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德國統一 這是一個神奇的國家,他曾經孕育了馬克思、愛因斯坦、貝多芬、歌德、西門子、寶馬、保時捷、阿迪達斯、勃蘭登堡門等知名人物和品牌,直到今天他仍然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以其工作態度的嚴謹和產品的高科技含量聞名于世。但他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發源地,以驚人的破壞力,傷害了世界,也傷害了自己。對于他,我們常習慣于八個字評價:“半是天使,半是魔鬼”。 是什么造成了德意志的深沉、偉大與悲劇?今天讓我們回溯歷史,去感受德意志民族的深沉,去體驗這個民族的精神,去追尋這個民族偉大與悲劇共存的歷史源頭。 德國統一 資料1:1835-1845年,普魯士大多數鐵軌是進口的,到19世紀50年代,大多數鐵軌都是德意志制造的。 資料2 :1839年德意志制造了第一臺機車,到十九世紀中葉,德意志大多數邦國都發展了機車制造業。 資料3:鐵路建設的發展也加速了煉鐵工業的技術進步。普魯士生鐵產量1851年為14.8萬噸,1860年為39.5萬噸,1866年為80.4萬噸。 統 一 背 景 統一前,在工業革命浪潮的席卷下德國的經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 經濟 資料:1648年,歐洲各國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德意志分裂為314個大大小小的邦國,邦國各自為政,中央權力幾乎不存在,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名存實亡。1806年,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在拿破侖軍隊的入侵下解體。1814年,拿破侖被歐洲各國組成的反法同盟擊敗后,在英國和俄國主導下,由38個邦國組成的“德意志邦聯”成立了,但各邦國在政治上、外交上都有獨立性,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統 一 背 景 政治 長期分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國家 1830年歌德 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里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里是普魯士。德意志在哪里?這個歷史性的問題,拷問著每一個德意志人的心靈。 一、統一的歷史條件 由于政治上長期分裂,人民渴望統一 “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這樣一個國家!” ——席勒(1759-1809) 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嚴重阻礙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 ?幣制、度量衡混亂 ?邦國間設立重重關卡,課以重稅 ④各自為政 沒有一個強大的政權做后盾去進行海外殖民擴張 國內 國外 爭奪海外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統 一 條 件 國 家 分 裂 后 果 統 一 大 勢 所 趨 根本原因 不 利 從柏林去瑞士必須經過十個國家,兌換十次貨幣,辦理十次過境手續,繳納的關稅超過我所運貨物的價值。 德國統一道路的選擇 1848年夏,德意志各邦代表在法蘭克福開會,討論統一問題 1849年春,會議通過了一部德意志帝國憲法。 (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并打算 推薦一個邦的君主為統一的德意志的皇帝。) 選誰好呢 一紙空文 所以顯然通過議會和民主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道路,在德意志行不通。 道 路 選 擇 普魯士 VS 奧地利 多民族國家 民族矛盾激烈 精力:處理國內復雜的民族問題 日耳曼民族 國內局勢平穩 精力:發展經濟;軍事改革;軍火工業 統 一 過 程 “德意志所矚目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威力......普魯士必須保持它的威力,等待有利時機,這種時機已被錯過好幾次了......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錯誤——而是要用鐵和血。” 鐵血宰相 俾斯麥 鐵血政策 德意志的統一是自上而下,以普魯士王室為主導,通過俾斯麥的“鐵血政策”而完成的,同時作戰對象是奧地利、法蘭西這樣的王國,因此稱王朝戰爭。 1864年普奧對丹麥戰爭 1870年普法戰爭 1866年普奧戰爭 統 一 過 程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最終實現了德意志統一。 在這幅圖畫中,畫家將俾斯麥置于畫面的中心,并配上白色的衣服,使他成為畫面的真正主角。 材料一:在1871年統一后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產量躍居歐洲第一;化工產品總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國的工業總量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 材料二:“當會議桌上發生爭論時,德意志帝國的軍官們總是在開口前把一把左輪手槍擺在桌面上。 統 一 影 響 從上述材料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材料三:《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皇帝是帝國元首,掌握最高權力,統率帝國軍隊,可以召集和解散議會。首相是政府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但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對政府沒有任何行政監督權,惟一對政府起壓力作用的就是批準預算。 不利: 有利: 結束分裂 統一的市場 打敗法國,得到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資本 阿爾薩斯、洛林的礦藏 資源 打敗法國,奧地利,改變歐洲國際格局 成為新興的強國 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完成統一,保留了君主政體,強化了軍國主義傳統,使德國成為歐洲最富侵略性的國家,德國逐漸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統 一 影 響 課堂小結 背景 德國統一 19世紀中葉,德意志的四分五裂嚴重阻礙了其經濟發展 普魯士成為德意志統一的領導力量 過程 對丹麥戰爭(1864) 普奧戰爭(1866) 普法戰爭(1870) 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 影響 積極: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躍為世界強國。 消極:奠定了德國軍國主義傳統。 1、統一的德意志帝國誕生于( ) A、1870年 B.1871年 C.1872年 D.1873年 2、推動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根本動力是( ) A、強有力的人物領導統一 B.“鐵血政策”的力量 C.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D.強大的軍事力量 B C 3.俾斯麥領導的三次“王朝戰爭”包括: A.普丹戰爭 B.普俄戰爭 C.普奧戰爭 D.普法戰爭 E.普英戰爭 4.有人說 19世紀德意志的統一實質上是一場對諸侯君主專制的革命?。這主要是指統一? A. 是德國走上民主政治道路 B. 結束德國的封建割據 C.消滅了德意志境內所有的諸侯 D. 宣告了君主制度的結束 資料: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從19世紀中期就已經開始,德意志統一前夕,適齡兒童入學率超過90%。戰勝法國并俘虜了法國皇帝的元帥毛琦曾經說過:“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 觀點一:德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強國,主要依靠武力 觀點二:普魯士對教育的重視,才是德國強盛的主要原因。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試評析這兩個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