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外…………○…………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內…………○…………裝…………○…………訂…………○…………線…………○…………)感受新中國的精神力量一、單選題1.影像資料是記錄歷史的重要載體。下列影像資料展示的內容與哪一歷史事件相關?(???)圖示:鄧小平在深圳A.?提出改革開放偉大決策??????B.?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C.?論述科學發展觀??????D.?提出三個有利于2.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是(???)A.?反帝反封建??????????????????????????B.?強國富民??????????????????????????C.?共同富裕??????????????????????????D.?改革創新3.1984年青島海爾集團成立,它以創新為核心,努力建立靈活、高效的現代企業運行機制。同年,上海電聲總廠發起組建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在本公司職工中發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夠為這些企業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B.?“一國兩制”???????????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4.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會議召開后不久,有外電評論道:“這是一次加速和外國接軌的會議,中國必然會進一步影響世界。”外電評論的是(??)???????????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5.1987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三大會議上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下列選項不是基本路線內容的是(???)???????????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B.?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堅持四項基本原則??????D.?堅持改革開放6.鄧小平南方講話后,我國確定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是(???)???????????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B.?建立社會主義制度?????????C.?實行包產到戶?????????D.?建立經濟特區7.2017年是鄧小平口口口口二十五周年,口口口口的提出系統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教訓,科學回答了實踐發展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一座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里程碑。文中的“口口口口”應該是(???)???????????A.?一國兩制???????????????????????????B.?建立特區???????????????????????????C.?南方談話???????????????????????????D.?科教興國8.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會議是(???)???????????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9.1992年鄧小平南巡來到深圳。一次散步后,市領導建議從原路返回,鄧小平卻堅持走另一條路,并風趣地說“我不走回頭路!”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指中國應該(???)???????????A.?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B.?開始設立經濟特區C.?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路????????????????????????????????D.?擴大企業自主權10.糧票、布票、油票等品種繁多的購物票證對于今天的中學生來說已經非常陌生了。這些票證能在中國退出歷史舞臺的主要原因是(???)???????????A.?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B.?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了變化C.?人們已有多種途徑購買商品????????????????????????????????D.?改革開放后國家經濟快速發展11.我國于1984年設立了14個沿海開放城市,其中有廣西的(???)A.?南寧?????????????????????????????????????B.?桂林?????????????????????????????????????C.?北海?????????????????????????????????????D.?防城12.我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是(???)A.?深圳????????????????????????????????????B.?珠海????????????????????????????????????C.?汕頭????????????????????????????????????D.?海南島13.鄧小平:“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成為我國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窗口”的城市是(???)A.?重慶?????????????????????????????????????B.?深圳?????????????????????????????????????C.?天津?????????????????????????????????????D.?大連14.在一座城市的市政府門前,有一座標志性的雕像,名為拓荒牛,這座城市就是在改革開放中,被譽為“一夜崛起之城”,是最早的經濟特區,這座城市是(???)???????A.?上海?????????????????????????????????????B.?珠海?????????????????????????????????????C.?深圳?????????????????????????????????????D.?廈門15.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此格局形成的順序是(???)???????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B.?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C.?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D.?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16.擁有臨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區位優勢,依靠國家優惠的政策,引進先進的科技和管理經驗,使深圳等地成為一個偉大的支點。鑄造“偉大的支點”的是(???)???????A.?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B.?設立經濟特區???????????C.?實行民族區域自治???????????D.?實施863計劃17.如圖是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的紀念圖標,與深圳同時期建成經濟特區的還有(???)A.?上海?????????????????????????????????????B.?廣州?????????????????????????????????????C.?海南?????????????????????????????????????D.?廈門二、材料分析題18.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看下圖材料二: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就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這樣,當作一個階級來說,就在社會上廢除了地主這一階級,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樣一種改革,誠然是中國向民農宣傳土地改革法歷史上幾千年來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請回答:(1)結合上面材料說明土地改革運動的基本目的。(2)劉少奇說:“這樣一種改革,誠然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你如何理解這句話?(3)材料一所示圖片反映了廣大農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持有什么樣的態度????19.歌曲《走進新時代》唱道:“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這首歌歌頌了中國現代史上的兩位歷史人物,請回答下列問題。???(1)誰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站起來?誰帶領人民改革開放富起來????(2)改革開放是哪次會議作出的決策?農村改革首先從哪兩個省開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什么????(3)目前我國已形成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4)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什么意義????20.經濟體制(政策)的創新與調整材料一??1913--1925年俄國/蘇俄/蘇聯的農業生產情況?????年份項目1913年1920年1925年農業總產值(%)10067112糧食(萬噸)7.6504.51994.7牛(萬頭)6.0605.250102.5豬(萬頭)2.0901.750104.3材料二??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建議同志們認真加以考慮和研究。????????????????????????????????????????????????????????????????????????????????????????????????????????????????????????????????????????????——摘自1978年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表格中1920年的生產情況與1913年相比有什么變化?1925年的生產情況與1920年相比,發生變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概括這個“大政策”所蘊含的經濟思想.結合所學,指出我國在“大政策”的指引下開展了哪些具體的實踐????(3)兩則材料中的信息對今后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何啟示????答案解析部分一、單選題1.D分析: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方談話中針對姓“社”姓“資”問題時提出了著名的“三個有利于”標準,這就是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項提出三個有利于與題干影像資料展示的內容相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相關知識。知道鄧小平南巡講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事隔22年,盡管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三個有利于”依然是推進改革開放的思想武器。2.B分析:根據所學,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列強入侵、封建統治的腐敗等原因,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強國富民成為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ACD三項都不是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不符合題意;B項強國富民是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主要考查學生的認知能力。需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識記即可。3.C分析:根據題干中“努力建立靈活、高效的現代企業運行機制”“在本公司職工中發行股票”等做法可知這是我國在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措施。A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國的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和題干中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一國兩制是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一項重要戰略方針,和題干中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題干中材料相符,符合題意。D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主要在農村開展,和題干中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相關知識。4.C分析:根據題干中的時間“20世紀90年代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決議,這是一次加速和外國接軌的會議,中國必然會進一步影響世界,故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5.B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以上選項中的ACD都屬于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B項屬于十四大內容,此題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6.A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之后在十四大上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B項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后確立的;C項和D項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實行的改革開放的內容,時間都不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知識。本題難度適中。???7.C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發展生產力。奠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基礎,它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C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C。【點評】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知識。本題難度適中。???8.C分析: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國有企業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業積極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對小型企業采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共十四大的內容。???9.C分析:鄧小平在講話中指出,特區姓社不姓資,發展才是硬道理等,1992年十四大上,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鄧小平講話深刻含義是指中國應該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路。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史實。???10.D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資嚴重匱乏,為了緩和供應的緊張,保持物價的穩定,國家對生產和供應加以控制,實行糧票、布票和油票。但是改革開放后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物資豐富多彩,供應充足,這些票證在中國退出歷史舞臺。ABC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發展。本題難度適中。???11.C分析:198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城市,其中,其中有廣西的是北海。由此可知,AB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沿海開放城市。12.D分析:根據所學知識,198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試辦經濟特區。1988年,海南島也成為了經濟特區。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由此可知,ABC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經濟特區。13.B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窗口”的城市是1980年設立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中的深圳。故本題應選B項。【點評】本題考查經濟特區的設立。14.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點。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對外開放開始起步。1980年我國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了四個經濟特區。深圳是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被稱為對外開放的“窗口”。選項中C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點。本題難度適中。???15.A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980年我國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1984年又開放14個沿海城市,1985年開放四個經濟開放區,1990年開放開發上海浦東新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A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經濟特區。???16.B分析:此題考查的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相關史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對外開放開始起步。1980年我國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了四個經濟特區。深圳是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之一,被稱為對外開放的“窗口”。選擇答案B。【點評】此題考查的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相關史實。本題難度適中。???17.D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經濟特區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故D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以經濟特區為考查切入點,考查對對外開放及影響知識點的掌握,考查對材料的分析能力。需要識記: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經濟特區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解答該題需要注意我國設立的第一批經濟特區的內容的識記。二、材料分析題18.(1)除封建土地制度,讓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2)這場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我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分到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3)熱烈歡迎的態度。???????????????????分析:(1)根據材料二“社會上廢除了地主這一階級,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說明土地改革運動的基本目的是廢除封建土地制度,讓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2)本題小題可以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來理解劉少奇所說的話。(3)根據圖一結合相關內容,土地改革之前農民沒有或少有土地,《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現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因此他們非常擁護土地改革。【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本題兩個材料反應了土地改革時期的情形,需要注意的是,本次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現農民土地所有制,這是一種私有制,不是公有制,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才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學生對此容易混肴。???19.(1)毛澤東,鄧小平。(2)十一屆三中全會。安徽、四川。國有企業。(3)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4)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毛澤東和鄧小平的豐功偉績。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從此中國人民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進行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終于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站起來了。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從此,中國人民在鄧小平的領導,進行了偉大改革開放,終于富起來了。(2)本題主要考查作出改革開放偉大決策的會議、農村改革首先實施的兩個省份、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作出改革開放偉大決策的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改革首先從安徽和四川開始,它們最先進行分田包產到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3)本題主要考查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目前我國對外開放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即以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為點,擴大到沿海經濟開放區整個面,最后深入內地。(4)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意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有助于加強我國對外開放擴展新的空間,使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變化:下降;政策因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2)經濟思想: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踐:經濟特區的設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放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3)中國經濟的發展要敢于創新,與時俱進。???????????????????分析:(1)表格中1920年的農業總產值、糧食、牛、豬分別由1913年的100、7。650、6。060、2。090下降為67、4。519、5。250、1。750,可見1920年的生產情況與1913年相比變化呈下降狀態;1925年的生產情況與1920年相比,發生變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為恢復經濟,1921年蘇俄實行了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2)據材料“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可知這個“大政策”所蘊含的經濟思想是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行按勞分配。在這一政策的指引下我國設立經濟特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放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設立經濟開放區等等。(3)中國經濟的發展要敢于創新(實驗),與時俱進,立足實際,解放思想。故答案為:(1)變化:下降;政策因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2)經濟思想: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踐:經濟特區的設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放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3)中國經濟的發展要敢于創新,與時俱進。【點評】(1)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2)本題考查“大政策”所蘊含的經濟思想及其具體實踐。(3)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和先富帶后富思想給我們的啟示。理解中國經濟的發展要敢于創新,與時俱進,立足實際,解放思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