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外…………○…………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內…………○…………裝…………○…………訂…………○…………線…………○…………)6.1.2《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單選題1.今年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三五”規劃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在1953年開始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我國集中主要力量發展的是(???)A.?輕工業??????????????????????????????????B.?農業??????????????????????????????????C.?重工業??????????????????????????????????D.?商業2.據1952年的統計,我國沿海各省的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為此,第一個五年計劃編制中,確定五年內開始建設的694個工業建設單位,分布在內地的將有472個,分布在沿海各地的將有222個。這樣編制的目的是(???)A.?迅速提高工業生產水平???????????????????????????????????????B.?改變不合理的工業布局C.?密切內地與邊疆的聯系???????????????????????????????????????D.?盡快完成社會主義改造3.1954年,同仁堂實行公私合營后,工人們干勁十足。他們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樣也是給東家干活兒,公私合營后,我們就是給自己干活兒了。”這是因為公私合營(???)A.?變私有制為公有制??????B.?排除資本家的管理??????C.?提高了生產效率??????D.?變資本家所有為工人所有4.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現代工業體系,是中國人尋求了一個多世紀的夢想。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初步基礎的是(???)A.?“一五計劃”超額完成??????B.?“大躍進”運動時期??????C.?“文化大革命”時期??????D.?改革開放時期5.2003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長春召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決策會議,正式把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列為國家發展戰略。東北老工業基地形成于(???)A.?新中國建立時期????????????B.?解放前????????????C.?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D.?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時期6.北京同仁堂是全國中藥行業中著名的老字號,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1954年,經營該品牌老店的經理樂松生響應號召,把該店交給了國家。這一行為發生的時代背景是(???)A.?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B.?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C.?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D.?新中國的成立7.下表是1952年、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中公、私成分比較表,促使這種變化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所有制性質經濟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制經濟國營經濟19.1%32.2%合作社經濟1.5%3.4%公私合營經濟0.7%7.3%私有制經濟資本主義經濟6.9%-個體經濟71.8%7.1%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C.?土地改革的完成??????????????????????????????????????????????????D.?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8.1956年,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期間,某資本家擔任某廠的副廠長,一時間,工人議論紛紛,以下四種意見,正確的是(???)A.?他是資本家,不能擔任我們的廠長B.?資本家是要剝削的,我們把他拉下馬C.?工人階級當家做主,他的話我們不能聽D.?他懂業務,我們還是要聽的9.“舉國翹盼盡早建成汽車廠,萬人空巷人民爭看解放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這副對聯反映的社會現象是(???)A.?土地革命熱火朝天??????B.?“一五”計劃成績喜人??????C.?抗美援朝取得勝利??????D.?西藏得到和平解放10.列表總結是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以下歷史知識總結正確的是(???)序號歷史事件標志著①1949年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②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消滅了③1956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④1957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農民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收獲物大部分要交租納稅,自己所得無幾。材料二:宣傳土地政策?????????農民分得土地?土地房產證所有證材料三: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獲,這就是勞動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感受。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5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4363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26.9%。(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土地改革的必要性。(2)材料二中的兩幅圖片反映的是哪一運動?(3)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4)結合材料三與所學知識,分析土地改革的意義。12.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國現代史是一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史和謀求國際地位,追求國家富強和探求經濟振興的奮斗史。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20世紀50---70年代,新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出現了哪兩次重大失誤和挫折?(2)20世紀70年代,在“乒乓外交”和第三世界推動下中國分別取得哪兩項外交成就?(3)1953年,由周恩來總理和印度政府代表共同倡導的什么原則成為世界各國處理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請說出這一原則的基本內容。(4)“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的,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這段經典之詞是誰?在?什么場合?說的?這段經典之詞被提煉概括為什么方針??(5)在日本明治維新110年和中國康梁變法80年后,新中國也掀起一場追求國家富強,經濟振興的“維新運動”,這場運動是以一次黨的代表大會為標志的。這次會議簡稱什么?會議做出了什么重大決策????13.學習歷史,方法很重要,而學習歷史的方法又是多種多樣的。(1)【制年代尺】請將年代尺中的①補充完整并從民主革命史的角度為年代尺中的②添加一個標題。(2)【史論結合】根據表格要求填寫相應的推論或史實。史實推論①________。思想文化領域發生的這場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思想啟蒙的聲音。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的學生;曹汝霖等賣國賊被免職;拒絕在“和約”上簽字。②________。(3)【以圖釋史】請說明下面兩幅歷史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以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推動作用。答案解析部分一、單選題1.C分析: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953年國家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一五計劃,一五計劃的重點是發展重工業。1957年一五計劃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改變了工業落后的局面。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相關內容,解讀題干信息和對相關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2.B分析:材料表述的是一五計劃前沿海的工業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占70%以上,占比較大,所以,針對這種情況,一五計劃時,694個工業單位里,內地的有472個,沿海的有222個,(內地的工業單位數量比沿海大),題目表述的是完整的因果邏輯關系,因:沿海工業占比較大;果:加大內地工業單位數量,提高內地比重。問題﹣﹣“目的”,指向的是:沿海和內地工業布局比重偏差太大,即不合理。A、C選項材料井未涉及。D選項社會主義改造,題目中是一五計劃,不符合題意,所以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有關知識。從題干內容可以看出:這樣編制的目的是初步改變我國工業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實現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為我國的工業化建設奠定基礎。理解和識記一五計劃的背景、目的、基本任務、建設成就、意義等基礎知識是答題的關鍵。3.A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同仁堂實行公私合營,所有權發生變化,變資本家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轉變。A項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并識記三大改造的相關史實。4.A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制定了1953年﹣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主要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初步基礎,A選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1953年制定并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就是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5.C分析: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C項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形成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以東北老工業基地形成為依托,考查第一個五年計劃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6.A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954年開始,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因此:A符合題意,B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A分析:A.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1956年和1952年相比,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大幅提高,私有制經濟大幅降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我國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他們走社會主義公有化道理,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經濟占據優勢地位,故選項A符合題意;B.“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不符合題意;C.土地改革的完成,不符合題意;D.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先依據題干信息即表格內容,看出變化,之后依據題干中的時間,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解變化的原因來回答。8.D分析:對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我國政府的原則是,采取公私合營的方式,不但要團結民族資產階級,還要把他們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還要向他們學習技術和業務等。D項他懂業務,我們還是要聽的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認識。9.B分析:依據材料解放牌汽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期間我國生產出來第一批解放牌汽車。因此:ACD與題意無關,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成就,難度不大,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解放牌汽車”結合所學知識即可作答。10.B分析:①錯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是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②正確,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標志著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消滅了;③正確,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④錯誤,“一五計劃”各項經濟建設指標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但并沒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B項②③總結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一些標志性事件。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材料分析題11.(1)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②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2)土地改革運動。(3)由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4)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分析:(1)依據材料一信息“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收獲物大部分要交租納稅,自己所得無幾”,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看出,這種封建土地制度極度不合理,這種制度的存在,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隨著新中國成立,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2)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看出,材料二中的兩幅圖片反映的是土地改革運動。(3)依據所學知識,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國的土地制度由之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即由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分到了土地。(4)結合材料三與所學知識,土地改革的意義有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故答案為:(1)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②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2)土地改革運動。(3)由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4)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對土地改革相關知識的理解識記。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記憶。依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要學生掌握土地改革的相關知識。12.(1)“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2)分別是中美關系正常化(或尼克松訪華或中美建交)、中國重返聯合國。(3)他們共同倡導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具體內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4)這是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說的。被概括為“求同存異”。(5)這次會議簡稱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并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分析:(1)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與1967—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出現了哪兩次重大失誤和挫折。(2)中美關系正常化是1972年,1979年中美建交;中國重返聯合國是1971年;(3)1953年,由周恩來總理和印度政府代表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世界各國處理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4)1955年,周恩來在亞非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5)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的中心議題是根據華國鋒主席的指示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并提出了改革開放這一戰略。【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比較基礎的簡答題,考查的知識點均是主干知識。???13.(1)①五四運動;②新民主主義革命。(2)1915年,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掀起一場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3)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和嘉興南湖召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在危急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分析:(1)本題考查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講演,隨后舉行游行示威。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49年新中國的的成立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偉大勝利,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年代尺中的②值得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2)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展現了偉大的力量,開始領導中國革命,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3)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遵義會議。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后稱“紅船”)上勝利閉幕,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1935年,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遵義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故答案為:(1)①五四運動;②新民主主義革命。(2)1915年,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掀起一場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3)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和嘉興南湖召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在危急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遵義會議等相關史實以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理解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