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3張PPT)馬丁·路德(1483—1546)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識記:1915年,馬丁·路德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稱義”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1524年德國爆發了閔采爾領導的農民起義;“教隨國定”的原則通過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2)通過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會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沖擊和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統治地位,影響巨大;2、過程與方法:(1)問題探究:指導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規律分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運動;(2)歷史比較:輔導學生查找資料,分析比較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會說教的不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2)通過對馬丁·路德大無畏、勇為天下者先的戰斗精神和品質的學習,培養學生勇于追求和捍衛真理的優秀品質。【教學重難點】重點: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實質。難點: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和實質【教學建議】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會背景、主要內容和對天主教會統治的沖擊。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是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一場政治運動,他的改革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課涉及的宗教問題理論性較強,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建議教師精講一些概念,如贖罪券、“因信稱義”、“教隨國定”、新教等,并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實質,為下一課理解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打下基礎。1.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哪些基本條件?16世紀初,德意志的經濟狀況如何?2.羅馬天主教會是如何對德意志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的?對德意志有何影響?3.你認為改革家應該具備那些意志品質?馬丁·路德是否具備這些品質?4.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什么?開始標志是什么?“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有什么意義?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和原因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和原因(1)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德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2)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3) 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觀原因)(4)教皇兜售贖罪券,馬丁· 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直接原因)1、“因信稱義”——理論基礎① 通過虔誠的信仰獲得免罪——否定教士、教廷、教皇的權威② 簡化宗教儀式,建立廉價教會——資產階級原始資本積累2、《圣經》是人們唯一信仰的權威——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要求3、王權高于并支配教權,建立本民族教會——資產階級希望國家統一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因信稱義靈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要想稱“義”,即靈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會規條,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積下的功德,而在于本人的善行得到拯救。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是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一場政治運動,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實質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1.閔采爾農民起義有什么作用?2.馬丁·路德翻譯的《圣經》有什么意義?3.什么是“教隨國定”的原則?有什么意義?4.什么是新教?最后請歸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練習題1、下列不屬于12世紀后期法國純潔派主張的是A、認為世界充滿善與惡、上帝與魔鬼這兩個對立因素B、揭露教會的虛偽和腐敗C、堅持正統宗教儀式D、否定教階制度2、宗教“異端”運動是A、廢除天主教會的斗爭 B、推翻封建王權的運動C、用與天主教會不同的“異端”宗教思想發動民眾的反封建斗爭D、一場反封建的資產階革命3、天主教會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響力,主要原因是A、教權高于王權 B、資本主義處于萌芽狀態C、德國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D、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CCC4、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產生的影響有①推動了廣大下層民眾的反封建斗爭 ②反對農民戰爭 ,要求人民服從政府 ③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 ④沖擊了天主教統治 ⑤為歐洲國家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⑤5、之所以說歐洲宗教改革運動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其依據是①宗教改革運動中,各國封建統治者的權力得到了加強 ②改革中,《圣經》被譯成當地文字,推動了民族意識的覺醒 ③改革中出現了多種派別 ④改革中都主張“先定論”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6、 馬丁 . 路德立志于改革天主教的原因有①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局面 ②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 ③對羅馬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神權統治與經濟搜刮的憎恨 ④《圣經》已經過時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CCB(共30張PPT)這面墻位于日內瓦大學后面城堡公園內,高7米,長100多米,是1909年為紀念宗教改革家約翰 加爾文誕辰400周年而修建的。在碑的正中,有四尊高大的全身雕像,加爾文與其他三位改革者并肩而立,碑的上方,刻著一行醒目的拉丁文大字:黑暗過去即光明。第五單元第3課 宗教改革運動的擴展課標要求:1.知道加爾文、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內容2.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作用一.加爾文宗教改革1509年出生在法國努瓦營鎮。他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學院畢業后到奧良爾大學攻讀法律,也在布爾日大學攻讀過法律。正當加爾文年僅八歲的時候,馬丁·路德把自己的“95條論綱”張貼在教堂大門上發動了宗教改革運動。加爾文從小就成為天主教徒,但在青年時期改信新教。為了免受迫害,不久他離開巴黎。經過一個時期的旅游生活后,就定居在瑞士巴塞爾市。從此隱姓埋名,努力鉆研神學。他二十七歲時發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該書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一鳴驚人。加爾文加爾文的宗教主張(1)堅持《圣經》是最高權威,反對教皇權威(2)主張簡化宗教儀式(3)認為個人通過《圣經》就能夠與上帝直接聯系,不需要教會的中介(4)提出自由、平等和個人主義是真正的宗教精神(5)提出“先定論”(理論核心)(6)認為財富是蒙上帝恩賜的人獲得成功的標志(7)主張建立民主教會探究:閱讀教材,總結加爾文的宗教主張。與馬丁 路德相同的主張是哪些?在當時,他的主張最有可能受到哪些人的歡迎?“加爾文的信條正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果敢大膽分子的要求。……加爾文的教會體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國已經共和化了,人間的王國難道還能仍然聽命于君王、主教和領主嗎?” ——恩格斯實踐:在日內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1559年,加爾文創辦了日內瓦學院(即后來的日內瓦大學),學院訓練出來的傳道人分布于歐洲一些國家,其影響力遍及歐洲各國。在17世紀前,日內瓦大學只是一個擁有神學院和人類學學院的小學校。到了18世紀,醫學院和自然科學院相繼成立。19世紀中期,政治學院和社會學學院也加入到其中。現為瑞士第二大公立大學。日內瓦大學二.英國宗教改革亨利八世伊麗莎白一世1.背景:A、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B、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社會各階層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C、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D、導火線------亨利八世的一場離婚案亨利八世:2.主要內容:(1)1529年以后,頒布一系列改革教會的法令(2)1534年通過《至尊法案》(3)后來又下令封閉修道院,沒收一切財產 伊麗莎白一世:《三十九條教綱》恢復英國國教;神職人員效忠英王;信仰得救《圣經》為惟一標準,進一步鞏固宗教改革成果3.結果:①建立起本民族的教會---英國國教會②英國國教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4、特點一是宗教改革方式:由國王領導,自上而下 地展開。二是宗教改革內容:改革不徹底,保留大量的天主教成分。三.歷史作用①思想:是繼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進一步打擊了教會權威,聲張了人的價值。②政治: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在各國的封建統治,促進了民族國家的成長;宗教改革也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斗爭旗幟。③經濟:新教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范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④文化:宗教改革使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死神的勝利(反映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宗教戰爭 ) 勃魯蓋爾 嵌板畫 1562年圣巴瑟洛繆之夜 密萊斯 油畫 19世紀 在修道院幽暗的房間中,一位手持利劍的貴族青年前來向過去的情人告別。她已經成為修女,因不忍看見即將到來的殺戮和死亡而抓住他不放。天色將明,無情的黑衣僧人正招手催他出發。他們將在巴黎參加一場著名的血腥屠殺,青年手臂上綁著的白布條表明他屬于屠殺者天主教徒一派——密萊斯在這幅畫中以一個十分細微的角度,講述了發生在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瑟洛繆之夜”的浩劫。當時的法國國王查理九世表面上支持、籠絡新教的領導人,暗中卻慫恿舊教策劃陰謀,利用圣巴瑟洛纓節當天新教徒在巴黎集中的機會,發動了一場對新教徒的屠殺,當晚至少有3000人被屠戮。西方社會在宗教改革出現后至17世紀中葉以信仰分成兩類:天主教國家和新教國家,他們互相對峙,流血的宗教戰爭綿延不斷,不同教派的信徒相互仇殺使得歐洲文明陷入巨大危機中達百年之久。直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訂,流血沖突才停止下來。天主教國家和新教國家終于以條約的方式互相承認,宣布和平共處。------《西方文明史》聯系現實感悟歷史印度宗教沖突令人發指 ,短短五天540人亡魂(2002年3月)伊拉克什葉派清真寺金頂被炸,無數什葉派居民立即自發抗議,宗教沖突一觸即發。(2006年2月)尼日利亞南部發生宗教沖突(2006年2月)讓我們相互寬容罷,讓我們不譴責他人的信仰罷。——塞巴斯蒂安·卡斯特利奧布達拉宮新疆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爾清真寺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每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2)宗教必須在憲法、法律和政策范圍內活動。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權利的同時,有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義務。(3)各宗教一律平等。(4)宗教與國家政權分離。(5)國家保護一切在憲法、法律和政策范圍內的正常的宗教活動。(6)無神論與有神論之間相互尊重。(7)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傳入中國的是當年一度被認為是異端的聶斯托利派(中國稱景教,現稱“基督宗教馬龍派”),后來在唐朝會昌五年(845年)被禁止傳播。元朝時基督教(景教和羅馬公教)又再次傳入中國,稱為“也利可溫”(蒙古語“有福緣的人”),元朝滅亡后又中斷了。明朝萬歷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穌會派來利瑪竇,他被允許在廣東肇慶定居并傳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國得以立足。清順治、康熙年間,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華。康熙帝重用傳教士南懷仁等修訂立法、鑄造大炮。天主教在中國發展很快。后來,羅馬教皇頒布諭旨,不準中國教徒敬天、祭孔、祭祖;一些來華的傳教士又干涉中國內政。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傳教。課外延伸本單元小結時間-----16世紀發源地----德意志發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代表人物----馬丁 路德、約翰 加爾文、亨利八世結果-----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三足鼎立性質-----資產階級反對羅馬天主教會(反封建)的社會運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第五單元 歐洲的宗教改革第1課 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一、教材分析【課程標準】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識記:基督教及其分裂;天主教在社會各方面的地位;法國“異端”運動、威克里夫和胡司的思想主張;資本主義萌芽、西歐民族國家發展、文藝復興沖擊了教會;(2)理解“兩個原因”:天主教占據支配地位的原因;宗教異端的概念和形成原因;(3)分析: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促進了西歐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2、過程與方法:(1)小組合作探究宗教的作用;(2)分析圖片,從圖片中發現有效信息,使學生認識到要變革舊的意識形態以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的要求。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天主教的神權統治和宗教“異端”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16世紀的天主教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成為宗教改革的歷史必然;(2)宗教裁判所摧殘了進步勢力。【教學重難點】重點:西歐向近代過渡。難點:宗教異端運動形成的原因和作用。【教學建議】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16世紀西歐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神權統治;“異端”運動;西歐向近代過渡。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大一統的神權統治占絕對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權統治已成為中世紀歐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巨大障礙,各地宗教“異端”運動不斷,天主教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場旨在擺脫羅馬教皇統治的宗教改革運動在西歐興起。由于本課內容偏重理論分析,學生掌握起來難度較大,學習對一些難點問題要適當補充一些材料,增加一些感性認識;要把課本中的幾個重要概念給學生解釋清楚。二、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法來導入:師: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生: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教師對三大宗教作一簡單介紹:佛教:公元前6世紀誕生于古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其教義:宣揚眾生平等,忍耐服從;伊斯蘭教:7世紀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信徒稱為穆斯林,經典是《古蘭經》;基本信條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在我國穆斯林中視其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內容。具體而言又有五大信仰之說:信安拉、信使者、信天使、信經典、信末日審判和死后復活。基督教:產生于一世紀亞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parent )西部,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經典是《圣經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parent )》。其教義有上帝創世說,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說。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標志。師:天主教屬于哪一宗教?生:基督教。師:你身邊有教堂嗎?教堂有什么特征?生1:眾多的教堂反映了歷史上的建筑藝術。生2:星羅棋布的教堂,證明天主教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大。師:對,基督教發展到現在,已形成了三大派,即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那么新教是怎樣形成的呢?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講授新課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一)天主教的神權統治:1、基督教的發展演變:(1)產生:公元1世紀 小亞細亞與巴勒斯坦一帶;(2)定國教:4世紀初期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3)分裂:11世紀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正教和天主教;(4)神權統治的確立:13世紀初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其發展演變如下示意圖:2、中世紀天主教神權統治地位的確立:關于“中世紀”的概念: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1)原因:①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通過整頓,天主教的領袖是羅馬的主教,后來稱教皇。教皇在羅馬建立了天主教會的最高權力機構,稱為教廷。②天主教和封建王權爭奪勢力,組織“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九次宗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基督教(天主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國家對地中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由于羅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東征期間,教會授予每一個戰士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十字軍東征一般被認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九次東征公元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勒芒宗教大會上說︰“在東方,穆斯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占領了我們基督教教徒的‘圣城’(耶路撒冷),現在我代表上帝向你們下令、懇求和號召你們,迅速行動起來,把那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干凈!”教皇還蠱惑人們︰“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產豐富無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導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軍東侵前后進行了9次。第一次十字軍遠征(1096—1099年),參加的約有10萬人。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1097年會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占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領耶路撒冷,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區建立若干封建國家。十字軍橫征暴斂,促使人民不斷起義,政權動蕩不定。第二次十字軍遠征(1147—1149年),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塞爾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領愛德沙,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潰。法國十字軍攻占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第三次十字軍遠征(1189—1192年),是在“神圣羅馬帝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率領下進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隊,沿上次遠征的陸路穿越拜占庭。法國人和英國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占領了西西里島。由于十字軍內部矛盾重重,此次遠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一路上傷亡慘重,沖過了整個小亞細亞,但紅胡子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死,其軍隊也就隨之瓦解。腓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占領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并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國,以后,于1192年與埃及蘇丹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從提爾(今蘇爾)到雅法的沿海狹長地帶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諾森三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發動。目的本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后行動的基地。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意大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地亞的扎達爾)。并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后血腥屠城三天。大戰過后,威尼斯占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年—1221年)。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要求信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歐洲的君主們支持。于是,教皇要求教士進行布道宣傳,將信徒、社會地位較低的貴族和破落的騎士加入十字軍。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蘭大堂主持召開了宗教會議,宣布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為目標的十字軍,通過戰勝埃及的穆斯林王朝進而重新奪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軍先到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城市阿克開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年邁的皇帝約翰、塞浦路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條克公國的王儲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間,十字軍按慣例沿途擄掠。在1218年6月,開始包圍達米埃塔。但在幾個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擾著十字軍。適逢此時,穆斯林蘇丹阿迪爾死了。1219年11月,達米埃塔失守。十字軍終打開了勝利之門。1221年,十字軍企圖進攻開羅。戰役中,穆斯林軍隊借尼羅河水截斷十字軍的路,并包圍十字軍。9月,穆斯林收復達米埃塔。第五次十字軍戰爭終告失敗。兒童十字軍,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下,三萬名兒童組成了一支十字軍(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歷史稱之為兒童十字軍。兒童十字軍在法國馬賽啟程渡海,準備完成大人們未竟的事業。最終,這些孩子不是在風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給販賣到埃及。在德國,兒童也是受騙參軍。大部份兒童因饑餓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則流浪乞討。最不幸的幾千個兒童被拐賣。第六次十字軍遠征(1228—1229年),是在“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下進行的,這次遠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暫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奪回。 第七次十字軍遠征(1248—1254年)和第八次十字軍遠征(1270年),是法國國王“圣者”路易九世先后對埃及和突尼斯進行的兩次遠征,但兩次遠征均遭失敗。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1254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后,十字軍進攻開羅。十字軍被由將領拜巴爾率領的奴隸騎兵(馬穆路克)打敗。結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穆路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回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與他的士兵才能被釋放回國。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領導,進軍突尼斯。十字軍在突尼斯登陸不久,路上發生傳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軍東征以撤退收埸。第九次十字軍東征(1271年—1272年),由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領導,趕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經無力回天。他在阿卡簽定了停戰協議,于1272年返回英格蘭繼承王位。至此,十字軍東征時代基本完結了。③歐洲封建王權衰落,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了支配地位。(2)表現:①經濟上:天主教擁有大量地產,通過征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等方式搜括錢財:贖罪券,亦稱“赦罪符”,拉丁文意為“仁慈”或“寬免”,后被引申為免除賦稅或債務。皇烏爾班二世(Pope Urban II),于1095年,發動第一次十字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運動,為了讓十字軍戰士加強其宗教信仰,教皇宣布所有參軍的人,可以獲得減免罪罰。并為每一位十字軍人發放贖罪券。1313年天主教會開始在歐洲兜售此券。教皇宣稱教徒購買這種券后可赦免“罪罰”。開始決定100年出售一次,可是嘗到甜頭之后,于1400年時調整為50年一次,到了1450年又改為每25年一次。到了1501年貪財的教皇宣告5年出售一次,到了1506年干脆改為1年出售。16世紀初,羅馬教廷每年從德國榨取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德國錢幣名稱),這個數目比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幾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稅額的21倍。德國由此被稱為“教皇的奶牛”。②政治上,建立了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教會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權力。教階制度:天主教會按照等級制度組成的教職體系和教會管理體制。羅馬帝國后期參照帝國的官階體系而形成,后逐步擴展定型于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教階制的主體由主教、神父和助祭三個品位組成。主教品位又分作教皇、樞機主教(紅衣主教)、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一國教會組織之首或首都所在地的主教)、大主教、主教和一般主教等級次。助祭之下還設有一些其他較低品位。教會管理體制則依照這一等級層次,逐級對下行使管理權。羅馬教廷把整個西歐的基督教組織及神職人員,按著這一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統統納入一個巨大而完整的組織體系之中。卡諾莎之辱:1076年,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亨利與教皇格里高利爭權奪利,斗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職位。格里高利針鋒相對,在羅馬拉特蘭諾宮召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王位發起挑戰。亨利面對危局,被迫妥協,1077年1月身穿破衣,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里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懺悔請罪。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只好又前往卡諾莎拜見教皇。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近來。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當時大雪紛飛,地凍天寒,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亨利恢復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國后,集中精力整治內部,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告滅。 陣腳穩固之后,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面前。格里高利棄城逃跑,客死他鄉.卡諾莎之辱將此時歐洲社會政治與宗教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二者之間的矛盾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情況,直到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確立“王權至尊”才出現轉機,但它對人民的影響卻是無法回避的。③思想文化領域:教會壟斷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輿論機構,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④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教堂星羅棋布,人人信教,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二)宗教“異端”:1、“異端”的概念:中古西歐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派別對異己派別的貶稱。中古西歐教會內部一直存在著對教義、信條的不同理解和解釋,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別。 以羅馬教廷為首的主流派以正統自居,視其他派別為異端,不斷加以排擠、迫害。如12~13世紀,法南部的阿爾比派;14世紀,英國的威克里夫派和以約翰·保爾為首的“羅拉德派”;15世紀前半葉,捷克的胡司派,該派異端又衍生出市民圣懷派、農民的塔波爾派等,都是反抗正統教會的產物。對這些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異端派別,羅馬教廷及各國封建階級采取了強硬措施,經常糾集“十字軍”進行血腥鎮壓。而上述異端派別則針鋒相對,從異端反抗發展為武裝起義。如意大利多里奇諾雷起義、法國的扎克起義、英國的瓦特·泰勒起義、捷克的胡司戰爭和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等,都與宗教異端教派有著密切的聯系。【合作探究】西歐早期的反封建斗爭采取了宗教“異端”的形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中世紀的西歐各國,幾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們從生到死都和天主教會發生密切的聯系,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受到天主教會的嚴格控制,新興資產階級還找不到更為先進的思想武器來批判封建主義。(2)當時歐洲資本主義還不很發達,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在反封建斗爭中,他們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等到18世紀,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他們便拋開宗教的外衣,打出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旗號,掀起了宣傳資產階級理想的啟蒙運動。(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加爾文教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主張建立民主的教會,這些思想和資產階級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2、反宗教“異端”的主要表現:(1)法國南部的“異端”運動:在各派異端學說中,規模較大而且影響較深遠的是法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爾比派。他們以法國南部的阿爾比城為中心開展活動,盛行于12~13世紀。該派又分為兩個教派:一為華爾多派,一為純潔派。華爾多派反對教會的奢侈生活,反對教會擁有財產,提倡簡樸的生活,主張平均貧富。純潔派則認為封建秩序和教會都是罪惡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張教徒以自身的純潔來同罪惡劃清界限。教材主要介紹了純潔派的一些主張。阿爾比派思想在人民中傳播迅速,引起了教會的極大恐慌,教皇于1208年親自組織十字軍到法國南部鎮壓。并在各地建立了許多“異端”裁判所,許多持“異端”思想者被用殘酷的火刑燒死。(2)英國人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人物:約翰·威克里夫是英國牛津大學神學教授,首次把拉丁文《圣經》完整地譯成英文,他提出了激進的教會改革主張。主張:①懷疑教會財產的正當性,提出應由國王沒收的主張;②否認教皇擁有教會的最高權威;③批駁對餐禮的傳統解釋;④認為《圣經》才是高于教會和教士的最高權威。影響: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實踐拉開了基督教會內部改革的大幕。(3)捷克人胡司對教會的批評人物: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學教授,歷任神學系主任、校長。1401年受神父職,次年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教士。他受英國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響,將《圣經》從拉丁文譯為捷克文,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胡司的宗教主張引起了羅馬教皇和德國天主教會的仇恨。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誘騙胡司到會,將其逮捕。次年7月以異端罪用火刑處死。主張:①反對天主教會盤剝捷克,嚴厲譴責教皇兜售贖罪券,反對教會占有土地,要求取消教會地產;②揭露高級教士的奢侈與殘暴,認為主禮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要求教會的權力服從世俗統治的權力;③主張用捷克語舉行宗教議式。影響:在歐洲各國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動影響最大。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極大義憤,由此而引發了捷克人民長達15年之久的胡司戰爭。【備課資料】胡司戰爭1419年7月捷克爆發了具有爭取民族解放和反對外來壓迫性質的大規模的起義。起因是教皇和德皇失信處死了胡司,起義的矛頭指向德國人控制的教會。起義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派別。其中以南方的塔波爾城為中心的一派被稱為塔波爾派,他們比較激進,參加者和領導者是下層勞動者。這支起義軍成為胡司戰爭的主力。1419年7月22日,大約有4萬多捷克各地的農民來到了塔波爾城,他們把帶來的多余財物放在街道上的大木桶中,大家可以隨意取用。但是塔波爾派起義者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綱領。他們只是反對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要求廢除等級制度,廢除國王,取消繁重的封建義務。他們要求沒收土地分給農民,建立一個美好的共和國。在他們內部,分為兩個公社,一個是內部生產公社,負責戰時的生產供應,另一個是作戰公社,負責保衛他們建立的社會。塔波爾派的主要首領是瓦茨拉夫·科蘭達。另一個派別是以布拉格為中心的圣杯派,他們是胡司起義的溫和派,其成員大多是中產階級和中小貴族。這一派在教士約翰·哲里夫的領導下,于1419年7月30日在布拉格市發動起義,奪取了城市的管理權。他們有具體的管理綱領,于1420年擬定了布拉格四條款。他們要求沒收教會財產,捷克宗教獨立,禁止外國人擔任捷克官吏。他們在宗教問題上要求每個人都可以用圣杯領取圣餐,所以被稱為圣杯派。他們的要求還包括傳教自由,可以用任何語言傳教,廢除僧侶對世俗財富的占有,僧侶犯罪也應象平民一樣論處等。胡司起義爆發以后,捷克國王受驚嚇而死。德國皇帝西吉斯孟德兼任捷克國王。由德國皇帝兼任捷克國王的作法遭到人們更強烈的反對。西吉斯孟德從1420年4月到1431年8月共組織了5次十字軍來鎮壓起義。兩派起義軍團結在杰出的指揮官約翰·杰式卡(1378—1424年)周圍,英勇抗戰,其中主要的抵抗力量是塔波爾起義軍。3、宗教“異端”學說對宗教改革產生的影響:(挑戰、愿望、影響)①宗教“異端”思想,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②這些異端派別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了,但在天主教的歷史上起了改革先驅的作用。(三)向近代過渡的西歐(14~16世紀):1、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1)原因:①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②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③新航路的開辟,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2)時間:14~16世紀(3)地點: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歐其他的一些城市。2、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1)原因:①新興的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分享政治權利和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局面;②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富國強兵。(2)表現:到15、16世紀,西歐的英、法、西班牙等國先后形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并且出現了以專制君主為核心的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德國雖然分裂成許多諸侯國,但一些大的諸侯國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權的方向發展。(3)影響:天主教會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于王權控制之下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天主教會對西歐的控制受到挑戰。3、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出現:教學建議:教師可結合必修Ⅲ相關內容講述。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及其他形式對天主教會的腐敗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宣傳個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在1503年發表了《基督的戰士手冊》,強調信仰發自內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禮儀。1509年他撰寫《愚人頌》,對教皇和上層教士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些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巨大沖擊。而在阿爾卑斯山以北,人文主義者研究了《圣經》的希臘文本,發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義并傳播開來,結果人們發現當代天主教會對于基督教教義所作的解釋及天主教會的整套組織制度及儀式,與《福音書》中的記載大相悖謬,從而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據。教師小結:14~16世紀西歐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資產階級、新貴族出現,→需要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作支撐→15、16世紀英、法、西班牙順應時代要求,逐漸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獨立于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于王權的控制之下成為時代的要求,宗教改革開始。并強調: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廢除宗教,而是改變天主教一些教義,使各國的教會擺脫羅馬教皇的控制,建立隸屬于本國的新教會。★教學小結:本課主要介紹了宗教改革的背景,可按照下列進行歸納概括:(1)經濟上: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2)政治上:民族觀念的崛起。民族國家發展要求打破中世紀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面;(3)思想上:異端思想的出現、文藝復興倡導人文主義推動宗教改革;(4)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經濟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教會貪婪腐敗,其掠奪最終引發改革運動(5)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產生,封建統治和教會阻礙其發展。三、問題解答:★學思之窗:當時,歐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斗爭都以宗教“異端”的形式出現,請思考一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何在?參考答案提示: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權高于王權;教會的統治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一個人從生到死,深受教會的束縛;處于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資產階級本身的力量比較弱小,無力通過大規模的革命手段實現自己的愿望。★本課測評:1、簡述中世紀天主教對西歐的統治。參考答案提示: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經濟上,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思想文化上,壟斷了文化、教育、藝術等意識形態;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2、簡述“異端”思想的歷史作用。參考答案提示:宗教“異端”思想,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習延伸:閱讀上述材料,分析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答案提示:16世紀的天主教是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羅馬天主教會是維護西歐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給封建制度繞上了神圣的靈光;教階制度具體體現了封建的等級制度;教會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進社會的進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會又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和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高三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練習題班級 姓名 學號 成績一、單項選擇題: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新氣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出現改革變法風潮 B、思想文化繁榮C、鐵器與牛耕的出現與推廣 D、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2、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所反映的社會矛盾是A、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 B、農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隸主的矛盾 D、新興地主和奴隸主貴族的矛盾3、戰國時期,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治的措施有①選賢任能,獎勵軍功 ②實行俸祿制 ③實行中央集權制 ④確認土地私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戰國時期,最合乎社會發展需求,并成為各國變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王紛紛變法的直接動力是A、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B、確立封建制,摧毀奴隸制的需要C、階級斗爭尖銳 D、要稱雄天下的欲望6、之所以說管仲實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變革,主要因為它A、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擴大了作戰的兵源 C、爭取了民眾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7、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反映了A、封建生產方式比井田制進步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C、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D、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8、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率先通過變法強盛起來的是A、商鞅變法—秦國 B、管仲改革—齊國 C、李悝變法—魏國 D、吳起變法—楚國9、下列各項內容出現的先后順序是①為田開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頓吏治,革新政治 ④盡地力之教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10、春秋時期改革與戰國時期變法①變法內容所側重的領域不同②春秋時期改革主要是維護舊貴族的統治,戰國時期變法主要是沖擊舊秩序A、①正確②不正確 B、①不正確②正確 C、①②均正確 D、①②均不正確11、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主要形式是A、戰爭 B、革命 C、變法 D、思想爭鳴12、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主要目的是A、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 B、發展新興封建經濟 C、富國強兵增強國力 D、正式廢除井田制13、《史記》評商鞅變法時說:“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這種現象主要得益于①獎勵耕織 ②獎勵軍功 ③燔詩書而明法令 ④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錢財投放到農業 B、獎勵農民從耕織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貸者兼并土地 D、滿足秦國兼并戰爭的需要15、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開始于A、春秋時期 B、戰國時期 C、秦朝時期 D、西漢時期16、對秦國來說,商鞅變法起到的決定性的歷史作用是A、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 B、秦國的軍事實力日漸強大C、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D、加速了秦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17、秦國在群雄角逐中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是A、經濟發展 B、軍事強大 C、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D、商鞅變法最為徹底18、商鞅在秦國變法,“商君雖死,秦法未敗”,造成這一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變法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C、變法得到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擁護 D、變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19、商鞅變法遭受貴族保守勢力抵制、破壞和反撲的主要原因是A、以法律的形式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 C、廢除“世卿世祿制” D、普遍推行縣制20、商鞅變法的歷史局限性有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對廣大人民的剝削和壓迫③按爵位等級占有數額不同的田宅和奴隸 ④公開承認占有奴隸的合法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吳起)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史記·卷65孫子吳起列傳》 ?材料二 (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收為孥(奴隸)。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 ——《史記·卷68商君列傳》 ?材料三 (趙)靈王北略中山地……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西有褸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 ——《通鑒選·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內容方面有何相同之處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過什么途徑達到 (3)材料三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為什么會有這種內容 (4)概括以上三條材料的結果,并據此談談你的認識。22、你認為商鞅變法的哪一經濟措施對后來的封建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為什么商鞅要采取這一政策?試分析其主要影響?23、恩格斯說:“如果政治權力的行為違反了經濟的發展,在大多數的場合,政治權力總要為經濟的發展所擊敗。”結合商鞅變法的成功經驗,從正面談談你對恩格斯這一論斷的認識。?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二、材料題21、(1)削弱奴隸主貴族勢力,提高軍隊戰斗力。因為在戰國劇烈兼并的戰爭環境中,政權與軍隊有特別重要的作用。(2)富國強兵。途徑:用什伍制連坐法建立嚴密的基層組織;用大力賞罰的辦法發展農業生產;以軍功為基礎,授爵賜田,削弱舊貴族勢力。(3)胡服騎射。因為趙國地處北方,受以騎射見長的游牧民族威脅大,趙國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脅并向北發展。(4)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認識:要發展、強盛,必須進行改革,因循守舊,必然失敗。改革必然受到舊傳統勢力的阻撓,要頂住各種阻撓,把改革進行到底。22、措施:重農抑商。原因:①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②國家通過征收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③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將農民束縛于土地之上。④工商業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⑤商品經濟不發達,不如經營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經濟的反映,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影響:積極:①促進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②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政權。消極:①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導致經濟結構單一。24、答案:(1)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專政。變法順應了當時封建經濟發展的要求,使用權秦國政治權力得到鞏固,進而統一全國,結束分裂局面。(2)恩格斯認為政治權力的行為必須適應經濟的發展,反映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正確的。基督教(誕生于公元一世紀的羅馬帝國)天主教(以羅馬為中心)_____教新 教東正教①路德教(宗) ②加爾文教 ③英國國教16世紀的第二次分裂11世紀第一次分裂(1054年)東正教天主教公元4世紀初期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第3課 宗教改革運動的擴展 一、教材分析【課程標準】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識記:加爾文及宗教改革的背景、內容、歷史作用;先定論;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內容、結果;英國國教;宗教改革的主要派別、實質、歷史作用;清教運動;(2)通過對歐洲宗教改革擴展的學習,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以及與資本主義發展、民族國家興起的關系;2、過程與方法:(1)小組討論:馬丁·路德進行的宗教改革對加爾文改革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有何影響;(2)歷史比較:輔導學生查找資料,分析比較路德教派同加爾文教派的異同。(3)問題探究:探究歐洲宗教改革對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和公正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宗教改革背景和實質的分析,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2)宗教改革運動沉重打擊了天主教的統治,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教學重難點】重點:加爾文宗教改革歷史作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結果、宗教改革的影響。難點:先定論、加爾文與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性質、英國國教與清教徒。【教學建議】本課教材的主要內容:16世紀在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下,出現了加爾文教、英國國教等新教派,統稱為新教。讓學生認識到這是一場反對封建統治的政治運動,沉重打擊了天主教的統治,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二、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展示《瑞士日內瓦大學宗教改革者墻》的投影片:教師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張照片。它是瑞士日內瓦大學后面城堡公園內的宗教改革國際紀念碑(又稱宗教改革者墻)。它高7米,長100多米,是1909年為紀念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誕辰400周年而修建的。在碑的正中,有四尊高大的全身雕像,加爾文和其他三位改革者并肩而立;碑的上方,刻著一行醒目的拉丁文大字:“黑暗過去即光明”。它是16世紀加爾文宗教改革使日內瓦作為“新教的羅馬”的產物,也是加爾文在日內瓦領導宗教改革運動并做出杰出貢獻的見證。16世紀歐洲爆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宗教改革運動。德意志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首先打破了西歐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面,揭開了向天主教宣戰的序幕,接著各國紛紛響應。在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下,出現了加爾文教、英國國教等新教派。加爾文在日內瓦的宗教改革是繼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宗教改革運動,并將這場聲勢浩大的宗教改革運動推向了高潮。那么,在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擴展的情景是怎樣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本節課的內容。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講授新課宗教改革運動的擴展(一)加爾文宗教改革:1、背景:(1)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2)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3)深入研究《圣經》宣傳宗教改革。加爾文(1509—1564),法國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爾文宗(在法國稱胡格諾派)創始人。1509年7月10日生于法國北部努瓦榮。自幼受過良好教育,1523年到巴黎就學;后赴奧爾良大學學習法律,深受人文主義思潮影響。1531年回到巴黎,專攻神學,約1534年成為新教徒。1534年因提倡路德教義亡命瑞士的巴塞爾。1536年在巴塞爾出版《基督教原理》。該書提出了系統的新教神學理論,是宗教改革時期影響最大的一部著作。此后,除短期被迫離開外,一直在日內瓦領導宗教改革。在他的領導下,日內瓦成為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加爾文宗傳播到歐洲各國。因此,有人稱加爾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內瓦是新教的羅馬。1564年5月27日死于日內瓦。有《加爾文全集》52卷傳世。加爾文贏得了很好的口碑:班克羅夫特(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加爾文是美國之父。菲利普·沙夫:加爾文成為歷史上最英勇的法國胡格諾派、荷蘭乞丐派、英格蘭清教徒、蘇格蘭誓約派和美國新英格地區清教徒前輩移民之父,他們都以為了良心自由的緣故可以犧牲世界上任何東西而聞名于世。德國歷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說:“加爾文是美國真正的立基者。”法國歷史學家論到加爾文宗信徒時說道:“這些人是英國真正的英雄。他們建立了蘇格蘭,他們也建立了美國。”這些都說明了加爾文深遠的歷史影響力。2、內容:①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在加爾文看來,《圣經》是按照上帝的授意寫出來的。因此,《圣經》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教會和國家的權威也只能來源于《圣經》。和路德一樣,他認為“信仰耶穌即可免罪”,人們要想得救,只能靠自己的篤信;②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取消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共和長老制;簡化宗教儀式,只保留洗禮和圣餐;改組市議會,建立日內瓦政教合一的政權體制,使日內瓦成為加爾文歸正宗的堅強堡壘;③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或棄民(思想核心):“先定論”這一思想反映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加爾文拿先定論來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他說:“一個人之所以發財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勞,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賜。” 一個被上帝揀選的人,內心必然充滿了對上帝真誠的信仰,肯定會為了上帝而努力勤奮地勞動,過一種純樸節儉的道德生活。加爾文則把人的工作、日常生活以及一切世俗勞動,都看作是為了榮耀上帝的崇高目的,使得現實的經濟活動也獲得了神圣的意義,從而為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生活提供了神學根據和宗教動力。他認為在發展生產,聚斂財富方面越成功的人,便是為上帝增加了更多榮耀的人,也一定是為上帝所揀選的人,也就能夠成為社會上越受尊重的人。“先定論”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因此恩格斯認為“加爾文的信條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加爾文“以真正法國式的尖銳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④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要具有簡樸、誠實、講信用等高尚美德:加爾文教派主張發財致富,支持商業和高利貸,崇尚節儉、主張克制欲望,鼓勵積累資金。據說,這一切都是為了上帝,為了靈魂的得救。⑤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廢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煩瑣的宗教儀式:日內瓦的教會組織都是按照加爾文的設想組織起來的。教會設立四種職務:長老、牧師、教師、執事。長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選出,負責監督每一個人的生活。牧師為神職人員,負責解釋圣經,訓練與審查預備牧師,并施行圣禮。教師負責學校的領導工作,宣教事業和講授圣經。執事則由信徒選舉產生的不脫產的協助長老和教師的教會管理人員,主管慈善機構,負責救濟和醫療工作。教會的權威機構是長老會,或稱宗教法庭,由長老12人(小議會推舉2人、60人議會推舉4人、大議會推舉6人)和牧師5人組成。宗教法庭負責監督信徒的宗教生活和審理宗教案件,并找出應當采取的補救措施,每星期四舉行一次例會。還規定:星期天,除某些人需要留在家里照顧孩子或家畜外,壘家人都應去聽布道。如果有人在布道開始以后才到會,則予以警告。仍不改正,罰款3蘇。凡唱下流放蕩的歌曲,跳舞者,監禁3天,然后送交議會,對酗酒、賭博、吵架,放高利貸的人,也有相應的處罰。⑥鎮壓其他信仰的教派與個人:加爾文一方面堅決反對天主教義和羅馬教廷,但另一方面又迫害他所反對的教派和個人。日內瓦市民上層在奪取政權后,就加緊對市民的控制,強制市民遵奉加爾文編訂的《教會信條》、《教理問答》,連生活方式、娛樂等都加以干涉。加爾文在日內瓦工作二十余年,幫助日內瓦市建立加爾文教派的神權共和國。這個共和國也同樣鎮壓異端,判處異端死刑。凡不同意他的主張的人,或遭迫害,或被迫離開日內瓦。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義者和解剖學家塞爾維特因批判圣經和三位一體說,竟被加爾文用火烤了兩個鐘頭以后燒死。3、影響:加爾文教的教義適合新興資產階級的需求,因而在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西歐國家得到廣泛的傳播。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英國和北美的清教徒、蘇格蘭的長老會教徒和荷蘭的新教教派,都是加爾文派的教徒。日內瓦被稱為“新教的羅馬”。【合作探究】比較加爾文與路德兩大新教教義的異同。為何說加爾文教義更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提示:相同:都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不同:路德的神學關懷中人是出發點和目的,通過在個人的虔敬信仰中與上帝直接溝通,而恢復了人的尊嚴和自主性。而加爾文的神學思想則通過上帝的先定,重新把人的一切又奉獻給了上帝。上帝是一切的出發點和目的,人是為了上帝而活著,人在現世中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彰顯和榮耀上帝。路德宣稱教徒“因信稱義”,十分強調在精神領域里個人信仰在獲救中的決定性作用;加爾文把信仰得救解釋為先定論,即人的得救與否完全由上帝預定,人的意志無法改變;人在現世的成功與失敗就是得救與否的標志。加爾文的這種主張徹底否定了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所以說該教義更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更為激進。正如恩格斯所言:“加爾文的信條正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果敢大膽的分子的要求。”(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背景:①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進行宗教改革:16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已經有所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開始崛起,在他們 的支持下,英國國王的權力不斷發展。但羅馬教廷控制著教會,不但掌握了英國大片土地和財富,還不斷干預英國的世俗事務。②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傳播的影響: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英國社會各階層特別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反教會情緒更加高漲。亨利八世開始宗教改革,其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純潔信仰,而是出于現實政治和國家利益的需要,并且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受新教影響,主要是受加爾文教的影響。③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亨利八世和他的女人們16世紀英國的宗教改革,是國王亨利八世發起的一場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自從14至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結束以后,英國作為民族國家而日益勃興。1485年都鐸王朝建立后,英國逐漸建立起比較集權的“新君主制”。為了建立作為王權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這一王朝最著名的國王是亨利八世(1509—1547),借口教廷干預其婚姻而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實質是反映了王權和教權的斗爭。父親亨利七世在位時,執行睦鄰友好政策,將兩個女兒分別嫁給蘇格蘭和法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的王儲,為自己長子亞瑟娶西班牙公主凱瑟琳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為妻。但婚后不久他的長子因病去世,當時西班牙和法國不和,他為了維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圖挽留長媳,經向教皇請示,(根據天主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教規夫妻結合是上帝的旨意,不允許離婚再嫁娶,喪偶再嫁也需要教皇批準。)教皇批準可以再嫁他的次子,當時只有12歲的亨利八世。亨利八世18歲即位并娶寡嫂凱瑟琳,但他妻子只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瑪麗(后來的瑪麗一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以后幾次生育的孩子都早夭,此前英國尚未有過女王,而且有迷信說法說弟娶兄嫂不吉,他又和女侍官安妮·博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產生了婚外情,他讓自己的主教宰相向教皇申請離婚,因為他這次婚姻是教皇親自批準的,這為教皇出了一個難題,因為當時教廷亦不想得罪有強大勢力的西班牙。教廷遲遲不能批準他離婚,而他的女侍官已經懷孕。他著急采取了多次措施,先把宰相撤職拘禁,再下令停止向教廷交納教稅,最后直至沒收教會財產,迫使教皇開除他的教籍。亨利八世的第二個妻子(就是安妮·博林)也只為他生了一個女兒伊麗莎白(后來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他一怒將第二個妻子以通奸罪砍頭處死,因為他離婚再也不需要教皇批準了,第三位為他生了一個兒子愛德華(后來的愛德華六世國王)又因肺病去世。他先后娶了6位夫人,全部沒有好結果:第一位逼迫離婚,第四位德意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新教公主協議離婚,第三位因病去世,最后一位因他去世幸免于難,另外兩位被他處死。 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八世與他的第二個妻子安妮·博林之前的情婦,正是安妮·博林的妹妹Marry Boleyn。而安妮·博林當初不愿像她妹妹一樣只是做國王的情婦,于是給予亨利八世巨大壓力要求成為“公眾認可的”皇后。當然最后通過亨利八世與教會的決裂,不需要再獲得教皇的批準,他與第一任妻子離婚并娶Anne Boleyn為皇后。他臨死時設下遺囑,由愛德華和他的后代繼位;如果愛德華沒有后代,愛德華死后由瑪麗和她的后代繼位;如果瑪麗沒有后代,瑪麗死后由伊麗莎白和她的后代繼位。他沒有想到如此嚴密的安排,最后三位繼承人都沒有后代,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后,都鐸王朝也終結了,王位傳給伊利莎白表姐的兒子。2、內容:(1)1532年國會通過的一系列法令:規定:教會立法須經國王批準方可生效,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的年貢改交國庫,禁止英國教俗人員向羅馬教廷上訴,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權和教皇任命英國主教等神職人員的權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領導英國教會。影響:1533年在由國王親自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萊默主持下,法庭正式判決亨利八世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宣布了他與安妮·布琳之間的合法婚姻。被亨利八世的狂妄所激怒的教皇于1533年發布詔書,判決他的離婚無效,并以開除教籍相威脅。亨利八世則針鋒相對地發布了一系列對抗羅馬教廷的法令,終止向教皇交納一切歲貢,宣布英國國教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教會,只服從國王的權威。(2)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案”: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領,擁有任命教職、召開教會、審查教規的權力;保留天主教的教階制度,教義和儀式。影響:標志著英格蘭教會與羅馬教廷的正式決裂。(3)1536~1539年實行了一系列新教化的改革:內容:廢除修道院制度,沒收修道院的房屋、土地及其他一切財產,轉歸王室所有。影響:進一步打擊了教會勢力。3、特點:依靠王權自上而下發動的,保留了較多天主教的成分。教師須指出: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主要限于教會行政方面,他確立了國王對英格蘭教會的至尊地位,懲處了一批否認國王至上權威的主教和修士,還有拒絕承認亨利離婚合法性的臣民。他把370多所修道院的土地和財產收歸國有,使英格蘭的修道院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在這一過程中,一些世俗地主和鄉村貴族的財富大為增加,他們因而成為擁護宗教改革的最堅決的力量。但在宗教信仰和神學思想方面,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英國并沒有因此成為一個新教國家,天主教教義依然是英格蘭教會的正統信仰。4、影響:建立了必須服從英王意志和國家法令的英國國教,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亨利八世后的英國宗教命運:亨利八世去世后,他的第三任妻子所生的、只有9歲的兒子愛德華六世于1547年繼位。相繼操縱著攝政院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萊默、薩默塞特公爵、諾森伯蘭公爵都有強烈的新教傾向,因此,他們使政府的政策向新教傾斜,廢除了六條教規,對英國教會的信條和儀式作了重大修改。準許教士結婚,禮拜時用英文代替拉丁文,取消偶像,譴責洗禮和圣餐以外的其他儀式,肯定了路德派“因信稱義”的教義。然而,1553年年僅15歲的愛德華六世早夭了。1553年亨利八世和凱瑟琳的女兒瑪麗繼位。她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憎恨宗教改革,因而重建天主教在英國的統治地位,殘酷鎮壓新教勢力,因而獲得了“血腥的瑪麗”之稱。她不僅恢復了彌撒儀式和教士獨身規則,還說服國會投票表決,使英國無條件地重新效忠于教皇。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她的政策最終失敗。1558年亨利八世與安妮·布琳的女兒伊麗莎白繼承王位。伊麗莎白對宗教采取了一種靈活和寬松的政策,對天主教和新教進行了調和。1563年發布的《三十九條教規》典型地體現了這種英國式的和解,也成為英格蘭國教會的信仰宣言。教會是新教的,一些信條卻模棱兩可,能夠為天主教徒所接受,此外,也保持了主教的組織形式和一些天主教的儀式。英國國教會至此得以最終形成,它發展為新教的三大主流派別之一,又稱安立甘宗或者圣公會。然而,伊麗莎白的和解政策并沒有能夠實際消除不同宗教主張之間的分歧。新教徒不滿《三十九條教規》,要求清洗國教會中保留的天主教教義和儀式,后來被稱為清教徒。(三)宗教改革與社會變革:1、宗教改革的主要派別和實質:(1)主要派別及傳播地區:①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東北部→北歐(瑞典、丹麥、挪威)、美國②加爾文派→瑞士→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地③英國國教(又稱安立甘宗或者圣公會)→英國(仍是封建教會)(2)實質:西歐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進行的一場反對封建統治的政治斗爭。盡管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的起因和方式、目的不一樣,但都把矛頭指向天主教會或者說羅馬教廷的權威。宗教改革的實質是西歐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進行的一場反對封建統治的政治斗爭。為了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沒收羅馬教會的財產和土地,建立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的“廉價教會”。這是一個根本點,其產生的影響也與這一點有著密切的關系。2、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1)沉重打擊了天主教在歐洲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16世紀的這場宗教改革運動,造成了新教和天主教兩派并立,永遠結束了羅馬教廷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摧毀了中世紀社會的典型特征──歐洲的基督教統一,削弱了中世紀社會的主要制度──基督教會,使中世紀走向了終點。(2)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促進了西歐各國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伴隨著宗教統治模式的瓦解,近代民族意識開始真正覺醒,民族國家迅速成長起來。神性與人性、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的融合,確立了人性的尊嚴和精神的自主性,激發了人們恪守天職,勤儉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熱情,從而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宗教改革使人們放棄了中世紀統一教義的愿望,人們的思想由此得到解放,獲得了獨立思考的自由,科學和自由的思想才能成長起來,從而造成理性真正的勃興,科學和哲學突飛猛進。一個以人為主體,以自然為對象的理性主義時代在歐洲崛起。(3)封建主義精神支柱的動搖,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傳播,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意識方面的準備。加爾文教傳入英國后被稱為“清教”,因此,教徒又被稱為“清教徒”。在清教的旗幟下,集合起一切反對封建制度的人們。作為反封建的斗爭的思想武器,清教起到了動員和組織革命力量的作用,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在清教的旗幟下發動起來的。3、存在的問題及前景:存在問題:宗教迫害和宗教紛爭愈演愈烈。前景:實現宗教寬容,要走的路還很長。★本課小結:通過本課學習,我們知道:由于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意識形態領域里的變革。而在文藝復興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下,各國宗教改革的相繼推行,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西歐資本主義發展和人們的思想解放的相互促進,推動了一場更為廣泛、更為深刻的社會變革的到來,從而有力地推動了西歐整個社會歷史的前進。課標: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小結改革人物 新教派別 核心教義 其它主張 影響地域馬丁·路德 路德教 ①“因信稱義”②全體信徒皆教士③信仰的唯一根據是《圣經》 簡化儀式神甫娶妻蔑視權威 德國北歐加爾文 加爾文教 ①《圣經》權威至高無上;②主張信仰得救,即先定論 簡化儀式選舉神職生活節儉 法國、英國等亨利八世伊麗莎白一世 英國國教 ①《至尊法案》規定英王為教會首腦;②神職人員須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經》為惟一標準; ①基本保留原教義和儀式;②解散修道院 英國★單元小結:資本主義興起以后,資產階級除了要在經濟上發展自己的實力以外,也必須發展與資本主義制度相適應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同時,要與封建勢力進行斗爭,清除自己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中世紀教會的意識形態的壟斷推動了資產階級的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首先開始于德意志。在德意志宗教改革興起以后,其他國家的宗教改革相繼興起。雖然各國的宗教改革的具體情況有所差異,但在它們之間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打破天主教會的壟斷。而羅馬教廷勢力的削弱和影響的衰微,也導致了天主教會無力維持其精神壟斷。這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政治運動,其結果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使科學和自由的思想成長起來,促進了西歐各國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意識方面的準備。三、問題解答:★學思之窗:為什么說加爾文的宗教改革運動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參考答案提示:加爾文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沖破了天主教會不可動搖的權威。加爾文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或棄民,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影響極大,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要有簡樸、誠實、講信用等高尚美德,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加爾文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成為日后尼德蘭革命和英國清教徒革命的旗幟。★本課測評:1、試述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及其歷史意義。參考答案提示: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沖破了天主教會不可動搖的權威。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或棄民,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影響極大,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要具有簡樸、誠實、講信用等高尚美德,引起社會風氣的變化,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加爾文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對日后尼德蘭革命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產生重要影響。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日內瓦成為“新教的羅馬”。2、亨利八世是如何進行宗教改革的?這一改革對16世紀英國的社會變革產生了哪些影響?參考答案提示:亨利八世禁止英國教會向羅馬教廷交納歲貢,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和經濟上與羅馬教廷的關系;規定國王為英國最高首腦,擁有任命教職、召開教會、審查教規的權力;沒收修道院財產歸王室所有。擺脫了羅馬教權的桎梏,鞏固了日益強大的王權,使英國基督教成為英國國教,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天主教會被剝奪的大多財產落到新興資產階級手里,對英國社會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英國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不滿專制王權,要求建立一個真正適合自己需要的廉價教會,形成清教運動,后來以清教為旗幟掀起了資產階級革命。★學習延伸:1、探究活動:查閱有關資料,聯系學過的歷史知識,看看14~18世紀歐洲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大歷史事件?分析宗教改革在其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對歐洲歷史的發展有哪些影響?答案提示:14~18世紀歐洲歷史上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啟蒙運動、法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封建國家的改革、英國資本主義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等重大事件。宗教改革的地位與影響: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早期資產階級政治運動,其結果是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使科學和自由的思想成長起來,促進了西歐各國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它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它動搖封建主義精神支柱的天主教會,使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得以廣泛傳播,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意識方面的準備。2、閱讀與思考:請你閱讀上述材料,依據史實進一步說明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對當時西歐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的作用。答案提示: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沖破了天主教會不可動搖的權威,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引起社會風氣的變化,反映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加爾文主張建立共和式和政教合一的政權,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對日后尼德蘭革命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產生重要影響。高三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練習題班級 姓名 學號 成績一、單項選擇題: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新氣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出現改革變法風潮 B、思想文化繁榮C、鐵器與牛耕的出現與推廣 D、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2、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所反映的社會矛盾是A、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 B、農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隸主的矛盾 D、新興地主和奴隸主貴族的矛盾3、戰國時期,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治的措施有①選賢任能,獎勵軍功 ②實行俸祿制 ③實行中央集權制 ④確認土地私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戰國時期,最合乎社會發展需求,并成為各國變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王紛紛變法的直接動力是A、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B、確立封建制,摧毀奴隸制的需要C、階級斗爭尖銳 D、要稱雄天下的欲望6、之所以說管仲實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變革,主要因為它A、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擴大了作戰的兵源 C、爭取了民眾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7、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反映了A、封建生產方式比井田制進步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C、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D、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8、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率先通過變法強盛起來的是A、商鞅變法—秦國 B、管仲改革—齊國 C、李悝變法—魏國 D、吳起變法—楚國9、下列各項內容出現的先后順序是①為田開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頓吏治,革新政治 ④盡地力之教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10、春秋時期改革與戰國時期變法①變法內容所側重的領域不同②春秋時期改革主要是維護舊貴族的統治,戰國時期變法主要是沖擊舊秩序A、①正確②不正確 B、①不正確②正確 C、①②均正確 D、①②均不正確11、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主要形式是A、戰爭 B、革命 C、變法 D、思想爭鳴12、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主要目的是A、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 B、發展新興封建經濟 C、富國強兵增強國力 D、正式廢除井田制13、《史記》評商鞅變法時說:“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這種現象主要得益于①獎勵耕織 ②獎勵軍功 ③燔詩書而明法令 ④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錢財投放到農業 B、獎勵農民從耕織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貸者兼并土地 D、滿足秦國兼并戰爭的需要15、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開始于A、春秋時期 B、戰國時期 C、秦朝時期 D、西漢時期16、對秦國來說,商鞅變法起到的決定性的歷史作用是A、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 B、秦國的軍事實力日漸強大C、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D、加速了秦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17、秦國在群雄角逐中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是A、經濟發展 B、軍事強大 C、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D、商鞅變法最為徹底18、商鞅在秦國變法,“商君雖死,秦法未敗”,造成這一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變法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C、變法得到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擁護 D、變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19、商鞅變法遭受貴族保守勢力抵制、破壞和反撲的主要原因是A、以法律的形式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 C、廢除“世卿世祿制” D、普遍推行縣制20、商鞅變法的歷史局限性有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對廣大人民的剝削和壓迫③按爵位等級占有數額不同的田宅和奴隸 ④公開承認占有奴隸的合法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吳起)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史記·卷65孫子吳起列傳》 ?材料二 (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收為孥(奴隸)。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 ——《史記·卷68商君列傳》 ?材料三 (趙)靈王北略中山地……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西有褸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 ——《通鑒選·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內容方面有何相同之處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過什么途徑達到 (3)材料三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為什么會有這種內容 (4)概括以上三條材料的結果,并據此談談你的認識。22、你認為商鞅變法的哪一經濟措施對后來的封建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為什么商鞅要采取這一政策?試分析其主要影響?23、恩格斯說:“如果政治權力的行為違反了經濟的發展,在大多數的場合,政治權力總要為經濟的發展所擊敗。”結合商鞅變法的成功經驗,從正面談談你對恩格斯這一論斷的認識。?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二、材料題21、(1)削弱奴隸主貴族勢力,提高軍隊戰斗力。因為在戰國劇烈兼并的戰爭環境中,政權與軍隊有特別重要的作用。(2)富國強兵。途徑:用什伍制連坐法建立嚴密的基層組織;用大力賞罰的辦法發展農業生產;以軍功為基礎,授爵賜田,削弱舊貴族勢力。(3)胡服騎射。因為趙國地處北方,受以騎射見長的游牧民族威脅大,趙國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脅并向北發展。(4)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認識:要發展、強盛,必須進行改革,因循守舊,必然失敗。改革必然受到舊傳統勢力的阻撓,要頂住各種阻撓,把改革進行到底。22、措施:重農抑商。原因:①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②國家通過征收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③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將農民束縛于土地之上。④工商業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⑤商品經濟不發達,不如經營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經濟的反映,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影響:積極:①促進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②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政權。消極:①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導致經濟結構單一。24、答案:(1)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專政。變法順應了當時封建經濟發展的要求,使用權秦國政治權力得到鞏固,進而統一全國,結束分裂局面。(2)恩格斯認為政治權力的行為必須適應經濟的發展,反映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正確的。(共45張PPT)第五章歐洲的宗教改革了解課標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基督教(公元1世紀)①天主教(羅馬)②東正教(君士坦丁堡)③新教(16C)⑴路德教⑵加爾文教⑶英國國教十一世紀佛教(公元前6世紀、印度)伊斯蘭教(公元七世紀、巴勒斯坦地區)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的教義是什么?基督教的主要教義原罪救贖原罪 ----(Original sin)一詞來自基督教的傳說,它是指人類生而俱來的、洗脫不掉的“罪行”。圣經中講:人有兩種罪--原罪與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遺留的罪性與惡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人類因有原罪和本罪而無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獨生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做犧牲,成為「贖價」,作為人類償還上帝的債項,從而拯救了全人類。想一想:(結合教材P64思考):中世紀天主教進入全盛的原因與表現有哪些?1、13世紀初基督教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出售贖罪券十字軍東征一、宗教改革的背景天主教進入全盛的主要原因有: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如,建立教皇\教廷\教階制度)和封建王權爭奪勢力以征服“異教徒”為名,組織“十字軍東征”,擴大勢力范圍.歐洲封建割據嚴重,王權衰落,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了支配地位。 而動亂環境又使信眾大增.表 現經濟方面,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各國土地的1/3,甚至更多。向民眾征收什一稅和兜售“贖罪券”以搜括錢財。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羅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紅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另一方面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教會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權力。在思想文化領域,教會占據著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地位。在社會生活方面,中世紀西歐的天主教國家幾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911世紀的“卡諾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羅馬教皇的斗爭中失利,被教皇開除教籍,國內諸侯乘機反叛。1075年1月,年僅26歲的亨利四世帶著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站在滿地白雪的卡諾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據慣例,年輕的德皇赤足披氈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懇請教皇接見,并原諒他這個認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兒子,硬是讓高貴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盡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來恩賜給這位懺悔者一個赦罪的吻,史稱“卡諾莎覲見”,又稱“卡諾莎之辱” 。教皇權力好比太陽,國王權力猶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陽借來的。——教皇英諾森三世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提示:是歐洲中世紀封建王權屈從于教權的典型例證法國(1)魔鬼說(2)純潔論英國(威克里夫)惟一說國財論捷克(胡司)地產說王權論共同點(1)揭露天主教會腐敗(3)要求簡化宗教儀式(2)否定教階制度2、宗教“異端”學說的觀點(66):為什么西歐早期的反封建斗爭采取了宗教“異端”的形式?(1)教會是歐洲最大封建主,教權高于皇權,教會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主義。(2)當時歐洲資本主義還不很發達,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3)在天主教的神權統治下,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受到天主教的嚴厲控制,要發動民眾,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階級反封建斗爭需要。想一想:14~16世紀的西歐生產方式有哪些進步?階級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有何影響?中世紀的神學壟斷地位是怎樣開始被打破的?14~16世紀西歐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資產階級、新貴族出現需要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作支撐(英、法、西最早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 )14-16世紀文藝復興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獨立于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于王權的控制之下成為時代的要求,宗教改革開始。小結:宗教改革發生的原因1、必要性(根本原因):天主教大一統的神權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可能性(條件):(1)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于發展(2)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共同要求反對教會,進行反封建斗爭。(3)政治因素:民族觀念的形成和民族國家的崛起,要求擺托天主教會控制(4)思想文化:異端思想、文藝復興運動倡導人文主義推動了宗教改革(5)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政治經濟領域居統治地位的教會貪婪腐朽,其掠奪最終引發改革運動(二)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開端馬丁路德(1483—1546),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1505年,進入修道院當修士,后成為維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敗奢侈,日益堅定了他進行宗教改革的決心。路德所發起并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整個歐洲,永久性地結束了羅馬天主教會對于西歐的封建神權統治。他的宗教學說為新興資產階級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認為路德是他那個時代的巨人,他無愧于這一光榮。思考一:16世紀初的歐洲為何會發生宗教改革運動 德國為何會成為宗教改革的發源地 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德國經濟的發展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搜刮(德國受羅馬天主教會壓榨最重期,被稱為 “ ”。)直接原因:兜售“贖罪券”開始的標志:《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思考二: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有哪些?影響怎樣?1、提出的文章:2、改革主張:《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⑴理論基礎:“因信稱義”。簡化宗教儀式,神職人員可娶妻;⑵堅持《圣經》是人們唯一信仰的神圣權威,全體信徒皆教士;⑶王權高于教權,停止向教廷納貢,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權,教會民族化。得到王權的支持否定教階制度,追求地位平等,得到人民支持新興資產階級惜時如金和建立“廉價教會”的經濟觀念比較:天主教會主張上帝神職人員教徒路德教主張上帝教徒因行稱義因信稱義問題三:完整歸納路德教教義的內容,結合路德宗教改革的其他主張并聯系必修3的相關內容,分析和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和目的路德新教教義:①“因信稱義”: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意義:_____________②全體信徒皆教士——意義:_______③信仰的唯一根據是《圣經》,王權高于教權。——意義:________________否定天主教會和教皇的作用追求地位的平等否定天主教會神學說教的壟斷地位實質: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及思想政治運動目的:否定教會對神學的壟斷地位,滿足資產階級要求資本原始積累的愿望。思考四、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影響:一、選擇題:16世紀西歐的反封建斗爭往往采取反對天主教神學的宗教改革的形式。請回答1~2題。1.馬丁·路德倡導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反對在德意志出售贖罪券B.脫離羅馬天主教會的管轄C.改革天主教的教義和儀式D.建立適合資產階級需要的教會2.宗教改革的實質是 ( )A.新教各派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斗爭B.天主教會內部各派爭權奪利的斗爭C 封建君主擺脫羅馬教廷的斗爭D.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DD練習:路德發動的宗教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權統治體系中打開了一個缺口。請回答3~4題。3 .《九十五條論綱》發表的意義在于 ( )A.反駁了贖罪券的功效B.拉開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C.否定了天主教會的神學說教D.提出“因信稱義”的思想4.下列情景不可能發生在路德身上的是 ( )A 正在兜售“贖罪券”B.在演講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C.正伏案把《圣經》翻譯成德文D.正與一修女舉行結婚儀式BA加爾文加爾文 (1509—1564),法國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爾文教(在法國稱“胡格諾派”)創始人。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該書對新教教義作了系統的闡述,是一部影響很大的新教百科全書。 加爾文提出“先定論”,認為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事先決定,與本人努力無關;上帝的選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棄民一定要遭殃。他的思想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問題一: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主張及影響有哪些?主張①重新解釋基督教教義:A-反對盲從,《圣經》權威至高無上;B-主張信仰得救,即先定論②簡化教會組織和宗教儀式③制定嚴格的道德標準④將日內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⑤迫害異己,判處塞爾維特火刑影響:形成新教加爾文宗,影響英、法(P72圖文) 等國,日內瓦被稱為 “ ” 。問題二:比較加爾文與路德兩大新教教義的異同。為何說加爾文教義更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相同:①強調《圣經》的地位②主張信仰得救不同:加爾文把信仰得救解釋為先定論,即人的得救與否完全由上帝預定,人的意志無法改變;人在現世的成功(擁有財富)與失敗(貧窮)就是得救與否的標志;人還應具有良好的品德。路德教的核心是 因信稱義。這種主張徹底否定了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所以說該教義更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更為激進。伊麗莎白一世亨利八世臘像館里的英王形象 溫莎古堡亨利八世 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Ⅰ (1533-1603) 英國都鐸王朝黃金時代的締造者,亨利八世的公主,1533年9月7日生于格林尼治。她受過良好教育,通曉拉丁、法、意大利等語,信仰新教。早年便卷入復雜的宮廷斗爭。作為女王,她戰勝過不可一世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是不列顛帝國海上傳奇的奠基人,是英格蘭宗教改革平和化及民族統一的堅決倡導者和執行人。問題三:英國的宗教改革運動有何獨特之處?(特點)2、新教內容:①《至尊法案》規定英王為教會首腦②神職人員須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經》為惟一標準。1、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權自上而下進行的3、英國新教:英國國教(會),①基本保留原教義和儀式②解散修道院信徒比例天主教:50%新 教:40%東正教:10%問題四:指出西歐一共形成了哪幾個新教派別?各自傳播到哪些地區?課標: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小結改革人物 新教派別 核心教義 其它主張 影響地域馬丁·路德 路德教 ①“因信稱義”②全體信徒皆教士③信仰的唯一根據是《圣經》 簡化儀式神甫娶妻蔑視權威 德國北歐加爾文 加爾文教 ①《圣經》權威至高無上;②主張信仰得救,即先定論 簡化儀式選舉神職生活節儉 法國英國等亨利八世伊麗莎白一世 英國國教 ①《至尊法案》規定英王為教會首腦②神職人員須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經》為惟一標準 ①基本保留原教義和儀式②解散修道院 英國問題五:不管各國的宗教改革的具體情況有何種程度的差異,在它們之間有一個共同點,請同學們結合前面思考學過的知識概括出這一共同點來,并總結出宗教改革的實質。共同點:盡管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的起因和方式、目的不一樣,但都把矛頭指向天主教會或者說羅馬教廷的權威。宗教改革的實質:西歐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進行的一場反對封建統治的政治斗爭。問題六:怎樣評價歐洲宗教改革?①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②它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傳播了資產階級思想,促進西歐各國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利于歐洲民族意識高漲和民族國家的形成。③封建主義精神支柱的動搖,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意識方面的準備。1、性質2、作用(P74)異端裁判所的一次公開審判托萊多 版畫 羅馬 1498年為什么西歐早期的反封建斗爭采取了宗教“異端”的形式?火刑柱 插圖畫 中世紀三、向近代過渡的西歐1、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經濟)2、資產階級、新貴族和國家君主的反教會斗爭(政治)3、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思想)→民族國家的發展、天主教會受挑戰→解放了人們思想,對天主教會統治形成巨大沖擊→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馬丁路德(1483—1546),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出生一個礦工家庭, 18歲時進入愛爾福特大學學習法律。1505年,他斷然放棄學業,進了奧古斯丁修道院,當上了修道士,希望通過苦修,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過,后入神學院學習。1507年后成為神學博士,大學神學教授。路德曾代表修道院訪問羅馬,按天主教的傳說,用雙膝跪爬上“圣梯”臺階朝圣,每爬一級就念一次“主禱文”,認為這樣可以獲得赦罪的功德,但是在他膝行還沒有到頂之時,圣經的話照亮他的內心:“義人必因信得生。”他既醒悟,放棄這種迷信膝行朝圣的想法,起身走下梯階去了。馬丁 路德這面墻位于日內瓦大學后面城堡公園內,高7米,長100多米,是1909年為紀念宗教改革家約翰 加爾文誕辰400周年而修建的。在碑的正中,有四尊高大的全身雕像,加爾文與其他三位改革者并肩而立,碑的上方,刻著一行醒目的拉丁文大字:黑暗過去即光明。1.背景:A、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B、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社會各階層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C、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D、導火線------亨利八世的一場離婚案亨利八世:2.主要內容:(1)1529年以后,頒布一系列改革教會的法令(2)1534年通過《至尊法案》(3)后來又下令封閉修道院,沒收一切財產 伊麗莎白一世:《三十九條教綱》恢復英國國教;神職人員效忠英王;信仰得救《圣經》為惟一標準,進一步鞏固宗教改革成果3.結果:①建立起本民族的教會---英國國教會②英國國教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4、特點一是宗教改革方式:由國王領導,自上而下 地展開。二是宗教改革內容:改革不徹底,保留大量的天主教成分。三.歷史作用①思想:是繼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進一步打擊了教會權威,聲張了人的價值。②政治: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在各國的封建統治,促進了民族國家的成長;宗教改革也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斗爭旗幟。③經濟:新教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范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④文化:宗教改革使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3、中世紀歐洲天主教會的地位*經濟上,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思想文化上,壟斷了文化、教育、藝術等意識形態;*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天主教會成為西歐封建統治巨大的國際中心(3)馬丁·路德的宗教主張材料二:路德翻譯成德文的《圣經》路德的《圣經》②信仰的唯一根據是《圣經》,而非天主教會的神學說教。加爾文2、日內瓦宗教改革----改革深入對于宗教,路德就其實踐來說,更多是一個摧毀者,而加爾文則更多是一個建造者。法國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爾文宗(在法國稱“胡格諾派”)創始人。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相同點:①信仰得救;②《圣經》是最高權威、③簡化宗教儀式;不同點: ①主張先定論,鼓舞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②神職人員要由信徒選舉產生,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③鼓勵人們大膽地追求財富與成功,更加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探究二:請比較加爾文宗與路德宗教義的異同。加爾文教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影響極大。日內瓦新教會也因此實行政教合一的體制 ,不再受制于教皇。加爾文被人們譽為“歐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偉大人物”。(2)加爾文改革的影響依靠王權自上而下,加強了王權,但保留了較多天主教成分。(3)英國宗教改革的特點改革后的教會稱英國國教,又叫英國圣公會,亦譯安立甘教會圖為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Abbey)為英國著名的新教教堂 。(共23張PPT)第一課 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情景一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神權在中世紀占統治地位以上四幅圖都在說明一個什么問題?自主探究1中世紀天主教神權統治地位確立的原因與表現十字軍東征卡諾莎晉見兜售贖罪券中世紀圣母像天主教神權統治確立的原因:1)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2)和封建王權爭奪勢力,3)以征服“異教徒”為名,組織“十字軍東征”,4)歐洲封建王權衰落,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了支配地位。天主教黑暗統治的表現1)政治上:權力至高無上,教權高于王權2)經濟上: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1/3,收取什一稅。3)思想文化上:教會壟斷學校教育,文學藝術也蒙上濃厚的宗教色彩.4)社會生活:影響無處不在.天主教奢侈腐化、 荒淫無度、 貪婪敲詐、 教階森嚴愚人船華麗的祭壇羅馬教皇 大主教 紅衣主教主教的俱樂部觀察這些圖片,大家可以獲得什么歷史信息?感悟歷史天主教的神權統治 --激化矛盾,阻礙進步結論情景二宗教改革前的西歐異端裁判所的一次公開審判 托萊多 版畫 羅馬 1498年合作探究2為什么西歐早期的反封建斗爭采取了宗教“異端”的形式?火刑柱 插圖畫 中世紀①12C,法國南部“異端”運動宗教異端——早期歐洲的反封建斗爭事件:主張:否定正統宗教儀式和教階制度②14C-15C,英國人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主張:信徒與上帝之間不需要教會和教士③捷克人胡司對教會的批判主張:廢除繁瑣的宗教儀式和教階制度宗教“異端”的發展 --宗教改革的前奏結論情景三向近代過渡的西歐中世紀商人的生活材料三 在中世紀,人類意識的兩個方面──內心自省和外界觀察都一樣—— 一直處于一層共同的紗幕之下,處于睡眠或半醒狀態。這層紗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見織成的,透過它向外看,世界和歷史都罩上了一層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這層紗幕最先煙消云散。──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材料二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在西歐的萌芽和逐步發展,以及市民階級的逐步形成,在一個國家內形成統一的市場和制度的要求日趨強烈。在這樣的條件下,已經長期被虛置的君主們乘機鞏固和加強了自己的權力,最終“國王的政權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貴族的權力,建立了巨大的、實質上是民族為基礎的君主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材料一 “十四和十五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新興的資產階級為發展生產需要文化科學知識,而新文化的發展必須突破教會的桎梏。—— 朱寰《世界中古史》自主探究314~16世紀的西歐經濟、階級、思想、政治變化有哪些?這些變化和宗教改革的關系?1、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經濟)——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2、資產階級、新貴族和國家君主的反教會斗爭(政治)——民族國家的發展,天主教會受挑戰3、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思想)——解放了人們思想,對天主教會統治形成巨大沖擊向近代過渡的西歐--新舊文明的沖突,改革的必然結論【宗教改革發生的歷史背景和實質】必要性(根本原因):天主教的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政治、經濟、思想、生活)。可能性:①直接原因:教會貪婪腐敗②經濟根源: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③政治因素: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④思想文化因素:異端思想、文藝復興的影響實質:新興資產階級發動的,反封建的斗爭總結1.歐洲中世紀曾經被稱為籠罩著宗教靈光的“黑暗時代”。以羅馬教廷為首的天主教會處于當時歐洲“萬流歸宗”的地位。這一時期天主教會勢力擴大的措施或因素有( )①整頓教會拓展勢力 ②組織十字軍東征 ③封建割據勢力強大,王權衰弱 ④教權高于王權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D一課一練2.教皇英諾森三世說:“教皇權力好比太陽,國王權力猶如月亮,它的光是向著太陽借來的”。這句話反映了( )A.封建君主的權力是從教皇的權力中分化出來的B.天主教迫使各國統治者聽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權統治C.羅馬教會統治一切,影響世俗社會的每一個方面D.人們既是國家的臣民,也是教會的子民3.“誰若殺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個親屬,只要交納5~7枚金幣,便可洗凈罪惡了。”材料集中體現了( )A.天主教會政治勢力強大 B.天主教會憑借權力搜刮錢財C.天主教會壟斷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會征收“什一稅”BB4.下圖中,你可以得到的最準確的信息是A.天主教會與封建王權爭奪權力B.教會向信眾榨取“什一稅”C.教皇懲處持“異端”思想者D.封建王權屈從于教權5.下列關于宗教神學與人文主義的對比,錯誤的是( )A.以神為中心——以人為中心B.禁欲和來世——現世的享受C.自由平等——等級觀念D.蒙昧主義——理性和科學卡諾莎晉見DC歷史試卷說明:本試題分第I卷(選擇題,共60分)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共40分)兩部分。滿分100分,時間90分鐘。考生應將選擇題答案涂在機讀卡上,非選擇題答案寫在第II卷上,考試結束后交回機讀卡和第II卷第I卷(選擇題部分 每題1.5分 共60分)1、大約在1世紀左右,基督教產生于A.亞細亞與巴勒斯坦一帶 B、南亞與印度一帶C、西亞細亞與阿拉伯一帶 D、東南亞與中國一帶 2、基督教產生后到4世紀初首先演變成為下列哪一個國家的國教A、英國 B、羅馬 C、法國 D、德國3、曾經以征服“異教徒”為名,組織進行了持續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的宗教組織A、東正教 B、伊斯蘭教 C、天主教 D、佛教4、下列對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狀況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封建割據嚴重,王權衰弱 B、天主教勢力空前強大C、“異端”運動日益高張 D、商品經濟的發展被停止“在中世紀,人類意識的兩個方面——內心自省和外界觀察都一樣——一直處在一層共 同的紗幕之下,處于睡眠或半醒狀態。……在意大利,這層紗幕最先煙消云散。”據此回答5—6題。5、上文中的“紗幕”主要是指中世紀在歐洲盛行的A、古希臘羅馬文化 B、封建領主制 C、宗教神學 D、人文主義6、上文中的“在意大利,這層紗幕最先煙消云散”是因為從意大利開始的A、“異端”運動 B、文藝復興運動C、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D、宗教改革運動7、資本主義萌芽首先產生于A、意大利 B、德國 C、英國 D、法國8、下列矛頭直指封建神學的運動,不包括A、“異端”運動 B、文藝復興運動 C、宗教改革運動 D、十字軍東征9、如右圖所示,《中世紀西歐商人就餐時的情景》,它反映了西歐當時A、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 B、商品經濟的繁榮C、商人在西歐占主導地位D、封建生產方式已經解體10、下列對這一時期西歐社會狀況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分裂割據的局面結束B、封建生產方式開始瓦解C、天主教會對西歐的控制受到挑戰D、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11、16世紀,嚴重阻礙德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是A、封建專制統治 B、天主教會的控制C、商品經濟落后 D、四分五裂的局面12、德意志宗教改革開展的直接原因是A、教皇將《圣經》定為學校的主修課目 B、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出售贖罪卷C、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征收“什一稅” D、宗教“異端”思想的影響13、16世紀在德意志拉開宗教改革序幕的事件是A、《神曲》的發表 B、羅馬教皇出售贖罪券C、“九十五條論綱》的傳播” D、新教的形成14、如圖所示,這位人物發起了A、“十字軍東征”B、文藝復興運動 圖見《歷史選修1》75頁C、宗教改革運動 馬丁·路德D、“異端”運動15、關于馬丁·路德與加爾文改革的相同之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堅持《圣經》是最高權威,反對教皇權威 B、主張簡化宗教儀式C、認為個人通過《圣經》可直接與上帝聯系 D、主張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政權16、16世紀英國國王推行的宗教改革A、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 B、實行嚴格的政教分離C、否定了教皇的權威 D、廢除了主教制度17、下列有關宗教改革的影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摧毀了西歐的封建勢力 B、沉重地打擊了天主教在歐洲的神權統治C、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D、促進了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18、下列各項,體現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共同點的是A、反對禁欲主義 B、推崇希臘羅馬文化C、矛頭直指教皇 D、有利于資本主義的興起19、下列對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相同點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都是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出現的B、都反對宗教信仰C、都是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反封建的斗爭D、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20、通過宗教改革后的西歐一些國家如德意志、英國等,其宗教變化的相似點在于A、以路德派新教為主 B、以加爾文派新教為主C、仍以天主教為國教 D、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21、16世紀西歐進行宗教改革A、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 B、實行嚴格的政教分離C、廢除了主教制度 D、否定了教皇的權威 22、17世紀40年代英國資產階級掀起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打的旗幟是A、廢除宗教 B、清教 C、民主、自由 D、廢除王權 23、17世紀以后,西歐各國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才得到重大的發展,其最主要的原因A文藝復興運動促使科學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B新航路開辟后促使各國統治階層開始重視教育C、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人們要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D、宗教改革運動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24.16世紀歐洲掀起了一場反對大規模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矛頭直指。A、東正教 B、伊斯蘭教 C、天主教 D、佛教25.下列各項,體現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共同點的是A、反對禁欲主義 B、推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C、矛頭直指教皇 D、、有利于資本主義的興起26.歐洲中世紀曾經被稱為籠罩著宗教靈光的“黑暗時代”。以羅馬教廷為首的天主教會處于當時歐洲“萬流歸宗”的地位。這一時期天主教會勢力擴大的措施或因素有( )①整頓教會拓展勢力②組織十字軍東征③封建割據勢力強大,王權衰弱 ④教權高于王權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27.教皇英諾森三世說:“教皇權力好比太陽,國王權力猶如月亮,它的光是向著太陽借來的”。這句話反映了( )A.封建君主的權力是從教皇的權力中分化出來的B.天主教迫使各國統治者聽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權統治C.羅馬教會統治一切,影響世俗社會的每一個方面D.人們既是國家的臣民,也是教會的子民28.“誰若殺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個親屬,只要交納5~7枚金幣,便可洗凈罪惡了。”材料集中體現了( )A.天主教會政治勢力強大 B.天主教會憑借權力搜刮錢財 C.天主教會壟斷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會征收“什一稅”29.下圖中,你可以得到的最準確的信息是( )A.天主教會與封建王權爭奪權力B.教會向信眾榨取“什一稅”C.教皇懲處持“異端”思想者D.封建王權屈從于教權30.下列關于宗教神學與人文主義的對比,錯誤的是( ) A.以神為中心——以人為中心 B.禁欲和來世——現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級觀念 D.蒙昧主義——理性和科學31.羅馬城內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贖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間,又突然退了下來,旁人問其原因,他說:“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贖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禮儀。”這個人是( )A.馬丁·路德 B.克倫威爾 C.亨利八世 D.加爾文32.馬丁·路德改革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為歐洲國家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下列對其產生的影響表述正確的有( )①推動了廣大下層民眾的反封建斗爭 ②反對農民戰爭,要求人民服從政府 ③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 ④沖擊了天主教會的統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33.下圖反映的是羅馬教廷兜售贖罪券的情景。有關該圖的歷史闡釋正確的是( )①羅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過這種方式搜刮財富,故德意志被稱為“羅馬教皇的奶牛”②對這種行為進行公開抨擊的是《九十五條論綱》,這也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 ③這種兜售贖罪券的行為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④這一歷史事件是導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34.馬丁·路德說:“我們應當讓世俗政權在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執行它的職務,不要加以任何阻礙。無論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傳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權力都有權來管他。”該材料集中體現了馬丁·路德的哪一主張( )A.教權高于王權B.教士是由教徒選舉出來的公仆C.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當高于教權D.國家權力為神所授35.馬丁·路德認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敗壞,只有內心信仰虔誠,才能與上帝直接溝通,去惡向善,獲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與事功都達不到這個目的。馬丁·路德的這一主張其意義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會的作用及其神學權威 B.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 C.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勢力 D.維護了德意志各階層的利益36.加爾文學說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日內瓦成了宗教改革一個重要的國際中心,被稱為“新教的羅馬”。加爾文學說之所以能夠在西歐廣泛傳播,主要是因為( )A.他宣傳信仰得救,反對天主教的等級觀念B.他否定教皇統治人民的權力C.他的先定論將上帝擺到了到高無上的地位D.他的學說符合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愿望37. “一個人所以發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勞,而完全靠上帝恩賜。……財富本身決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應予以譴責。這樣做就是褻讀神明。”材料所體現的是A.加爾文的先定論思想 B.加爾文宗教對許多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徹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38.加爾文教認為:上帝自創世紀以來,就把人分為“選民”和“棄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淪。這種學說實質上反映了當時( )A.封建貴族的世襲思想 B.封建社會的等級思想C.人本主義思想 D.原始積累時期的資產階級思想39.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加爾文宗教改革的是( )①領導宗教改革的是國王 ②教義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義和儀式 ③沒收教會財產,歸王室所有 ④否認教皇是最高領袖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40.馬丁·路德、加爾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響包括( )①確定了“教隨國定”的原則 ②建立了以國王為首腦的教會 ③否定了羅馬教廷的權威④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41.閱讀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 羅馬天主教會鼓吹“因行稱義”的修道信條。所謂因行稱義,是指一個基督徒靠其行事修為而成為符合上帝意愿的義人,靈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須絕色棄欲、積功行善,諸如持齋、守貞、安貧、乞食、忍讓、施舍,服從教會、遵守教規、購買贖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徑。材料二 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說。他認為,靈魂得救只須靠個人虔誠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會的煩瑣儀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給人的禮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為,全憑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會或行善,更不靠贖罪券。材料三 加爾文主張“信仰得救”。他認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與否取決于上帝預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為“選民”和“棄民”;選民發財致富,萬事順利,死后進入天堂,棄民則相反。請回答:(1)據上述材料看,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基本主張的共同點是什么?與羅馬天主教會的主張有何不同?他們為什么要提出這一與天主教會不同的思想?(4分)(2)結合所學知識及材料信息,比較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主張有何異同?(6分)42.在歐洲宗教改革思想的影響下,16、17世紀英國也進行了宗教改革,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確立的教派是什么?其實質是什么?推行改革的國王有哪些?(3分)(2)16、17世紀英國的宗教改革過程中主要矛盾是怎樣變化的?試分析其原因。(7分)43.在階級社會中,宗教一般為統治階級所利用,成為維護其統治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廣泛的社會影響,被統治階級也利用宗教進行反對舊的統治秩序的斗爭。據此請回答:(1)西歐資產階級初期進行的反封建斗爭的顯著特點及成因是什么?(4分)(2)分析指出西歐宗教改革的性質和意義。(6分)44.西歐早期中世紀的文化低落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社會轉型時期的特殊“陣痛”。它從羅馬文明艱難地轉折而來,又有蠻族各部的共同參與創造。在此過程中,基督教把強調個人精神的希臘文化,強調國家、軍團和秩序的羅馬文化和強調血緣的日耳曼文化粘貼了起來。然而,危難時期松散的組織的強大向心力,卻在登峰造極之時,出現了一次次大裂變。——摘自《中世紀“上帝”的榮耀與無奈》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回答:(1)造成“西歐中世紀文化低落”和“陣痛”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1分)(2)簡要歸納中世紀基督教第一次“大裂變”的原因和結果。(4分)(3)中世紀晚期,天主教會面臨著哪些挑戰?(5分附加題.16世紀,宗教仇殺之風彌漫歐洲。下圖就是當時的一個典型事件:請回答:(1)此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1分)(2)此類歷史事件發生的大背景如何?(2分)(3)從此類事件中你能得到哪些歷史教訓?(2分)41.(1)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都主張信仰得救。羅馬天主教會主張因行得救。動搖天主教會的神學統治和權威,建立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民族教會。(2)相同點:都主張《圣經》是最高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個人通過《圣經》可直接與上帝溝通。不同點:加爾文進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個人主義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爾文教主張“先定論”。42.(1)英國國教;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亨利八世、伊麗莎白一世。(2)由教權與王權的矛盾變為資產階級和王權之間的矛盾。原因:①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不滿國教成為專制王權的忠順的工具,要求改革。③加爾文教傳播及影響。43.(1)特點:披著宗教外衣或采用宗教“異端”的形式。原因:中世紀的歐洲只有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資產階級在興起之初,力量比較弱小。(2)性質:是一場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意義: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事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44.(1)西羅馬帝國的滅亡。(2)原因: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基督教會形成東西兩個中心,東西部教會相互攻訐。結果:到11世紀,東西教會正式分裂,東部教會稱為東正教,西部教會稱為天主教。(3)政治領域:天主教會凌駕于民族、國家之上的權力受到挑戰;經濟領域:天主教會的經濟特權受到社會各界的反對;思想領域:天主教會的說教受到人本主義思想的沖擊。附加題:(1)“圣巴托羅繆之夜”大屠殺。(2)16世紀時,歐洲發生宗教改革,出現許多新教組織,天主教與新教各派之間矛盾尖銳;各國的君主和貴族利用宗教矛盾擴展勢力,造成宗教派別之間的爭論、迫害和戰爭。(3)信仰問題是不能靠武力解決的,應當提倡宗教寬容1.ABCDC 6.BADBA 11.DBCCD 16.CADBD 21.DBDCD 26.DBBDC 31.ACDCA 36.DADBD高三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練習題班級 姓名 學號 成績一、單項選擇題: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新氣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出現改革變法風潮 B、思想文化繁榮C、鐵器與牛耕的出現與推廣 D、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2、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所反映的社會矛盾是A、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 B、農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隸主的矛盾 D、新興地主和奴隸主貴族的矛盾3、戰國時期,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治的措施有①選賢任能,獎勵軍功 ②實行俸祿制 ③實行中央集權制 ④確認土地私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戰國時期,最合乎社會發展需求,并成為各國變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王紛紛變法的直接動力是A、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B、確立封建制,摧毀奴隸制的需要C、階級斗爭尖銳 D、要稱雄天下的欲望6、之所以說管仲實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變革,主要因為它A、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擴大了作戰的兵源 C、爭取了民眾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7、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反映了A、封建生產方式比井田制進步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C、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D、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8、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率先通過變法強盛起來的是A、商鞅變法—秦國 B、管仲改革—齊國 C、李悝變法—魏國 D、吳起變法—楚國9、下列各項內容出現的先后順序是①為田開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頓吏治,革新政治 ④盡地力之教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10、春秋時期改革與戰國時期變法①變法內容所側重的領域不同②春秋時期改革主要是維護舊貴族的統治,戰國時期變法主要是沖擊舊秩序A、①正確②不正確 B、①不正確②正確 C、①②均正確 D、①②均不正確11、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主要形式是A、戰爭 B、革命 C、變法 D、思想爭鳴12、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主要目的是A、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 B、發展新興封建經濟 C、富國強兵增強國力 D、正式廢除井田制13、《史記》評商鞅變法時說:“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這種現象主要得益于①獎勵耕織 ②獎勵軍功 ③燔詩書而明法令 ④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錢財投放到農業 B、獎勵農民從耕織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貸者兼并土地 D、滿足秦國兼并戰爭的需要15、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開始于A、春秋時期 B、戰國時期 C、秦朝時期 D、西漢時期16、對秦國來說,商鞅變法起到的決定性的歷史作用是A、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 B、秦國的軍事實力日漸強大C、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D、加速了秦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17、秦國在群雄角逐中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是A、經濟發展 B、軍事強大 C、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D、商鞅變法最為徹底18、商鞅在秦國變法,“商君雖死,秦法未敗”,造成這一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變法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C、變法得到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擁護 D、變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19、商鞅變法遭受貴族保守勢力抵制、破壞和反撲的主要原因是A、以法律的形式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 C、廢除“世卿世祿制” D、普遍推行縣制20、商鞅變法的歷史局限性有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對廣大人民的剝削和壓迫③按爵位等級占有數額不同的田宅和奴隸 ④公開承認占有奴隸的合法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吳起)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史記·卷65孫子吳起列傳》 ?材料二 (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收為孥(奴隸)。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 ——《史記·卷68商君列傳》 ?材料三 (趙)靈王北略中山地……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西有褸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 ——《通鑒選·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內容方面有何相同之處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過什么途徑達到 (3)材料三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為什么會有這種內容 (4)概括以上三條材料的結果,并據此談談你的認識。22、你認為商鞅變法的哪一經濟措施對后來的封建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為什么商鞅要采取這一政策?試分析其主要影響?23、恩格斯說:“如果政治權力的行為違反了經濟的發展,在大多數的場合,政治權力總要為經濟的發展所擊敗。”結合商鞅變法的成功經驗,從正面談談你對恩格斯這一論斷的認識。?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二、材料題21、(1)削弱奴隸主貴族勢力,提高軍隊戰斗力。因為在戰國劇烈兼并的戰爭環境中,政權與軍隊有特別重要的作用。(2)富國強兵。途徑:用什伍制連坐法建立嚴密的基層組織;用大力賞罰的辦法發展農業生產;以軍功為基礎,授爵賜田,削弱舊貴族勢力。(3)胡服騎射。因為趙國地處北方,受以騎射見長的游牧民族威脅大,趙國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脅并向北發展。(4)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認識:要發展、強盛,必須進行改革,因循守舊,必然失敗。改革必然受到舊傳統勢力的阻撓,要頂住各種阻撓,把改革進行到底。22、措施:重農抑商。原因:①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②國家通過征收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③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將農民束縛于土地之上。④工商業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⑤商品經濟不發達,不如經營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經濟的反映,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影響:積極:①促進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②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政權。消極:①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導致經濟結構單一。24、答案:(1)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專政。變法順應了當時封建經濟發展的要求,使用權秦國政治權力得到鞏固,進而統一全國,結束分裂局面。(2)恩格斯認為政治權力的行為必須適應經濟的發展,反映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正確的。卡諾莎晉見第2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課程標準】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識記:1915年,馬丁·路德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稱義”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1524年德國爆發了閔采爾領導的農民起義;“教隨國定”的原則通過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2)通過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會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沖擊和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統治地位,影響巨大;2、過程與方法:(1)問題探究:指導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規律分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運動;(2)歷史比較:輔導學生查找資料,分析比較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會說教的不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2)通過對馬丁·路德大無畏、勇為天下者先的戰斗精神和品質的學習,培養學生勇于追求和捍衛真理的優秀品質。【教學重難點】重點: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實質。難點: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和實質。【教學建議】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會背景、主要內容和對天主教會統治的沖擊。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是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一場政治運動,他的改革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課涉及的宗教問題理論性較強,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建議教師精講一些概念,如贖罪券、“因信稱義”、“教隨國定”、新教等,并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實質,為下一課理解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打下基礎。二、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法來導入:師:中世紀西歐天主教的地位如何?生:凌駕于王權之上。師:早期宗教改革發生在哪些國家?生1:英國,如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生2:捷克,如胡司對教會的批評。教師總結說明:中世紀西歐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主階級的精神統治工具,也是西歐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駕于王權之上,是西歐各國實現政治統一的障礙;經濟上,教會的專橫、腐敗、對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各國都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改革天主教。師:宗教改革開始于哪個國家呢?為什么?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講授新課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九十五條論綱”:1、原因:(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德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15~16世紀,德意志的紡織、采礦、印刷、造紙等工業都有顯著發展,雖然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但在礦冶、制革等手工業部門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商業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意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經營對外貿易。但是,德意志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據,德意志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沒有一個城市成為德意志的工商業中心,對內貿易少于對外貿易。經濟的分散又影響了政治上的統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國的勒索和搜刮。從公元11世紀開始,羅馬教皇和西歐封建世俗王權之間展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激烈斗爭。隨著法國、英國、西班牙等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盛極一時的羅馬教皇勢力在這些國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國和意大利仍然由羅馬教會牢牢控制。這種情況下,教皇將原本由整個西歐承擔的經濟重負全部轉移到德國和意大利兩國人民的身上。(2)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經濟上,教會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許多高級教士本身就是擁有領地的封建貴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軟弱,加強了對德意志的掠奪。這一時期德意志的白銀產量很高,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貨幣單位),相當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稱。這種搜刮,既不利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也不利于封建統治的財政收入。而教廷從德意志榨取的財富,歸根到底都來自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惡化了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選侯之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的騎士,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羅馬教廷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維持其分裂割據局面。因此,經濟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統一,而政治不統一又影響經濟發展。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復雜,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織在一起,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和羅馬教廷的矛盾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 天主教會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普遍憎恨。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3)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觀原因):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國宗教改革的先驅和領袖。父母是農民,父親翰斯路德(Hans) 是一位非常特別且不易認識的人,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鄉之中,被人藐視、厭棄。所以,有人傳說謂馬丁路德是一個惡魔和一位婦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馬丁路德工作成功時,許多人仍以此話來攻擊他。青年時代的路德,系統地學習了天主教神學,研讀了圣經,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羅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朽糜爛,使他對教會的說教越來越感到懷疑,萌發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馬丁·路德獲神學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維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長和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他利用大學的圖書館潛心研讀《圣經》,從《圣經》中悟出了“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經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立志要通過改革,實現民族復興。德國著名詩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中,有一段對路德的最著名的評論,海涅寫道,路德“在我們的歷史上不僅是最偉大的,也是德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國人的所有優點和弱點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結合在一起”。“他是這個時代的喉舌和刀劍。……一個冷靜的有學問的詞語制造者和一個有靈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嘔心瀝血地工作、來研究他的費勁的教義上的特點,而在晚上他則拿起長笛,凝視天空的星星,把樂曲和對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風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顯著的。2、開始的標志:馬丁· 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1)原因:教皇出售贖罪券正當路德熱心宣傳他的新見解時,教皇利奧十世以修繕羅馬圣彼得大教堂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為名,派教廷大員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贖罪券聚斂資財。這成了宗教改革導火線。天主教認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寵愛,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贖罪,才能獲得“免罪罰”。因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勞無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們的多余功勞,形成了教會的“功勞寶庫”。個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補罪,教會可以從功勞寶庫中取而贈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對教徒施行“大赦”。14世紀以來,這類“免罪罰”的方式,逐漸演變成出售贖罪券的方式來進行。當時教皇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柜,靈魂即刻應聲升入天堂。(2)內容: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以驚人的勇氣在維登堡教堂門上貼出了《關于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簡稱“九十五條論綱”,其內容有:①當錢落入錢箱丁當一響,貪婪和愛財的欲念就會增加;②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愆的赦免;③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3)影響: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是新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的宗教改革運動之始。路德提出論綱的時候,并沒有公開反對教皇,也沒有想到要發動大規模的改革運動,但實際上論綱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所以,論綱尤如“放出閃電”傳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廣泛討論,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接著在西歐引起強烈的反響。部分諸侯也支持路德,羅馬教廷對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詔書,勒令路德在60天之內悔過自新,否則將開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對威逼利誘毫不動搖,在擁護者的贊美聲中把教皇的詔書付之一炬。在1521年的帝國會議上他據理力爭,毫不讓步。他聲稱“我堅持己見,決無反悔!”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充分表達了當時德意志人民要求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也極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歐各國的人民,他們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說由路德點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歐各國已成燎原之勢。【合作探究】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的原因1)經濟因素:德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國家統一,天主教會阻撓德國統一。2)政治因素:德國各階層對教會普遍不滿,為實現統一也需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3)現實因素:德國每年要向羅馬教廷交納大量苛捐雜稅,德國成為“教皇的奶牛”。4)思想因素:人文主義的熏陶。5)導火線:“贖罪券”的兜售(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1、依據:1520年馬丁·路德連續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一系列文章,系統的闡發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2、內容:①“因信稱義”(理論基礎):中世紀教會力圖壟斷拯救靈魂的權力。它提出上帝不與有罪之人交往,人要獲救必須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教皇是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掌管著拯救靈魂的大權,教會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閱讀《圣經》,惟有教皇才有解釋《圣經》的權力。馬丁·路德神學思想強調“因信稱義”:靈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要想稱“義”,即靈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會規條,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積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個人對上帝的信仰。他認為一個人應該通過虔誠的信仰來獲得免罪,達到“靈魂得救”,而虔誠的信仰來自崇敬上帝和對于《圣經》的心領神會;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須通過教會和教士的媒介;否認需要履行種種“圣禮”,即教會規定的一套繁縟的禮拜儀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會輸贈等“善行”,來實現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張減少教堂和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七項圣禮中只剩洗禮、圣餐兩項。這樣,曾經是人類救贖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會、教律,面對信仰的權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這在當時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張。他的主張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原始積累的需要。②《圣經》是人們信仰惟一的神圣權威:既然“信仰耶穌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這種信仰呢?馬丁·路德認為信仰的惟一依據是《圣經》,每個教徒都應該閱讀《圣經》,并完全可以對《圣經》的含義作出個人的價值判斷和理解,這是一種信仰自由的權利。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會作為中介。這種觀點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將《圣經》由希臘文和希伯來文譯成德文。德文《圣經》的出版發行,不僅使人們何以直接領悟上帝的語言,而且還在被方言分開的德意志各邦地區規定了一種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運用的語言,為德國語言和文字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海涅認為馬丁·路德對《圣經》的翻譯是“創造了德語”。他的翻譯為人民提供了對抗天主教會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他譯的《圣經》也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這種統一的語言成為聯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紐帶。教師在講解這一內容時,可結合必修Ⅲ提及的我國活字印刷術點明:由于圣經一直以來都被羅馬教會所把持,而且只有拉丁文本,所以普通人根本沒有能力閱讀,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馬丁路德開始著手將圣經翻譯成德文。這個時候,剛剛實現的古騰堡活字印刷技術給德文版圣經的發行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幫助,使得圣經的大量印刷和發行成為可能。③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建立本民族教會:1520年8月,他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在信中痛斥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專橫、掠奪,主張君權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企圖以民族的世俗權威取代凌駕于國家之上的神權。他認為基督教貴族“應該發號施令,從此不準任何俸祿再落入羅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從羅馬領受,所有的教士職位都應該脫離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復地方主教的職權”。他另召把教會的土地收歸國有,不向羅馬輸送錢財。這些內容的實質是使德意志民族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小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內容及影響1)“因信稱義”: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羅馬天主教會和教皇的作用;2)信仰的唯一根據是《圣經》:否定天主教會神學說教的壟斷地位;3)信徒皆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會作為上帝代言人的特權地位;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4)建立廉儉教會,否定了教會的奢侈腐化,符合資產階級資本原始積累的要求。5)建立民族教會,否定了教權高于王權,有利于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符合資產階級追求國家統一、強化王權的政治要求。(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1、掀起了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如閔采爾起義。馬丁·路德反對教會的一系列舉動,固然得到廣泛擁護,但是不同的階級和集團卻是根據其不同的利益來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級教士、部分諸侯和掌權的城市貴族反對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勢力當中很快就分裂為兩個集團。以路德為代表的溫和派倡議建立新的教會,主張教會脫離羅馬控制,取消復雜、森嚴的教階制,取消繁縟的禮拜儀式,把教會土地收歸國有。但路德反對暴力,主張和平發展,消極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張,不包含社會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業者、商人、工場主、小貴族和部分諸侯的利益。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改革,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民的要求。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閔采爾領導農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輪宗教改革。閔采爾也主張信仰得救,但他認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號召用暴力手段實現社會變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國”。1524~1526年,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戰爭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區,全國大約有2/3的農民參加了斗爭。在農民戰爭中,教會的寺院、教堂被搗毀,教會財產流失,教士的威信掃地,農民戰爭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馬丁·路德明確反對農民戰爭,要求人民服從政府。諸侯是唯一從農民戰爭失敗中得到好處的集團,他們加強了對農民的剝削,并奪取了天主教會的財產,在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權勢都大大加強,德國的分裂割據狀態更加加劇了。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宗教改革后,德意志東北部的薩克森、普魯士等地的諸侯國成為路德派新教國家,并乘機奪取天主教會的財產,同天主教諸侯抗衡。信奉新教、舊教的各諸侯國發生了多次戰爭。1555年,經過長期戰爭,雙方締結了奧格斯堡條約,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即各諸侯國有權決定自己臣民的信仰。從此,路德創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廣大地區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傳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區。3、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馬丁·路德首先確立了與羅馬教廷說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嚴重沖擊了羅馬教廷的神權統治。基督教世界出現了分裂,出現了更加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新教。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還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發生在德國的這場改革很快波及了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先后創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結構如下圖所示:【合作探究】新教與天主教(舊教)的差異宗教改革運動后,從天主教中產生出新教,它在諸多方面與天主教(舊教)有所差異,具體表現如下:(1)在經典方面,新教認為,《圣經》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權威,而天主教則認為《圣經》只有通過羅馬教廷的解釋才能成為教徒的最高權威。(2)在教義方面,新教不承認沒有《圣經》根據的天主教傳統教義——瑪利亞、煉獄說,而天主教則主張瑪利亞為天主教之母和煉獄之說;新教主張“因信稱義”,信徒靠信仰與上帝直接交通,無須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張要破除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永無謬誤,開展革新,而天主教則要維護教皇絕對的傳統權威和領導地位,保持原有的舊東西。(3)在教規方面,新教無嚴格的教規制度,其活動方式較為靈活、開放,與各方面接觸和對話;而天主教則有嚴格的教規制度,其活動方式較為保守。(4)在儀式方面:①舉行儀式時,新教教士在衣著裝扮上不強調一律,比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帶,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裝(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裝)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則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掛十字架,手戴權戒;②祈禱時,新教使用地方語言,而天主教則在長期內只能使用拉丁語言,現在偶爾也使用地方語言;③新教主張簡化繁縟的宗教禮儀——7件圣事。洗禮時,新教采用點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則采用注水式;④新教主張主教、牧師都可以結婚,反對獨身;而天主教則規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結婚,必須“守貞潔”,終身不娶。(5)在節日方面,新教只過圣誕節和復活節;而天主教則要過4大瞻禮——耶穌圣誕瞻禮、耶穌復活瞻禮、圣神降臨瞻禮、圣母升天瞻禮。(6)在教階制方面,新教一般無教階制,但少數派別如圣公會等保留有某些簡化的教階制;而天主教則有教階,主要分三個等級:教皇、主教和神父。(7)在組織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沒有統一的教會中心,教會組織是分散的,各自為教;而天主教則有統一的教會中心和統一的領導。(8)在教堂式樣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樣很一般化,內部裝飾極為簡單,臺上只掛一個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羅馬式或哥特式),內部布置得格外華麗和莊嚴,臺上懸掛有圣母像,墻的兩側掛有耶穌受難像。三、問題解答:★學思之窗:當時,歐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斗爭都以宗教“異端”的形式出現,請思考一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何在?參考答案提示: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權高于王權;教會的統治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一個人從生到死,深受教會的束縛;處于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資產階級本身的力量比較弱小,無力通過大規模的革命手段實現自己的愿望。★本課測評:1、簡述中世紀天主教對西歐的統治。參考答案提示: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經濟上,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思想文化上,壟斷了文化、教育、藝術等意識形態;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2、簡述“異端”思想的歷史作用。參考答案提示:宗教“異端”思想,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習延伸:閱讀上述材料,分析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答案提示:16世紀的天主教是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羅馬天主教會是維護西歐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給封建制度繞上了神圣的靈光;教階制度具體體現了封建的等級制度;教會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進社會的進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會又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和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高三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練習題班級 姓名 學號 成績一、單項選擇題: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新氣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出現改革變法風潮 B、思想文化繁榮C、鐵器與牛耕的出現與推廣 D、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2、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所反映的社會矛盾是A、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 B、農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隸主的矛盾 D、新興地主和奴隸主貴族的矛盾3、戰國時期,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治的措施有①選賢任能,獎勵軍功 ②實行俸祿制 ③實行中央集權制 ④確認土地私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戰國時期,最合乎社會發展需求,并成為各國變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王紛紛變法的直接動力是A、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B、確立封建制,摧毀奴隸制的需要C、階級斗爭尖銳 D、要稱雄天下的欲望6、之所以說管仲實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變革,主要因為它A、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擴大了作戰的兵源 C、爭取了民眾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7、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反映了A、封建生產方式比井田制進步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C、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D、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8、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率先通過變法強盛起來的是A、商鞅變法—秦國 B、管仲改革—齊國 C、李悝變法—魏國 D、吳起變法—楚國9、下列各項內容出現的先后順序是①為田開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頓吏治,革新政治 ④盡地力之教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10、春秋時期改革與戰國時期變法①變法內容所側重的領域不同②春秋時期改革主要是維護舊貴族的統治,戰國時期變法主要是沖擊舊秩序A、①正確②不正確 B、①不正確②正確 C、①②均正確 D、①②均不正確11、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主要形式是A、戰爭 B、革命 C、變法 D、思想爭鳴12、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主要目的是A、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 B、發展新興封建經濟 C、富國強兵增強國力 D、正式廢除井田制13、《史記》評商鞅變法時說:“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這種現象主要得益于①獎勵耕織 ②獎勵軍功 ③燔詩書而明法令 ④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錢財投放到農業 B、獎勵農民從耕織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貸者兼并土地 D、滿足秦國兼并戰爭的需要15、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開始于A、春秋時期 B、戰國時期 C、秦朝時期 D、西漢時期16、對秦國來說,商鞅變法起到的決定性的歷史作用是A、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 B、秦國的軍事實力日漸強大C、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D、加速了秦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17、秦國在群雄角逐中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是A、經濟發展 B、軍事強大 C、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D、商鞅變法最為徹底18、商鞅在秦國變法,“商君雖死,秦法未敗”,造成這一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變法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C、變法得到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擁護 D、變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19、商鞅變法遭受貴族保守勢力抵制、破壞和反撲的主要原因是A、以法律的形式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 C、廢除“世卿世祿制” D、普遍推行縣制20、商鞅變法的歷史局限性有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對廣大人民的剝削和壓迫③按爵位等級占有數額不同的田宅和奴隸 ④公開承認占有奴隸的合法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吳起)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史記·卷65孫子吳起列傳》 ?材料二 (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收為孥(奴隸)。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 ——《史記·卷68商君列傳》 ?材料三 (趙)靈王北略中山地……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西有褸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 ——《通鑒選·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內容方面有何相同之處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過什么途徑達到 (3)材料三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為什么會有這種內容 (4)概括以上三條材料的結果,并據此談談你的認識。22、你認為商鞅變法的哪一經濟措施對后來的封建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為什么商鞅要采取這一政策?試分析其主要影響?23、恩格斯說:“如果政治權力的行為違反了經濟的發展,在大多數的場合,政治權力總要為經濟的發展所擊敗。”結合商鞅變法的成功經驗,從正面談談你對恩格斯這一論斷的認識。?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二、材料題21、(1)削弱奴隸主貴族勢力,提高軍隊戰斗力。因為在戰國劇烈兼并的戰爭環境中,政權與軍隊有特別重要的作用。(2)富國強兵。途徑:用什伍制連坐法建立嚴密的基層組織;用大力賞罰的辦法發展農業生產;以軍功為基礎,授爵賜田,削弱舊貴族勢力。(3)胡服騎射。因為趙國地處北方,受以騎射見長的游牧民族威脅大,趙國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脅并向北發展。(4)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認識:要發展、強盛,必須進行改革,因循守舊,必然失敗。改革必然受到舊傳統勢力的阻撓,要頂住各種阻撓,把改革進行到底。22、措施:重農抑商。原因:①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②國家通過征收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③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將農民束縛于土地之上。④工商業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⑤商品經濟不發達,不如經營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經濟的反映,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影響:積極:①促進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②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政權。消極:①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導致經濟結構單一。24、答案:(1)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專政。變法順應了當時封建經濟發展的要求,使用權秦國政治權力得到鞏固,進而統一全國,結束分裂局面。(2)恩格斯認為政治權力的行為必須適應經濟的發展,反映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正確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歐洲的宗教改革課件.pptx 第5單元《歐洲的宗教改革》同步測試(人教選修1).doc 5-1《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教案(人教選修1).doc 第1課 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課件.ppt 5-2《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人教選修1).doc 第2課 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課件.ppt 5-3《宗教改革運動的擴展》教案(人教選修1).doc 第3課 宗教改革運動的擴展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