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年中考道德與法治“國情板塊”知識匯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年中考道德與法治“國情板塊”知識匯編

資源簡介

2021年中考道德與法治“?國情板塊”知識匯編
國情板塊
一、富強與創新篇
1、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是我國的執政黨,在我國黨領導一切。
2、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華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4、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5、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6、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改革開放的標志。
7、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8、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9、改革開放是決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10、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源泉,強大動力。
11、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
12、改革開放極大的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
1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項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根本原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主要原因: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③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⑤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14、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15、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6、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17、我國現階段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總體小康。
18、我國的經濟發展還面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等現實挑戰。
19、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項重要要求。
20、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21、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22、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23、共同富裕不是同時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24、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5、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
26、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進民生福祉。
27、改革創新精神的內涵:與時俱進、銳意進取、勤于探索、勇于實踐。
28、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29、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
30、創新是一種生活方式。
31、創新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32、創新讓生活變得更加便捷、舒適和豐富多彩。
33、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34、創新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
35、科技創新能力已經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36、創新是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適應和引導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需要。
37、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富強。
38、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時代需要弘揚創新精神。
39、創新的目的是增進人類福祉,讓生活更美好。
40、國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創新引擎,釋放更多創新活力。
41、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落實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戰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的治理格局和協同機制;大力弘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
42、企業是創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創新能力是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術不是別人賜予的。
43、中學生如何培養創新能力:(1)思想上:①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②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③增強社會責任感。(2)行動上:①培養興趣和好奇心,拓寬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②敢于質疑,善于質疑;③從身邊小事做起,善于動手實踐,積極參加科技小制作、小發明活動;④發揚艱苦奮斗精神。
44、科技成就:我國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45、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
46、創新的時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又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就是尊重創造、保護創新。
二、民主與法治篇
1、建設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全體中華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
2、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就是人民當家做主。(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
3、民主在價值上要求大多數人當家作主,民主價值的實現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4、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一種新型的民主,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5、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有效的民主。
6、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繁榮富強。
7、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8、法治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是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9、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通過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10、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堅持德治與法治并舉,二者相得益彰。
11、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
12、我國實行人民民主,既發展選舉民主,又發展協商民主。
13、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14、公民依照法律法規,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現民主權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15、公民參與是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項權利。
16、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17、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參與民主生活是提高主人翁意識的表現。
18、公民參與民主生活的方式:民主選舉(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等額選舉與差額選舉)、民主決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咨詢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民主監督。
19、民主監督①有利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②有利于克服官僚主義,防止濫用權力,預防腐敗。(國家機關)
20、民主監督①有利于維護公民合法權益,②有利于增強公民參與意識,激發公民參與熱情。(公民)
21、參與民主生活需要國家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
22、參與民主生活需要公民樹立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以理性、工正、客觀的態度全面、深刻、辯證地看問題,立場正確、邏輯清晰的表達觀點和意見。
23、民主是公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關系到一個國家和社會民主生活的質量和水平。
24、公民增強民主意識有利于提高公民個人素養,有利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也是社會主義制度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25、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26、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實行善治。
27、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28、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9、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30、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31、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2、建設法治中國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33、政府的權力來自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的工作要對人民負責,為人民謀利益。
34、黨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
35、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準則。
36、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37、政府必須依法行政,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38、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行政權。
39、建設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防范行政權力的濫用,維護廣大人民的合法權益,提高政府公信力,從而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進程。
40、建設法治政府要求公民要積極參與,獻計獻策,主動監督,促進政府依法行政。
41、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
42、科學立法,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
43、嚴格執法,使每一部法律都得到嚴格執行。
44、公正司法,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
45、全民守法,使每一個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46、厲行法治使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
47、厲行法治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48、厲行法治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
49、建設法治中國,要把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
三、文明與家園篇
中華文化
中華美德
中華精神
中華價值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是民族的根,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4、中華文化具有應對挑戰、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5、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傳的民族智慧,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中華傳統美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
6、中華傳統美德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成為一種文化基因。
7、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興國之魂),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核心和靈魂。
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是維系我國各族人民世代團結奮斗的牢固精神紐帶,是實現中國夢的不竭精神動力。
8、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表現,具有鮮明的先進性和時代性。
9、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引領。
美麗中國
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
1、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2、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國情;人口基數大,人口素質偏低,是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
3、人口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和首要問題,人口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
4、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的問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必須長期堅持。
5、生育政策要隨著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不斷完善。全面實施二孩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6、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總體資源緊缺。我國面臨的資源形勢非常嚴峻。
7、我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類污染呈高發態勢,成為民生之痛、民生之患.
8、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非常突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制約、環境問題,其實質就是發展問題。
9、堅持綠色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10、環境就是民生,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堅持綠色惠民,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1、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
12、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文明,是人類的共識,也是時代的選擇。
13、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4、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的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15、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
16、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意識,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17、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
18、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法治保障。
19、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
20、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四、和諧與夢想篇
民族團結
共同繁榮
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2、在處理民族關系上,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尊重歷史、合乎國情、順應民心的必然選擇。
4、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
國家統一
一國兩制
1、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2、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3、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4、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圣領土的一部分,國家的領土和主權不容分割。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
5、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于一個中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動搖。
6、“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澳門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港澳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7、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
8、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
9、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精神紐帶。
中國夢
自信人
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
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2、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指導思想。
3、在新世紀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4、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是中國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
五、命運共同體篇
1、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發展、緊密聯系的世界。世界的變化既給國家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產和消費都在不斷融入全球經濟,既受全球經濟的影響,也影響著全球經濟。
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是風險和危機跨國傳遞。
3、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
世界多極化使多種國際力量既相互依存有相互制約。這有利于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世界和平發展。
一些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國際地位、國家影響力不斷增強,推動世界多極化發展。
國家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其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國際競爭需要各方共同遵循一定的國際規則,中國正以開放的態度積極參與全球規則的制定。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關系,中國積極倡導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不懈努力。
4、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恐怖主義日益成為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因素。驅散戰爭的陰影、維護世界和平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消除貧困,建設和平、公正、包容的社會,是當今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發展課題。
人類社會對于消除貧困、促進發展的追求沒有止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設立了遞進式的減貧目標。
世界各國積極行動,為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改善教育和醫療衛生條件,促進可持續發展共同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5、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采取共同行動,承擔共同責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該成為各國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必然選擇。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推動各國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和諧世界。
由中國首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各國采取一致行動,各國人民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同擔當。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六、世界中國篇
1、中國是一個和平、合作、負責任的大國,面對區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機與難題,中國不推諉、不逃避、不依賴他人,積極主動地承擔相應的責任。
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影響力不斷提高,一個和平、合作、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已經為世界所公認。
2、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在短時間內實現本國經濟快速發展,讓七億人口擺脫貧困,是對世界經濟做出的重大貢獻。
3、中國努力提高自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致力于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4、中國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為全球治理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5、中國廣泛參與全球治理,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擔當展現了大國風范,顯示了中國智慧。
6、中國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更好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既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
7、中國正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國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和穩定器。
8、中國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在經濟合作、全球治理等多個領域發揮的引領作用越來越大。中國是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
9、中國秉承“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
10、中國堅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致力于推動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
11、中國關于國際全球治理體系的探索和實踐,得到廣泛認同,將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12、受全球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中國經濟面臨著一定的下行壓力和不少困難。
中國傳統制造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轉型升級。
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給中國“走出去”發展戰略帶來了挑戰。
13、促進發展,要把提升質量放在首位;促進發展,要積極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發展,要以更加開放的態度積極參與全球規則的制定。
14、中國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一直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各國國家。
中國的發展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更充足的資本、更豐富的產品、更寶貴的契機。中國與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共享發展成果。
七、文化交流篇
1、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姹紫嫣紅、生機盎然的世界文化大花園。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滿活力的表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文化的多樣性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姿。
文化多樣性是實現文化創新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不同特質的文化相互交融,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發新的活力。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獨特的,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經驗和智慧。
面對多樣的文化,各國要用開放與包容的心態,學習和借鑒優秀外來文化,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
中華文化在交流互鑒中發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我們要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堅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
對其他文明的學習,我們不能只滿足于欣賞物件的精美,更應該領略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
八、國家制度篇
經濟制度
1、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2、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3、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
4、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文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5、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國家毫不動搖的鞏固和發展國有經濟。
6、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體現共同富裕原則。國家鼓勵、指導和幫助集體經濟發展。
7、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8、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對于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和保障國家安全等,具有關鍵作用。
9、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對于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積累和實現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
10、非公有制經濟在支撐經濟增長、增加稅收、擴大就業、促進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通過民主選舉選出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
(3)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
(5)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這些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各自的職權,并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受人民代表大會監督。
(6)人大代表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7)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8)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是領導一切的。
(9)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10)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堅持中國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
(11)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夏| 郑州市| 常州市| 崇信县| 兴山县| 镇远县| 镇宁| 长武县| 泸西县| 洞口县| 昌平区| 盐池县| 明光市| 永平县| 阿拉善左旗| 泰顺县| 中江县| 辽中县| 大邑县| 南投市| 彰化市| 卓资县| 启东市| 休宁县| 梅河口市| 平顶山市| 永春县| 大安市| 福海县| 贵定县| 蕉岭县| 兴城市| 荥经县| 峨山| 石城县| 罗定市| 兴业县| 泰安市| 利辛县| 赞皇县| 博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