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 學案教學過程第一步:從“乞丐有尊嚴嗎”說起(2分鐘)1、(事件背景介紹:廣州白云機場有一乞丐在行乞時,有一個乘客鄙夷的將施舍的錢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臉上,該乞丐不滿這種施舍態度,認為有傷他的自尊,他說:寧可餓死、凍死也不需要這種施舍。)根據這件事,請學生發表評論 【目標一】:1.人格尊嚴不可辱(10分鐘) ☆學生閱讀34-----35頁的正文部分,體會我們每個人都有人格和尊嚴,并完成下列任務: ⑴什么是人格尊嚴權? 案例【人跪狗事件】2011年1月9日中午,江蘇省蘇州市兩名年輕男子駕駛著一輛面包車經過62幢樓前,碰巧一條寵物狗竄了出來被撞死。狗的主人情緒激動,要求兩名男子立即賠償5000元錢;如果沒有錢,就給死狗跪上1小時賠罪。面包車上的兩名男子選擇下跪,一跪便是1小時。兩男子下跪后,有好心居民上前勸阻,兩名男子說“時間沒到”,不肯起身。1個多小時后,狗的主人抱走了小狗尸體,兩名男子被人扶起來,一言不發地離開。 (你如何看待這件事?)⑵人格尊嚴權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 根據以上知識點的理解,請同學們分析34頁“小光的事例”,要結合35頁的相關鏈接來分析。 【目標二】:2.維護名譽是我們的權利(21分鐘) ☆、學生閱讀35頁“銀行信用審查制度”的事例, 想一想:好的名譽對我們有什么好處? ☆、師:請同學們閱讀35----36頁的內容,完成下列任務 ⑴給名譽下個定義 ⑵良好名譽對個人有什么作用 ☆、學生閱讀36頁的“大江的事例”和正文部分,想一想: §品行優良者就一定會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嗎? §面對不公正的評價你該怎么辦? §討論37頁的活動,你怎么看?§良好名譽首先取決于什么? §侵害名譽的行為有什么危害? 知識鏈接:古語有云“士可殺不可辱”,人格尊嚴不能簡單解釋為面子,它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自尊心,一種價值觀,一種責任感,是一種不依附于他人的奮斗精神。沒有財富,可以用雙手和智慧創造,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了人格尊嚴,那就什么也沒有了。越是處于困境,越要“挺起你的胸膛”,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幫助 ☆、學生閱讀38頁的第一段,找出并理解下列問題: (3)什么是名譽權? (4)維護名譽權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學生閱讀最后一段正文,完成下列任務: (5)侵犯公民名譽權的具體行為及危害分別是什么? §討論“給小立起外號的事例”,說說自己的認識。 (6)當公民的名譽權受到非法侵害時,應該怎樣做? §討論“小華的案例”,說說如果你是法官,會做出怎樣的判決? 【隨堂反饋】(7分鐘) 1.某校八年級(2)班40元愛心捐款丟失后,班主任老師采用海選的方式,在班內發紙條,讓學生寫出偷錢人的姓名。班主任老師根據學生的投票,認定××同學為“小偷”。班主任老師的做法( ) A.是正確的,因為這樣發揚了民主 B.是錯誤的,因為這樣做嚴重觸犯了國家的刑法 C.是正確的,因為這樣做可以追回丟失的捐款 D.是錯誤的,因為這樣做侵犯了學生的人格尊嚴權 2.我國法律保護公民的名譽權不受侵害,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侮辱或誹謗他人。下列行為屬于誹謗行為的有( ) A. 公然謾罵他人 B. 捏造事實中傷他人 C. 大庭廣眾之下諷刺、挖苦他人 D. 往他人身上潑臟物 3.一名婦女在某超市偷化妝品被超市保安抓獲,并被掛上“我無恥,我是小偷”的牌子當街示眾。超市讓小偷掛牌示眾的行為( ) A.正確,是維護超市合法權益的必要手段 B.正確,這樣才能達到“天下無賊” C.錯誤,涉嫌侮辱人格 D.錯誤,因為小偷并不是罪犯 4.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看重自己名譽的民族,良好名譽首先取決于( ) A.他人的高度評價 B.個人的良好表現 C.父母的社會地位 D.個人的專業方向 5.某校學生韋某懷疑同桌劉某偷了自己的手表,于是在校內逢人就說劉某是小偷,以后對他要防著點。后經查實,韋某的手表是校外人員偷的,韋某的行為侵犯了劉某的( ) A.名譽權B.人身自由權C.生命健康權D.榮譽權 6.材料:李某和馮某是門對門的鄰居,平時兩人關系不太和睦。李某為了報復,捏造事實并張貼大字報,致使馮某名譽受損。據此,馮某把李某告上法院,法院一審判決李某向馮某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費。 (1)上述材料中公民的什么權利受到侵害? (2)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教學目標:1.了解人格尊嚴權的內容;明確法律保護公民的名譽權,珍惜自己的名譽;提高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和他人人格尊嚴權的能力。加強法制觀念,增強依法維權意識。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人人享有尊嚴權,法律維護我們的名譽權難點:我們享有法律規定的名譽權的同時要履行維護他人名譽權的義務。課前預習:⑴什么是人格尊嚴?人格尊嚴權的具體內容有哪些?⑵什么是名譽?良好名譽對個人有什么作用 你認為良好名譽首先取決于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