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外…………○…………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內…………○…………裝…………○…………訂…………○…………線…………○…………)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一、單選題1.讀下圖,對其解讀最為恰當的是(??)A.?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和輕工業B.?“大躍進”導致了工農業生產比例嚴重失調C.?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高D.?“改革開放”使得我國工農業得到快速增長2.票據是歷史的濃縮與見證。下圖的票據見證了(???)A.?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西藏的和平解放??????????????????????????????????????????????????D.?文化大革命時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壞3.下圖為小華爸爸收藏的一張票證,此票證反映的歷史時期應該是(?)A.?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B.?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C.?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D.?二十世紀末期4.“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全國大約損失工業總產值一千億元,鋼產量兩千八百萬噸,財政收人四百億元……”這則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嚴重后果是(???)A.?民主法制遭到踐踏??????????????????????????????????????????????B.?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C.?經濟結構極不合理??????????????????????????????????????????????D.?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5.鄧小平曾經很沉痛地說:“中國六十年代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這十一二年,我們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A.?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B.?人民公社化運動???????????C.?自然災害的影響???????????D.?“文化大革命”6.“早請示,晚匯報”“語錄歌”“紅太陽”“效忠信”“揪斗”“一句頂一萬句”等詞匯、語句成為流行語的時期是(???)A.?辛亥革命時期????????????????B.?抗戰時期????????????????C.?“大躍進”時期????????????????D.?“文化大革命”時期7.讀圖5,對其解讀最為恰當的是(??)?A.?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和輕工業B.?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高C.?“改革開放”使得我國工農業得到快速增長D.?“大躍進”導致了工農業生產比例嚴重失調8.讀下圖,對我國這一時期經濟建設理解正確的是(??)A.?當時我國糧食產量下降與“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密切相關B.?國家基本上完成會主義改造,實現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轉變C.?“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我國的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困難D.?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現了糧食、油料等大豐收9.1956年全國高考的作文題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發生在這個“幸福的年代里”的是(???)A.?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B.?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C.?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D.?“一五”計劃即將完成10.“腳踏黃河水倒流,搬來泰山做枕頭。決心苦戰十五年,(鋼產量)趕上英國不發愁。”與這首歌謠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B.?文化大革命運動?????????????C.?一五計劃的完成?????????????D.?“大躍進”運動11.對聯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形式,其內容也折射出當時歷史的現狀。下列對聯,反映了我國20世紀50年代后期歷史現象的是(???)A.?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B.?深翻土地畝產萬斤糧,土法上馬日產千噸鋼C.?科學發展春風起,社會和諧旭日升??????????????????????D.?港澳回歸揚眉吐氣,申奧成功萬眾歡呼12.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業以鋼為綱”,號召一切部門都要為鋼鐵生產“停車讓路”,支援大煉鋼鐵,為了煉鋼,人們砸鐵鍋收廢鐵,甚至拆下鋼窗鐵門作原材料。這一現象反映的是(??)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C.?“大躍進”運動????????D.?人民公社化運動13.當時的報紙上宣傳:“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形象地反映了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中的失誤。你認為造成這些失誤的原因是(???)①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②由于朝鮮戰爭的影響????③急于求成????④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4.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的演講中說:“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里唯一的一把熱水壺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饑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鉆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這里的“公共食堂”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A.?第一個五年計劃?????????????B.?“大躍進”運動?????????????C.?人民公社化運動?????????????D.?“文化大革命”15.“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請你判斷這是習主席所做的《念奴嬌?追思________》(??)A.?王進喜?????????????????????????????????B.?焦裕祿?????????????????????????????????C.?鄧稼先?????????????????????????????????D.?雷鋒16.由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似水流年》是一部以飽含血淚的筆墨,抨擊中國“文革”十年浩劫的小說,是一曲用發自心底的真情,呼喚中國人絕不允許“文革”悲劇在神州大地重演的悲歌,值得重視和肯定。中國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悲劇重演,關鍵是要(???)A.?徹底批判封建思想??????????????????????????????????????????????B.?防止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C.?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D.?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17.1958年開始泛濫的“左”傾的主要標志有(???)①高指標???②瞎指揮???③浮夸風???④共產風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④二、填空題18.學習了本課,小明在作業中寫道:……1976年清明節,首都百萬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追悼劉少奇、痛斥“四人幫”的“四五運動”。錯誤:________改正:________三、材料分析題19.觀察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這場所謂的“大革命”中,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內的大批中央黨政軍領導干部、民主黨派負責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眾受到誣陷和迫害。黨和政府的各級機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組織,長期陷于癱瘓和不正常狀態。──摘自《黨史博覽》材料二:如圖是文革期間宣傳畫(1)材料一中的“大革命”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這一歷史事件結束的標志是什么?(2)材料二宣傳標語“徹底粉碎劉鄧反動路線”中“劉、鄧”分別指的是誰?(3)在這場“大革命”中,我們應當吸取哪些教訓?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行列,同盟抗戰,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勝利;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的大國,中華民族開始了近百年來的偉大復興.???????──臧運祜《20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材料二??歷史上出現的國際秩序,都是在戰爭結束后由戰勝國提出并建立起來的,反映了戰后的力量對比,體現了戰勝國的利益,因此新秩序建立的時間都較短.但是,冷戰的結束和雅爾塔體系的瓦解卻并非通過戰爭,而是在和平的條件下實現的,所以在兩極格局崩潰后并沒有戰勝國與戰敗國的區別,國際主要戰略力量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設想來確立新的國際秩序.因此,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必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將不可避免的充滿矛盾和斗爭.不管怎樣,世界格局正向多極化方向演變,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要力量.??????──曹勝強《現代國際關系史》請回答:???(1)材料一認為“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的大國”主要原因是什么?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哪一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彰顯了我國的大國風范????(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哪一戰爭后形成的?這一體系先后協調了帝國主義國家在哪些地區的統治秩序?主要體現了哪些戰勝國的意志????(3)分析二戰后美蘇由戰時同盟轉向戰后對抗的主要原因.???(4)根據材料二指出,為什么當今“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如果要成為未來多極世界中的一極,需要做哪些努力????答案解析部分一、單選題1.B分析:題干圖片時間從1957年到1960年,聯系所學可知當時開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從時間上排除A、D;由圖可知工業總產值的增長幅度遠超農業總產值,說明工農業生產比例嚴重失調,這是“大躍進”的結果,圖中并未體現生產資料公有化的程度。ACD三項解讀都不恰當,不符合題意;B項“大躍進”導致了工農業生產比例嚴重失調解讀最為恰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躍進”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解讀圖文信息。2.D分析:圖中的票據的時間及口號都說明其誕生于文化大革命期間,依據已學知識可知,文化大革命中強調階級斗爭,民主法制遭到破壞。ABC三項史實都不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不符合題意;D項文化大革命時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和教訓。重點識記文化大革命的時間、內容、危害及影響、教訓。3.B分析:根據題干票證中的“人民公社食堂飯票”,聯系所學知識,1958年黨中央錯誤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使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家和人民遇到建國后未曾有過的經濟困難。1958年屬于20世紀50年代。B項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應該是題干票證反映的歷史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圖片的能力。4.B分析:A.民主法制遭到踐踏,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工業總產值、鋼產量、財政收入都遭受嚴重損失,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嚴重后果是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故選項B符合題意;C.經濟結構極不合理,不符合題意;D.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緊貼題干信息來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扣著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5.D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這十一二年”指的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從1966年開始到1976年結束,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因此:D符合題意;ABC和題意無關;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識。難度較低,理解題意即可作答。6.D分析:“早請示,晚匯報”“語錄歌”“紅太陽”“效忠信”“揪斗”“一句頂一萬句”等詞匯、語句成為流行于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混亂,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造反派奪權,社會混亂。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識。難度不大,知道“早請示,晚匯報”“語錄歌”“紅太陽”“效忠信”“揪斗”“一句頂一萬句”都是文革時期的流行語即可作答。7.D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大躍進的有關知識。一五計劃發生在1953-1957年,所以A與題意無關;三大改造導致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高,所以B表述錯誤;改革開放發生在1978年以后,所以C與題意無關;“大躍進”導致了工農業生產比例嚴重失調,所以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大躍進影響的理解。8.C分析:根據材料所示,1958年—1961年糧食產量和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急劇下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主要是因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破壞急于求成,違背了糧食的自然生產規律。C項“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我國的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困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圖表的能力。9.A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53--1957年的一五計劃在1956年即將完成。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在1958年。A項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不可能發生在這個“幸福的年代里”,符合題意;BCD三項都可能發生在這個“幸福的年代里”,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識記的能力。解題關鍵是1956年。10.D分析:題干給出的“腳踏黃河水倒流,搬來泰山做枕頭。決心苦戰十五年,(鋼產量)趕上英國不發愁。”明顯非常夸張,這是大躍進運動中高指標、瞎指揮泛濫的表現。“大躍進”運動的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ABC三項與題干歌謠無關,不符合題意;D項“大躍進”運動與題干歌謠相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躍進”運動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大躍進”運動中的主要標志。?11.B分析:A項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指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不符合題意;B項深翻土地畝產萬斤糧,土法上馬日產千噸鋼指的是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符合題意;C項科學發展春風起,社會和諧旭日升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提出的,不符合題意;D項港澳回歸揚眉吐氣,申奧成功萬眾歡呼是20世紀末的1997和1999年,申奧成功是2001年,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二十世紀50年代的措施。掌握我國不同時期重要史實的發生時間,在1958年總路線的指引下,黨中央錯誤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2.C分析:由于黨和人民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于求成,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1958年,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大幅度提高經濟發展指標,首先要求鋼產量翻一番,還提出趕超英國的口號。為此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大躍進運動。運動期間,遍地架起了小高爐,?為了煉鋼,人們砸鐵鍋,收廢鐵,甚至拆下鋼窗鐵門作原料。而煉出的鋼有很多不合格,造成了極大的浪費。C項“大躍進”運動是題干現象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躍進運動。解答本題需要靈活運用大煉鋼鐵運動的相關史實。13.B分析:“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形象地反映了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中1958年大躍進運動的失誤。造成這些失誤的原因是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又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中1958年大躍進運動的失誤與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和中共八大的召開無關。B項①③④是造成題干失誤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中失誤的原因。14.C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中共八大后,由于黨中央缺少建設經驗,又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對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錯誤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人民公社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分配上平均主義盛行,大辦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材料所述即是此事件。ABD三項與“公共食堂”無關,不符合題意;C項人民公社化運動與“公共食堂”有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民公社化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靈活運用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的社會特征。15.B分析:根據“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可知材料評述的是焦裕祿。焦裕祿在任中共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時,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糧食產量降到歷史最低水平。他帶領全縣干部和群眾,同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使蘭考貧困面貌大為改觀,他身患癌癥,仍然堅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稱頌他是“黨的好干部”。?B項焦裕祿是題干習主席所做的詩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焦裕祿的事跡的靈活運用能力。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涌現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兩彈元勛”鄧稼先;“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等,他們身上都具有艱苦創業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需要靈活運用焦裕祿的事跡。16.C分析: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它使國家政權遭到削弱,民主與法制建設遭到踐踏,中國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悲劇重演必須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C項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教訓,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文化大革命的教訓。17.A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58年黨和政府錯誤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這就使得“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我國的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國后未曾有過的經濟困難。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后,左傾錯誤的泛濫導致的一系列錯誤事件,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運動帶來的弊端。二、填空題18.劉少奇;周恩來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76年清明節,首都百萬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追悼會,追悼的是國家總理周恩來。1969年劉少奇因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殘在河南開封病逝。【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周恩來。三、材料分析題19.(1)文化大革命(或文革);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2)劉少奇;鄧小平。(3)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分析:(1)據材料一“在這場所謂的“大革命”中,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內的大批中央黨政軍領導干部、民主黨派負責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眾受到誣陷和迫害。黨和政府的各級機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組織,長期陷于癱瘓和不正常狀態。”可知,材料一中的“大革命”指的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它使國家政權遭到削弱,民主與法制建設遭到踐踏;嚴重摧殘了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阻礙了教育、科技事業的發展;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斷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2)據材料二宣傳標語“徹底粉碎劉鄧反動路線”和所學知識可知,“劉、鄧”分別指的是劉少奇和鄧小平。(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故答案為:(1)文化大革命(或文革);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2)劉少奇;鄧小平。(3)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及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標志。(2)本題主要考查分析圖片的能力。(3)本題主要考查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們應當吸取的教訓。20.(1)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戰的勝利;求同存異.(2)“一戰”;歐洲、西亞、非洲;東亞、太平洋地區;英、法、美.(3)國家利益沖突.(4)兩極格局的結束是在和平環境下實現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提高綜合國力,大力發展科技、經濟和軍事力量等.???????????????????分析:(1)由材料一“中國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行列,同盟抗戰,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的大國”可知,“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的大國”主要原因是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和中國抗戰的勝利。在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上,面對殖民主義國家破壞會議的陰謀,中國代表團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2)據所學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國際關系新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協調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秩序,通過華盛頓會議協調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這一體系體現了英、法、美等大國的意志。(3)據所學知,二戰后美蘇由戰時同盟轉向戰后對抗的原因是共同敵人法西斯被打敗,兩國失去了合作的基礎,最重要的原因是美蘇國家利益的沖突,蘇聯成為了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4)由材料二“冷戰的結束和雅爾塔體系的瓦解卻并非通過戰爭,而是在和平的條件下實現的,…因此,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必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可知,當今“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原因是,兩極格局的結束是在和平環境下實現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最后一問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提高綜合國力,大力發展科技、經濟和軍事力量等。故答案為:(1)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戰的勝利;求同存異。(2)“一戰”;歐洲、西亞、非洲;東亞、太平洋地區;英、法、美。(3)國家利益沖突。(4)兩極格局的結束是在和平環境下實現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提高綜合國力,大力發展科技、經濟和軍事力量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點評】(1)本題考查了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主要原因及萬隆會議的相關知識。(2)本題考查了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知識。(3)本題考查了二戰后美蘇由戰時同盟轉向戰后對抗的主要原因。(4)本題考查了“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的原因及中國應做的努力。識記兩次世界大戰及戰后建立的國際新秩序,了解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發展趨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