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四 哲學與文化 第一課 1、1追求智慧的學問 一、哲學的起源 1.哲學的特點:哲學是一門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它致力于從總體上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 2.哲學的含義:哲學就是智慧之學或追求智慧之學。 3.哲學的產生: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起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人生的追問和思考。 4.真正的哲學:之所以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就是因為它從最一般本質和最普遍規律的層面上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把握了時代的脈搏,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 二、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1.世界觀: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就是世界觀。世界觀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發形成的世界觀不等于 2.哲學與世界觀:哲學就是關于世界觀的學間。把不自覺的、不系統的世界觀加以系統化、理論化而形成的哲學. 3.世界觀與方法論: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 三、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具體科學與哲學的區別: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哲學則對其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2.具體科學與哲學的聯系: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要反對“替代論”;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要反對“取消論”。 1.2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其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 二是思進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其次,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是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最后,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而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形態:(1)唯物主義:古代樸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3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斗爭的必然產物(階級性);近代以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方向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使命性);自從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勞動群眾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學的發展也進人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進步性)。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1.核心觀點: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 2.特征: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把唯物辯證的觀點貫穿于社會歷史研究領域,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3.理論品質: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1.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貫穿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3.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不同時期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 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為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第二課 2.1世界的物質性 一、自然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 2.物質的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3.物質的特性: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4.世界的物質性:無論是天地自然,還是人類社會,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 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產生: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物質器官: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對象: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離開了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識。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要求:我們應當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定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 2.2運動的規律性 一、規律是客觀的 1.物質與運動 (1)運動的含義: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物質與運動: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 2.客觀規律 (1)含義: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規律的特性:①客觀性: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②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都有其固有的規律。 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不僅可以認識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 3.意識能動作用的條件性: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 2.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3.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4.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3.1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一、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與多樣性 1.聯系是普遍的: (1)聯系的含義: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①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②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 ③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3)方法論: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2.聯系是客觀的: (1)含義: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原因:①自在事物中的種種聯系在人類產生以前就存在了。 ②人為事物的聯系雖然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具有“人化”的特點,但仍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3)方法論: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3.聯系是多種多樣的: (1)表現形式: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 (2)方法論: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要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二、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1.整體與部分 (1)區別: ①整體是事物全局或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發展的各個階段。 ②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2)相互聯系、密不可分: ①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 ③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 ④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部分。 2.系統和要素 (1)系統的含義: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2)系統的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3)方法論要求(系統優化方法): ①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 ②要立足整體,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③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3.2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一、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發展的普遍性:物質世界處于永恒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 2.發展的實質: 實質:事物的前進相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的事物,它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產生,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②舊事物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最終會走向滅亡。 ③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④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 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1.形式和狀態 (1)量變: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比如:統一、相持、平衡和靜止等。 (2)質變: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比如:統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等。 (3)量變與質變的關系 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②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③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4)方法論: ①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②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 2.發展的趨勢 (1)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 ②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辯證的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 (2)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 ②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 ③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 ④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經歷曲折的過程。 (3)發展趨勢原理及方法論: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遷回的;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 3.3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一、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1.矛盾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 2.矛盾的含義:矛盾的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內部的對立和統一關系。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3.矛盾的基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同一性,它們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 (1)同一性: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文定各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3)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特點: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4)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 ②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③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二、矛盾問題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要求我們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2)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1)實質與地位: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 (2)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立統一,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三、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1.主次矛盾: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主次方面:每一矛盾中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而另一方則處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 (1)兩點論: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重點論: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綜合探究一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1.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基本的發展觀。 2.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1)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唯物主義辯證法,要從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只看到孤立的事物。 (2)要把事物的現狀與它的過去和將來聯系起來考察。 (3)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動和數量的增減,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和發展。 (4)在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時,既要著重抓住事物發展的內部矛盾(內因),又不忽視事物發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3.形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1)它只看到一個個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2)只看到事物的現狀,看不到事物的過去和未來,或者只看到事物數量的大變化和場所的變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出質的變化。 (3)只看到事物的某一個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體。 (4)只看到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不不到事物發展的內在根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