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精品復習課件(46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精品復習課件(46張PPT)

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2021年春】八年級下歷史與社會單元復習課件系列
單元復習
復習大綱
復習舊知
7.1 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興起
1. 條件
市場條件: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的拓展,擴大了商品生產的需要,特別是紡織品
政治前提: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
資本要素:海外貿易、殖民掠奪等
勞動力要素:圈地運動
技術條件: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積累
直接原因:工場手工業不能滿足市場對工業品的需求
2. 開始
時間:18世紀60年代——1840年前后
含義:英國的棉紡織業中出現了一系列重要發明,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后來又擴展到其他行業。這場在工業、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重大變革被稱為“工業革命”。
標志:蒸汽機的普遍使用
復習舊知
3. 重大發明
7.1 工業革命
棉紡織業: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1785年瓦特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具有真正實用價值的蒸汽機,極大地促進了工業生產的發展.蒸汽機的普遍使用,成為工業革命的標志,從此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807年美國富爾頓制造出以蒸汽機作動力的輪船
1814年英國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
影響:方便了人們出行和物資運輸,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進一步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復習舊知
7.1 工業革命
4. 影響
1. 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 西方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對中國的影響:
政治影響: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為擴大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經濟影響:中國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近代企業產生
(洋務企業的出現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發展。)
思想影響:激發國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學習,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
5.啟示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使國家富強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2.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
······
例題講解
1. 人們把生產領域的革命性變化稱為“工業革命”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提高生產效率的紡紗機。下列關于這部紡紗機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①它發明在1733年 ②它被命名為珍妮機 ③它發明在17世紀 ④它發明在英國
2. 早期發明的蒸汽機用于抽干礦井中的積水,很不完善.1785年將改進的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將蒸汽機變為主要動力的發明家是( ) A. 達爾文 B. 瓦特 C. 愛因斯坦 D. 哈格里夫斯
解析:18世紀六十年代(1765年),英國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引發了棉紡織生產領域的一系列發明,后來其他生產部門也發明制造機器,人們把生產領域這種革命性的變化稱為“工業革命”。故答案為: D。
D
解析:為了改變工廠布局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英國機械師瓦特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改進了蒸汽機。1785年以后,瓦特改進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隨后應用于許多生產部門,人們利用蒸汽機提供的動力帶動機器,進行生產,極大地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從此,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故答案為: B
B
復習大綱
復習舊知
7.2 工人運動的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 工人的斗爭
原因:工業革命就像一把雙刃劍,它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也給社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兩極分化。
表現:工業革命以后,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逐漸成為西方社會的兩個主要階級
2. 歐洲工人運動
特點:從爭取經濟方面的權利逐漸轉向爭取政治上的權利
19世紀30、40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
1831、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1836--1848年英國“憲章運動”
意義: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斗爭的失敗說明工人運動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工人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提供了階級條件。
復習舊知
7.2 工人運動的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 空想社會主義的誕生
背景:19世紀上半期,面對資本主義的黑暗和丑惡,一些進步思想家進行了尖銳的批判
代表人物:圣西門(法)傅立葉(法)歐文(英)
特點:空想社會主義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設想了沒有剝削的理想社會,但不能指明實現這些理想的正確道路。雖然空想社會主義不可能在現實中實現,但他們對理想社會的設想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提供了理論條件
復習舊知
7.2 工人運動的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4.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階級條件:歐洲工人運動的興起,無產階級的力量日益壯大。
理論條件:吸收包括空想社會主義在內的人類優秀文化成果。
實踐條件:馬克思、恩格斯考察當時工人的情況,參加工人運動,對工人生活進行深入的了解。
思想條件——空想社會主義
條件:
創始人:
馬克思、恩格斯
標志: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內容:
表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規定了黨的性質和綱領,指出了黨的最終目標是解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闡明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道路,號召工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
復習舊知
7.2 工人運動的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影響:
①從此,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
②馬克思主義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③工人階級政黨陸續建立起來。社會主義的號角成為工業時代的最強音。
5. 巴黎公社
背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政府屈膝投降,鎮壓人民,巴黎人民起義
時間:1871年3月
措施:建立了工人政權——巴黎公社.建立工人自己的軍隊和行政、司法、立法機構,還讓工人自己管理工廠
結果:“五月流血周”資產階級政府對公社發動了進攻。數以萬計的公社戰士英勇犧牲,巴黎公社失敗。
復習舊知
7.2 工人運動的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意義:是無產階級建立自己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政權性質: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
紀念:《國際歌》,歐仁·鮑狄埃創作歌詞。作曲家狄蓋特譜曲
例題講解
1.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份宣言中說:“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這份宣言是( )
A.?《人權宣言》B.?《獨立宣言》?C.?《共產黨宣言》D.?《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2.馬克思、恩格斯總結工人運動經驗,批判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創建了科學社會主義。他們吸收的優秀文化成果包括 ( )
①德國古典哲學 ②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③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④中國“三民主義”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依據材料可知,這份宣言是《共產黨宣言》。 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共產黨宣言》是題干描述的宣言,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馬克思、恩格斯總結工人運動經驗,批判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優秀文化成果,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學說,①②③符合題意;中國“三民主義”思想是資產階級的思想,不是無產階級思想,形成于20世紀初,④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答案為:A
C
A
復習舊知
復習舊知
7.3.1 德國統一
1. 背景
政治上:封建割據,由許多君主制小邦組成(德意志邦聯的建立)
2. 原因
經濟上:封建割據成為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
①19世紀,德意志迫切需要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
②由于國家不統一,德意志資產階級感到缺乏強有力的后盾。
③國家的分裂狀況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
3. 過程
和平民主統一方式的嘗試
1848年夏,德意志各邦代表在法蘭克福開會,討論統一問題。到1849年春,會議通過了一部德意志帝國憲法,并打算推舉一個邦的君主為統一的德意志的皇帝。但是,對于推舉哪一個邦國的君主為全德意志的皇帝爭執不下。憲法成為一紙空文。
認識:通過議會和民主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道路,在德意志行不通了
1862年,普魯士國王任命俾斯麥為宰相。他堅持推行軍事改革
主張依靠普魯士的經濟、軍事實力,實現德意志的統一
復習舊知
7.3.1 德國統一
3. 過程
1864年對丹麥戰爭;1866年普奧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
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宣布自己是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德國統一完成
4. 結果
5. 性質
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自上而下的統一戰爭
6. 影響
積極影響:德國的統一實現了德意志民族長期以來的夢想,為德意志民族的進一步現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統一后的30年內,德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方面一躍為世界強國
消極影響:德國的統一是通過“鐵血道路”實現的,奠定了未來德國軍國主義的傳統;德意志民族的民主、自由愿望并未得到充分實現。這一切都給20世紀德國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復習大綱
復習舊知
7.3.2 美國南北戰爭
1. 背景
西進運動:美國獨立后,領土迅速擴張,通過購買、搶占和吞并等手段成為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的大國。同時,大批移民從東部乘車向遼闊的西部進發。
①美國獨立后,南方繼續發展大種植園經濟,保留奴隸制。
②北方以工業為主。18世紀90年代,美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北方工業迅速發展。
③南北不同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南北矛盾。到了19世紀中期,這一矛盾達到無法調和的地步。
根本原因:南北兩種不同經濟發展模式的矛盾
2. 導火索
斗爭焦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1860年11月,主張限制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
1852年,斯托夫人發表《湯姆叔叔的小屋》,暢銷歐美,成為19世紀銷量最大的小說
復習舊知
7.3.2 美國南北戰爭
3. 經過
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內戰
戰爭初期北方軍隊節節敗退
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轉折:
作用: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戰場上被動的局面,同時也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4. 結果
1865南方軍隊投降,內戰結束
5. 性質
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6. 意義
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局限性:美國種族歧視依然嚴重,種族平等問題仍未徹底解決
7. 評價
帶來了軍事上的巨大進步,北方發展了制造標準化零件組裝武器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推動了美國歷史上的進步。
獨立戰爭、南北戰爭比較表
項目
獨立戰爭
南北戰爭
時間
原因
經過
結果
性質
意義
1775-1783
1861-1865
英殖民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黑人奴隸制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獨立
統一
民族解放戰爭、資產階級革命
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導火線、開始、轉折、文獻、結束
擺脫殖民統治、實現國家獨立、掃清外部障礙
廢除黑人奴隸制,維護統一,掃清內部障礙
復習大綱
復習舊知
7.3.3 俄國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1. 背景
①16世紀中期,俄國盛行農奴制,社會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那時的俄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17世紀,俄國開始出現手工工場,但是工場里主要使用農奴勞動,工商業發展緩慢。
③1689年,羨慕西歐先進科技文化的沙皇彼得一世掌握實權。
2. 目的
改變俄國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鞏固沙皇的封建專制統治
3. 措施
大力推行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和推廣學校教育的改革
4. 作用
推動了社會進步,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 俄國開始躋身于歐洲強國之列。
5. 性質
農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消極影響:彼得是一世的改革進一步強化了農奴制,后來成為
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復習舊知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 背景
經濟上:農奴制嚴重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本原因)
政治上: 農奴制激化階級矛盾,打擊沙皇的專制統治
思想上:出現反對農奴制和沙皇專制統治的新思潮
軍事上:1855年克里米亞戰爭俄國失敗充分暴露農奴制和沙皇專制的腐朽(直接原因)
2. 時間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法令,宣布廢除農奴制
維護貴族地主利益,鞏固沙皇專制統治
4. 內容
3. 目的
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
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
5. 性質
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運動
復習舊知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6. 影響
積極影響: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消極影響(局限性):改革不徹底,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板書設計:
復習大綱
復習舊知
7.3.4 明治維新——幕府統治危機
內憂:19世紀中期的日本是一個閉關鎖國、落后的封建國家,實際權力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
1. 背景
外患:1853年,美國艦隊打開了日本國門。隨后,歐洲列強接踵而來。外國勢力的入侵,激化了日本國內矛盾,日本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
倒幕運動:面對危機局面,一些中下級武士逐步放棄排斥西方的做法,轉而接受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主張以武力推翻幕府統治.1868年,討伐幕府的武裝在京都附近戰勝幕府軍隊,推翻幕府統治
2. 內容
政治上:廢除全國所有的藩國,由中央政府派官員直接管理,以加強中央集權。(廢藩置縣)
經濟上: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殖產興業)。興辦工商業
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歷,改用太陽歷計日(年號除外)
復習舊知
7.3.4 明治維新
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提倡忠君、服從、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2. 內容
教育上:設立文部省,頒布教育改革法令—《學制》,發展近代資產階級性質的義務教育,將全日本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
思想上:“脫亞入歐”思想形成
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889年,天皇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也稱《明治憲法》),標志著日本君主立憲制政體的確立
①明治維新使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逐漸深人人心。
②各地成立民權組織,要求開設國會,掀起自由民權運動。
時間:
背景:
復習舊知
7.3.4 明治維新
3. 性質
明治政府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 影響
積極影響:使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逐漸深入人心,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從此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日本逐漸改變了落后的面貌,經濟發達,軍事強大,成為亞洲第一個邁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
消極影響:保留大量封建殘余,走上對外擴張道路,成為亞洲和平的新威脅
閉關導致落后,落后要挨打,要堅持對外開放;要善于學習外國先進的文化,棄其糟粕
5. 評價
(1)背景不同:俄國改革前面臨嚴重的農奴制危機;日本不僅有國內危機,還面臨著外國侵略的民族危機。
(2)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作用相同:改革都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4)都存在不足: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比較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不同點。
例題講解
1.英國學者韋爾斯在研究日本發展史時說:“1866年,它還是一個中世紀的民族……1899年,它已經是一個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完成重大跨越的根本因素是( )
A.?門戶開放,深受西方國家的影響????????????B.?推翻幕府統治,掃除封建障礙
C.?明治維新,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D.?發動戰爭,開拓海外殖民市場
2.“如果我的名字將載入史冊的話,那么重要的就在于這個法令,我的靈魂都寄托在它里面了。”這句話出自林肯發表的哪一文獻中?( )
A.?《獨立宣言》??B.?《解放黑人奴隸宣言》??C.?《人權宣言》D.?《拿破侖法典》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使日本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完成歷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是明治維新使得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8年明治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明治維新,因而對日本來說通過明治維新“1899年,它已經是一個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ABD三項都不是促使日本完成重大跨越的根本因素,不符合題意;C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C
解析:A項《獨立宣言》與林肯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與林肯相關,為了扭轉戰局,1862年9月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這一法令的頒布,調動了廣大黑人奴隸參戰的積極性,戰爭向有利于北方方向發展,符合題意;C項《人權宣言》與林肯無關,不符合題意;D項《拿破侖法典》與林肯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
B
例題講解
3.普魯士經濟學家李斯特在德意志統一之前曾這樣指出:“38條關稅界限窒息了內部商業,它們無異于捆綁著人軀體各部的38條繩索,使血液流動不暢”。這說明德意志的分裂不利于()
A.?向國外輸送本國商品???????????????????????????????????????????B.?維護資產階級的政治利益
C.?與其他國家爭奪海外殖民地??????????????????????????????D.?國內商品的流通和市場的發展
4.1963年8月28日,美國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演講中說到:“一百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宣言》,我們現在就站在他的紀念堂前。”這個宣言對美國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包括( )
①徹底消除了種族歧視 ②廢除了奴隸制度③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④維護了國家統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所給信息 “38條關稅”與“窒息內部商業”、“使血液流動不暢”之間的內在聯系,可見國內商品的流通和市場的發展。D項國內商品的流通和市場的發展是題干材料說明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
解析:《解放宣言》是美國南北戰爭中林肯頒布的,該宣言廢除奴隸制、維護國家的統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種族歧視問題依然存在。所以①是錯誤的、可以排除。B項②③④都是《解放宣言》對美國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
D
B
復習舊知
復習大綱
7.4 殖民擴張與民族解放運動
——罪惡的三角貿易
①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列強陸續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
1. 背景
②歐洲殖民者對印第安人野蠻的屠殺,造成美洲勞動力短缺,無法滿足種植園主對勞動力的需求。
2. 航線
路線: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3. 影響
對非洲:三百多年的奴隸貿易,使非洲喪失了近億勞力,導致非洲長期貧窮落后
對歐洲:用奴隸貿易賺來的錢投資工商業,使歐洲工商業發展起來
對美洲:美洲種植園主獲得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促進了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展
復習大綱
7.4 殖民擴張與民族解放運動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①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②土生白人對殖民統治的不滿
③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1. 背景(原因)
2. 時間
19世紀初
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
3. 目的
4. 地區
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
5. 領導人
北部地區:玻利瓦爾;南部地區:圣馬丁.被譽為南美“解放者”
到1822年巴西獨立時,除古巴等少數地區外,幾乎整個拉丁美洲都獲得了獨立。出現新興獨立國家,鼓舞殖民地人民
6. 結果
7. 特點
8. 意義
時間長、范圍廣、南北國家聯合作戰
擺脫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贏得了獨立運動的勝利,鼓舞了其他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復習大綱
7.4 殖民擴張與民族解放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
1. 背景
①19世紀中期,印度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②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
③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緒日益高漲。
2. 時間
1857年,印度人民發起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大起義,起義烽火迅速蔓延到印度的大部分地區
3. 結果
4. 意義
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掌握起義領導權的封建王公叛變投降,缺乏統一領導。起義軍在軍事上采取單純防御戰略,使敵人掌握了主動。最終導致失敗
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拉美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有何共同點?
背景相同: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性質相同: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
例題講解
1.“論從史出”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坝鴱呐`貿易中所得到的資金甚至超過了國內的積累。英國重要的商業和船運業中心利物浦,本是一個荒僻的小村落,在奴隸貿易中發展成英國的第二大港口。”從這段史料中得出的結論是( )
A.?奴隸貿易促進了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B.?奴隸貿易促成了新航路的開辟
C.?奴隸貿易給英國帶來大量黑人勞動力???????????D.?奴隸貿易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唯一途徑
2.美國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黑人佛洛伊德死亡事件引發美國150多座城市的集會抗議活動,非洲聯盟就此事向美國表達了最正式、最嚴厲的抗議,痛斥長期存在于美國內部的系統性種族歧視現象。下列哪些歷史事件共同構成美國種族歧視的根源( )
①三角貿易?????????????????????????? ②歐洲殖民者在美洲發展種植園經濟
③1787年憲法默認黑人奴隸制的存在???? ④南北戰爭北方的勝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奴隸貿易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本,促進了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A符合題意;三角貿易中為美洲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大量黑人勞動力,B表述錯誤;選項C因果關系錯誤,新航路的開辟促成奴隸貿易的進行;不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唯一途徑,英國還通過殖民掠奪、殖民擴張等積累資本,因而選項D項本身說法錯誤。故答案為:A
解析: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黑人奴隸制度.④南北戰爭北方的勝利不是構成美國種族歧視的根源,排除含④的選項.A項①②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
A
A
復習大綱
復習舊知
7.5 第二次工業革命
1. 時間
19世紀70年代
2. 標志
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 重要發明
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找到了打開電能寶庫大門的鑰匙,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電機
國家
時間
人物
重要發明或發現
比利時
1870年
格拉姆
電動機
美國
1879年
愛迪生
電燈
德國
1885年
卡爾·本茨
汽車
美國
1903年
萊特兄弟
飛機
美國
19世紀中期
莫爾斯
有線電報
美國
19世紀晚期
貝爾
有線電話
意大利
19世紀晚期
馬可尼
無線電報
復習舊知
7.5 第二次工業革命
4. 影響
①電力在工廠和家庭中得到了普遍應用,人類邁進了“電氣時代”。
②內燃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石油開采和提煉,石油、電力、煤炭成為三大能源。
③電力工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以及化學工業等新的工業部門紛紛興起,并開始在工業中占據主導地位
④19世紀后期,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率先實現了電氣化,工業發展的勢頭超過了英國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推動了社會進步;
2. 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求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
3.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
5. 啟示
結論:科技的確改變世界,但也是一把雙刃劍。
發展還需趨利避害,以人為本,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比較兩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階段
與科技關系
沒能真正結合
主要特點
發明者、主要技術
領先國家
主要工業門類
共同影響
啟示
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早期階段)
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新階段)
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蒸汽時代)
電力的廣泛應用(電氣時代)
技工:珍妮紡紗機(哈格里夫斯)、水力紡紗機、蒸汽機(瓦特)、蒸汽輪船、蒸汽機車
科學家:電動機、電燈、汽車、飛機、電話
英國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德國等,
后起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輕工業:紡織業、機器制造業、冶金業、采礦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
重工業:電力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
都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促進了經濟迅速發展,
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緊密結合
例題講解
1.19世紀,一系列科學成就和技術發明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下列科學技術成就根據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
①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②愛迪生發明了電影放映機
③格拉姆設計出高效電動機 ④西門子發明實用的發電機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③④①????????????????????????D.?③④①②
2.某校同學在學習兩次工業革命的過程中排演了歷史課本劇《交通的革命》,他們設計的下列情節中,不合理的是( )
A.?瓦特制造出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B.?史蒂芬孫在電燈下繪制火車機車圖紙
C.?卡爾·本茨向人們展示他制造的汽車??????????????????D.?美國的萊特兄弟制造的飛機試飛成功
B
解析:1931年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為人類利用電能提供了科學依據;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了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了高效電動機;1888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最早提出活動電影放映機,1908年2月11日,愛迪生獲得發明電影放映機專利權。按時間先后排列應是①④③②。B項①④③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
B
解析:1879年10月21日,美國發明家愛迪生通過長期的反復試驗,終于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史蒂芬孫不可能在電燈下繪制火車機車圖紙。ACD三項都合理,不符合題意;B項史蒂芬孫在電燈下繪制火車機車圖紙不合理,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
復習大綱
復習舊知
探究七 感悟工業時代的社會變遷
——工業化的表現
①工業成為主要生產部門:工業革命開始后,工農業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發生了變化,工業逐漸超過農業,占據主要地位
工業化的表現:
②工業發展帶動農業變革:工業的發展為農業提供了許多機械設備,以及各種化學肥料
③工廠的規模越來越達,工人越來越多.工人的數量逐漸超過了農民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人口在全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上升,城市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城市成為工業文明的中心和象征。人們把這種變化過程稱為城市化
城市化的表現:
工業化需要大量的雇傭勞動力,勞動力的高度集中逐步形成城鎮和城市。因此工業化必然會促進城市化,城市化又進一步推進工業化
復習舊知
探究七 感悟工業時代的社會變遷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利弊
1.勞動生產率得到極大提高,物質產品日益豐富。
2.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人類文明得到發展。 ......
利:
資本家無視工人的權益,驅使工人在惡劣的環境中工作;生產安全得不到保障,事故頻發;為了攫取高額利潤,工廠無視消費者的健康,用劣質的原料加工食品,等等
弊:
城市化的弊端:最初的城市發展沒有規劃,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城市病”.空氣嚴重污染;衛生條件惡劣,垃圾、糞便、污水不能及時處理;住房擁擠;疾病蔓延,城市人口的死亡率比農村還高;交通堵塞;犯罪率不斷上升;等等
復習舊知
探究七 感悟工業時代的社會變遷
——社會生活的變化
生活用品方面:
巧克力、果醬、茶葉的大眾化;洗衣機、電風扇的使用等。
生活方式方面:
坐火車、輪船、飛機外出旅游等
生活趣味方面:
閱讀報紙、雜志等大眾傳媒;參加越來越多的休閑娛樂活動等
追求健康、合理的飲食結構;講究生活質量等
生活習慣方面:
工業化在改變社會生產的同時,對人類的生活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復習舊知
探究七 感悟工業時代的社會變遷
①工業革命后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工業勞動者。她們的社會角色發生變化,為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②歐美國家的婦女掀起爭取平等權利的斗爭,美國婦女在1909年3月8日這一天集會游行。1910年,國際婦女代表大會決定,將每年3月8日確定為國際婦女節。
婦女的社會地位逐漸得到提高
國民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
19世紀后半期歐美國家開始大力發展教育.英國、法國等國家實行了小學義務教育制
大眾傳媒的發展:英國的《每日郵報》面向大眾,注重趣味性,發行量超過百萬份
服飾和休閑娛樂也發生改變,打破傳統的等級界限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歐美各國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
例題講解
1.下列有關工業化、城市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工業化和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B. 工業化就是工業發展
C. 城市化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城市文明向農村擴散的過程
D. 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促進工業化
2.19世紀中期,歐洲一部分女權主義者提出改革服裝的倡議,并設計了短裙和女士長褲,使女工的服裝有所簡化。這一服飾改革潮流的根源是( )
A.?工業化使大量婦女參加工作????????????????????????????B.?民主運動的推動
C.?社會審美觀的改變??????????????????????????????????????????????D.?婦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I業或第二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比重 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I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征之一, 但工業化并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AC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工業化就是工業發展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
解析:A項工業化使大量婦女參加工作是這一服飾改革潮流的根源,符合題意;B項民主運動的推動錯誤,19世紀歐洲女工服裝改革潮流的根源是工業化使大量婦女參加工作,不符合題意;C項社會審美觀的改變錯誤,題目材料中女工服裝的簡化是為了更好的適應工作的需要,而并不是社會的審美觀發生了變化,不符合題意;D項婦女政治地位的提高與材料中女工服裝的簡化無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山县| 屏东市| 连城县| 东乌珠穆沁旗| 松阳县| 安龙县| 门头沟区| 称多县| 阿克陶县| 洛川县| 炎陵县| 高邮市| 敖汉旗| 丰顺县| 清徐县| 文昌市| 循化| 天祝| 全椒县| 眉山市| 乌什县| 济宁市| 湟源县| 邮箱| 大渡口区| 社旗县| 五大连池市| 滨州市| 泰顺县| 台东县| 宁远县| 永嘉县| 桃园市| 襄樊市| 丹凤县| 社会| 乐平市| 平果县| 贞丰县| 堆龙德庆县| 松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