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 關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生命起源問題的探討與資料分析,培養學生資料分析的能力、邏輯推理的能力以及運用證據和邏輯進行分析和推測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積極探索科學的精神和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 2. 通過化學起源學說的學習,是學生了解生命進化之漫長,對他們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 (二)難點:通過對各種證據的分析,培養學生推測能力。 三、課時分配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視頻導入 視頻:生物起源和生物進化 前面學習了生物的生殖和發育,遺傳和變異,有關于生命的起源和進化也一直吸引著人們去探索。 展示課題:第三章 生物起源和生物進化。 說到生命啊,在廣闊的銀河系中,有三個星球跟人類息息相關,地球、月球、太陽,那月球、太陽上有生命嗎?為什么生命在地球上誕生了呢? 展示課題: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觀看視頻,傾聽并思考、回答。 二、原始地球的條件 地球形成之初就有生命嗎?地質學研究表明啊,地球形成時與現在的地球有很大差別,那原始地球的條件是怎么樣的呢?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產生的呢? 播放視頻 請學生回答問題。 觀看視頻,思考并舉手回答問題:(1)赤日炎炎、電閃雷鳴、火山噴發、熔巖橫流 水蒸氣、氫氣、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等 沒有生命 三、科學方法:推測 既然原始地球并不適宜生命存在,說明生命并不是伴隨著地球一起生來就有的。那地球上的生命是從何而來呢? 視頻當中提到地球形成已經46億年了,那我們能不能回到過去,親眼目睹這46億年來地球上到底發生了什么呢? 想要研究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就要借助一定的科學方法——推測。 什么是推測呢?以神創論為例子,說明推測是根據已知的事物,通過思維活動,對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 引導學生根據推測的概念填寫神創論推測的表格。 評價:大家覺得神創論這種說法靠譜嗎? 傾聽,思考。 自主學習,思考并舉手回答問題。 傾聽,思考并想象,構建推測的概念。 四、關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假說 1. 接下來,請大家一起來腦洞打開,根據提供的資料,一起來推測一下,關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還有什么看法。 2. 6人一組討論并得出答案,請代表上來匯報結果。 4. 評價學生表現和引導學生得出科學推測的要求。 (1)自然發生說:技能訓練,設計實驗驗證腐肉可以不生蛆。科學的推測需要與嚴密的邏輯。 (2)化學起源說:有證據嗎?邏輯怎么樣?從無機物到原始生命的形成還需要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3)宇生說:由于航天技術的限制,人們對地球上頻繁出現的UFO,關于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或比人類更加智慧的生命,我們暫時還無從考究。但是科學家從未停止探索生命的腳步,比如說,你們知道都有哪一些太空探索工程嗎?所以對于宇生說,我們還無法下定論。 5. 關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問題,還需要在座的同學們努力學習,認真研究,也許,若干年后,我們班的同學成為科學家,提出XXX說。 6. 相信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仰望星空,甚至書寫星空的人。 小組討論,并上臺展示結果 生命是非生命物質自然而然產生的。 通過米勒實驗推測原始地球上在原始大氣的條件下,從無機物到有機物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能從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帶到地球上 五、課堂練習 學評42-43頁,4、5、6、7、8 題 六、主題升華 分析論述:你認為在現在的環境條件下,地球上會不會再形成原始生命?為什么? 那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生命的過程來之不易,讓我們共同珍惜我、你、他來之不易的生命。 生命和環境是同一整體,是分不開的,同一個世界,同在藍天下,讓我們也共同珍惜地球,不要讓美麗的地球像電影《流浪的地球》一樣去流浪。 不能,因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如原始的大氣、高溫、雷電等。另外海洋的成分也發生了改變。 傾聽,感悟。 板書設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推測 神創論 自然發生說 化學起源說 宇生說 確鑿的證據 科學的推測 嚴密的邏輯 聯想和想象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用到三種教學方法: 第一, 整合教材生物學事實,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本節教材把“推測”列為學生需要掌握的科學方法,并展示“推測”和“科學推測”的概念:推測是根據已知的事物,通過思維活動,對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科學推測需要一定的證據、嚴密的邏輯、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接著呈現三段資料分析,供學生嘗試做出科學推測。 汪忠認為,“概念性知識需要學生歸納推理,需要邏輯加工,需要學生理解”。雖然教材是先呈現科學推測的概念,再展示分析材料,但我認為,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我構建概念,更利于學生掌握。我先做了一個示范,引導學生從“已知事物(證據)”、“思維活動”和“看法”三個要點分析“神創論”。在這個過程中,我并沒有直接講授“神創論”的來龍去脈,而是讓學生觀察生物神奇的結構,對比機械鐘表的構造,讓學生由衷感嘆生物結構的神奇,和古人發生共鳴,親自體驗了一次古人“造物主設計萬物”的思維過程,使學生更能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從而進一步取舍、揚棄,得出推測的概念。然后把全班分成9組,每3個小組負責分析討論一種資料,運用推測的方法重構各個假說的思維過程,使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思想得以在學生的大腦中重新演繹一遍。接著讓學生評價該假說是否合理,進而得出“科學推測”的三要點:“一定的證據、嚴密的邏輯、豐富的聯想”。這種通過生物學事實來歸納生物學概念的教學思路,與傳統的“事實性知識”教學相比,更有利于學生自我生成概念。 ?第二,榜樣學習,價值升華 ?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要求學生“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本節課內容涉及浩大宏遠的生命起源主題,囿于科學水平的局限,窮盡歷代學者的哲思依舊沒有最終的結論,對于年輕的學子來說,這是激發探索精神的絕佳時機,我引用了廣州七中校友葉泉志17歲發現小行星的例子,讓學生覺悟原來科學家就誕生在我們的身邊,發現“所有人忙于埋頭茍活,卻有人選擇仰望星辰”。榜樣的作用遠勝說教,經過這節課,很可能一顆顆勇于探索的種子已經埋入青少年的內心,正在孕育著一代未來的科學家。 ?第三,實物體驗,直觀教學 ?本節教材的一大特點是以文本為主,缺乏實驗、觀察等讓學生動手的環節,也使這個內容很難上得出彩。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給每個小組配備兩個錐形瓶、一個棉塞、兩塊“肉”模型,讓小組動手模仿斯巴蘭扎尼的肉湯實驗過程,直觀易懂,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利于學生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