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外…………○…………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內…………○…………裝…………○…………訂…………○…………線…………○…………)一國兩制”與統一大業一、單選題1.組圖3是一組生動記錄了香港回歸祖國這一歷史時刻的照片。它充分說明了,香港回歸祖國()香港明天更好中英香港交接儀式香港人民歡慶回歸祖國解放軍駐港部隊接管香港防組圖3A.?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B.?交接儀式在1999年12月舉行C.?是“九二共識”達成的結果D.?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已經完成2.我國之所以能用“一國兩制”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其根本原因是()???????????A.?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B.?改革開放使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C.?我國外交成就顯著D.?全國人民的齊心努力3.有學者說:“就在21世紀的鐘聲即將敲響之前,從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塊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殘痕,完整而徹底地完成了民族獨立的歷史使命。”能印證這一觀點的史實是()???????????A.?中英談判???????????????????????????B.?中葡談判???????????????????????????C.?香港回歸???????????????????????????D.?澳門回歸4.相對于我國大陸地區來講,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特別”是指()???????????A.?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轄B.?與英國仍有緊密的政治聯系C.?香港成為經濟特區,原經濟地位不變D.?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權,原有社會制度不變5.2020年5月,梁振英指出,我們有一個國家安全方面的漏洞,會影響到“一國兩制”的實施。基本法有這個要求,已經23年了。梁振英所言的“漏洞”存在于()???????????A.?香港?????????????????????????????????????B.?澳門?????????????????????????????????????C.?臺灣?????????????????????????????????????D.?深圳6.1987年,臺灣民眾發起返鄉運動,印發《我們已沉默了四十年》的傳單30萬份。傳單寫道:“難道我們沒有父母?而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們只要求:‘生’則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這一潮流促成了()???????????A.?兩岸隔絕狀態的打破B.?“九二共識”的達成C.?“和平統一”口號的提出D.?海峽兩岸“三通”的開展7.土豆,在大陸稱“馬鈴薯”,在臺灣叫“花生”……為了克服交流的障礙,歷經近3年努力,兩岸合編的語文工具書《兩岸常用詞典》于2012年2月編纂完成。它()???????????A.?反映了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B.?從根本上遏制了“臺獨”分裂活動C.?表明了祖國統一問題已經解決D.?表明了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8.李克強總理在有關對臺問題答記者問時指出:我們對臺的大政方針是一貫的,在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上我們愿意和臺灣各政黨、團體和人士就兩岸關系和民族未來對話協商,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九二共識”是指()???????????A.?國共兩黨實現再次合作B.?增進經濟文化密切交流C.?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D.?政治互信,經濟互通9.“九二共識”“汪辜會談”“三通”等流行詞的出現,生動地再現了改革開放時期我國()???????????A.?外交事業的重大突破B.?兩岸關系的密切發展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民主法制的逐步健全10.目前,阻擾兩岸統一的主要國際因素是()???????????A.?外國反華勢力利用臺灣問題牽制中國B.?臺灣當局背離一個中國的原則C.?民進黨蓄意制造分裂,不承認“一個中國”的共識D.?臺灣島內民進黨、國民黨間的惡意競爭1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兩岸一家親”的前提條件是()???????????A.?軍事力量強大???????????????????????B.?一個中國???????????????????????C.?經濟互補互利???????????????????????D.?三民主義12.2019年9月28日,《人民日報》登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中記載:“1987年10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有關接待探親臺胞的辦法。11月2日,第一批探親臺胞經香港赴大陸。”這說明()???????????A.?“一國兩制”成共識B.?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C.?“九二共識”已達成D.?兩岸“三通”已實現13.2019年9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10—2019.9)》中記載:1987年10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有關接待探親臺胞的辦法;11月2日,第一批探親臺胞經香港赴大陸。這說明()???????????A.?“一國兩制”成共識B.?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C.?“九二共識”已達成D.?海峽兩岸已實現統一14.臺灣舞劇《薪傳》曾在大陸演出,引起轟動,它反映了祖國大陸和臺灣同胞一脈相承的親情關系。下列關于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重大事件,按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習馬會晤②“汪辜會談”的舉行③“九二共識”的提出④臺灣當局“三不”政策的調整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④②①③???????????????????????????D.?④③②①15.對下面兩幅圖片的理解認識不恰當的是()A.?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統一的基礎和前提B.?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對臺灣的基本方針C.?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障礙已經被掃除干凈D.?海峽兩岸的關系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16.下圖報紙《告臺灣同胞書》反映的歷史信息是()??A.?兩岸局勢走向緩和B.?實現了兩岸“三通”C.?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D.?兩岸達成“九二共識”17.當前阻礙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是()???????????A.?民間交往???????????????B.?連戰來訪???????????????C.?兩岸通航、通商、通郵???????????????D.?臺灣島內的分裂勢力二、材料分析題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15年1月14日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14年兩岸貿易額為1983.1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出口462.8億美元,自臺進口1520.3億美元。兩岸人員往來總量941.1萬人次,其中,臺灣居民來大陸536.6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404.6萬人次。材料二:2015年11月7日下午3點,海峽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直接會面。材料三:臺灣當局新領導人蔡英文2016年5月20日發表“就職演說”,在兩岸性質這一根本問題上態度模糊,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沒有提出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的具體辦法……其政策論述的實質是降低兩岸的連結與依存度,保持所謂的臺灣“主體性”,兩岸關系的未來依舊無法撥云見日。可以看出,她的兩岸政策……不是讓兩岸愈走愈近,而是讓兩岸愈走愈遠。——新華社評論???(1)材料一,二反映了臺灣與大陸哪些領域的交往????(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九二共識”的主要內容。根據材料三,指出蔡英文兩岸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統一是歷史發展的趨勢,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當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各是什么????19.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兒女不變的追求。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015年11月7日下午3點,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加坡香格里拉酒店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直接會面。在數百名中外媒體記者的矚目下,兩岸領導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時間長達70秒左右。這歷史性的一握,沖破了兩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縛,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在會面致辭中,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希望,兩岸雙方共同努力,兩岸同胞攜手奮斗,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保持兩岸關系發展正確方向,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耀。”(1)現階段我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基本方針是什么?材料中提到的“九二共識”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結合所學的知識,舉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為解決臺灣問題,海峽兩岸做出努力的歷史事件兩例?(3)目前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難度在哪里?(4)結合材料談談你對祖國統一發展趨勢的認識。20.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維護統一、鞏固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題。那些有利于國家統一的人或事在歷史的長河中依然被后人傳誦與銘記。探究一:寶島臺灣在歷史上經歷了與祖國的三次分離。探究二:當中國告別風云變幻的近代史時,也就告別了那個時代曾經的苦難。探究三: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1)第一次分離后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是誰?(2)臺灣與祖國的第二次分離始于近代史中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寫出這個條約的名稱。(3)臺灣第二次回到祖國懷抱的原因是什么?(4)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國民黨殘余部隊退守臺灣,造成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第三次分離。臺灣與祖國大陸第三次分離子哪一年?(5)新時期我國政府為維護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偉大構想是什么?(6)舉出這一構想成功實踐的兩個范例。(7)寫出新時期我國政府在這一偉大構想基礎上形成的對臺基本方針。通過上述探究談談你對祖國統一的正確認識。答案解析部分一、單選題1.A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香港交接儀式是1997年7月1日,排除B;?“九二共識”是臺灣有關,與香港、澳門無關,排除C;?祖國統一大業還沒有完成,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用排除法比較適合。2.B分析:A.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不符合題意;?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之所以能用“一國兩制”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其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其他原因也有,但是這是根本原因,故選項B符合題意;?C.我國外交成就顯著,不符合題意;?D.全國人民的齊心努力,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所學知識的準確理解和識記來回答,這是學習中的重難點,要特別注意。3.D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在21世紀的鐘聲即將敲響之前,從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塊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殘痕”,可知與澳門回歸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依據這一構想,中國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澳門回歸祖國,是從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塊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殘痕,完整而徹底地完成了民族獨立的歷史使命。選項D符合題意;?中英談判是從1982年開始就“香港回歸”進行的談判,A排除;?中葡談判,是指1986年6月30日至1987年3月23日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葡萄牙共和國之間就“澳門回歸”進行的領土歸屬問題的談判,B排除;?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回歸祖國,與“21世紀的鐘聲即將敲響之前”時間不符,C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澳門回歸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結合所學,緊扣題干中的“21世紀的鐘聲即將敲響之前”,很易得出正確答案。中國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澳門回歸祖國,是從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塊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殘痕,完整而徹底地完成了民族獨立的歷史使命。4.D分析: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提出“一國兩制”的創造性構想。“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即在中華人民共和法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特別”主要是指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權,原有社會制度不變。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權,原有社會制度不變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特別”所指的含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祖國統一大業的相關知識。重點理解“一國兩制”的概念,識記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特別”主要是指社會制度不同。5.A分析:由材料“一國兩制”可知反映祖國統一的問題。“一國兩制”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臺灣實行資本主義。由材料“2020年”“基本法有這個要求,已經23年了”,結合所學,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符合梁振英所言的“漏洞”,故A符合題意;?澳門是1999年回歸祖國,而臺灣問題尚未解決,“一國兩制”不適合深圳,故排除BC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了一國兩制的有關知識,難度不大。抓住信息“一國兩制”“已經23年了”是解題的關鍵,學生要掌握1997年香港回歸是一國兩制的第一次成功實踐。6.A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987年,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題文發生在1987年,這反映了民眾要求打破兩岸隔絕狀態。?A項兩岸隔絕狀態的打破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項“九二共識”的達成是1992年,不符合題意;?C項“和平統一”口號的提出是在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中,不符合題意;?D項海峽兩岸“三通”的開展是在2008年,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要求具備準確解讀題干信息和理解、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7.A分析:依據題文信息“兩岸合編的語文工具書《兩岸常用詞典》于2012年2月編纂完成”,結合所學可知,海峽兩岸人民同根同源,1987年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打破了兩岸的隔絕狀態,從此兩岸人民的經濟文化交往越來越密切。題文信息反映的是文化方面的交流。故A項符合題意,BC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海峽兩岸交往的有關知識。解答此題,運用排除法較為簡單。從所給選項看,BC說法明顯錯誤,D項內容與題干無關。8.C分析:根據所學知識,1992年,海峽交流基金會和海岸兩岸關系協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海峽兩岸交往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的歷史性的重要一步——“九二共識”的內涵是答題的關鍵。9.B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九二共識”“汪辜會談”“三通”描述的是兩岸關系的發展變化。因此:?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海峽兩岸的關系。難度不大,掌握兩岸關系的發展變化即可作答。10.A分析:A.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目前,阻擾兩岸統一的主要國際因素是外國反華勢力利用臺灣問題牽制中國,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他們借臺灣問題來阻撓中國的崛起和統一,故選項A符合題意;?B.臺灣當局背離一個中國的原則,不符合題意;?C.民進黨蓄意制造分裂,不承認“一個中國”的共識,不符合題意;?D.臺灣島內民進黨、國民黨間的惡意競爭,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能力。解答時,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國際因素”來分析備選項回答,注意這里強調的是國際因素,不是臺灣島內的,注意區分回答。11.B分析:A.軍事力量強大,不符合題意;?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關于臺灣問題,中國共產黨一再重申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海峽兩岸的對話和談判,什么都可以談,故“兩岸一家親”的前提條件是一個中國,故選項B符合題意;?C.經濟互補互利,不符合題意;?D.三民主義,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基礎知識的理解來回答,這類題目,注意理解。12.B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打破了兩岸的隔絕狀態。因此:?A項關于臺灣問題,兩岸還未達成“一國兩制”的共識;?B項符合題意;?C項“九二共識”達成于1992年,時間不符;?D項兩岸“三通”實現于2008年,時間不符;?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臺灣問題,難度不大,知道1987年兩岸出現了歷史性的轉折,隔絕狀態被打破即可作答。13.B分析:A.“一國兩制”成共識,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1987年10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有關接待探親臺胞的辦法;11月2日,第一批探親臺胞經香港赴大陸”,可以看出,海峽兩岸的隔絕狀態被打破,開始了交往,故選項B符合題意;?C.“九二共識”已達成,不符合史實;?D.海峽兩岸已實現統一,不符合史實;?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對這些關鍵語句進行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4.D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習馬會晤是2015年,②“汪辜會談”的舉行是1993年,③“九二共識”的提出是1992年,???④臺灣當局“三不”政策的調整是1987年,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重要的時間要準確記憶。15.C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統一的基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對臺灣的基本方針;汪辜會談和習馬會面都使兩岸的關系邁出了中央的一步,但兩岸統一的障礙依然存在,需要兩岸人民作出共同的努力。因此:?C表述錯誤,符合題意;ABD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臺灣問題。難度不大,根據兩岸關系的發展變化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16.A分析:題干反映了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有利于兩岸局勢走向緩和。2008年實現了兩岸三通。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進行歷史性會面,這是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1992年,海峽兩岸達成“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A項兩岸局勢走向緩和是報紙《告臺灣同胞書》反映的歷史信息,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報紙《告臺灣同胞書》反映的歷史信息,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相關知識的掌握及學生對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17.D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目前妨礙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因素主要有臺灣島內的分裂勢力和外國勢力的干涉。兩岸人民同根同源,親情是割舍不斷的。祖國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是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是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選項D符合題意;選項ABC不符合題干設問要求,應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海峽兩岸交往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阻礙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因素。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二、材料分析題18.(1)經濟、人員、政治(2)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降低兩岸的連結與依存度,讓兩岸越走越遠。(3)有利:中華民族同根同祖,發展兩岸關系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臺灣與大陸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一國兩制方針在港澳地區的成功實踐等;不利:臺獨勢力;外國反華勢力;兩岸意識形態差異等。分析:(1)根據材料一信息“兩岸貿易額”、“兩岸人員往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兩岸在經濟和人員外來上的交往;根據材料二“習馬會”可知,這是兩岸在政治上的交往。(2)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海基會與海協會達成共識,即“九二共識”,其內容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第二小問,可根據材料內容中分析提取,“其政策論述的實質是降低兩岸的連結與依存度”,“讓兩岸愈走愈遠”,由此可知其目的是降低兩岸的連結與依存度,讓兩岸愈走愈遠。(3)根據所學可知,可以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進行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可以從兩岸同屬于一個祖先,統一符合兩岸人民的利益與愿望;還可以從我國的對臺基本方針,國家經濟勢力,兩岸交流日益密切等角度分析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可以從島內的臺獨分裂勢力,外國反華勢力,以及兩岸由于社會制度不同帶來的意識形態的差異。【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臺灣與大陸的交往。(2)本題主要考查“九二共識”的主要內容。(3)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19.(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2)1987年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992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1993年汪辜會談;1995年江澤民提出八項主張。(3)臺灣島內“臺獨”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動和外國反華勢力的破壞。(4)實現祖國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分析:(1)第一問依據所學可知,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第二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九二共識”的核心內容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2)依據所學可知,為解決臺灣問題,海峽兩岸做出的努力:1987年,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992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1993年,汪辜會談;1995年,江澤民提出八項主張等,這些努力加深了兩岸人民的互相了解,也增進了兩岸人民的感情。(3)依據所學可知,20世紀70年代,臺獨勢力以美國為大本營,并成立了臺灣聯盟總部,臺獨勢力開始逐漸向島內滲透,臺灣問題的解決面臨著臺灣島內“臺獨”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動;外國反華勢力為了維護他們霸權地位,依然堅定不移的在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選擇政策傾向點,從而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必然要用盡各種手段進行破壞祖國的統一。(4)依據所學可知,實現祖國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我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基本方針。(2)本題主要考查臺灣問題。(3)本題主要考查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難度。(4)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0.(1)鄭成功。(2)《馬關條約》。(3)抗日戰爭的勝利。(4)1949年。(5)一國兩制。(6)香港回歸、澳門回歸(7)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認識:祖國統一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實現祖國統一是歷史大勢所趨;要想實現祖國統一,必須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證明祖國統一大業一定會實現;等等。(其他符合題意即可)分析:此題主要考察祖國統一相關知識。這個大題是比較簡單的,各個小題都是都是很直白的答案。第一小題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北視為民族英雄。第二小題,我們可知,甲午戰爭后簽訂了《馬關條約》,把臺灣、澎湖列島極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第三小題,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到了祖國的環抱。第四小題在內戰中,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守臺灣,那是1949年。第五小題,新時期我國政府為維護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偉大構想是由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得到了很好的實踐,這是第六小題。第七小題對臺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通過以上探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談談認識。【點評】掌握祖國統一相關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