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二歷史(新人教選修1第二單元專題及單課教案+學案,8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二歷史(新人教選修1第二單元專題及單課教案+學案,8份)

資源簡介

(共22張PPT)
第2課 “為秦開帝業”——商鞅變法
課標要求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2)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晉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賓客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尊官,與之分土……”
—《史記》
秦孝公發布“求賢令”
商鞅簡介
戰國中期政治家,原名公孫鞅,出生于衛國貴族家庭,又稱衛鞅。他從小好學,熱衷于法家學說,有強烈的從政愿望。
思考:商鞅為什么能夠成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個人因素:熱衷法家學說,有強烈的從政愿望
時代影響:變法成為時代的潮流,統治者重視人才
(前356--前338)
1、初涉政壇,懷才不遇
2、投奔秦國,主持變法
思考:孝公為什么對堯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興趣?而對稱霸之道感興趣呢?
戰國時代特征是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王道即儒家治國理論(以禮治國,實行仁政),不符合時代要求,稱霸之道即法家思想(變法改革,以法治國),符合孝公稱霸需要。
秦孝公在朝堂上召開宮廷會議,就是否變法問題進行討論。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舊貴族認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商鞅為實行新法,與他們展開了論戰。經過對保守派的批判,商鞅宣傳了變法的必要性和意義。
治世不一道 變國不法古 ——商鞅
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王安石《商鞅》
南門徙木
取信于民
令行禁止
材料一: 鞅以……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故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 食貨志》
材料二: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史記 商君列傳》
材料三:(商鞅)平斗桶權衡仗尺……居五年,秦人富強。 ——《史記 商君列傳》
1、廢井田、開阡陌。
廢除舊的生產關系,
確立封建經濟基礎。
提高生產的積極性,
推動封建經濟發展。
(一)經濟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增強經濟實力
穩定財政收入
3、統一度量衡
便利各地經濟的交流和發展
利于統一賦稅
消除割據勢力
發展小農經濟
有軍功者,各(各自)以率(標準)受上(等級)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歸屬)籍(公族簿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等級)名(名號)田宅、臣妾。……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 ——《史記 商君列傳》
請回答:據材料并結合課本,商鞅為實現強兵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1)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2)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貴族建立軍功;
(二)軍事
1、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打擊舊貴族的特權
樹立地主階級優勢
提高軍隊戰斗力
2、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貴族建立軍功。
為人們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提供途徑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鄉邑聚(集合)為縣,置令、丞,凡三十縣。
材料二 令(下令)民為什伍,而相(互相)牧司(管理)連坐。不告(舉報)奸(違法)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以上引自《史記 商君列傳》
請回答:根據材料并結合課本,商鞅在政治、思想文化和法律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政治、思想、法律
1、廢除分封制,推行縣制。
加強中央集權
2、建立戶籍制度,
制定連坐法。
3、“燔詩書而名法令”
加強思想統治
用法律鞏固改革
強化統治
便利征稅
保證兵源
(四)社會風尚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強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造就個體小農家庭
有利財政收入增加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這一天,在咸陽城內,一名官員正在向下面圍觀的人大聲宣讀變法法令:聽了這些法令,人群中議論紛紛。不同階層的人對法令褒貶不一。
回答: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興封建地主,你會對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歡迎?理由是什么?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隸主舊貴族,你會對法令中的哪一條措施最為不滿?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農民,你對法令的看法如何?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興封建地主,你會對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歡迎?理由是什么?
承認土地私有權,保證了我對土地的占有;
獎勵軍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隸主貴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職;
建立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穩定。
對按軍功授予爵位這一條最為不滿。因為如果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世襲的貴族特權,嚴重地損害了我的利益。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農民,你對法令的看法如何?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隸主舊貴族,你會對法令中的哪一條措施最為不滿?原因是什么?
對改革表示歡迎。
因為國家重視農業,獎勵耕織,調動了我的生產積極性。
同時,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的安定,能讓我安定地生產生活。
小組討論: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從中你得到哪些啟示?
成功原因:
客觀上:
主觀上:
(1)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要求。
(2)秦孝公重用并大力支持。
(1)確立了正確的變法指導思想;
(2)商鞅有杰出才能,能取信于民,態度堅
決,敢于同舊勢力作斗爭。
小組討論: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從中你得到哪些啟示?
啟示:
(1)要抓住機遇,與時俱進;
(2)要取信于民,有社會基礎;
(3)應具有創新精神;
(4)應具有斗爭精神;
指導思想
宗旨
性質
范圍
法家理論
富國強兵
地主階級的改革
涉及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習俗等方面
影響
為秦國富國強兵和后來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特點
農戰與法治
(2009年高考浙江文綜)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晉地狹人貧,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于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復三代無知……(使其)務本于內,而使秦人應敵于外。故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 ——《通典●食貨》
材料二: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 ——《荀子●議兵》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商鞅為什么要“誘”三晉之人,三晉之人為什么會受商鞅之“誘”,結果如何?(6分)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說法的原因。(4分)
【參考答案】
(1)因要發展農業生產,增強經濟實力;“利其田宅”,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免除徭役;經過幾年的努力,秦國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
(2)是商鞅變法實行的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等獎勵軍功措施的結果;使三晉之人為秦所用,而秦得以專心應敵于外。(共29張PPT)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
 歷史選修一
第二單元 商鞅變法
第3課 富國強兵的秦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 李白
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
1.經過:
孝公時,舊貴族不甘失敗,抵制變法,唆使太子觸犯法律,但商鞅因為不能處罰太子,就處罰了太子的老師.
公元前338年,太子即位,即是惠文王,下令捉拿商鞅,商鞅在封邑起兵自衛,兵敗被殺,尸體運回咸陽,車裂示眾.
一、商鞅之死
2.原因:
(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1)守舊勢力對新法的抵制,破壞與反撲
3.結果:
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雖死,但新法未廢,變法二十年,深入人心,婦孺皆知,改革措施在他死后保留下來,新的生產關系和設縣戶籍等在秦國確立.-----那么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呢 討論……
(1)順應了封建制取代奴隸制的歷史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徹底,執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貴)
(3)充分的輿論宣傳,取信于民(“南門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有利的經濟環境、開放的政治機制、切合國情的立法、新興地主階級領導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小結
  商鞅之死是商鞅個人的悲劇,也是改革家的悲劇,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事件要以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進程為標準.
  改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會有種種守舊勢力,舊習俗的阻撓和反對,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必須堅持不懈,克服阻力,才能成功.
二.富國強兵的秦國
回憶商鞅變法的措施,總結這些措施對秦國的強大有哪些作用
商鞅變法的內容
經濟改革
政治改革
改革舊的社會風俗
廢井田,開阡陌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統一度量衡
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廢除“世卿世祿制”
建立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普遍推行縣制
“燔詩書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1)廢井田
開阡陌
提高生產積極性,
增強國家實力
2、經濟方面(富國)
2)獎勵耕織
推動地主經濟的發展
穩定財政收入
增強國家實力
提高生產積極性
 商鞅變法的經濟措施對秦國有那些影響? 
二、改革的內容
1)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
3)嚴格戶籍制度,實行什伍制度
增加士兵勇氣,
提高軍隊戰斗力
打擊了貴族的特權,
樹立地主階級優勢
兵源得到可靠保證
1、軍事方面(強兵)
2)嚴肅軍紀
提高軍隊戰斗力
1)建立縣制,國君任免官吏
強化中央集權
2)什伍連坐制度
3、政治方面
3)輕罪重刑
加強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權力
強化人民法律意識,保證變法徹底執行
讀一讀,品一品
   (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國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史記>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讀一讀,品一品
  司馬遷認為商鞅天性殘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擇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個謀反的罪名?
你贊成司馬遷的觀點嗎?
司馬遷的觀點不對.
 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不能依據他的個性天賦,而應當看他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
但商鞅變法處在新舊交替時期,不可避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
那么:你覺得商鞅變法有哪些局限性呢?
三.商鞅變法的的歷史局限
(1)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2)變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
(4)商鞅變法的嚴峻的刑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后來的秦朝也有消極的影響,如“焚書坑儒”政策
(3)變法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P28學思之窗
秦二世滅亡的根子在商鞅變法時期就已經種下了?你認為呢?
秦二世滅亡的原因是在于秦的暴政.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雖然對秦朝有 消極影響,但更要看到商鞅變法的積極作用,改革推動了秦國的社會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商鞅變法當中你能得到哪些啟示?
商鞅變法的啟示
不難看出,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改革也應該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目的的。商鞅變法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變革,是對整個生產關系的變革,使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確立與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商鞅變法是成功的。
然而,商鞅最終遭車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連坐,不得不說商鞅的結局是個歷史的悲劇,由此可見舊勢力的頑固與改革的艱辛。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不斷向上的,然而在向上發展的道路中會有許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決心與勇氣,而商鞅正是具備了這種勇氣與信念,在改革中表現了義無返顧的堅毅精神和大膽而審慎的處事態度。
小結: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國強兵,客觀上破除了奴隸制度及鞏固和發展封建制度,從本質上說這是一場地主階級的政治革命。
材料一 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行,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為左庶長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書·更法》
問(1)根據材料說明商君所為屬于什么性質的行動。
(2)材料三中的“務本”是什么意思?“王制”指什么?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槽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 ——《漢書·食貨志》
參考答案
(1)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
(2)“務本”指重視農業生產,“王制”指以井田制、分封制為基礎的奴隸制度
謝謝蒞臨指導
⑤推廣縣制:
縣制的設立及推廣預示著它將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國的采邑制,成為新的政體制度。而國君直接任免官員則使從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經濟、軍事權力集中于國君一身,強化了中央集權
1、政治:中央集權制度的開始
打擊了血緣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國家機器,開創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如:縣制、什伍制、連坐法等
2、經濟:農業生產發展,實力增強
 廢除舊的生產關系,確立土地私有制,激發農民積極性,促進封建經濟發展,增強了國力
 如: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等
3、軍事:極大地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
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如:獎勵軍功、禁止私斗(共25張PPT)
選修1第二單元
商鞅變法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
戰國
東周

西周
春秋戰國時代特征:
大變革:
大動蕩:
大發展:
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戰爭頻繁,諸侯爭霸
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
春秋戰國時間分期
第1課 改革變法風潮與秦國歷史機遇(背景)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的重要時期
探究一:閱讀教材歸納:春秋戰國時期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特征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思路提示: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結合必修1、必修2和必修3內容)
政治:
文化:
經濟:
軍事:
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壞,王室衰微;階級關系變化;新興地主要求改革;
私學興起;“百家爭鳴”;法家學說順應時代要求,成為思想武器。
諸侯兼并,戰爭頻繁
具體表現:
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
制確立。
鐵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
私有制確立
生產力
決定
生產關系
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
決定
新興地主階級
要求變革
百家爭鳴
大發展
大變革
大動蕩
國家 主持者
齊國 管仲
魏國 李悝、吳起
楚國 吳起
趙國 趙列侯
韓國 申不害
齊國 鄒忌、晏嬰
燕國 樂毅
大變革時代,路在何方?
李悝
吳起
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征決
定了改革是時代的趨勢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
春秋
(奴隸主階級改革)
齊國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
魯國
初稅畝
戰國
(地主階級改革)
魏國李悝變法
盡地力、法治
楚國吳起變法
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三、處在十字路口的秦國
探究二:結合教材第20頁—21頁內容歸納:
商鞅來到秦國,面臨著哪些變法的有利條件和機遇?
有利條件:
◆ 政治:君權集中,舊貴族勢力弱;
◆ 思想:注重實用,講求功利;
◆ 民風:質樸、尚武;
◆ 秦孝公支持 。
歷史機遇:
◆ 三家分晉,遏止秦國發展的力量大大削弱。(鄰國削弱)
◆ 中原士人游說各國,為秦招攬賢能提供可能性(士人游說)
時代的發展把商鞅推上了歷史舞臺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櫟陽城南門,發告示稱徙木之北門者,賞十金,以此來取信于民。商鞅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兩次實行變法。秦國獲得大治。
“南門立木”,不僅達到了彰顯秦國朝廷誠信的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證了商鞅變法的輿論和民意基礎,為變法措施的推行奠定了良好的誠信基礎。
二、變法措施:
(一)富國之舉:
1、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提高生產積極性,
增強國家實力
推動封建經濟發展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增強經濟實力
提高生產積極性
穩定財政收入
3、統一度量衡
“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
便利各地經濟的交流和發展
利于統一賦稅
消除割據勢力
(二)強兵、加強集權之舉:
1、獎勵軍功,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
2、建立嚴密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打擊了貴族的特權
樹立地主階級優勢
提高軍隊戰斗力
保證兵源
強化對地方的統治
3、廢除分封制,推行縣制
4、焚燒詩書,制定秦律
加強了中央集權
加強思想統治
使改革合法化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強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5、社會風尚(控制)
增加財政收入,移風易俗
1、政治:
2、經濟:
3、軍事:
4、國力:
打擊了血緣宗法制度,開創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從根本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極大地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秦國在對外兼并戰爭中掌握主動權
增強了國力,為秦的統一奠基。
一、對商鞅變法的評價
(二)歷史意義(積極性)
總之,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經濟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后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性質:
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地主階級改革運動
(1)措施最全面: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司法、文化、習俗等方面
(2)措施最徹底:廢除井田制,廢除世卿世祿制
(3)歷時最久:先后兩次改革,持續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改變“刑不上大夫”的傳統,嚴懲舊勢力
(5)成效最明顯:增強秦國實力,為秦統一奠定了基礎
探究三——變法的特點?
探究:守舊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思路提示:
評價標準:一場變法和改革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
“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說明變法本身是成功的)
商君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探究四:商鞅變法為什么能取得成功?
(1)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根本);
(2)改革措施全面徹底,執法如山;
(3)充分的輿論宣傳取信于民;
(4)秦孝公大力支持(重要);
(5)有利條件和良好機遇。
思考
(1)商鞅之死是其個人的悲劇,也是改革者的悲劇
(2)改革充滿阻力,有時會付出沉重代價,必須堅持不懈,克服阻力
(3)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是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必須順應潮流、與時俱進
1.(1)梭倫:崇尚中庸,不偏不倚。(1分)
目的:緩和貴族和平民的矛盾,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1分)
商鞅:不畏權貴,嚴刑峻法。(1分)
目的:廢除奴隸制,建立新興地主階級專政。(1分)
(2)影響:梭倫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促進了雅典國家的形成。(2分)商鞅變法奠定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基礎,增強了秦國的綜合國力,促使秦國完成了國家統一。(2分)
認識:改革家的個人命運不能作為衡量改革成敗的標準;改革會遇到各種阻力和艱難;改革只有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才能推動社會進步。(2分)(答兩點即可)
2.(1)思路:抑制奴隸主貴族勢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依法治國(2分)措施:頒布“解負令”,廢除債務奴隸制;實行財產等級制;改革國家權力機構(2分)。
(2)舉措:統一度量衡;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影響:實現了秦國的富國強兵,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分)。
(3)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改革家要具有精英意識和平民情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2分)。
3.(1)體現: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2分)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分)
(2)思想:以法治國(1分)
出發點: 維護秦國君主統治(1分)
評價:有利于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1分)但嚴刑酷法會激化社會矛盾(1分)
(3)措施:廢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廢除井田制,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分)第2課 “為秦開帝業”——商鞅變法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商鞅的成長歷程;初涉政壇;秦國政壇上的主角;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統一度量衡。實行“二十等爵制 ”;廢除“世卿世祿制”;嚴格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普遍推行縣制;“燔詩書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變法和秦國完成統一之間的關系;
(3)探究杰出人物對社會進程的巨大推動作用以及商鞅變法對秦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商鞅在秦國從政的史實的學習,提高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商鞅變法的目的、經濟措施、作用的學習,提高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商鞅變法的根本目的和獎勵軍功、加強集權措施的學習,提高分析、歸納、總結歷史問題的能力。
(4)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設置歷史情境,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時勢造英雄。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運和社會進步發展緊緊連在一起;
(2)“重農主義”是農業社會的主要指導思想。商鞅“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為秦國完成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商鞅“獎勵軍功、加強集權”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秩序;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社會發展。
【教學重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難點: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其他改革比較,歸納商鞅變法的特點。
【教學建議】
王充在《論衡·書解》中說:“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即商鞅變法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基礎。教材從三個方面介紹了“‘為秦開帝業’──商鞅變法”:秦國政壇唱主角的新人;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獎勵軍功、加強集權。戰國進入中期,由于列國都急于在兼并戰爭中占據優勢,變法改革運動也被推向高潮。在各諸侯國的變法中,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對舊貴族打擊最嚴重,變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商鞅變法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建議教師在講授本節內容時,注意和已經學過的知識相聯系,構建知識結構。建議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的歷史材料,設置問題情景,讓學生積極參與,增加對商鞅變法的認識。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引用歷代名人、學者對商鞅的評價來導入本課的學習:
☆《戰國策·秦策一》:“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于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記-商君列傳》)
☆東漢史學家班固說:“商鞅挾三術以鉆孝公。”又說商鞅是“衰周之兇人”(《漢書·敘傳上》)。
☆唐朝詩人杜甫:“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述古三首》)。
☆賈誼《陳政事疏》說商鞅“遺禮義,棄仁恩”,放棄思想文化的建樹而專力于軍事政治的進取,竟然導致“秦俗日敗”,社會風習頹壞,世情澆薄。家族間的親情紐帶也為實際的利益追求所斬斷。
☆北宋王安石:“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以他的變法,開秦掃天下的先聲。”
☆南宋理學家朱熹曾經批評:“他(商鞅)欲致富強而已,無教化仁愛之本,所以為可罪也。”(《朱子語類》卷五六)就是說,只是片面追求國家“富強”,而放棄了執政者首先應當致力于文化建設的基本責任。
☆明代學者張燧曾經夸獎他:“(商)鞅一切不顧,真是有豪杰胸膽!” (《千百年眼》)
商鞅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新課《商鞅變法》。
★講授新課
商鞅變法的內容
(一)秦國政壇唱主角的新人:
1、“少好刑名之學”: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漢族。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后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后因變法有功,秦孝公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何謂“刑名之學”? 戰國時以申不害為代表的學派。 指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一套法家學說。
2、初涉政壇,懷才不遇:
商鞅建功立業的首選目標是戰國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國。早年的學術積淀使商鞅滿懷治國平天下的壯志豪情,學成之后,他即開始尋找“棲身之佳木”。戰國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一躍成為中原霸主。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來到魏國,在相國公叔痤的門下任中庶子(負責教育王侯大臣們小老婆所生的兒子)。不知道是商鞅的不幸,還是魏國的不幸,就在公叔痤決定向魏惠王推薦商鞅時,公叔痤已被病魔奪走了大半條命。他只能竭盡余力,告訴前來探病的魏惠王:“我死之后,希望您能以舉國之事,聽候商鞅的調遣。”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人才如戰略物資,自己不用也不能資敵。惠王認為公叔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于是皆不采納。公叔轉而告訴商鞅,并要他趕快離開魏國。魏惠王和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失之交臂。后來,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強大。公元前340年,商鞅設計生擒魏將公子昂,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河西地。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3、投奔秦國,支持變法:
秦孝公,姓嬴,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戰國時代秦國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咸陽 ( http: / / baike. / view / 5902.htm" \t "_blank ),其二是任用商鞅變法。
他21歲登基,即位后征求“有能出奇計強秦者”,發布求賢令。大意是:往日秦國自穆公管理期間,修德行武,東邊平亂了晉國,以黃河為界限;西邊霸占戎翟,開地千里。天子向秦穆公致伯,諸侯前來祝賀,為后人打下了基礎,大業有望。其后君歷公、躁公、簡公、出子四世昏政,內亂頻出,外患交迫。三晉攻奪我河西,諸侯都蔑視我秦國,再沒有比這更讓我感到羞辱的事了。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想收復穆公打下來的土地,振興秦國。我想起先君的作為,痛恨在心。各位賢士群臣有能出長策奇計讓秦國強大者,我則封他為官,與他一起分享秦國。
商鞅得知消息后,攜吳起的《法經》入秦。通過他在秦國的熟人、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的引薦三次拜見秦孝公。
第一次見面,商鞅還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試探性地從三皇五帝講起,大談帝道,還沒說完,秦孝公已經打起了瞌睡。事后,秦孝公怒斥景監:“你推薦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談。”
見到秦孝公的這個反應,商鞅反而高興了:“原來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第二次見面,他又從王道仁義講起,秦孝公的興致比前一次好點了,但還是覺得不著邊際,哈欠連天。商鞅更高興了:“秦公志不在王道。”
于是,第三次見面,商鞅劈頭就問:“當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難道不想開疆拓土,成就霸業么?”
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道!聽著聽著,他不由自主地向商鞅靠攏。最后,秦孝公不再矜持,激動地握住商鞅的手:“請先生教我。”
說服了秦孝公,商鞅的強國大計只是銷售了一大半。秦國的重臣還對變法有所保留,甘龍、杜摯等人,就對商鞅的一套毫不買賬:“商鞅來自外國,他根本不了解秦國的實際情況,國君不過是被他的花言巧語迷惑而已。”
聰明的秦孝公并不急于表態,他要看看商鞅如何應付——如果你的變法政策連大臣都說服不了,還如何推行全國?商鞅站了出來,和群臣展開了一場著名的“答辯會”。甘龍說,要效仿先圣。商鞅就歷數那些成敗君主,凡是有作為的必有所創造,有所超越,陳陳相因導致衰亡,順應時勢才能大展宏圖。一番滔滔雄辯,把對方駁斥得啞口無言。
說服了大臣,商鞅的變法政策還只在朝廷站穩了腳跟。但是,老百姓會相信你的新政策嗎?商鞅想到了一個辦法。一天,商鞅親自來到國都的南門,令人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百姓不知所以,紛紛前來圍觀。商鞅宣布,能把這個木頭扛到北門,即賞十金。“這可是重賞啊!”人群中一陣驚叫,卻沒有人相信這是真的。商鞅果斷地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終于,有個年輕人出來試試運氣了,他輕松地把木頭搬到北門。眾目睽睽之下,商鞅當場付款。
公元前 356年,秦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變法革新。
(二)商鞅變法內容: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第一次頒布變法令;公元前352年,因變法有起色,被提升為大良造;公元前350年,商鞅又第二次下達變法令。
1、經濟——富國:
(1)目的:以農求富,增強經濟實力;
(2)措施:
①廢井田,開阡陌(以法律的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
商鞅在經濟上推行的重大舉措是“廢井田、開阡陌”。《史記》記載: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戰國策》說商鞅“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所謂“阡陌”,指“井田”中間的灌溉渠道以及與之相應的縱橫道路,縱者稱“阡”,橫者稱“陌”。“封疆”就是奴隸主貴族受封井田的界限。“開阡陌封疆”就是把標志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工商為“末業”。因棄本求末,或游手好閑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商鞅還招募無地農民到秦國開荒 ( http: / / baike. / view / 131312.htm" \t "_blank )。為鼓勵小農經濟,還規定凡一戶有兩個兒子,到成人年齡必須分家,獨立謀生,否則要出雙倍賦稅。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發徭役 ( http: / / baike. / view / 732418.htm" \t "_blank )和戶口稅,發展封建經濟。
③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制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 ( http: / / baike. / view / 469457.htm" \t "_blank )”,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從“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規定的1標準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準升約合今0.2公升 ( http: / / baike. / view / 947587.htm" \t "_blank )。由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商鞅還統一了斗 ( http: / / baike. / view / 248939.htm" \t "_blank )、桶、權 ( http: / / baike. / view / 175986.htm" \t "_blank )、衡、丈 ( http: / / baike. / view / 259148.htm" \t "_blank )、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度量衡的統一,為人們從事經濟 ( http: / / baike. / view / 20838.htm" \t "_blank )、文化的交流 ( http: / / baike. / view / 149597.htm" \t "_blank )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對賦稅制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2、軍政——強兵:
(1)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斗。規定爵位 ( http: / / baike. / view / 209818.htm" \t "_blank )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就是說有功勞的貴族 ( http: / / baike. / view / 40807.htm" \t "_blank )子弟,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
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商鞅徹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今后將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 ( http: / / baike. / view / 763853.htm" \t "_blank ),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 ( http: / / baike. / view / 393627.htm" \t "_blank ),二十級曰徹侯。據《漢書 ( http: / / baike. / view / 18673.htm" \t "_blank )》記載:“商君為法于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也就說明了獎勵的做法: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 ( http: / / baike. / view / 37213.htm" \t "_blank )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準和衣服等次。
而所謂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鎮,被奴隸主 ( http: / / baike. / view / 536892.htm" \t "_blank )所占有。奴隸主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財產,經常發生爭斗。新法規定不準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隸主的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嚴懲私斗的作法是:為私斗者,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由于推崇戰功,秦國軍隊的戰斗力大大增強。秦國在對外戰爭中,國力進一步增強,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被動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 ( http: / / baike. / view / 44389.htm" \t "_blank )相會,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 ( http: / / baike. / view / 28495.htm" \t "_blank )會盟的被動局面,提高了秦國的地位。秦國還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巴蜀 ( http: / / baike. / view / 80869.htm" \t "_blank )地區和盛產牛馬的西北地區,社會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奠定了秦統一的物質基礎。
(2)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貴族建立軍功:
《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即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份之高低。該規定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因而,招致了他們的怨恨。《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秦國的都 ( http: / / baike. / view / 248936.htm" \t "_blank )、鄉、邑 ( http: / / baike. / view / 23672.htm" \t "_blank )、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 ( http: / / baike. / view / 331232.htm" \t "_blank )。商鞅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管理廣大居民,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 ( http: / / baike. / view / 71305.htm" \t "_blank )。輕罪用重刑。將魏國李悝的《法經》頒布實行,還增加了連坐法。主要內容是:居民以五家為“伍 ( http: / / baike. / view / 30585.htm" \t "_blank )”、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按照編制,登記并編入戶籍,責令互相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不告奸者腰斬 ( http: / / baike. / view / 101660.htm" \t "_blank ),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這與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時規定,旅店不能收留沒有官府憑證者住宿,否則店主也要連坐。
(4)普遍推行縣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 ( http: / / baike. / view / 125375.htm" \t "_blank ) 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 ( http: / / baike. / view / 41060.htm" \t "_blank ),“凡三十一縣” (也有史書認為是41縣或36個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 ( http: / / baike. / view / 58170.htm" \t "_blank )以輔佐縣令,設縣尉 ( http: / / baike. / view / 58172.htm" \t "_blank )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商鞅通過縣的設置,把領主 ( http: / / baike. / view / 159000.htm" \t "_blank )對領邑內的政治特權收歸中央。該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廢井田、開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證了土地私有。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
后來,秦在新占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郡守 ( http: / / baike. / view / 59648.htm" \t "_blank )。后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于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制 ( http: / / baike. / view / 103018.htm" \t "_blank )。
(5)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鞍變法時曾采用李悝的《法經》,并改法為律,頒行秦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將秦律修訂,作為全國統一的法律頒行各地。秦律中的刑罰有:①死刑,主要有棄市和磔。②肉刑,有斬足、宮、劓、黥等肢體刑。③徒刑,將犯人拘禁起來,并使服苦役。④遷刑,即將犯人流放邊地。⑤笞刑,即鞭笞之刑。⑥貲罰,讓罪人向官府交納財物或提供勞役以達到懲罰的目的。
商鞅的所作所為是為了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當時法家認為俠以武犯禁,儒以文害法,似乎儒家的東西都是蠱惑人心的東西,所以為了明法令,它就要燒掉詩書,以法為令,以吏為師。然而,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于我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6)改革舊習俗:
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強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戶口稅。
【課后小結】
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便是改革會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于商鞅廢除井田、獎勵耕戰等改革措施觸犯了貴族階層對土地和官職所一項具有的壟斷特權,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但是商鞅并沒有被這些有權有勢的人所嚇倒,他認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來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張首先懲辦那兩位唆使太子違抗新法的老師。結果,公孫賈的臉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則因屢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舉,確實起到了“殺雞給猴看”的作用。人們看到,就連太子的老師都逃脫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僥幸的心理了。經過商鞅的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但是,任何 ( http: / / baike. / view / 1168473.htm" \t "_blank )社會實踐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變法維新更是如此。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權力基礎,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來,對商鞅施行了瘋狂的報復。他們不僅以誣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謀反,而且以最殘酷的暴行,將他五馬分尸了。商鞅雖然慘遭不幸,但他所開創的變法大業卻因順應了歷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轉之勢,并最終對秦朝的統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商鞅“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顯的歷史局限。他用簡單粗暴的政治手段來處理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焚燒《詩》、《書》,實行愚民政策和文化專制主義,甚至推行連坐法而刑及無辜等等,都曾產生多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也正是由于這一影響,致使他死于貴族的報復而“秦人不憐”。
教師可將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制成簡表,便于學生掌握。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積極作用
措 施 積 極 作 用
經濟 廢井田,開阡陌 廢除奴隸制經濟基礎,確立封建經濟基礎
獎勵耕織,重農抑商 提高生產積極性,增強國家實力,促進了封建經濟發展
統一度量衡 便利賦稅征收;為經濟活動提供便利
軍事 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嚴禁私斗) 大大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也為人們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提供了一個途徑
政治 廢除世卿世祿制 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特權
普遍推行縣制 加強了中央集權
司法 實行什伍、連坐制度 加強了戶籍管理,為收稅、征兵提供了依據;加強了專制統治
制定秦律,輕罪重罰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內容固定下來
文化 燔詩書而明法令 加強了對人民的思想控制
習俗 “塞私門之請”推行“分異”令 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
三、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想想看,孝公為什么對堯、舜、禹的帝王之道不感興趣,而對稱霸之道感興趣?
答案提示:戰爭是戰國時代的顯著特征,“戰勝強立”是戰國歷史的主線。堯、舜、禹的帝王之道即儒家的治國理論,要求當政者以禮治國,實行“仁政”。這種思想不符合當時的形勢要求。因此,孝公對王道不感興趣。而稱霸之道即法家思想。要求當政者“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這種思想適應了戰國時兼并戰爭的需要,有利于孝公的稱霸大業,所以,孝公不僅對稱霸之道感興趣,而且法家思想還成為秦國變法的指導思想。
⊙本課測評
1、商鞅變法的舉措主要有哪些?
答案提示:經濟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措施有: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嚴格戶籍管理制度,制定連坐法;普遍推行縣制;制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2、商鞅變法的特點是什么?
答案提示: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農戰”和“法治”。
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對舊貴族打擊最嚴重,變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增加政府收入,富國強兵,建立新型地主階級的統治。商鞅變法的許多措施,如,“重農抑商”、“統一度量衡”、“廢分封,行縣制”、“什伍連坐”等不僅為秦國完成統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與國家治理基礎,對日后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學習延伸
(略)
第1頁第二單元 商鞅變法
第1課 改革變法風潮與秦國歷史機遇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概況;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點;“相地而衰征”、“初稅畝”;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和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秦穆公稱霸西戎、秦獻公改革;秦國面臨的歷史機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
(2)理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諸侯國改革變法之間的關系;
(3)探究各諸侯國改革變法的歷史背景和秦國面臨的歷史機遇。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認識,提高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相地而衰征”、“初稅畝”、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的學習,提高分析、歸納、總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秦穆公、秦獻公。、秦孝公等史實的學習,提高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引起社會關系的變革。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動蕩、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2)改革變法是時代的潮流,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3)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改革改變了秦國的命運,改革也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進程。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的歷史背景。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的必然性。
【教學建議】
教材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改革變法風潮與秦國歷史機遇”:社會變化的新氣象,風起云涌改革和變法,處在十字路口的秦國。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經濟上,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確立,新的階級關系產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國爭霸,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士大夫開始奪權,并且掌握了政權。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帶來上層建筑的變革。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改革和變法風起云涌。處在十字路口的秦國,面臨著巨大的歷史機遇,秦孝公發憤圖強,重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迅速強盛起來。建議教師在講授本節內容時,注意啟發學生聯系政治、地理等學科的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歷史現象,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本課引言由戰國形勢圖和文字兩部分組成。戰國時期,群雄角逐,諸侯爭霸,插圖反映了戰國時期這一社會形勢。教師以文字內容和插圖為素材,通過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引言內容。問題:秦國地處西陲,比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遠落后的秦國在群雄角逐中,脫穎而出,統一了六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為什么秦國能夠完成統一?學生結合問題自主探究,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學習。
★講授新課
商鞅變法的背景
(一)社會變化的新氣象——春秋戰國變法的時代背景(必然性):
【溫故而知新】
★春秋戰國概念:
(1)平王東遷,東周開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洛陽)
(2)東周的分期: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
(3)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
·大動蕩:春秋諸侯爭霸戰爭(春秋五霸)、戰國兼并戰爭(戰國七雄),戰亂頻仍,政局動蕩;
·大變革: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奴隸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權制)逐步確立;
·大發展:隨著生產力進步,封建經濟迅速發展,商品經濟繁榮。
★引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意識形態的原理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化
生產力:即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產工具、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者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勞動對象的擴展程度也反映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生產關系:是指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產品分配關系;
生產方式:是人類借以向自然界謀取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經濟基礎: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包括國家政府機器、法律與意識形態、政治、法律制度,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即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生活條件,主要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其中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決定性因素。
意識形態: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意識形式。它表現人們之間的思想關系,通常稱為思想上層建筑或意識形態上層建筑。
1、社會經濟:生產力發展,封建經濟產生
(1)表現:
1)農業:
①鐵器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
西周晚期,鐵器開始使用;春秋時期,鐵器用于農業生產;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春秋戰國時期,牛耕技術開始出現并逐漸推廣。牛耕技術,只有與鐵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發揮出它的功能。耕犁的出現,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當時,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說明牛耕在當時社會生產中十分普遍且十分重要。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晉國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國語·晉語》中記載:“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這也證實了春秋時代存在牛耕的事實。
小結: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為私田的大量開墾和農田水利設施的興修創造了條件。
【資料回放】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推廣:
材料一 1990年,考古學家在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發現一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器,經鑒定確認為人工冶鐵制品。這就把我國用鐵歷史提前到了公元前的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
材料二 《國語·齊語》記載管仲的話說:“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夷、斤,試諸壤土”。在這里,美金指的是青銅,惡金指的是鐵,說明齊國已經用鐵制造農具。春秋中葉齊靈公時的《叔夷鐘》銘中有“造戜徒四千”的記載,“戜”,當是“鐵”字的初文。但是,應當注意的是,春秋時代的鐵制工具出土數量畢竟很少,這表明當時鐵制工具的使用還很不普遍。
材料三 恩格斯說:“鐵使更大面積的農田耕作,開墾廣闊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它給手工業工人提供了一種其堅固和銳利非石頭或當時所知道的其他金屬所能抵擋的工具。所有這些,都是逐漸實現的;最初的鐵往往比青銅軟,所以石器只是慢慢地消失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59頁
②興修水利:
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必修Ⅱ學過的相關知識,如都江堰、鄭國渠等。
③農田施肥:漚肥技術
④荒地開墾:
2)手工業:冶鑄、紡織、漆器工藝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業:日趨活躍,出現邯鄲、臨淄、宛、陶等商業中心。
(2)影響: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①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削弱人身依附關系
鐵器的應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術的應用,使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引起了生產方式的變化,奴隸制集體勞作方式逐漸瓦解,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生產和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經濟發展起來。隨著私田的開墾和增多,私田主人為了增加收入,開始改變剝削方式。將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塊,租給奴隸和破產的平民耕種,向租種者收取地租。為了繼續維護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隸主也主動改變剝削方式,實行更適應生產力水平的地租剝削。奴隸制社會的經濟基礎──井田制走向沒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起來。
②產生新的階級力量:新興地主和自耕農階級,要求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2、政治:上層建筑的變革,新興地主要求改革奴隸制度
(1)原因:經濟基礎的變化
(2)目的:地主階級要求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治;
(3)途徑:變革
(4)措施:
①以選賢任能、獎勵軍功取代世卿世碌制;
②以實行俸祿制取代封邑制;
③以中央集權取代君主與貴族聯合執政;
3、軍事: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與兼并,戰爭頻繁(富國強兵成為改革的內在動力)
(1)春秋:諸侯爭霸戰爭
(2)戰國:以兼并戰爭為主
(3)變革動力:富國強兵
戰國時期,群雄角逐,戰爭頻繁。為了富國強兵,各諸侯國紛紛變法。進而說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學術自由,百家爭鳴,思想大解放
(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激烈的政治斗爭和經濟繁榮促進了學術思想的空前發展。
(2)表現:
①私學興盛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格局。(學在官府是指奴隸主階級壟斷教育)
②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陸續誕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
(3)影響:法家思想成為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等)
【學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視戰爭,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認識?變法改革和戰勝攻取有什么關系?”
參考答案:(1)原因:思想是現實的反映。戰國兼并戰爭迫使各諸侯國發展經濟、富國強兵;法家思想產生于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兵家思想產生于戰爭實踐。
(2)關系:只有變法才能富國強兵;只有富國強兵才能在兼并戰爭中戰勝對手。
【小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面臨著怎樣的大變革?
經濟:生產力發展,封建經濟產生;
政治:上層建筑變革,新興地主要求改革奴隸制度;
軍事:諸侯爭霸與兼并,戰爭頻繁;
文化:百家爭鳴,法家思想成為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
(二)風起云涌的改革和變法——為商鞅變法提供經驗教訓: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與變法(商鞅變法前)
時間 國家 改革者 變 法 內 容 作 用
春秋 齊國 管仲改革 軍事:整頓和發展軍備經濟:發展工商業、改革賦稅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實上承認了土地私有) 增強了齊國實力,使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
魯國 初稅畝 經濟:“履畝而稅”公開承認土地私有
戰國 魏國 李悝變法 經濟:“盡地力之教”,發展農業;推行“平糴法”,保護小農經濟法制:制定《法經》,加強法制 使魏國在戰國七雄中率先強盛,為各國改革樹立了榜樣
楚國 吳起變法 政治:限制貴族權力,改變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祿;強令貴族遷居,變相沒收其土地;裁撤冗員,削減俸祿,獎勵軍功;嚴格吏治禁止私門請托 取得一定成效,成為戰國中的強國(成為強國)
其它諸侯 齊國鄒忌改革;趙國公孫連改革;韓國申不害改革 都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
備注:
1、齊國“相地而衰征”:
《齊語》記載管仲對齊桓公說:“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衰”即等級次第;含義是: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好壞征收賦稅;這樣,農民就不遷移。如果不分土地好壞都收一樣的稅,住在壞地的農民就想往有好地的地方遷移,所以“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實質是:用實物地租代替力役地租,事實上承認了土地私有;
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實質上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管仲改革調動了土地所有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推動了生產的發展,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物質基礎。
2、魯國初稅畝(公元前594年)
“初稅畝”從字面意義上解釋,就是:初,為開始的意思;稅畝就是按土地畝數對土地征稅,具體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畝,復十取一。”對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為稅賦,對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樣根據其實際畝數,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為賦稅。
“履畝而稅”:含義是:按畝收稅,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積納稅,稅率為產量的10%。實質是:公開承認土地私有。
3、“盡地力之教”: 戰國時代,李悝關于發展農業的經濟思想。意思是:提高單產,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
《漢書·食貨志上》記李悝向魏文侯提出“盡地力之教”的建議:將一部分荒地分給農民,國家因此增加什一之稅的收入。在農業種植上應采取多種經營方式,如若一種作物受到自然災害,還有其他作物可以收獲,耕地要深,除草要勤,收割時要象防備寇盜到來那樣迅速,以免遭受損失。這些都是很好的農業技術經驗,對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有很大的作用。
4、“平糴(dí)法”:
背景:三家分晉后,于公元前445年,魏國的君主魏文侯 ( http: / / baike. / view / 41473.htm" \t "_blank )即位。不久他就認命李悝為相 ( http: / / baike. / view / 18237.htm" \t "_blank ),主持變法。這次變法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平糴法”。
目的:使城里人和鄉里農民都不受損害,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實質:發展封建經濟
內容:李悝推行的重農抑商 ( http: / / baike. / view / 1361730.htm" \t "_blank )的“平糴法”,由國家控制糧食的購銷和價格。他認為糧價若太賤則傷農,太貴則傷民(城市居民)。因太貴太賤,都不利于統治,于是他實施“平糴法”。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為上中下三等,壞年成也分為上中下三等。豐收年按年成的豐收情況,國家收購多余的糧食。歉收年則按歉收的程度,國家拿出收購的糧食平價賣出。上等歉收年賣上等豐收年收購的糧食,中等歉收年賣出中等豐收年收購的糧食,下等歉收年賣下等豐收年收購的糧食。這樣“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
5、《法經》:
《法經》是戰國時期魏相李悝在系統總結各諸侯國成文法的基礎上編定的,是魏國變法的重要內容。是維護封建國家的統治秩序,保護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較為系統完備的刑法法典。
(1)《法經》的指導思想是: “ 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 ” ,即將保護地主階級的私有財產、人身安全及統治秩序作為首要任務。
(2)《法經》共有6篇,即盜、賊、囚、捕、雜、具。其中《雜法》概括了盜賊以外的各種犯罪行為。《具法》的內容是 “ 具其加減 ” ,即統一規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與原則,類 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總則,而其他五篇皆 “ 罪名之制 ” ,類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則。
(3)《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為系統的法典,其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后世中國的封建法典均以《法經》為藍本。
商鞅入秦主持變法革新時,攜《法經》入秦,并在變法過程中將《法經》改編為秦律,史稱 “ 改法為律 ” 。
6、吳起變法
戰國初期,楚國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楚聲王竟至為“盜”所殺。而此時北方三晉正在興起,國力強大,對楚步步進逼,楚國處于一種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國內憂外困之時,中原的政治家吳起從魏國來到楚國。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 ( http: / / baike. / view / 39162.htm" \t "_blank ),主持變法。吳起變法,從打擊大貴族入手。變法的內容散見于典籍中,歸納如下:
(1) 均爵平祿。楚國爵祿是世襲的,即先輩如有功受爵祿,后代子孫雖無功,亦可承襲享有爵祿;而后來一些在戰爭中立大功者卻無爵祿,極大地傷害了將士的積極性。吳起乃“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余,而繼其不足,厲甲兵以時爭於天下。”
另外,“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吳起要取消世襲的封君、世襲的爵祿,用從封君那里得到的爵祿去奉養經過挑選的有功將士。
(2) 廢除無用、無能的官職,剝奪王室貴族的威權,使他們不能徇私情,因私廢公。“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 。“禁游客之民,精耕戰之士。”削減無用的開支,以獎勵真正為國出力報效的戰斗之士。
(3) 春秋至戰國時期,楚國用武力滅掉許多國家,開濮地、伐楊粵等,得到了廣大領土,但都未及開發。吳起責令楚國一些與王室關系疏遠的貴族到僻遠的地方去開發。吳起對楚悼王說:“荊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余。” 這是一種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吳起變法,旨在富國強兵。變法的內容是消滅世卿世祿制,任用賢能,因此這又是一次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濟特權的運動。吳起變法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楚國官員皆楚王室宗支,決不許異姓插足。吳起作為一個外諸侯國的異姓人,躋身于楚上層貴族之間,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擊大貴族特權和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對之烈,是可以想見的。
新法行之期年,楚悼王死去。在楚悼王的靈堂上,楚國貴戚大臣作亂而共攻吳起。吳起跑到楚悼王的尸體下躲藏,貴族射殺了吳起,也射中了王尸。按照楚國之法:“麗兵于王尸者,盡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尸者,盡當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余家。但變法也因楚悼王和吳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春秋時期的改革增加了國家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但主要是改革經濟基礎,沒能觸及上層建筑。戰國改革由經濟基礎轉移到上層建筑,維護地主階級統治。
(三)處在十字路口的秦國:
導入:一個地處西陲,比較落后的秦國,能夠虎視中原,最后吞并“連橫”的六國,一統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制度創新──“商鞅變法”。秦國在公元前4世紀,面臨著巨大的歷史機遇。秦國當政者抓住了機遇,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為指導思想,進行了改革。經過變法,秦國迅速強盛起來,最終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重溫這段歷史,依然饒有興味。
1、改革的必要性:
(1)秦穆公稱霸西戎(公元前7世紀后期)——落后
秦國地處西陲,一向為諸侯各國所輕視,稱之為“夷狄之邦”。秦穆公時,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后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遭晉軍襲擊,大敗。轉而向西發展,攻滅十二國,稱霸西戎。秦國從此步入了強國的行列。但是,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獻公改革(公元前4世紀初)——無改觀
內容:廢除人殉制度;遷都櫟陽;制定戶籍制度。
結果:秦國的整體面貌無根本改觀。
2、改革的可能性:
(1)有利條件:
①國君權力集中,奴隸主貴族勢力較弱;(權力集中)
②注重實用、講求功利的發家學說容易得到認同;(法家學說)
③民風質樸,充斥尚武精神。(民風質樸與尚武精神)
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主要介紹了秦國質樸、強悍、尚武的民風。急公斗勇的民風士氣,只要有合理嚴格的制度約束,就能凝聚成統一的意志,形成強大的戰斗力。
(2)歷史機遇:
①三家分晉,阻秦力量大受大削弱;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 ( http: / / baike. / view / 27201.htm" \t "_blank )末年,晉國被韓 ( http: / / baike. / view / 38333.htm" \t "_blank )、趙、魏 ( http: / / baike. / view / 32441.htm" \t "_blank )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司馬光 ( http: / / baike. / view / 8118.htm" \t "_blank )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 ( http: / / baike. / view / 20236.htm" \t "_blank )的分界。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 ( http: / / baike. / view / 694986.htm" \t "_blank )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
公元 ( http: / / baike. / view / 22993.htm" \t "_blank )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 http: / / baike. / view / 28495.htm" \t "_blank )。打那以后,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后遷至今河南新鄭 ( http: / / baike. / view / 18649.htm" \t "_blank ))、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后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后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 ( http: / / baike. / view / 38096.htm" \t "_blank )、齊、楚 ( http: / / baike. / view / 41348.htm" \t "_blank )、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 http: / / baike. / view / 27270.htm" \t "_blank )”。
三家分晉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 ( http: / / baike. / view / 27189.htm" \t "_blank )確定的標志。
②中原士人游說各國,為秦國招攬賢能提供了可能性;
③諸侯卑秦,秦孝公決心發奮圖強、實現富國強兵。
(3)主觀條件:商鞅的個人才干。(重點放在下節課講解)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 ( http: / / baike. / view / 15873.htm" \t "_blank )梁莊鎮一帶)人,漢族。戰國 ( http: / / baike. / view / 20236.htm" \t "_blank )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后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 ( http: / / baike. / view / 42581.htm" \t "_blank )、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后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秦孝公近臣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后升大良造。
【課后小結】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 ( http: / / baike. / view / 40830.htm" \t "_blank )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 ( http: / / baike. / view / 391965.htm" \t "_blank )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和政治勢力越來越大。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 ( http: / / baike. / view / 388919.htm" \t "_blank )的李悝變法、楚國 ( http: / / baike. / view / 52225.htm" \t "_blank )的吳起變法等。再加上秦孝公招攬賢才,商鞅變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這種社會變革、變法運動體現了生產關系 ( http: / / baike. / view / 239821.htm" \t "_blank )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筑 ( http: / / baike. / view / 36758.htm" \t "_blank )必須適應經濟基礎變化的規律。
①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動蕩、大變革和大發展的時期,生產力發展引起生產關系變革,經濟基礎變動引起了上層建筑的變動;
②改革是時代發展的潮流,改革也是深刻的社會革命;
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的命運,也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
三、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請你想一想,當時兵家、法家都主張重視戰爭,贏得戰爭。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認識?變法改革與戰勝攻取又有什么關系?
答案提示:思想是現實的反映。戰爭是戰國時代的顯著特點,“戰勝強立”是戰國歷史的主線。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戰勝對方,都十分重視發展農業和獎勵軍功。法家是地主階級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產生于戰國時期的變法活動。而兵家思想來源于戰爭實踐,是在戰爭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升華。進步思想為社會變革提供思想基礎,指導社會變革的進程。
各諸侯國只有通過改革變法,發展封建的經濟,才能夠富國強兵。只有實現富國強兵,才能夠達到對內鞏固統治、對外戰勝對方的目的。
⊙本課測評
1、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實施改革變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迅速發展,社會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新興地主和自耕農出現。新興的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而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會引起上層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變法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春秋戰國時期除商鞅變法外,還有哪些國家進行的改革變法影響比較大?
答案提示:春秋時期,社會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變革已經開始。著名的有齊國管仲改革和魯國的改革。齊國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實質上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魯國實行了“初稅畝”,公開承認了土地私有權。
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主持變法。實行“盡地力之教”、推行“平糴法”、制定《法經》。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影響也較大。主張限制和削弱貴族勢力、整頓吏治和改良社會風氣。楚國經過改革,成為了戰國中的強國。
⊙學習延伸
(略)
鐵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生產力
決定
生產關系
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
決定
百家爭鳴
大發展
大變革
大動蕩
新興地主階級要求變革
第1頁高三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練習題
班級 姓名 學號 成績
一、單項選擇題:
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新氣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出現改革變法風潮 B、思想文化繁榮
C、鐵器與牛耕的出現與推廣 D、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
2、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所反映的社會矛盾是
A、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 B、農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隸主的矛盾 D、新興地主和奴隸主貴族的矛盾
3、戰國時期,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治的措施有
①選賢任能,獎勵軍功 ②實行俸祿制 ③實行中央集權制 ④確認土地私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戰國時期,最合乎社會發展需求,并成為各國變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5、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王紛紛變法的直接動力是
A、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B、確立封建制,摧毀奴隸制的需要
C、階級斗爭尖銳 D、要稱雄天下的欲望
6、之所以說管仲實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變革,主要因為它
A、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擴大了作戰的兵源 C、爭取了民眾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
7、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反映了
A、封建生產方式比井田制進步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C、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D、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
8、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率先通過變法強盛起來的是
A、商鞅變法—秦國 B、管仲改革—齊國 C、李悝變法—魏國 D、吳起變法—楚國
9、下列各項內容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①為田開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頓吏治,革新政治 ④盡地力之教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10、春秋時期改革與戰國時期變法
①變法內容所側重的領域不同
②春秋時期改革主要是維護舊貴族的統治,戰國時期變法主要是沖擊舊秩序
A、①正確②不正確 B、①不正確②正確 C、①②均正確 D、①②均不正確
11、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主要形式是
A、戰爭 B、革命 C、變法 D、思想爭鳴
12、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主要目的是
A、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 B、發展新興封建經濟 C、富國強兵增強國力 D、正式廢除井田制
13、《史記》評商鞅變法時說:“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這種現象主要得益于
①獎勵耕織 ②獎勵軍功 ③燔詩書而明法令 ④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錢財投放到農業 B、獎勵農民從耕織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貸者兼并土地 D、滿足秦國兼并戰爭的需要
15、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開始于
A、春秋時期 B、戰國時期 C、秦朝時期 D、西漢時期
16、對秦國來說,商鞅變法起到的決定性的歷史作用是
A、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 B、秦國的軍事實力日漸強大
C、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D、加速了秦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17、秦國在群雄角逐中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是
A、經濟發展 B、軍事強大 C、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D、商鞅變法最為徹底
18、商鞅在秦國變法,“商君雖死,秦法未敗”,造成這一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變法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
C、變法得到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擁護 D、變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19、商鞅變法遭受貴族保守勢力抵制、破壞和反撲的主要原因是
A、以法律的形式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 C、廢除“世卿世祿制” D、普遍推行縣制
20、商鞅變法的歷史局限性有
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對廣大人民的剝削和壓迫
③按爵位等級占有數額不同的田宅和奴隸 ④公開承認占有奴隸的合法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吳起)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史記·卷65孫子吳起列傳》
 ?材料二 (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收為孥(奴隸)。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    ——《史記·卷68商君列傳》
 ?材料三 (趙)靈王北略中山地……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西有褸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 ——《通鑒選·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內容方面有何相同之處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過什么途徑達到
(3)材料三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為什么會有這種內容
(4)概括以上三條材料的結果,并據此談談你的認識。
22、你認為商鞅變法的哪一經濟措施對后來的封建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為什么商鞅要采取這一政策?試分析其主要影響?
23、恩格斯說:“如果政治權力的行為違反了經濟的發展,在大多數的場合,政治權力總要為經濟的發展所擊敗。”結合商鞅變法的成功經驗,從正面談談你對恩格斯這一論斷的認識。?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
二、材料題
21、(1)削弱奴隸主貴族勢力,提高軍隊戰斗力。因為在戰國劇烈兼并的戰爭環境中,政權與軍隊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2)富國強兵。途徑:用什伍制連坐法建立嚴密的基層組織;用大力賞罰的辦法發展農業生產;以軍功為基礎,授爵賜田,削弱舊貴族勢力。
(3)胡服騎射。因為趙國地處北方,受以騎射見長的游牧民族威脅大,趙國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脅并向北發展。
(4)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認識:要發展、強盛,必須進行改革,因循守舊,必然失敗。改革必然受到舊傳統勢力的阻撓,要頂住各種阻撓,把改革進行到底。
22、措施:重農抑商。
原因:①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②國家通過征收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③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將農民束縛于土地之上。④工商業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⑤商品經濟不發達,不如經營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經濟的反映,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
影響:積極:①促進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②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政權。消極:①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導致經濟結構單一。
24、答案:(1)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專政。變法順應了當時封建經濟發展的要求,使用權秦國政治權力得到鞏固,進而統一全國,結束分裂局面。
(2)恩格斯認為政治權力的行為必須適應經濟的發展,反映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正確的。
第1頁(共23張PPT)
右圖是連環圖《三家分晉》封面圖。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國瓜分的事件。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立的標志。
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狀況?這一時期的秦國面臨著怎樣的歷史機遇?
改革變法風潮
與秦國歷史機遇
選修第二單元第1課
授課人 吳楠
【課標展示】
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
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春秋戰國變法的時代背景
一、社會變化的新氣象
㈠.特征: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時期。
大動蕩-戰爭頻繁,諸侯爭霸,民族融和
大變革-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大發展-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繁榮
大動蕩
大變革
大發展
東周
春秋(前770~前476 )
戰國(前475~前221 )
㈡.表現:
1.經濟上:
⑴表現:
①農業:
②手工業:
③商業:
一、社會變化的新氣象
生產力發展,封建經濟產生
鐵農具和牛耕出現并推廣
技術日益進步
商業活躍,商業中心出現
---春秋戰國變法的時代背景
(經濟基礎變化)
一、社會變化的新氣象
⑵影響:
①土地私有制確立。
②新的階級關系產生。
---春秋戰國變法的時代背景
封建生產關系產生
出現新興地主階級和自耕農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㈡.表現:
2.政治上:
措施:
一、社會變化的新氣象
奴隸主貴族制度→封建專制統治
世卿世祿→選賢任能、獎勵軍功
封邑制→俸祿制
君主與貴族聯合執政→中央集權制
---春秋戰國變法的時代背景
地主階級要求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治
(上層建筑變化)
㈡.表現:
3.軍事上:
4.文化上:
法家學說成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
一、社會變化的新氣象
富國強兵成為改革的動力.
思想領域出現“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變法的時代背景
經濟:生產力發展,封建經濟產生
政治:新興地主要求改革奴隸制度,建立強化封建專制制度
軍事:諸侯爭霸與兼并,戰爭頻繁
文化:百家爭鳴,法家思想成為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面臨著怎樣的大變革?
根本原因
直接動力
(時代背景、必要性)
二、風起云涌的改革和變法
管仲
李悝
吳起
地主階級進行的改革
奴隸主階級進行的改革
性 質
①限制貴族權力,改變分封制
②變相沒收舊貴族的土地
③裁官、削俸、養兵和獎勵軍功
④要求官吏秉公執法,嚴禁私門請托
①發展農業生產,“盡地力之教”
②推行平糴法
③制定《法經》,加強法制
初稅畝
①發展農工商
②整頓、發展軍備
③改革賦稅制度“相地而衰征”
內 容
吳起
李悝
管仲
人物
楚國
魏國
魯國
齊國
國家
富國強兵
春秋
戰國
目的
時期
實質:承認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
公開承認了土地私有
二、風起云涌的改革和變法
---為商鞅變法提供了經驗教訓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政不旅舊,則民不偷;……無奪民時,則百姓富。” ——《國語·齊語》
材料二:“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賤則國貧。”
——《漢書·食貨志》
材料三:“……為楚悼王立法,卑減大臣之威重。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
——《史記·蔡澤列傳》
請回答:
(1)這三則材料分別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2)材料二說明的是哪一項改革措施?
(3)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當時社會怎樣的政治特征?
齊國管仲改革、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
平糴法
促進個諸侯國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
特征:新興地主階級的力量不斷增強,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確立
2.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改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各國統治者都希望通過變法改革,實現富國強兵,對內鞏固統治、對外爭取兼并戰爭勝利;
①經濟基礎
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新興地主勢力增強,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
②階級基礎
③內在動力
3.這些改革家們是哪一思想派別的代表?體現了什么思想主張?
順應時代進行變革;以法治國
法家
思想派別:
思想主張:
秦國面臨怎樣的外部形勢?
諸侯兼并戰爭,其他國家變法圖強
秦國會如何應對這一局勢呢?
變法
⑴改革是當時的大勢所趨:
(政治、經濟、軍事、思想)
⑵不利形勢:
①秦國偏居關中,比中原各國都要落后
②秦獻公改革,成效不大
三、處在十字路口的秦國
(時代背景)
閱讀課文結合,前面所學內容,思考:
秦國為什么會選擇變法?
改革必要性
⑶有利條件:
君主權力集中
法家學說的傳播
尚武風尚
⑷歷史機遇:
晉國力量削弱
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業
⑸主觀因素:
秦孝公發憤圖強,進行改革
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
三、處在十字路口的秦國
(三家分晉)
改革可能性
商鞅變法的具體背景
改革變法風潮與秦國歷史機遇(變法背景)
新興地主要求改革奴隸制度,建立強化封建專制制度
百家爭鳴,法家思想
生產力發展, 封建經濟產生
諸侯兼并爭霸,戰爭頻繁
客觀原因(必要性):
經濟:
政治:
軍事:
文化:
主觀原因(可能性):
(1)秦孝公支持
(2)國君權力集中,守舊勢力薄弱
(3)法家學說受到秦國君臣民眾的認同
(4)秦國民風質樸,具有尚武精神
(5)各國變法為商鞅變法提供了經驗和教訓
改革變法風潮與秦國歷史機遇(變法背景)
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質農具和貴族使用的牛型酒容器
問題: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化的哪一新氣象?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新氣象: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廣,社會生產力發展
影響: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產生了新的階級力量
材料二:
戰國嵌錯賞功宴樂銅壺及壺上的水陸攻占紋飾
問題:材料二的圖片反映了戰國時期的什么時代特征?為此秦國采取了怎樣的積極對策?
特征:兼并戰爭頻繁,分封制走向崩潰
對策:實行變法
材料三:
郭沫若把春秋戰國時代比擬為“第一次五四運動”,深刻的指出,是“社會的轉變促成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鮮花怒放”,“由秦到現在兩千多年了,我們依然感覺著春秋戰國時期在學術思想史上是中國的黃金時代”。
⑶為什么郭沫若稱“春秋戰國時期在學術思想史上是中國的黃金時代”?
⑷綜合上述材料,概括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的本質特征
百家爭鳴的出現
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第3課 富國強兵的秦國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發兵捕拿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經濟上根本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從此開始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斗力;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并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2)理解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歷史地位;
(3)探究商鞅變法和秦國富國強兵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商鞅遭到舊勢力的反對而亡的學習,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通過對商鞅變法作用的學習,提高分析、歸納、理解歷史問題的的能力;
(3)通過對商鞅變法的歷史局限性的具體表現的學習,提高分析、歸納、綜合、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4)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設置歷史情境,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商鞅變法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勇于改革,與時俱進的精神;
(2)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實事求是地看待歷史問題;
(3)改革和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生產力是認識和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標準。
【教學重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兵強。
難點:一分為二地看待商鞅變法的得失。
【教學建議】
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商鞅變法后富國強兵的秦國:商鞅之死,富國強兵的秦國和變法的歷史局限性。由于守舊勢力的反撲,商鞅為變法獻出生命,但“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成為當時的先進國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這段歷史的文字與圖片資料比較豐富,建議在教學時適當進行補充,增加學生對這段歷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認識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本課引言由圖片與文字兩部分組成。圖片展現了橫掃六國壯觀場面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文字內容則重點指出,人們在肯定和贊頌秦統一六國的偉大貢獻的時候,總是不約而同地把秦走向統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變法。兩部分內容旨在說明: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導入:
本課引言由圖片與文字兩部分組成。圖片展現了橫掃六國壯觀場面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文字內容則重點指出,人們在肯定和贊頌秦統一六國的偉大貢獻的時候,總是不約而同地把秦走向統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變法。
師:通過觀察本圖片(始皇陵兵馬俑),你從中能夠獲得哪些歷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軍威。
師:通過閱讀引言中李白的詩,感受“秦王掃六合”的氣勢,你認為“秦王掃六合”奠定基礎的是什么?
生:商鞅變法,促使秦國富國強兵。
教師由此導入新課——富國強兵的秦國
★講授新課
商鞅變法的結局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觸犯貴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和抗拒;
商鞅變法對于沉寂的秦國社會不啻于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暴,沉重打擊了世襲貴族的種種特權,高官厚祿、富貴榮華一如風卷殘云而去。主持變法的商鞅成為王族貴戚的眼中釘。貴族保守勢力伺機制造事端,向商鞅發難。
早在商鞅變法之始,貴族甘龍、杜摯就反對變革祖宗之法。太子駟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是反對派的首領。他們利用太子年幼無知,唆使他觸犯新法,給商鞅出難題。商鞅懷著“板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雄心,對反對派用鐵的手腕回擊:他無法處罰太子,就懲罰其師,公孫賈被處以黥刑(臉上刺字),公子虔再次犯法后處以劓刑(割去鼻子);他還用殘酷的血腥手段鎮壓,僅一天就處死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天地”。并將另外一批不滿變法的人流放到邊遠地區。從此,樹立了變法的權威,沒人再公開對抗。但這也播下了仇恨的種子,總有一天會化為更為血腥的行動。
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舊勢力復仇。
商鞅在秦國二十余年,屢建奇功,聲名卓著,但時刻為守舊勢力所嫉恨,遭受攻擊,他們在暗中等待反撲時機。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邊以前遭到商鞅懲罰的公子虔和公孫賈向惠文王進讒言:“大臣權勢太重則國家危險,左右太親近就會使自家性命危險。秦國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談大王之法,商君反為王,大王變成了臣子。”誣告商鞅謀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2、經過: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愿收留。后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于鄭國黽池,死后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于彤,滅商君之族。
【備課資料】關于商鞅之死的不同版本表述
傳統上我們使用人教版教材,新課程改革后高中歷史教材出現了4個版本。但對于商鞅的死因,不同版本有如下不同的敘述:
岳麓版《歷史》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書社2004年6月版)第五課“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有如下講述:“……無奈之下,商鞅只得返回商地,最后遭擒,被車裂而死”(p37)。
人教版《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則是另外不同的說法:第二單元第3課“富國強兵的秦國”講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邊以前曾遭到商鞅懲罰的親信誣告商鞅謀反,他下令發兵捕拿商鞅。商鞅走投無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衛,兵敗被殺,尸體運回國都咸陽車裂示眾,一代雄才就這樣為變法獻出了自己的生命。”(p26)
大象版《歷史》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05年7月第2版)基本也持此說。第二章第二節“商鞅變法”講到:“……秦惠文王于是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聞訊逃奔到魏國,魏國又將他遣返秦國。他走投無路,最后回到封地,組織徒屬進行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被捕殺。而后秦惠文王下令將其車裂,并誅滅九族。”(p28)
我們看到岳麓版教材認為商鞅是直接被車裂而死的,而人教版教材和大象版教材則認為商鞅是死后被車裂尸體的。那種觀點對呢?我們該相信誰呢?起初我認這個問題并不難搞清楚。查閱《史記·商君列傳第八》原文如下:“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又查《資治通鑒》(卷第二)講到: “顯王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三三八年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復內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通過《史記·商君列傳第八》和《資治通鑒》的記述我們可知:商鞅應該是先被殺死,后被車裂其尸體的。
但是岳麓版教材果真錯了嗎?深入查證以后使我愈發困惑。我們來看另外的幾則材料:《戰國策·秦策一》:“……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愿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又《史記·秦本紀第五》:“……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可見《戰國策》和《史記·秦本紀第五》都認為商鞅是直接被車裂處死的。面對同一個歷史事件《史記》的記載也前后不一。另外一些現代學者的古代史專著也認為商鞅是被直接車裂而死的。如:《中國古代史》(上冊 詹子慶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即位,是為秦惠王。公子虔等人誣告商鞅‘欲反’,商鞅被迫逃亡,最后在自己的封邑抵抗失敗,被處以車裂之刑而死。”(p106)再如《中國通史教程》(古代卷 齊濤主編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也說“……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車裂處死”(p115)通過以上史料的記述,可知這個問題本身尚無非常統一的結論,仍在爭論之中。兩種觀點都無所謂對錯,因為依據的史料不同,自然觀點各異。(文章http://portal.sdteacher./Course/lishi/Article/85025.aspx ( http: / / portal.sdteacher. / Course / lishi / Article / 85025.aspx );作者:冠縣第三中學 田占軍)
3、結果: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雖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廢。商鞅變法兢兢業業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婦幼皆知。雖然商鞅個人落了個悲慘的結局,但他“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桑”等改革措施卻在他死后保留下來,新的生產關系和設縣、什伍戶籍等政治體制也在秦國確立。
【合作探究】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
(1)順應了封建制取代奴隸制的歷史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徹底,執法如山(法不阿貴)
(3)充分的輿論宣傳,取信于民(徙木立信)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有利的經濟環境、開放的政治機制、切合國情的立法、新興地主階級領導
(二)富國強兵的秦國——變法的進步意義:
1、性質: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國強兵,客觀上破除了奴隸制度及鞏固和發展封建制度,從本質上說這是一場地主階級的政治革命。
2、特點:
①改革最徹底:(可參考商鞅變法前后秦國比較表)
★商鞅變法前后的秦國★
變法前 變法后
經濟上 井田制為基礎 封建土地私有制,統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祿制,奴隸主貴族占統治地位 縣制,軍功爵制,軍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權制
軍事上 秦兵不敢東向 全國皆軍、惟軍為榮,虎狼之國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參加中原盟會 傲視群雄,六國合縱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學說 以法為教,法家思想占統治地位
生活上 陳規陋習 移風易俗
性質 落后的奴隸社會 新興的封建社會
②改革較全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和習俗等各個方面;
③持續時間最久:18年,兩次頒布變法令;
④作用最顯著: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實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后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義:
(1)政治:中央集權制度建設的開始
商鞅變法政治上打擊并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建議引導學生回憶變法政治方面的具體內容,師生共同做出評價。廢除分封制,普遍推行縣制,縣作為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正式建立起來,通過縣的政權制度,全國政權、兵權逐漸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強化基層管理的戶籍什伍制和連坐法強化了封建集權力量。
(2)經濟: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增強了國力
秦處西戎,地曠人稀。開墾荒地是秦國發展農業生產的特點,商鞅采取措施獎勵墾荒;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接著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土地私有制,這一切激發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為秦國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擴大了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從而為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和增強軍事力量,實現強兵目標打下了基礎。教學時,注意給學生講清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變化的作用。
(3)軍事: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
商鞅針對當時兼并戰爭頻繁的特點,頒布了獎勵農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晉升與斬敵首級,軍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實行,大長秦國殺敵立功之風。并嚴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節輕重予以嚴厲的處罰,從而使“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達到強兵目的,極大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從此,秦國在對外兼并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
(4)司法:改變“刑不上大夫”的傳統,嚴懲了守舊勢力。
過渡:大家先看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他認為商鞅天性殘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擇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個謀反的罪名。(學生暢所欲言,后教師總結)司馬遷的觀點不對,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不能依據他的個性天賦,而應當看他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但商鞅變法處在新舊歷史交替時期,不可避免帶有一定局限性。
(三)變法的歷史局限:
(1)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嚴苛,如百姓違犯法律規定,在路邊倒垃圾,就要被砍去雙手,如盜竊牛馬者要處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體現了輕罪重罰的思想,迫使人們遵守規矩,達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書記載,商鞅一次在渭水邊處決了七百多人,渭水為之變赤。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
“連坐法”的推行以及輕罪重罰、什伍戶籍制度及征收戶賦,勞役沉重與“燔詩書”等法令一起,對全國城鄉人民布下了一張嚴密的監察網,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
(3)變法并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教師既要肯定商鞅變法在社會習俗方面改革的進步性,如父子與成年兄弟必須分居等,又要指出其局限性,如二十等爵制明確規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數額不同的田宅和奴隸,公開承認占有奴隸的合法性,等等。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后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
【課后小結】
商鞅之死是商鞅個人的悲劇,也是改革家的悲劇。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事件要以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進程為標準。
改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會遇到種種舊勢力、舊習俗的阻撓和反對,會付出沉重代價,必須堅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盡管已經逝去,但他給我們后繼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改革是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只有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改革,國家才會有光明前程。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改革,與時俱進;要想改革成功,我們必須像商鞅一樣,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樂于獻身于光輝的改革事業;我們只有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創新、獻身精神,才能實現自身價值。
商鞅為變法而犧牲,雖死猶值。商鞅變法使秦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躍成為當時的先進國家,為后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成了經濟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總之,商鞅變法使秦國出現了“移風易俗,民以富強,百姓樂用”的新面貌,對以后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你對此有何看法?
答案提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雖然對后來的秦朝有消極影響,但更要看到商鞅變法的積極作用:改革推動了秦國的社會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課測評
1、簡要分析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答案提示:經濟上,從根本上確立土地私有制度,為秦國農業生產帶來生機。政治上,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斗力,秦國在對外兼并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總之,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后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怎樣看待商鞅變法的歷史局限性?
答案提示:商鞅變法處在一個新舊歷史交替時期,新舊勢力斗爭異常激烈的歷史特點和變法的階級屬性使變法不可避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變法也未與舊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學習延伸
(略)
第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源县| 申扎县| 屏南县| 宜章县| 武邑县| 屏东县| 昭通市| 仪征市| 榆社县| 绥芬河市| 调兵山市| 金平| 卓尼县| 南昌县| 会同县| 永登县| 五原县| 桃江县| 鹤山市| 龙口市| 宜丰县| 玛纳斯县| 姜堰市| 肃宁县| 邢台县| 华亭县| 文山县| 衡南县| 枣阳市| 循化| 分宜县| 溧阳市| 武胜县| 沾化县| 白沙| 陕西省| 桑日县| 八宿县| 鹤山市| 绥芬河市| 丰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