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植物與土壤知識點第1節土壤的成分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1、生活在土壤中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細菌、真菌)等稱為土壤生物。2、土壤生物的分布受環境特點的影響。3、土壤環境特點主要是指:土壤的溫度,疏松程度、溫度、光照和植物生長狀況。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土壤中有水分、空氣、有機物、無機鹽等物質。1、土壤中含有空氣、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壤,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記錄向兩個燒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的水有_________毫升;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的水有_________毫升。當向盛有土壤的燒杯內加水時,會看到土壤塊表面產生了許多氣泡,這是因為土壤里含有空氣。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浸沒時加入的水量不同的原因是鐵塊內部沒有空氣以上測量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是采用什么方法?替換法2、土壤中含有水分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如圖4-4所示。觀察試管壁上有沒有水珠?有水珠。實驗說明土壤里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水。3、思考與討論給你1只坩堝、1把刻度尺、1只酒精燈和1臺精確度足夠的天平,你有辦法測量土壤中水分所占的體積分數嗎?幾何體狀土壤樣本→測出體積及質量搗碎放在坩堝內加熱→水分充分散失測質量水分質量換算成體積→計算出水分的體積分數這樣的實驗數據是否準確?如果加熱時間不夠長,水分散失不充分會怎樣?如果長時間加熱,部分有機物被分解,又會怎樣?任何測量的準確度,因為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總是具有局限性的,但并不妨害測量的科學價值。4、土壤中含有有機物取經充分干燥的土壤50~100克,先用天平稱得其質量為_____克,然后把它們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你觀察到的現象是:有機物碳化分解等燃燒現象。充分干燥:可采用長時間日曬或恒溫箱烘烤細密鐵絲網:孔徑要小,以免土壤顆粒漏掉2、待土壤冷卻后,再用天平稱得其質量為_____克。你認為土壤質量發生變化的原因是有機物燃燒生成CO2。5、思考與討論用天平稱取剛挖出來的土壤50克,并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段時間停止加熱,待冷卻稱其質量為45.2克。你認為能否得出“土壤中含有的有機物質量為4.8克”的結論?(土壤沒有通過鐵絲網流失)。如果不能,那么應如何改進上述實驗?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剛挖出的土壤未經干燥處理,含有較多的水分,所以土壤減小的質量中含有部分水的質量。應該讓土壤充分干燥:可采用長時間日曬或恒溫箱烘烤的方法進行。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腐殖質: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儲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6、土壤中還有無機鹽。取新鮮的土壤樣品50~100克,放入大燒杯中向大燒杯中倒入足量的蒸餾水。先用玻璃棒充分攪拌一會兒,再靜置一段時間讓土壤固體顆粒沉淀下來。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取出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收集濾液,如圖4-6甲所示。然后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如圖4-6乙所示。當水分蒸發完后,蒸發皿上有無出現殘留物?有殘留物出現四、從巖石到土壤最初,地球外層的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一)巖石從大到小的過程巖石→石塊→石礫→砂粒1、巖石風化作用風化作用是指巖石不斷碎裂的過程。風化的結果就是大塊巖石不斷地變成細小的礦物質顆粒。2、風化作用的因素A、物理因素①風力②流水③溫度劇變B、化學因素化學物質的溶蝕作用C、生物因素植物的根、地衣植物對巖石作用,使巖石碎裂。(二)有機物在巖石顆粒的積累過程植物和動物的尸體和排泄物積累在巖石顆粒間,是土壤腐殖質和有機物的重要來源。(三)土壤的形成巖石就是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了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巖石從大變小),最后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有機物積累)才形成了土壤。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時間并經多種因素(物理、化學、生物等)共同作用的復雜過程。這個過程今天仍在不斷地繼續著。第2節各種各樣的土壤一、土壤中的結構和類型土壤主要是由礦物質、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以及多種生物組成的1、土壤顆粒的分類土壤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構成的(占固體95%),按顆粒大小分為砂粒,粉砂粒,黏粒2、土壤的結構土壤各成分之間相互影響,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結構。土壤中成分比例變化、土壤中礦物質顆粒大小會導致土壤的結構發生變化。3、土壤的類型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根據它們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將土壤分為三種。土壤名稱土壤質地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黏土類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二、土壤的性狀1、土壤黏性黏土類土壤黏性最強,砂土類土壤黏性最滲水性最。2、土壤滲水性砂土類土壤滲水性最強,黏土類土壤滲水性最滲水性最3、土壤保水性透水性強,保水性差。透水性弱,保水性好。4、土壤通氣性土壤通氣性與土壤顆粒的空隙大小有關。空隙越大,通氣性越好。5、土壤性狀之間的聯系黏性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較大,比較疏松,水易滲入或流出,通氣性能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較差。6、三類土壤的性狀土壤名稱性狀砂土類土壤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保水保肥性差黏土類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差。壤土類土壤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三、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1、壤土類土壤適于大部分植物生長2、為什么壤土類土壤有適合植物生長的性狀呢?壤土類土壤的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物等組成比例合理。黏性適度。3、砂土類土壤各成分體積分數:空氣35%,水15%,礦物質45~49%,有機物1~5%。黏土類土壤各成分體積分數:空氣15%,水35%,礦物質45~49%,有機物1~5%。壤土類土壤各成分體積分數:空氣25%,水25%,礦物質45~49%,有機物1~5%。砂土類土壤組成黏土類土壤組成第3節植物的根與物質吸收(一)根的形態類型1、植物的根有主根、側根、不定根三類。主根:有胚根發育而來的根。側根:在主根上依次長出的根。不定根:是植物的莖或葉上長出的根。2.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3、根系類型:根系類型直根系須根系根的組成主根、側根不定根根的形態常見植物大豆,花生等大多數雙子葉植物蔥,小麥等大多數單子葉植物(二)根的功能1、固定:植物的根十分發達,生長范圍比枝葉大,對植物起到固定作用。2、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等營養物質,是通過根吸收而進入植物體體內的。(三)根的吸水和失水1、根吸水失水的部位活動:(1)培育小麥種子,直到它們長出較長的根。(2)選取4株生長旺盛、帶有綠葉和根系的幼苗,隨機分為A、B兩組。將A組的2株小麥植株所有根的前端剪去3~5毫米(即根尖),并在切口處涂上石蠟,B組不做處理。(3)將2組小麥幼苗分別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觀察其生長情況。(4)A組幼苗開始出現萎蔫現象。①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探究根的吸水部位②“剪去根的前端”基于的假設是根的吸水部位可能在根的前端(根尖)③“涂上石蠟”的目的是防止根的根部吸水實驗結論: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思考與討論:(1)以上證明“根的吸水部位”的實驗中,選取材料要注意哪些?必須以同種植物作為實驗對象;生長越旺盛,實驗反差就越大,“萎蔫”現象容易觀察到。(2)在農業生產中,移植作物幼苗時為什么要帶土移植?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帶土移植可以減少對幼嫩的根尖的損傷,并使根尖在適應“新環境”以前,仍可以從被夾帶的土壤中獲取水分和營養物質。以提高移植的成活率。2、根尖的結構A.根尖位置:指根的頂端至著生根毛的一小段(長約5mm),是根生長、分化、吸收養料最活躍的部位。B.根尖結構:(1)根冠(2)分生區(3)伸長區(4)根毛區C.根尖結構的細胞特點及主要作用根尖結構細胞結構特點主要作用根冠細胞壁薄,外層細胞排列疏松,內部細胞小,排列緊密。保護作用分生區細胞壁薄,細胞核較大,細胞質濃,沒有液泡,細胞排列緊密,細胞具分裂能力。分生作用,大部分成為伸長區細胞。伸長區停止分裂,體積增大變長,能較快生長。使根伸長,伸向土壤深處。根毛區細胞停止分裂生長至成熟,分化為各種組織,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長度的根毛。根尖吸水、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具吸收作用。3、根毛細胞吸水失水根毛細胞的細胞壁極薄,液泡較大,內含豐富細胞液。當根毛穿過土顆粒的空隙時,與土壤顆粒緊密地黏附在一起,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活動(1)選取4株生長旺盛的同種植物(如白菜等)幼苗,隨機分成2組。(2)將兩組植物的根部洗凈,分別放入盛有清水和濃鹽水的2只錐形瓶中。(3)過20~40分鐘后觀察2組植物,加以比較,并做好觀察記錄。實驗結論:在清水中的植物正常生長,在濃鹽水中的植物葉片萎蔫。4、根毛細胞吸水失水的條件A.吸水:細胞液的濃度>土壤溶液的濃度一般情況下,根毛細胞的細胞液溶質的質量分數總是大于土壤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于是,根毛細胞吸收土壤里的水分。B.失水:細胞液的濃度<土壤溶液的濃度若土壤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大于根毛細胞液溶質的質量分數時,根毛細胞就會失水。(1)思考與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可以用植物吸失水原理來解釋?把青菜根浸在清水中可以適當保鮮;吸水。腌制咸菜時,在短時間內會變軟萎蔫;失水。(2)活動:在甲乙蘿卜的洞中分別注入等量的清水和鹽水,各用一個裝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洞口,記下玻璃管內液面的高度。一段時間后觀察:①甲玻璃管液面的高度將下降②乙玻管內液面的高度將上升③用手捏蘿卜甲是硬的,而乙是軟的5、水分進入根部的途徑根據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的差異。水分→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導管(四)根吸收植物生長所需的無機鹽1.礦質元素缺乏癥的實驗活動:(1)配制4種營養液其中1種按科學標準配制,另外3種分別缺氮、磷、鉀等元素。將它們分別倒入4只錐形瓶內,并用標簽注明“正常、缺氮、缺磷、缺鉀”等字樣。(2)選取生長旺盛的植物幼苗(如煙草、油菜、小麥)4株或8株,小心洗去其根部附著物,最后用蒸餾水將其洗凈,并分別將它們“種植”在4只錐形瓶中。(3)記錄在4種培養液中植物生長的基本狀況。如果發現異常生長,在相應的培養液中分別按標準添加含氮、磷、鉀等元素的化合物,再觀察它們的生長是否恢復正常。實驗現象:在按科學標準配制營養液中的植物正常生長,在其他營養液中的植物不能正常生長。添加缺少所含元素后,生長慢慢恢復正常。正常缺氮缺磷缺鉀葉片綠色葉片發黃葉片暗綠帶紅葉片焦枯有褐斑實驗結論: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2.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會起不同的作用。不同植物對各類無機鹽的需要量不同像青菜,大白菜等吃葉的蔬菜類植物多澆氮肥,像西紅柿,花生等等吃果實和種子類植物多澆磷肥,像馬鈴薯,番薯等吃根和莖類的植物多澆鉀肥。3.植株缺少某種無機鹽,出現相應的營養缺乏癥營養元素NPK作用促進植物生長,枝葉茂盛,促進根系生長,影響開花結籽莖桿粗壯,不易倒伏缺乏時的癥狀植株矮小,葉片發黃。生長緩慢,植株暗綠帶紅植株矮小,葉片上許多褐斑二、植物和土壤的相互關系1、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和無機鹽2、植物可以幫助土壤積累有機物植物與環境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第4節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一、莖的形態莖的形態形態特點舉例自立莖莖較堅硬,能直立竹、松樹、水杉等匍匐莖平臥于地,四周蔓延,長不定根草莓、番薯、地瓜攀緣莖用卷須等攀援他物上升爬山虎、葡萄、黃瓜纏繞莖借莖本身纏繞他物上升牽牛花、常春藤、菜豆二、莖的類型1、草質莖:木質部不發達,支持力弱的莖。如大多數單子葉植物莖。2、木質莖:木質部發達,支持力強的莖。如大多數雙子葉植物莖。樹皮三、莖的結構(一)、雙子葉植物的木質莖1、實驗(1)選取一根三年生的椴樹(或木槿)枝條(3~5厘米長),用刀片或解剖刀橫切木槿枝條。(2)用放大鏡觀察,其橫切面可明顯分為三層。它們分別是樹皮、髓木質部和髓。(3)用解剖針輕輕扎一下樹皮、木質部和髓部。你覺得質地較硬木質部的是木質部,質地較軟的是髓。2、莖的結構外側:外樹皮保護作用樹皮篩管:輸導有機物內側:韌皮部韌皮纖維:支持作用雙子葉植物形成層細胞能分裂增生,使莖加粗。的木質莖導管:輸導水無機鹽木質部木纖維:有很強的支持作用髓貯藏營養物質。髓木質部樹皮外樹皮韌皮部形成層3、形成層的結構功能位置:在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手剝開樹皮的地方)組成:形成層的細胞只有2~3層,它能不斷地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子細胞。功能: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不斷加粗。4、思考與討論:有人用細鐵絲纏緊相鄰的兩棵小樹曬衣服,這樣做會對植物生長造成傷害嗎?為什么?鐵絲纏緊小樹,會對植物生長造成傷害。日子久了鐵絲就會嵌入樹皮,從而影響韌皮部中篩管對有機物的運輸。如果篩管被全部切斷,根就得不到營養而死亡。5、木質莖中年輪的形成植物生長一年一般形成一個年輪。當氣溫、水分等環境條件比較好的時候,植物生長比較快,形成的年輪較疏松,顏色較淺(如春材)。反之,年輪較密,顏色較深(如秋材)。6、思考與討論:從木質莖的年輪中可以獲取哪些信息?(1)根據年輪數可推斷出樹的生長年齡。(2)科學家根據年輪的寬度變化等信息推斷在植物生長不同時期的氣候狀況等。(3)根據年輪紋路疏密判斷方向。7、思考與討論:水稻、小麥、毛竹等植物的莖為什么不能加粗生長,你知道嗎?水稻、小麥、毛竹等植物經歷初期生長后,因為沒有形成層,它們的莖就不能加粗生長。8、實驗:觀察木質莖的結構【實驗目標】(1)觀察植物莖的基本結構。(2)認識木質莖的結構是如何與其功能相適應的。【實驗器材】三年木質莖(木槿或椴樹等)的永久切片、顯微鏡等。【實驗步驟】(1)按顯微鏡操作要求,安放顯微鏡,并對好光。(2)將三年生木質莖永久切片置于低倍鏡下觀察,自外向里可以看到:①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保護作用。②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其中含有韌皮纖維和輸導有機物的篩管。③形成層:只有2~3層細胞組成,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地進行細胞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④木質部:位于莖的中央,其中較大型的細胞是導管,具有輸導水分的功能,較小的細胞是木纖維。三個年輪也清晰地看到。⑤很多情況下,還可以在莖的最中央看到髓,它們的細胞壁比較薄,常有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實驗討論】(1)木質部和韌皮部主要是由哪些細胞組成?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木質部主要是由導管和木纖維組成,韌皮部主要是由篩管和韌皮纖維組成。導管輸送水分無機鹽,篩管主要輸導有機物。(2)木質莖能加粗生長的原因是什么?加粗生長是因為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有形成層。9、比較導管與篩管的結構特點存在部位細胞特點功能導管木質部死細胞、細胞之間橫壁消失輸導水和無機鹽篩管韌皮部活細胞、細胞之間有橫壁,且其上有篩孔輸導有機物四、莖的功能1.支持作用莖可支持龐大的樹冠,并將葉舉向空中,使葉能充分進行光合作用,也能支持花朵果實。2.輸導作用莖是植物體物質輸導的主要通道。能將根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植物體各部位;也能使葉制造的有機物輸送到植物體各部位。3.貯藏作用如甘蔗,蒿苣貯存大量養分,馬鈴薯、蓮藕等變態莖貯藏可供食用的養分。4.也有繁殖作用一些植物可利用莖進行營繁殖,如果樹嫁接,枝條扦插等。5.許多幼莖也能進行光合作用(一)、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1、探究: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提出問題】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部位是什么?【建立假設】假設1: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進行的。假設2: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韌皮部的篩管進行的。假設3: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莖中的髓進行的。實驗材料和器具:新鮮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若干,燒杯(或礦泉水瓶),紅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鏡等。【實驗步驟】(1)取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再分別按表4-6中的3種處理方法處理。為什么要把枝條削成平整的斜面?增加吸水面積(2)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分別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如圖4-33,B組枝條只將剝去樹皮的木質部部分浸入液體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30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的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記錄現象。為什么要放在陽光下照射?是為葉的蒸騰作用創造條件,蒸騰作用產生“蒸騰拉力”,以便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實驗分析討論】(1)若A、B組枝條的韌皮部和木質部均被染色,而C組樹皮未被染色,這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水分和無機鹽主要通過木質部的導管,自下而上運輸的。且水分和無機鹽可由木質部橫向運輸到韌皮部。(2)若將A組枝條進行縱切,發現縱切面上越靠近枝條的頂端,染色變得越來越淺。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說明水分和無機鹽是自下而上運輸的。(3)若不是采用上述的切剝法處理枝條,而是采用石蠟密封切面法處理枝條,應如何處理各組的枝條?預期實驗結果又將如何?用石蠟分別密封木質部(相當于C組)和樹皮韌皮部(相當于B組),預期結果也相似。【實驗結果】記錄表實驗組別實驗現象(記錄被染色的部位)A帶葉枝條(不做處理)木質部染紅,越上越淺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的枝條木質部染紅,越上越淺C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沒有染紅的部位【實驗結論】通過以上實驗結果,能得出的實驗結論是莖對水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進行的實驗證明,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根尖吸收→根部導管→莖中導管→葉脈導管→葉花果實(二)、有機物的運輸1、活動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選取一個枝條,用解剖刀在枝條中部剝除約1厘米寬的一圈樹皮,露出木質部,如圖4-34所示。用刀輕刮木質部表面,然后用少許凡士林涂抹環剝部位。每隔一周觀察并記錄環剝部位的變化。【活動結果】經過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將膨大而形成枝瘤。活動表明,有機物是通過樹皮自上而下運輸的。你能解釋樹上瘤狀物的形成了嗎?剝去一圈樹皮以后,由于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的通道被切斷了,有機物就積存在傷口的上方,傷口上方部位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樹皮就膨大起來,于是形成了瘤狀物。樹皮里只有韌皮部的篩管是上下相通的。葉制造的有機物,是通過篩管向下運輸的。2、思考與討論割裂橡膠樹的樹皮,就會有大量的膠乳出來,這是為什么?你能解釋這一現象嗎?橡膠膠乳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物,是在篩管中運輸的。切割橡膠樹皮采集膠乳,實際上是切割了篩管,讓膠乳有機物通過篩管的斷口流出。第5節植物的葉與蒸騰作用一、葉的形態1、葉片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例:生活在潮濕陰暗環境下的植物,一般葉片較大且葉表面無角質層,以增加換氣的面積;生活在干旱環境下的植物,葉片一般較小。甚至退化成針刺狀或小鱗片狀,葉表面多覆蓋有蠟質和不易透水的角質層。二、葉的組成一片葉是由葉柄和葉片組成的表皮是由大量無色透明排列緊密的表皮細胞組成。有利于光線的透過和葉內結構的保護。表皮上分布著大量的氣孔。是氣體進出的“門戶”。四、葉的功能1、光合作用2、蒸騰作用(1)活動選取一盆正處于生長旺盛期的闊葉植物(如天竺葵等)用一透明塑料袋把幾片鄰近的葉片包扎起來,不要透氣。對該植物澆水后,置于陽光下照射。觀察塑料袋內有沒有水珠產生。如果沒有水珠產生,請把植物搬到室內使其快速冷卻,再觀察塑料袋上有沒有水珠:有水珠。這說明葉片能散失水蒸氣。為什么“選闊葉”“不要透氣”“澆水后陽光下照射”選闊葉:氣孔多,蒸騰作用明顯不要透氣:防止水蒸氣逸出澆水后陽光下照射:有利于植物加快蒸騰作用。(2)、蒸騰作用概念蒸騰作用是指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片)以氣體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根吸收的水約有99%是通過這種蒸騰作用散發出去的。只有1%用于植物各種生命活動。(3)、蒸騰作用的意義①.降低植物葉片表面的溫度。②.根部吸水的主要動力。(4)思考與討論為什么人們常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因為枝繁葉茂的大樹能夠遮擋陽光,所以樹下氣溫比較低,另外,大樹的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別增加了周圍空氣的濕度和氧的含量。我們在移栽樹木時,你認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可提高成活率?A帶土移栽,澆水,增強吸水功能。B剪去部分枝葉,遮陽,盡量在傍晚移栽,減弱蒸騰作用,防止樹木失水枯死。(5)探究:蒸騰作用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建立假設】可能與光照強度有關?可能與氣溫有關?可能與濕度有關?可能與氣流速度有關?【實驗設計】如圖裝置,在液體壓強計的U形玻璃管內灌滿稀釋的紅墨水,左邊用橡皮管將木本植物枝條(如海桐、梧桐枝條等)與U形玻璃管左側連通,在室內放置約5分鐘,觀察U形玻璃管內的水柱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變化?水柱會下降。因為此時植物會進行蒸騰作用。如果把這一裝置放在室內陽臺有陽光照射的地方約5分鐘,水柱將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水柱下降的加快。因為在陽光下,使氣孔打開,且氣溫升高,蒸騰作用會加強。如果把這一裝置放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約5分鐘,水柱將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水柱會下降,但非常緩慢,甚至不易覺察。因為陰濕的環境中,濕度大,氣孔開放程度不大,蒸騰作用就弱。用電吹風吹葉片,水柱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水柱會迅速下降。空氣流動加快,水分散失快,蒸騰作用會加強。(6)、蒸騰作用的影響因素大氣的溫度、濕度、光照和氣流速度等因素都能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溫度升高,蒸騰作用加強,但溫度過高時蒸騰作用反而會停止;濕度大,蒸騰作用就弱;光照強,蒸騰作用強;葉片表面氣體流動速度大,蒸騰作用會加強。(7)思考與討論:水分從葉片的什么地方進出的呢?水是從氣孔散發出來的(8)蒸騰作用的“門戶”——氣孔活動1:①選取一片生長旺盛的蠶豆葉,用濾紙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目的:防止上、下表皮的水分干擾實驗。)②將A、B兩張浸有氯化鈷溶液的藍色試紙,相對應地貼在同一張葉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針將其固定。(選同一片葉的目的是控制變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③向浸過氯化鈷溶液的藍色試紙滴一滴水,觀察到藍色試紙的顏色變化是從藍色變成了紅色。④過一段時間,觀察貼在葉上下表皮上的試紙顏色的變化。先變色的是下表皮,顏色深一些的下表皮【實驗結論】水是從葉的上表皮、下表皮中散發出來的;下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要多于上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活動2:在載玻片上滴1滴清水。用鑷子撕取蠶豆葉片的下表皮(越薄越好),把它們放在載玻片上,用解剖針把它們展平,加蓋蓋玻片。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葉片的表皮細胞。它們呈什么形狀?在臨時裝片上找一找有沒有半月形的細胞?換用高倍顯微鏡仔細觀察半月形細胞。它里面有沒有葉綠體?請把你的觀察結果繪制在下面的圓圈內。另再取一片葉子,浸在盛有熱水(60℃左右)的燒杯中。仔細觀察,葉片兩面的氣泡數目哪一面多?為什么?【實驗結論】表皮細胞排列非常緊密一般呈現不規則形狀半月形的是保衛細胞。里面有葉綠體,內壁厚。兩個保衛細胞之間的小孔是氣孔。氣孔不僅是植物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而且是散失體內水分的“門戶”(9)水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①.根毛吸水②.導管輸送③.氣孔蒸騰土壤中的無機鹽溶解于水中。它們被根吸收后,隨著導管中的水流,被運輸到植物體的莖、葉等器官中。3、小結葉片結構表皮細胞:無色透明,不規則形狀葉上、下表皮片保衛細胞:呈半月形,有葉綠體結葉肉(柵欄組織、海綿組織)構葉脈(韌皮部、木質部)第6節保護土壤一、土壤是重要的資源土壤資源是有限的,耕地面積很少。二、土壤污染1、什么是土壤污染當土壤中含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方式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2、土壤污染類型(1)化學污染物無機污染物,如汞、鎘、砷、鉻、鉛等重金屬。主要是來自工業廢水的排放。有機污染物,如過量的氮、磷元素、硫化物等。主要是來自廢水的排放,化肥農藥大量使用。(2)物理污染物工廠垃圾、礦山的固體廢棄物等。(3)生物污染物醫療廢棄物、帶有各種病菌的城市垃圾等。3、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于土壤的污染和過度開發。4、影響土壤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因素有耕地被蠶食,過度開發,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漬化。三、保護土壤資源1、合理規劃、控制土地用量、保護耕地底線。2、退耕還林還草、保持水土。3、依法對“三廢”的管理,加強土地監測。4、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垃圾和生活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