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教材分析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是五四學制魯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 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第三節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中第一模塊的內容。 上節解決了基因控制性狀的問題,本節討論親代的基因如何傳遞給子代的問題是順理成章的。基因的親子代間的傳遞是遺傳的本質,本節是上節內容的自然延續,也是揭示遺傳和變異現象的關鍵,為學習性別的遺傳和生物變異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是第二章《生物遺傳和變異》的核心內容。 學情分析 初三學生經過初中兩年多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生物科學素養。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自學能力、合作能力等應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我在本節的教學中打算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驗的基礎上自主獲取知識,讓學生課前上網查閱資料,課上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自學探究”的基礎上“體驗互動”,然后“感悟反思”,最終不但獲取知識,而且提高能力。 現在的中學生是很有主見的,因而要適當為學生制造機會,讓他們多發表自己的想法。比如,依據預習提綱上網搜集有關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的相關資料,以便在課堂上展示匯報,鍛煉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 教學目標 知識 描述控制相對性狀的一對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說出體細胞分裂形成生殖細胞的一般規律。 (二)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鑒別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介紹科學家發現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減半的事實,對學生進行教學史教育。 樹立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運用科學方法解釋生命科學有關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認識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過程。 2.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 教學難點 1. 歸納體細胞分裂形成生殖細胞的一般規律。 2.基因的顯性與隱性。 3. 通過對孟德爾實驗過程與結果的分析,透過現象,揭示遺傳的本質,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與抽象歸納能力。 教學策略 .方法與手段:問題誘導法、觀察法、討論法、歸納法、談話法、比較法 .學法指導: 討論法、歸納法、比較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 PPT課件、相關的視頻、評價表等。 學生:復習染色體、DNA、基因、性狀、相對性狀等知識;上網搜集“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的課外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知識 轉換學習方向 創設 情境 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家庭照片,找出自己與父母的相同和不同點:例如自己與父母嘴唇相似,耳垂相同等。 學生自己觀察照片,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通過觀察自己家庭照片,找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自然而然產生問題:這是怎么回事呢?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習好這節課做好熱身。 探究新知識 填圖游戲 獲取新知 學習經典實驗 盤點收獲反思提升 拓 展 延 伸 自學P28第一段并回答下列問題: 老師展示課件: 學生自學P28第一段,并由小組自己小組對生命的理解完成問題。 那么,精子和卵細胞是怎么樣傳遞基因的?大家先自學P28“觀察與思考”,并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生殖細胞內的染色體與體細胞的相比有何不同? 與親代細胞相比,受精卵內的染色體和基因組成有什么特點? 聯系染色體、DNA、基因、性狀的關系,說一說后代為什么會具有父母雙方的性狀? 老師巡回指導,參與到學生小組討論中或即時答疑。 這是一對染色體是這樣的情況,如果是兩對染色體又會怎么樣? 請兩名同學演示一下,下面各小組都演示一下,結果對不對呢? 現在,我們換一個思考角度,假高 C為雌性蛔蟲,D為雄性蛔蟲,那么它們的生殖細胞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體會是怎么樣? 通過觀察馬蛔蟲的體細胞與卵細胞,你發現了什么不同的地方? 展示雌果蠅體細胞與卵細胞圖片,4對――4條,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這個偉大的發現是經過許多科學家辛勤的工作,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被發現的。現在大家自學P29第一段并回答下列問題: 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有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分別是誰? 歸納總結體細胞分裂到生殖細胞的規律?此規律的意義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基因存在染色體上,基因隨著染色體的傳遞進入生殖細胞中。 假設“觀察與思考”中的A表示控制雙眼皮的基因,a 表示控制單眼皮的基因,大家大膽推測一下圖中基因型為AA的父親是雙眼皮,基因型是aa的母親是單眼皮,那么他們孩子的眼皮是雙眼皮?單眼皮?一只眼單眼皮,一只眼雙眼皮呢? 那么我們學習一下科學家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 課件展示: 孟德爾生平介紹。 能量補充:孟德爾為什么會選擇豌豆做實驗材料?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孟德爾實驗結論。 學生學習課本知識,小組討論,歸納出自己本組內的答案,并到講臺對圖講解自己的理解:基因通過精子和卵細胞傳遞到下一代。(精子和卵細胞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 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并歸納出正確答案。 生物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成對存在的,而在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是單條存在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是體細胞中的一半。 特點:(1).受精卵內的染色體與親代體細胞中染色體一樣,都是成對存在的。 (2).受精卵中的成對染色體一條來自是父方,一條來自母方。 因為染色體上具有控制生物 性狀的基因,伴隨著染色體在親子代間的傳遞,基因也進行了相應的傳遞,受精卵內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基因決定性狀,所以,子代具有父母雙方的性狀。 馬蛔蟲的染色體傳遞貼圖游戲: 小組討論,積極發言,歸納出正確答案。優勝小組到講臺講解自己的見解。 老師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1對=2條一定成立嗎?”: 體細胞中的“成對”染色體,到了生殖細胞中只能稱為“條”。所以在生物遺傳學上,“1對”與“2條”不是完全一樣。(注意單位的變化)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歸納正確答案。 比利時胚胎學家比耐登,德國細胞學家鮑維里、德國動物學家亨金。 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的分裂過程中,在進行特殊的分裂,結果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都要減一半,而且不是任意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 維持親子代間的染色體、DNA和基因的數量不變、成對,維持遺傳的穩定。 學生觀察,討論、交流。 分析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雜交過程圖解,仔細學習教材相關內容并思考: 學生表演自己理解的閉花傳粉。 如果高莖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對基因是DD,矮莖豌豆控制高度基因dd,兩者雜交,后代的基因是什么?表現出什么性狀? 雜種豌豆為什么只表現高的性狀呢?難道控制矮性狀在基因(d)沒有傳給子代? 高和矮這對性狀中,哪一個是顯性性狀?哪一個是隱性性狀? 隱性性狀在什么情況下,才能表現出來?雜種豌豆的后代為什么高的多矮的少? 學生小組學習交流,其它小組進行評價、補充。 學生自主學習再合作。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和主動學習意識。 質疑,激發興趣。 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社會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游戲,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鍛煉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以及小組合作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科學家的工作精神;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確立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學習經典實驗,體會科學實驗之了旅,培養學生的實事求事的科學態度。 對學生理解孟德爾實驗進行能量補充。學生表演自己理解的閉花傳粉,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暢談自己在本堂課的收獲,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善待朋友,心懷感恩,擁有一個快樂美好的人生。最后,讓學生完成本節的測評練習。 積極發言,暢談自己在本堂課的收獲,然后完成測評練習。 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歸納反思能力,檢測學生的目標達成情況。 致病隱性基因(白化病)對我們人類有何影響?你的正確作法是什么? 大家課后學習交流討論,下節課再進行討論交流。 學生積極性高,對自己的課后學習充滿信心。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素養。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的橋梁: 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 二、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 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1/2體細胞染色體數 三、孟德爾實驗: 實驗(一): 實驗(二):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