣維權、怎樣買賣、怎樣租賃、怎樣贈予;等等。按照法律做事,就能受到法律的保護;不按法律辦事,就得不到法律的保護,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從法律與生活的關系的角度,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理解。 答:法律對生活加以規范和調整。我們的生活與法律密不可分;法律通過調整社會關系,不僅服務于人們當下的生活,而且指導著人們的未來生活;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為我們每個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7.(10分)(思維拓展題) 面對社會生活中重霾頻襲、跨界污染、源頭告急等一系列環保難題,我國新環保法歷經四次審議,從立法宗旨到具體條文,都體現出我國依法治污,保障民生的民意。新環保法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環境日,規定公民應當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保義務,還確保了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新環保法加大懲治力度,對違法排放污染物等行為“按日計罰”。 (1)閱讀材料,結合本課所學有關知識,談談上述材料給了你哪些啟示。(6分) 答:①生活需要法律。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為每個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②法律是用來管理社會的工具,是調整社會關系、判斷是非曲直、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 ③新環保法的實施體現了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對環境問題進行治理。 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已經成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 ⑤法治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是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2)生活中,你準備怎樣踐行新環保法,為建設法治中國作貢獻?(4分) 答:示例:正確行使新環保法規定的各項權利,同時積極履行新環保法規定的各項義務;服從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辦事;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等。 -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