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3張PPT)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清.譚嗣同8.3.1維新變法運動【預學指導】按照下列提示閱讀課本P102—104,標注要點,提出疑惑。1.公車上書的概況(時間、背景、發起人、內容、影響)2.戊戌變法的概況(開始標志、內容、結果、影響、教訓)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政改訴求:君主專制→君主立憲制6956維新變法運動序幕:“公車上書”(1895年)內容:上書光緒帝,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概念:影響: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在古代,政府用車馬接送被征舉的讀書人,后來人們就用“公車”作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結果:上書沒有上達光緒帝第一幕:粉墨登場——公車上書背景:序幕:背景:發展:維新變法運動第二幕:厚積薄發——宣傳維新辦報刊立學會戊戌變法時期學會、學堂、報刊分布示意圖萬木草堂時務學堂強學會中外紀聞國聞報時務報南學會1.這些活動體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派哪些變法主張?2.這些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活動起到了哪些作用?1.梁啟超在《時務報》中提出要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2.嚴復翻譯的《天演論》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闡述變法主張:變則強,不變則亡。材料:若不及時圖治,數年之后,四鄰交逼,不能立國……瓜分豆剖,漸露機芽,恐懼回惶,不知死所。……亂機遍伏,既無強敵之逼,揭竿斬木,已可憂危。——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1.清帝是指誰?2.“瓜分豆剖”和“揭竿斬木”各指什么?3.總結當時的清帝為什么會同意變法?光緒帝帝國主義的瓜分和中國人民的起義反抗民族危機日趨嚴重第三幕:大展宏圖——戊戌變法1898年6月11—9月21日歷時103天,“百日維新”類別內容作用政治上裁并機構,精簡人員,任用維新人士,準許百姓上書言事等經濟上設立農工商總局和鐵路、礦產總局,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等軍事上訓練新式海陸軍,裁減舊軍隊等文化教育上廢除八股文,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派人出國留學戊戌變法的內容和作用有利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人們接受先進文化與進步思想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結合材料分析,戊戌變法的措施是否全面體現了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沒有,它沒有涉及設議院的主張,沒能觸及專制統治的基礎,是很不徹底的。變法措施中為什么沒有涉及設議院?1.光緒帝不同意改革政體;2.維新派力量相對弱小;3.維新派具有妥協性和軟弱性;材料:康有為認為,日本能夠強大起來,是因為它實行了君主立憲。中國要擺脫悲慘的命運,實現富強,不能只在軍事、經濟和教育方面學習西方,必須像日本那樣,在政治上也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性質: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三條上諭[yù]一、革除翁同龢[hé]的一切職務,驅逐回籍。二、授任薪職的二品大臣須到皇太后面前謝恩。三、任命榮祿署理直隸總督,統率北洋三軍。翁同龢(1830-1904),先后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康有為評其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因維新失敗,被“革職,永不敘用。”序幕:背景:發展:高潮: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時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內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影響:失敗: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發動政變性質: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維新變法運動興起時聲勢浩大,也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支持,但卻只持續了短短的103天,它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失敗原因:封建守舊勢力過于強大,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過于弱小,加之維新派可以依賴的光緒帝并不掌握實權,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教訓(啟示):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改良道路不能救中國,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思考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請你描述一下。1.它掀起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思想解放的潮流,對中國人民的覺醒和進步起到了顯著的作用。2.它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次登上政治舞臺為特征,成為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前奏。呵呵,改良不成就革命唄“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維新變法運動》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了解維新變法運動的原因,知道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艱難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并失敗的過程。了解嚴復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對近代思想發展的積極影響。分析維新變法運動失敗的原因,領會變法的意義,提高客觀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2.利用講故事、閱讀材料及課本、自主探究等方式分析理解得出結論,并且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維新人士勇于創新變革的精神。3.認識戊戌變法興起于民族危機日益深重之時,旨在救亡圖存,是一場愛國的、進步的變法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4.學習康有為、嚴復、譚嗣同等一代知識分子勇于向先進的國家學習,敢于開拓進取、創新變革的精神和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二、教學重難點(一)重點:“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二)難點:戊戌變法意義和戊戌變法主張不能實現原因的認識。三、教學策略1.采用探究──研討的模式進行教學,貫穿講授法、討論法,指導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和合作討論。2.采用情境創設法,創設教學情境,打通時空隧道,再現歷史抉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生活實踐能力。3.教師準備: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制作多媒體課件。4.學生準備:預習課本。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導入新課(1)由譚嗣同的詩導入,“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背景原因——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啟發學生該怎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想法進行回答。激發起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2)假如你是19世紀末一位熱愛祖國、關心祖國命運的中國人,你會怎樣去拯救我們的民族呢?引入課題活動一:粉墨登場簡單介紹康有為和梁啟超兩位維新派代表。康有為、梁啟超是具有初步資本主義思想的愛國知識分子。然后設問:康梁二人聽到《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后有何反應?導入“公車上書”。引導學生閱讀“公車上書”教材內容并思考:什么是公車上書?有何影響?閱讀“公車上書”教材內容,學生歸納出公車上書的時間、背景、發起人和主要內容;學生分析公車上書的影響。公車上書由于守舊勢力的阻撓而失敗,但公車上書拉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內容相對比較簡單,通過閱讀分析歸納,學生能通過自主學習掌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活動二:厚積薄發公車上書雖然失敗,但是擴大了一定知名度,要想使更多的人了解維新思想,新派是如何宣傳變法的?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圖冊。這些活動有何影響?簡單介紹啟蒙思想家嚴復。學生歸納:創辦報刊、創辦新學堂、成立學會、著書講學。這些活動沖擊了封建社會腐敗沉悶的思想文化,引發了一場思想解放潮流,激發起人們關心國家命運的熱情,啟發了人們探這個部分內容較為簡單,學生通過自主就能解決。可以請平時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來回答,提供展示的機會,讓他們獲得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索救國救亡之道的積極性,為隨后進行的維新變法運動作了有力的鋪墊。。活動三:大展宏圖利用“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承轉過渡到維新變法,怎么承轉可參考教材104頁第一段組織學生探究:1、依據內容,逐條分析變法的影響。2、變法有利于維護哪些(階級)人的利益?同時又觸動了哪些人的利益?3、同洋務派相比,你認為康有為等維新派的觀點有什么明顯不同?學生閱讀課本104頁,找出“百日維新”的時間、內容,并進行討論和交流三個問題。這個內容本身較為枯燥,但是本課時重點知識。通過探究可以看出這次變法對發展中國經濟和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文化是有巨大推動作用。活動四:變法失敗新政的推行,觸動了慈禧太后為首舊勢力的利益,遭到強烈抵制和反對,變法失敗——戊戌政變。組織探究:1、戊戌變法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為什么還會失敗。2、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什么影分組討論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影響和啟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3、戊戌變法的失敗給我們哪些啟示。課堂小結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維新變法運動的過程并板書。用“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結尾。學生回答維新變法運動的過程,學生齊讀譚嗣同的詩通過本環節一是起到鞏固復習的作用;二是通過朗讀使情感升華。引導學生對生命價值進行思考,理解譚嗣同的變法態度和決心,學習他愛國進取、勇于犧牲的獻身精神。五、教學反思成功之處:以多媒體輔助教學,讓歷史課堂形象生動;通過對戊戌變法活動的探討,讓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成為一種時代精神;通過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讓學生懂得應該以一種昂揚的姿態去綻放生命!但是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引導不夠到位,加上學生還沒有學習變法前的歷史知識,造成對歷史線索的脫節,給課堂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堂總體而言,沒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整體參與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建 DOCX 文檔.docx 維新變法運動.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