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八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節一:熱點展示熱點材料1《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印發2020年8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聯合印發《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全面指導和規范各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簡稱“山水工程”)實施,推動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吨改稀钒ò朔矫嬲暮腿矫娓戒?對“山水工程”實施提出了總體要求,明確了保護修復原則和一般規定,并對“山水工程”實施范圍和期限、工程建設內容及自然生態空間保護修復、技術流程、監測評估和適應性管理、工程管理等,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具體要求。熱點材料2修訂后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正式實施2020年9月1日,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正式實施。該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問題導向,總結實踐經驗,回應人民群眾期待和實踐需求,健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長效機制,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新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堅持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原則。強化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監督管理責任,明確目標責任制、信用記錄聯防聯控、全過程監控和信息化追溯等制度,明確國家逐步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熱點材料3最高法發布《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狀況》白皮書2020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狀況》白皮書。據白皮書顯示,2016年1月以來,長江流域各級人民法院貫徹落實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要求,正確把握流域以水為核心的生態特征,遵循流域的自然統一性和要素復合性,依法審理各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80356件,民事案件287119件,行政案件122215件,公益訴訟案件494件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91件,為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熱點材料4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通過并實施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長江保護法包括總則、規劃與管控、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修復、綠色發展保障與監督、法律責任和附則9章,共96條。長江流域涉及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作為中國第一部流域法律,注重流域治理的協同是該法一個重要特點和亮點。長江保護法堅持把保護和修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放在壓倒性位置,通過規定更高的保護標準、更嚴格的保護措施,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熱點材料5一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圓滿收官2021年1月15日,生態環境部公布2020年藍天保衛戰成績單:2020年1—12月,全國337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0%,同比上升5.0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其中,PM2.5平均濃度已達到世衛組織第一階段35微克/立方米的目標值。在“十三五”收官之年藍天保衛戰交出了一份“PM2.5和優良天數均提前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目標如期高質量實現,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的答卷。熱點材料6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生態環保關鍵詞(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建設,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森林覆蓋率達到24.1%。(2)“綠色轉型”: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鞏固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果,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3)“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時期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水平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4)“生物多樣性”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讓我們生活的家園擁有更多碧水藍天。(5)“碳達峰”“碳中和”: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環節二:中考考點鏈接1.為什么要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如何才能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3.建設美麗中國之基本國策、發展戰略、發展理念(道路)、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是什么?(1)基本國策:①計劃生育基本國策。②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2)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3)發展理念(道路):綠色發展道路。(4)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5)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2.我國的人口問題(1)人口國情: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基本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素質偏低。(3)新特點:人口增速趨緩、出生率低、老齡化加劇、男女性別比例失衡、城鄉分布不均衡、“獨生子女”社會問題凸顯等。4.我國出臺(執行)相關環保法律法規的意義是什么?(1)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保障生態安全(2)促進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3)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4)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促進全面依法治國。環節三:達標訓練1.材料一:2020年7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二、非選擇題中國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強調每個公民都應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價值及其對健康的影響,了解生態環境保護與健康風險防范必要知識,踐行綠色健康生活方式,并具備一定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自身健康的行為能力,以實際行動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1)結合材料及所學,請你從生態環境與人民健康關系的角度分析加強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培育的必要性。材料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調查發現:①我國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12.5%,即平均每100個15-69歲的人群中,只有不足13人具備基本的環境與健康素養。②城市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顯著高于農村居民,分別是16.9%和8.1%。③在各年齡段,15—19歲居民的基本知識分類素養水平最低(僅為2.2%),這一人群絕大多數為在校青少年(2)材料二反映了我國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存在哪些突出問題?請你客觀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哪些。(至少2點)(3)根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行動目標,2022年和2030年我國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要分別達到15%及以上和25%及以上。針對以上問題,你建議我國下一步在提升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方面要采取哪些行動?并談談你對2030年健康中國的美麗設想。【解析】問題(1)以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為背景,考查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依據材料一中“生態環境的價值和影響生態環境保護和健康風險防范”等可理解我國重視公民生態環境和健康素養的養成,目的在于保護生態環境和維護公民健康;結合問題提示“生態環境與人民健康的關系”可以立足教材中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這一理論知識作答。問題(2)我國公民存在的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突出問題的數據表現為背景,考查學生提取信息和概括、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材料二中“總體水平為12.5%”“只有不足13人”,“城市顯著高于農村”“分別是9%和8.1%”,“15—19歲”“最低(僅為2.2%)”,可以提取和概括出我國公民生態環境和健康素養整體水平低、城鄉差距大、青少年基本知識素養水平最低這類突出問題;分析其原因,結合生活經驗和理論知識,生態環境和健康素養的養成離不開科學文化知識的奠基、美好生活條件的推動、日常行為習慣的改善、個人對生態環境與健康的關注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覆蓋等。問題(3)承接以上問題作答,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健康中國的情感價值認同。結合我國公民生態環境和健康素養整體水平低、城鄉差距大、青少年基本知識素養水平最低這類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從提高公民整體受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提升素養工作走進鄉村、加強社會宣傳和輿論引導、加強青少年素養養成等角度組織答案;對2030年健康中國的美麗設想,可結合教材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和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組織語言,表達情感。【答案要點】(1)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健康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②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③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④關愛和保護環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視和破壞環境就是走向自我毀滅。(合理答出其中3點即可)(2)問題:①我國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總體水平不高。②城鄉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差距大。③青少年生態環境與健康基本知識素養水平最低。(合理概括得出結論即可)原因:人群受教育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生活習俗、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宣傳普及覆蓋程度等。(合理答出其中2點即可)(3)建議:①努力提升公民整體的受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②開展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提升工作,應努力走進鄉村,移風易俗。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普及工作,在全社會形成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良好風尚。④加強青少年綠色健康生活方式養成的教育和引導。(合理提出3點有針對性的建議即可)設想:①公民普遍養成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每個社會成員自覺行動。②國家綠色發展道路成效顯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穩步推進,實現經濟持續繁榮、生態逐漸良好、人民幸福感不斷增強。(語言條理,邏輯清晰即可)。2.材料一:森林覆蓋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枯水期不斷提前;水質惡化,危及城市飲用水物種受到威脅,珍稀水生物日益滅絕;固體廢物嚴重污染,威脅水閘與電廠安全;濕地面積縮減,水的天然自潔功能日益喪失長江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材料二: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其亮點有:堅持把保護和修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放在壓倒性位置,加強禁捕管理和執法工作等;突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責任導向,加大處罰力度。本法從2021年3月1日起施行。(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請你分析造成以上長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寫出3點)(2)閱讀材料二,你有哪些理論依據來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的“亮(至少寫出3點)(3)綜合材料一、二,運用所學知識,請你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談談出臺長江保護法的意義。(至少寫出2點)(4)有人說:“有了保護法,長江就有救了?!闭埬氵\用法律的相關知識對上述觀點加以評析。【解析】問題(1)以長江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為背景,考查學生調動所學知識分析問題成因的能力。根據材料一呈現的“森林覆蓋率”“泥沙含量”“枯水期“水質”“固體廢物”“物種”“珍稀水生物”“濕地面積”等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破壞植被、廢物污染、過度捕撈、圍湖造田等角度組織答案。問題(2)以長江保護法的亮點為背景,考查對人與自然關系和綠色發展道路的理解。結合材料中“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責任導向”“加大處罰”等字眼,回歸教材內容,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等多個知識點組織答案。問題(3)綜合材料一中的突出問題和材料二中的亮點,考查長江保護法的意義注意問題要求的是生態文明角度??梢詮纳鷳B安全、資源利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等角度組織答案問題(4)是一道辨析題,考查學生辯證分析問題和對理論的理解、遷移的能力。首先判斷觀點正誤,然后運用所學知識說明理由。正確的部分是,觀點中看到了保護長江需要國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理由從科學立法的角度來回答。錯誤的部分是忽視了保護長江還需其他各方的共同努力。理由從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角度來回答。特別注意這道題不是非此即彼,答題時不要一邊倒。【答案要點】(1)①亂砍濫伐,破壞沿岸植被。②工業廢物、生活廢物亂排濫放。③過度捕撈、非法捕撈。④圍湖造田,縮減湖泊濕地面積等。(合理答出3點即可(2)①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做出的智慧選擇。②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有責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同時要為開發和利用自然做出必要的補償和修復。③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駕于自然之上,必須遵循自然規律。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⑤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⑥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⑦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合理答出3點即可)(3)①有利于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保障生態安全。②有利于促進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③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合理答出3點即可)(4)合理性:觀點中看到了保護長江需要國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理由:科學立法是依法治國的前提。(觀點明確,理由具有說服力即可)不合理性:觀點中忽視了保護長江還需其他各方的共同努力。理由:保護長江還需執法部門嚴格執法,嚴格執法是依法治國的關鍵;還需司法部門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國的生命線;還需全民守法,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國的基礎。(觀點明確,理由具有說服力即可)3.(原因)“十三五”時期,我國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顯著成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轉變發展方式,堅持綠色發展,建設“兩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原則;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等4.(做法)節約資源,減少浪費,我們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1)樹立保護和節約資源的意識。(2)宣傳我國嚴峻的資源形勢和節約資源的重要性。(3)在行動上,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如:隨手關燈、關水龍頭,一水多用,垃圾分類,少使用一次性產品。(4)積極同浪費資源和破壞資源的行為做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