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7.3 資本主義的擴展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德國后來逐漸成為歐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其歷史根源是( ) A.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 B.德國殖民地面積過小 C.日耳曼人特別驍勇善戰 D.德國通過“鐵血道路”,奠定了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 2. 19世紀中期,德意志處于嚴重分裂狀態,其中最強大的是( ) ①奧地利 ②匈牙利 ③普魯士 ④丹麥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3. 推動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根本動力是( ) A.?強有力的人物領導統一??????????????????????????????????????? B.?“鐵血政策”的力量 C.?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D.?強大的軍事力量 4. 德意志統一前,有30多個邦國和自由市,在統一過程中被排斥出德意志的邦國是( ) A. 普魯士 B. 不來梅 C. 薩克森 D. 奧地利 5. 如圖是一部歷史人物傳記的部分目錄。該傳記應該是( ) A.《華盛頓傳》 B.《林肯傳》 C.《羅斯福傳》 D.《拿破侖傳》 6. 如表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美國獨立戰爭 B.法國大革命 C.美國內戰 D.冷戰開始 7. 1861年,美國公布《反聯邦脫離法》,林肯曾就此比喻道:“為保全生命,往往不得不把手腳截掉,但決不會為了保全手腳而斷送生命。”他所說的“保全生命”是指( ) A.解放奴隸 B.維護統一 C.擴張領土 D.建立霸權 8. 之所以說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是因為這場戰爭( ) A.最終維護了美國的統一 B.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 C.以法律形式滿足了廣大人民對土地的要求 D.消滅了南方的種植園經濟 9. 1861年一個俄國官員評價農民的變化時說:“人們挺起腰桿來了,樣子變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勢,言論談吐,一切都變了。”與以上評論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B.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 C.美國獨立戰爭 D.中國洋務運動 10. 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的影響之大,被人稱為法國大革命后最偉大的社會運動。從廢除農奴制法令的主要內容上看,它主要為資本主義發展直接提供了 ( ) ①技術 ②自由勞動力 ③市場 ④資金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 “金錢是戰爭的命脈。”為把握這一命脈,彼得一世( ) A.重視大力發展海軍 B.征收新稅,重農抑商 C.禁止工廠主使用農奴 D.鼓勵私人開辦企業 12. 為實現“變法圖強”“富國強兵”目標,規定天皇擁有無限權力,取消武士特權的國家是( ) A.英國 B.日本 C.美國 D.法國 13. 男士穿西服,女士打洋傘,是19世紀中期日本上層人士崇尚的行頭,這種情景最符合哪一項政策( ) A.廢藩置縣 B.置產興業 C.文明開化 D.求知識于世界 14. 一位歷史學家說:“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一旦掌握政權,他們認為驅逐西方的唯一方法就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和管理秘訣……為了保衛國家,他們顯然要認真地改造國家。”材料中“改造國家”的事件是( )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維新 D.俄國農奴制改革 15. 縱觀中日兩國的近代歷史,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下列表述最恰當的是( ) A.都是為挽救民族危機而進行的改革 B.都頒布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成文憲法 C.都向西方學習,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D.都改變了落后而貌,走上擴張道路 二、非選擇題 16. 19世紀中葉,美國上空翻滾著不安的陰云。《走遍全球》欄目組來到了美國,他們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時刻關注著美國。 【名人點評揭秘美國】 材料一 “當前南部與北部之間的斗爭不是別的,而是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斗爭。” ——馬克思 (1)材料一中所說的“兩種社會制度”分別指的是什么?美國當時的社會矛盾最終導致了什么戰爭的爆發? 【關注大選聚焦林肯】 材料二 林肯當選了,但他明白,等待他的,絕不是就職儀式上的萬民歡呼,而是一場大規模的腥風血雨的搏殺。? (2)用史實證明林肯當選導致了“一場大規模的腥風血雨的搏殺”。 【絕境廢奴解讀政策】 材料三 從1863年1月1日起,凡在當地人民尚在反抗合眾國的任何一州之內,或一州的指明地區之內,為人占有而做奴隸的人們都應在那時及以后永遠獲得自由……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3)這一政策出臺后,對當時的美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青史留名眾說紛紜】 材料四 馬克思評價林肯:“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這位出類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樣謙虛,以致只有在他成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位英雄。” (4)材料四中的“倒下去”指的是什么事件?馬克思認為林肯是一位英雄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學歷史教學園地 材料一 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表演說,他說:“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從上面解決要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 ——摘自孫成木《俄國通史簡編》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宮的大殿內,天皇率領群臣宣讀誓詞:“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上下一心,大展經論;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必人心不倦;破歷來之陋習,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識于世界,大力振興皇基。”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五條誓文”。 ——摘自人教版歷史選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上諭,上諭說:“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從喙嘵嘵,空言無補。……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教空疏迂謬之弊”。以皇帝名義“詔定國是”,其目的是“以變法為號令之宗旨,以西學為臣民之講求,著為國是,以定眾向.然后變法之事乃決.人心乃一,趨向乃定。” ——摘自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請回答: (1)上述三則材料分別反映了俄、日、中歷史上哪次重大改革? (2)三則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參與了改革,分別指出他們在改革中的作用。 (3)三國改革出現了怎樣的不同結果?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過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國人引進的,從今以后我們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將西洋文明帶入國內。 ——1868年某日本官員語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三次調整 (1)7世紀日本模仿中國隋唐制度進行了什么改革?有何意義? (2)材料一反映了日本什么歷史事件?對日本的社會性質產生了什么影響? (3)據“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示意圖”,你認為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么? (4)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列舉二項) (5)你從日本經濟迅速發展中得到哪些啟示?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BCDB 6-10CBBBB 11-15DBCCA 二、非選擇題 16. (1)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和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南北戰爭(或美國內戰)。 (2)林肯就任美國總統,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直接引發了美國內戰的爆發。 (3)影響: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扭轉了戰局,使南方陷入了絕境。 (4)事件:南北戰爭結束后,林肯遇刺。依據:因為林肯為解放黑人奴隸和維護國家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 17. (1)俄國:1861年改革或廢除農奴制度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戊戌變法。 (2)俄國:亞歷山大二世是這次改革的領導者,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農奴;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導者,擁有實權,積極推進明治維新的開展;中國:光緒帝同情變法,作出改革舉動,但由于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導致變法失敗。 (3)俄國和日本改革獲得成功、中國失敗;改革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改革派與保守派力量對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針是否得當;統治者的態度等。 18. (1)①大化改新;②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2)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3)經濟持續高速發展 (4)外因:①美國在日本進行了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②美國的軍事訂貨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內因:③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④引進最新的科技成果.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⑤實行“科技立國”政策。(舉出二項即可) (5)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與時俱進;堅持改革開放;重視教育;科教興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