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學習目標列舉并掌握“兩彈一星”及載人飛船的名稱及發射時間。了解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學家的事跡。知道“雙百”方針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概況。1231.成就:2.代表:3.意義: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我國第一次發射導彈核武器試驗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國家)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錢學森、鄧稼先“兩彈一星”即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第一次發射導彈核武器試驗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美國海軍部次長甚至說:“無論到哪里,他都值五個師,我寧可把他槍斃,也不讓他離開美國!”后經周恩來總理親自出面,中國政府多方呼吁,美國政府只好妥協。1955年,錢學森終于回到祖國。之后,他投身于我國的航天事業,在發展國防科學技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我國導彈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勛。錢學森(1911-2009)鄧稼先領導完成了中國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他被譽為中國的“兩彈元勛”。積勞成疾,身患癌癥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彈是國家機密,鄧稼先一生都默默無聞地工作和奉獻著,直到逝世后,他的的名字才為人知。鄧稼先(1924-1986)1.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2.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3.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1、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1)概況: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袁隆平在田間觀察水稻這種雜交水稻能比常規水稻增產20%左右。袁隆平不僅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終走在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前沿。①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②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2)影響: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增產效果十分明明顯。袁隆平對外普及雜交水稻相關史事1979年5月,美國圓環種子公司總經理威爾其訪華時,我方送給他1.5千克雜交稻種。這些種子被帶回美國試種后,表現出明顯優勢,比美國當地的水稻良種增產33%~93%。這引起了威爾其的極大興趣。1980年,威爾其來華與中方正式簽訂了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轉讓合同。這是我國農業第一個對外技術轉讓合同。袁隆平等人也應邀赴美國進行技術指導。袁隆平(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2001年2月19日,江澤民為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文俊(左)、袁隆平(右)頒獎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為袁隆平院士頒發了“共和國勛章”2、青蒿素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在20世紀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1)概況:屠呦呦在實驗室工作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2)意義:青蒿素標本,青蒿素,青蒿素制品(3)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成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歷史上第12位獲得該殊榮的女性瑞典國王卡爾·古斯塔夫給屠呦呦頒布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習近平向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頒獎屠呦呦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問題思考除了課文中提到的科學家外,我國杰出的科學家還有許多,如李四光、華羅庚、錢三強、陳景潤等,查閱資料,了解他們的成就和貢獻,并說說學習他們的事跡后的體會。錢三強-“兩彈一星”元勛陳景潤-中國著名數學家1、1956年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及之后的文化成就(1)“雙百”方針: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毛澤東書寫的“雙百”方針“雙百”方針提出后,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許多作家、藝術家采用多樣化的體裁與表現手法生動描繪人民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風貌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等領域都取得了累累碩果。(2)文化成就: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1)各領域作品形式多樣,題材廣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相關史事1978年以來,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文藝作品,如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電影《大決戰》、大型舞劇《絲路花雨》等。電視藝術也發展起來,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電視劇、電視節,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2)中國與國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藝工作者、作品屢獲國際獎項貌。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材料研讀“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你對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認識。(3)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越來越大。國防科技文化成就農業醫學文化兩彈一星核彈(原子彈1964、氫彈1967)導彈東方紅1號1970錢學森鄧稼先載人航天神舟一號1999(無人)神州五號2003年10月楊利偉神舟七號2008年9月翟志剛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雜交水稻之父屠呦呦青蒿素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培育“秈型雜變水稻”,被授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是()A.錢學森B.鄧稼先C.屠呦呦D.袁隆平D2、2019年1月21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搭載的三顆衛星送人預定軌道。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A.長征一號B.東方紅一號C.神舟一號D.神州五號B謝謝觀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0-2021學年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 課件.pptx 二戰時美國投放原子彈,_超清.wmv 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mp4 神一到神十中國載人航天突破全回顧.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