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一、背景材料1、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強調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2、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3、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①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②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③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⑤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⑥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4、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這就是: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二、知識鏈接1.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談談你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①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②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③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2.“四個全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3.到2035年,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需要我國堅持哪些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4.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這說明了什么?①我國堅持改善人居環境,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②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③我國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④我國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5.到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原因有哪些?①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②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③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④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富強。6.建成文化強國,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什么意義?①有利于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②有利于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領略傳統文化之美,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③有利于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文化基礎和精神動力。④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影響力。7.為實現“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目標,我們應該怎樣做?①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各級黨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③公民要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強化規則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④加強法治宣傳,弘揚法治精神,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在全社會鮮明地樹立起“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文化導向。8.“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這一目標的提出是基于我國怎樣的發展現狀?這一目標的實現有什么積極意義?①現狀: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平衡。②意義: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9.“十四五”時期要使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需要做出哪些努力?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②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③必須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把經濟建設中心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10.“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有什么重要意義?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中國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共識,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引領。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11.“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確定體現了哪些理念和基本國策?堅持怎樣的發展道路?堅持的方針是什么?(1)理念: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2)基本國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3)發展道路:綠色發展道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4)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5)方針: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三、熱點演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其中之一。回答1~2題。1.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①因為文化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②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③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④要求我們把文化建設作為中心工作A.②③B.①④C.①③D.③④2.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①不斷健全社會保障服務體系②不斷增強文化影響力凝聚力③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④不斷提高人民身體健康素質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3.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為改變農村現狀,我國要()①堅持共享發展理念②落實鄉村振興戰略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④確保實現同步富裕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4.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建設有為政府,需要()①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②全面推進落實依法行政③用法律規范政府司法權④推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5.“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于敏,二十八載隱姓埋名,從事氫彈理論的探索研究工作,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盛名之下他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這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 )①愛國 ②誠信 ③友善 ④敬業A.①④B.③④C.①②D.②③6.以下時間節點與我國發展目標對應一致的一組是()①到建黨一百年時,實現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②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③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④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7.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時深情闡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撥動了億萬中華兒女的心弦。八年來,無數奮斗者創新建功新時代,奏響偉大復興的壯麗樂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我們以信仰作曲,以奮斗填詞,赤子丹心,追夢引航。下列可以勉勵我們實現中國夢的名言警句有( )①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②但愿蒼生皆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③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④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8.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讓理想信念在創業奮斗中升華,讓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這要求新時代中國青年( )①要勇于砥礪奮斗,在奮斗中讓青春出彩 ②要珍惜這個時代,貪圖享受改革開放成果 ③要在學習中增長知識、錘煉品格,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④要加快形成創業的治理格局和協同機制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熱議“十四五”,共創新輝煌。材料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材料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結合材料一,從國情角度,說說這樣做的必要性。(2)結合材料二,說說這一舉措將帶來的社會影響。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材料二: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1)結合材料一,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論證我們為什么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2)材料二中的這些舉措是怎樣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時政熱點專題二參考答案1.A2.B3.A4.B5.A6.C7.A8.A9.(1)現階段,我國城鄉發展還不平衡,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農村人口數量多,農民生活質量偏低。(2)有利于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要;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0.(1)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才能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①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②扎實推動實現共同富裕,體現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彰顯了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