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外…………○…………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內…………○…………裝…………○…………訂…………○…………線…………○…………)8.1民族危機與中華人民英勇抗戰一、單選題1.史地綜合是歷史與社會學習的方法。下列關于近代史中,外國侵略勢力到達范圍描述正確的是(???)①鴉片戰爭——東南沿海②第二次鴉片戰爭——沿海+長江中下游③馬關條約——沿海+深入腹地④瓜分中國狂潮——遍布中國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近代歷史學者蔣廷黻在談到中國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時說:“條款雖很……可以為禍,亦可以為福,看我們振作與否。”下列條約按簽訂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望廈條約》②《南京條約》③《馬關條約》④《北京條約》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3.中國近代既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反抗史、探索史。請按時間順序為下列事件排序(???)①鴉片戰爭??????②《馬關條約》?③中日甲午戰爭???④《南京條約》⑤洋務運動??????⑥義和團運動???⑦戊戌變法???????⑧太平天國運動⑨八國聯軍侵華??⑩《辛丑條約》A.?①④⑧⑤③②⑦⑥⑨⑩???????????????????????????????????????B.?①②⑦⑧③④⑤⑥⑨⑩C.?①⑦⑧⑤⑥②③④⑨⑩???????????????????????????????????????D.?①②⑧⑨⑩⑤⑥⑦③④4.李大爺把在北京東交民巷拍的照片給大家看,并介紹說是1905年的作品,而小明也很快看出其中一幅不符史實,它是(???)A.?東交民巷有許多西式建筑????????????????????????????????????B.?東交民巷居住著大量北京市民C.?各國的大使在東交民巷舉行宴會?????????????????????????D.?外國軍隊在東交民巷進行操練5.帝國主義的炮聲驚醒了古老中華帝國的美夢,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開始了。標志著中國近代史開端的歷史事件是(?)A.?五四運動???????????????????????B.?鴉片戰爭???????????????????????C.?辛亥革命???????????????????????D.?中國共產黨的成立6.如圖知識卡片所列內容為近代中國某歷史事件的信息,據此推斷該事件是(???)A.?太平天國運動????????????????????????B.?洋務運動????????????????????????C.?義和團運動????????????????????????D.?辛亥革命7.《南京條約》中直接體現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目的的條款是(???)A.?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B.?賠款2100萬元C.?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D.?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關稅稅率必須和英國協商8.條約規定:“畫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貿易,均照經準各條所開各口章程比例,畫一無別。”由此可見,該“條約”是(???)A.?《南京條約》??????????????????B.?《北京條約》??????????????????C.?《天津條約》??????????????????D.?《璦琿條約》9.2016年1月,經我國考古專家考證鑒定,在遼寧丹東附近海域發現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艦隊的致遠艦。這一考古成就可直接用于研究:(???)A.?黃海大戰????????????????????????B.?遼東半島戰役????????????????????????C.?天京保衛戰????????????????????????D.?廊坊之戰10.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在我國獲利最多的國家是()???????????A.?英國?????????????????????????????????????B.?法國?????????????????????????????????????C.?沙俄?????????????????????????????????????D.?美國11.史學家程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一書中,對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場對外戰爭有這樣一段評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帶有近代意義的對外戰爭。其主要標志是海軍的出場和角逐。……決戰是在黃海海面上進行的。”挑起這場戰爭的國家是(???)A.?英國?????????????????????????????????????B.?法國?????????????????????????????????????C.?俄國?????????????????????????????????????D.?日本12.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膾炙人口的口號、標語、詩詞等往往有著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顯的時代氣息。下列口號、標語、詩詞等按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②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③“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④“外爭國權,內懲國賊”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③②①④???????????????????????????D.?④②③①二、問答題13.閱讀圖片:?法國漫畫:聯軍要讓中國巨人四分五裂??????中國漫畫《洋人的玩偶》請回答:(1)這兩幅漫畫均與哪次侵華戰爭有關?中國在這次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有哪些?(2)法國漫畫中分裂中國巨人的陰謀是否得逞?請聯系所學知識予以解析?(3)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你對中國漫畫《洋人的玩偶》的理解。14.1901年在戰略要地天津門戶大沽口,清朝的官兵正在拆毀炮臺,老百姓疑惑地問:“炮臺拆毀了,來了敵人咋辦?”清軍無可奈何地說:“誰知道?這是皇上的旨意。”請回答:(1)材料中的“皇上”是誰??材料中拆炮臺行為的依據是什么?(2)有人說:一次次的失敗,皇上也是無奈之舉。這個皇上經歷幾次重大的失敗?(3)材料中皇帝除了頒布有關于圣旨拆毀炮臺外,他還有可能頒布有關于哪些內容的圣旨?請你代皇帝草擬其內容并說明理由。三、材料分析題15.?2019年是五四運動爆發100周年與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人民網、新浪網等組織了一次關于五四精神的網絡調查。受訪者中,40.2%選擇“愛國主義”,23.4%選擇“民主精神”,20.8%選擇“科學精神”,15.6%選擇“創新精神”。材料三: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紅軍長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陜甘蘇區戰略撤退和轉移。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美國《時代》周刊一直以其對中國革命的特殊關注而受到世人注目。1949年2月7日,毛澤東圖像首次出現在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上。(1)上圖反映的重要史實與五四運動的爆發有一定的關聯性,請說出該史實與五四運動爆發的關系。(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請分別指出五四精神的主旋律和五四運動在中國民主革命進程中的地位。(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長征勝利對中國革命作出重大貢獻。并分析1949年2月中國國內革命形勢發展狀況帶給我們的啟示。答案解析部分一、單選題1.D分析:鴉片戰爭失敗后簽訂的《南京條約》中開放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位于東南沿海。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58年,英法攻占天津,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馬關條約》中,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由沿海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D項①②③④描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史上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識記與靈活掌握中國近代史上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史實。?2.D分析:①《望廈條約》簽訂于1844年,②《南京條約》簽訂于1842年,③《馬關條約》簽訂于1895年,④《北京條約》簽訂于1860年。按簽訂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②①④③。D項②①④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條約,要求具備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3.A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年——1842年,清政府戰敗簽訂《南京條約》。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1851年——1864年。洋務運動發生于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日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年——1895年,清政府戰敗簽訂《馬關條約》。自甲午戰爭后,中國陷入了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境地,各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的政治與經濟侵略,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使廣大的中國人民深受其害,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資產階級維新派于1898年發動戊戌變法,但很快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發動政變后失敗,之后在北方義和團運動興起。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即義和團運動),維護其在華利益,進一步控制清政府,八國聯軍于1900年發動侵華戰爭,清政府戰敗簽訂《辛丑條約》。所以A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重大事件的識記。4.B分析: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規定: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1905年東交民巷居住著大量北京市民不符合史實。B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辛丑條約》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關鍵詞“1905年、北京東交民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掌握《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擾項確定答案。5.B分析:此題主要考察鴉片戰爭的影響。該題要求學生識記和理解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華民族屈辱歷史的開始。正確答案為B。【點評】理解鴉片戰爭的影響。6.C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的口號,因為“扶清”這個口號壯大了義和團的隊伍,同時也放松了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這個口號彰顯了民族矛盾,但是由于盲目的排外,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這也為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埋下了伏筆。故答案為:C。【點評】此題考查的重難點是結合所學知識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識記。易錯點是對題干信息理解不準確,造成回答錯誤。解題技巧是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7.C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產品和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英國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中,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故最能體現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目的的條款是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AB兩項所述與題干主旨無直接關聯,不符合題意;C項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是《南京條約》中直接體現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目的的條款,符合題意;D項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關稅稅率必須和英國協商不符合題干主旨,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目的及《南京條約》內容的理解。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知道最能體現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目的的條款是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8.B分析:依據題干“畫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貿易,均照經準各條所開各口章程比例,畫一無別。”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856年,中英《北京條約》簽訂,開天津為商埠,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的條約,沒有這樣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為通商之埠”,由此可知中英《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9.A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重創日艦。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犧牲。故A符合題意;遼東半島戰役與致遠艦無關,故B不符合題意;天京保衛戰發生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故C不符合題意;廊坊之戰是太平軍抗擊八國聯軍的著名戰役,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了甲午中日戰爭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甲午中日戰爭的起止時間、涌現出的民族英雄、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10.C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沙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趁火打劫,侵占了中國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這符合“獲利最多”的描述,故選C;?英國和法國雖然都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起國,但相比俄國所獲的利益還是少了一點,就連馬克思都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不花費一文錢,不出動一兵一卒都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故排除AB;?美國當時正在打南北戰爭,無暇派兵掠奪中國資源,最后獲取的利益也相對較少一些,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沙俄侵占中國領土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主兇和幫兇、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概況等基礎知識是解題的關鍵。11.D分析:依據材料中所給信息“決戰是在黃海海面上進行的”可以判斷,這場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結合所學知識,1894年7月,日本發動蓄謀已久的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是這場戰爭的典型戰役。1894年9月,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率官兵英勇抗擊日軍,壯烈犧牲。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材料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圖,抓住題干關鍵詞“決戰是在黃海海面上進行的”,學會知識遷移,認知和分析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掌握中日之間黃海海戰的相關內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擾項確定答案。12.D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反映的是1949年的渡江戰役;“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反映的是1934年到1936年的長征;“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反映的是1919年五四運動。綜上,按出現先后順序排列應是④②①③。D項④②③①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大史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二、問答題13.(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失敗原因:從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軍事指揮失當等角度言之有理即可。(2)沒有,義和團運動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使帝國主義不得不改變瓜分中國的政策。(3)漫畫說明了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徹底墮落為洋人的朝廷。因為《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保證永遠禁止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的行為”,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分析:本題考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相關史實,并要求學生理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原因。本題側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對歷史資料的分析說明能力。既要直接說明,也要通過思考遷移,得出結論。讓學生學會通過對歷史事件的主干體系的梳理,強化思維。體現能力考核要求。通過第一幅漫畫,列強侵華可知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失敗原因:從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軍事指揮失當等。第二幅漫畫說明了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徹底墮落為洋人的朝廷。因為《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保證永遠禁止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的行為”,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點評】掌握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相關史實,理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原因14.(1)光緒,依據是《辛丑條約》中“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2)戊戌變法失敗,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失敗。(3)依據《辛丑條約》的內容其他內容說明即可:如:光緒帝的圣旨還可能包括加大對老百姓的稅收以完成《辛丑條約》中“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的任務;不準人民組織團體反對帝國主義列強,以達到《辛丑條約》中“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一項的要求;不準中國人進入東交民巷,以達到《辛丑條約》中“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一項的要求。分析:此題主要考察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相關知識。本題旨在通過具體情境,運用所學知識感受和列舉并解析探索救國之路的艱辛。試題體現綜合性、遷移性、趣味性。第一小題當時皇帝是光緒皇帝,依據自然是《辛丑條約》中的相關條文,此小題屬于簡單的識記。第二小題考察光緒皇帝在位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戊戌變法失敗,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失敗。第三小題這個主要考察《辛丑條約》中的具體內容,把相關條文抄下來即可。【點評】課標要求列舉實例,綜合多種因素,認清清末中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理解近代中國遭受侵略的屈辱。三、材料分析題15.(1)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思想宣傳與鋪墊作用(2)愛國主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3)貢獻: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本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形勢狀況: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已成定局(或答三大戰役結束)。啟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分析:(1)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新文化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也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這些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2)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根據材料二的網絡調查,可見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愛國主義。在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3)長征勝利的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1949年2月,人民解放軍先后進行了遼沈、淮海和平津戰役,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全國勝利的到來。這主要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科學的理論指導思想、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等。故答案為:(1)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思想宣傳與鋪墊作用。(2)愛國主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3)貢獻: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本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形勢狀況: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已成定局(或答三大戰役結束)。啟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的相關知識。需要正確理解運用史實證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重要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