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夠描述細菌的形態特征、基本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特點。 ②總結出細菌的分布廣泛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圖片,了解細菌的形態特征和結構特點,并進一步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②嘗試制作細菌模型,發展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了解細菌發現史,認同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密切相關。 ②養成勤洗手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及生殖特點。 教學難點:細菌的結構和營養方式。 三、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導學案,收集有關列文虎克,巴斯德的事跡資料及微生物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資料,準備細菌模型的制作原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方法 教法:談話討論 啟發引導 歸納總結 學法: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資料查詢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從生活體驗入手,提出問題,并投影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積極思考 鞏固知識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預習導學 詢問學生關于課前完成的預習導學情況,如有疑難請及時提出。 小組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處理自己不能課前獨立完成的內容,培養合作意識。 自 主 學 習, 合 作 探 究 自 主 學 習, 合 作 探 究 自 主 學 習, 合 作 探 究 自學指導一:細菌的發現 1.和同學講一講細菌被發現的故事。 2.腐敗肉湯中大量的細菌是怎樣產生的? 3.讀了故事,你對科學發現的過程有什么新認識? 靈動思考,質疑經典實驗 自學指導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閱讀課本,回答些列問題: 1、觀察課本中電鏡下的幾種細菌形態圖,細菌有哪幾種形態? 2、觀察細菌的結構示意圖,思考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3、試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 請2名學生說一下自己解決了哪個問題,哪個問題存在疑惑,不能自己解決。 針對有疑惑的第2,3題,教師進行點撥,出示資料二。 出示正確的細菌、動物、植物結構圖。 小組討論問題“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與動植物細胞相比較有什么異同點?” 再次出示三幅圖,請學生觀察“葉綠體”,提示學生“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自學指導三:細菌的生殖 出示“分裂生殖”動畫。 技能訓練:假設你手上此刻有100個細菌,細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計算,在沒有洗手的情況下,4小時后你手上的細菌的數目是多少? 閱讀課本P85第二段,思考: 1,芽孢是怎么形成的? 2,形成芽孢有什么意義? 3,芽孢是細菌的生殖細胞嗎? 小組討論:為什么細菌分布這么廣泛? 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 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 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為各種媒介攜帶。 結合課本,導學案,小組內討論完成學習任務一。 我有疑問,我的問題是……… 學生5min時間自學,獨立解決這三個問題。 展示自學成果 完成學案中細菌結構示意圖,動物和植物的結構示意圖。 同桌相互訂正。 訂正答案 歸納整理,小組討論 得出“細菌是原核生物”的結論。 觀察,思考,分析 得出“細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的結論。 觀看,思考,試描述細菌的生殖方式。 思考,計算,交流。 自學,思考,填學案,得出結論。 合作,討論。 學生主動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學生認同科學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密切相關的,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科學的態度。 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通過學生的問題老師可以清楚的捕捉到學情。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會得到鍛煉,自學思路會更清晰。 填圖,動手和動腦相結合,有利于知識點的強化。 同伴互助,二次強化。 三次強化。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啟發學生,應用生物學觀點解決問題。 直觀感受,培養語言描述能力 用數字說話,學生會自己感慨勤洗手的必要性。 動腦,動手相結合。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歸 納 總 結 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生殖方式等各知識點。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畫知識樹,語言交流,拼貼圖片,制作細菌模型等) 形成知識體系。 盤點收獲 提出問題:談談你今天的收獲或體會?除書本上的知識外,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微生物學的最新成就? 你還有什么困惑? 填寫導學案 展示資料 整合知識、提升認識。 達標檢測 獨立完成教學案中的問題。 學生練習 強化訓練,當堂測試。 板書設計 生殖方式 ¦ 發現-細菌-形態 ¦ 營養方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