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 第一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情境導入 素養目標 每個人來到人間都離不開空氣,需要不斷呼吸,從空氣中獲得氧氣,并排出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新生兒啼哭著來到人間,那么,為什么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第一聲啼哭標志著什么?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說出呼吸道的作用,以及呼吸道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重點·生命觀念) 3.認同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是有限的,形成自覺維護環境中空氣新鮮、清潔的意識。(社會責任) 【知識點一】 呼吸系統的組成(教材P40~P41)? 【知識點二】 呼吸道的作用(教材P41~P44)? 1.呼吸道的結構特點:呼吸道都有骨或軟骨做支架,能保證氣體順暢通過。 2.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但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3.常見呼吸系統疾病: 疾病 病因 癥狀表現 哮喘 支氣管感染或者過敏,主要是由于吸入的空氣不清潔,空氣中的花粉、灰塵等物質進入呼吸道 由于氣體進出肺的通道變窄,呼吸困難,患者會出現喘息、氣促、咳嗽、胸悶等癥 狀,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肺炎 細菌、病毒等感染肺部 嚴重影響人體的呼吸功能,患者表現為發燒、胸部疼痛、咳嗽、呼吸急促等 塵肺 長期吸入的空氣中含有較多的粉塵,是長期在粉塵較多的場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一種職業病 發展到一定程度,患者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 目前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療法 4.吞咽與呼吸的關系: (1)填寫圖中各部分的名稱。 ①軟腭;②咽;③會厭軟骨;④食道;⑤氣管。 (2)吞咽與呼吸的過程。 ①呼吸時,喉口開放,空氣暢通無阻; ②吞咽時,會厭軟骨蓋住喉口,以免食物進入氣管。 5.發聲:聲音是由喉部的聲帶發出的。 【名師點津】 口腔不屬于呼吸道 鼻是呼吸道的開始部位。雖然通過口腔也可以吸入空氣,但口腔不屬于呼吸道,是消化道的開始部位。 【記憶口訣】 巧記呼吸道的作用 軟骨支架呼吸道, 氣流暢通有擔保。 鼻腔可把空氣暖, 濕潤空氣真可靠。 【生活微思考】 生活在北歐的人的鼻子比赤道附近的人的長,這是為什么? 提示:北歐地區較為寒冷,鼻子長使得空氣在鼻腔中存在的時間延長,有利于溫暖空氣。 【圖解知識】 隨地吐痰的危害 痰中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等,呼吸系統傳染病的病原體均可通過痰傳播,危害性很大。 【重點難點突破】 突破點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1.圖示: 2.問題探究: 問題1.依據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說說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提示:與口腔相比,鼻的特點決定了其可以對吸入的空氣起到清潔、溫暖、濕潤的作用,而口腔則起不到這樣的作用,因此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問題2.呼吸道的哪些器官能對空氣進行處理,處理的結果如何? 【名師點撥】 處理 結果 相關結構 鼻 氣管和支氣管 溫暖 鼻黏膜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 濕潤 鼻腔內黏膜分泌的黏液 腺細胞分泌的黏液 清潔 鼻毛、鼻腔內黏液 氣管壁的纖毛,氣管內表面腺細胞分泌的黏液 【小試牛刀】 (2020·深圳學業考)人體呼吸道對吸入的氣體有溫暖、濕潤、清潔作用。下列不屬于呼吸道的器官是( D ) A.鼻 B.喉 C.氣管 D.食道 【教材二次開發】 開發點呼吸道作用的局限性 【教材命題源】(教材P41圖4-26) 教材命題點呼吸道作用的局限性 命題角度1:呼吸道對吸入氣體的處理是絕對的嗎?結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嘗試解釋戴口罩的意義。 提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通過空氣和飛沫傳播,因此,在呼吸道傳染病擴散的疫情期間,戴口罩可以對空氣中的致病生物起到過濾作用,可以有效防護人體的呼吸道,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命題角度2:發生沙塵暴、霧霾時,我們能采取什么措施保護呼吸系統? 提示:可以通過減少外出、外出時戴口罩等措施保護自己的呼吸系統。 【小試牛刀】 (2019·連云港質檢)長期在粉塵比較多的場所工作的人容易患塵肺,這說明( C ) A.粉塵能很暢通地進入肺 B.呼吸道對空氣沒有清潔作用 C.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D.呼吸道不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也是食物的通道 【知識點一】呼吸系統的組成 1.(2019·南通學業考)PM2.5從空氣經呼吸道進入人肺的“旅程”是 ( ) A.鼻→喉→咽→氣管→支氣管→肺 B.鼻→咽→氣管→喉→支氣管→肺 C.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 D.鼻→咽→喉→支氣管→氣管→肺 2.(2020·福建學業考)人體吸氣時,氣體經過氣管、支氣管進入 ( ) A.鼻 B.咽 C.喉 D.肺 3.既是消化系統的器官,又是呼吸系統的通道的是 ( ) A.咽 B.喉 C.氣管 D.食道 【知識點二】呼吸道的作用 4.人的鼻不具有的功能是 ( ) A.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B.氣體交換的場所 C.溫暖、濕潤、清潔進入肺的空氣 D.感受氣味的刺激 5.“薩米人”是北歐最古老的原住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最大的特點是鼻子較大,這一特征的主要意義是有利于 ( ) A.保證氣體順暢通過 B.溫暖、濕潤、清潔空氣 C.利于氣體交換 D.利于氣體擴散 6.當空氣不潔凈時,我們很容易打噴嚏,對此描述正確的是 ( ) A.這是鼻黏膜對異物的正常反應,便于排出異物 B.這是感冒的前兆 C.這是鼻毛對灰塵作出的反應,便于清潔空氣 D.打噴嚏是人體情不自禁的正常反應,與灰塵無關 7.如圖是人體呼吸系統組成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填寫圖中序號所指的結構名稱: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其中圖中①~⑤合稱 ,是外界氣體進入⑥的通道,具有溫暖、濕潤、清潔空氣的作用。? (2)圖中的[ ] 不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也是發聲的器官。? (3)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 ,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4)吃飯時說笑,容易嗆著,引起咳嗽,這是因為[ ] 是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 (5)痰是由 和 內表面的黏膜所分泌的黏液,以及被黏液黏著的灰塵和細菌等組成。? 1.(2019?昆明學業考)屬于呼吸系統且能產生痰的器官是 ( ) A.鼻 B.食道 C.氣管 D.肺 2.劇烈運動時,需要通過口呼吸以滿足身體需要,口呼吸最大的缺點不包括 ( ) A.口呼吸不能很好地阻擋空氣中的灰塵 B.口呼吸不能很好地溫暖空氣 C.口呼吸不能很好地黏附空氣中的病菌 D.口呼吸不能產生嗅覺 3.(2019·開封學業考)呼吸道不僅能保證氣體順暢通過,還能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下列對呼吸道結構和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呼吸道有骨或軟骨做支架,保證了氣流通暢 B.鼻腔內的鼻毛和黏液在阻擋灰塵、細菌時形成痰 C.吞咽食物時,會厭軟骨會遮住喉口,以免食物進入氣管 D.鼻黏膜中豐富的毛細血管可以使吸入的空氣變得溫暖 4.下表展示了嬰兒與成人呼吸道的特點,通過比較可得出的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 ) 嬰兒呼吸道特點 成年人呼吸道特點 無鼻毛,呼吸道短、內徑窄,細支氣管無軟骨,會厭軟骨不完善 有鼻毛,呼吸道長、內徑寬,細支氣管有軟骨,會厭軟骨完善 A.嬰兒無鼻毛會影響對空氣的清潔作用 B.嬰兒的呼吸道短因此對空氣的處理能力強 C.嬰兒會厭軟骨不完善會增加食物誤入氣管的風險 D.嬰兒適宜生活在溫暖清潔濕潤的環境中 5.(2020·銅仁學業考)感冒了會感到鼻塞,聞不到食物的香味,這是因為 ( ) A.病菌侵犯,味覺失靈 B.病毒阻擋,空氣通過量少 C.病毒過多,鼻腔堵塞 D.鼻腔黏膜充血腫脹,嗅細胞接觸不到氣味的刺激 6.(2020·徐州質檢)呼吸道能夠使氣體變得清潔的主要原因是 ( ) A.呼吸道都有骨或軟骨做支架 B.呼吸道黏膜上有纖毛,并能夠分泌黏液 C.呼吸道黏膜中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 D.支氣管能夠分出很多分支 7.下列行為習慣與生物學原理搭配不當的是 ( ) A.吃飯不要說笑——避免食物進入氣管 B.不要大聲喊叫——防止聲帶受損 C.不要隨地吐痰——減少致病的細菌、病毒的傳播 D.用口進行呼吸——有效處理空氣 【一道題培優】 8.PM 2.5是指大氣中直徑不大于2.5微米的顆粒物,它能通過肺泡直接進入循環系統,對人體危害極大。為了探究空氣中PM 2.5的濃度與車流量是否相關,某同學在城市廣場周邊對空氣進行了采樣,統計結果如下: 組別 PM 2.5(微克/立方米) 清晨 上班時段 中午 下班時段 (車流量最小) (車流量大) (車流量小) (車流量最大) 第1組 19 89 43 97 第2組 22 83 38 98 第3組 20 86 41 99 (1)該同學選擇對不同車流量的時段進行采樣統計,目的是 。? (2)為減少實驗誤差,應分別求出不同時段PM 2.5濃度的 值。? (3)根據上述統計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車流量越大,空氣中PM 2.5的濃度 。? (4)根據圖示寫出PM 2.5“入肺”的途徑 (用箭頭和序號表示)。? (5)PM 2.5的主要來源是人為排放。請你再舉出一個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環境問題: 。? 呼吸道疾病發病率與空氣污染有關 《中國全科醫學》雜志第19卷第11期發文稱空氣污染與呼吸道感染有相關性,通過大量調查,得到數據如下: NO2與呼吸科總門診量及兒童呼吸道感染關系密切,NO2濃度每增高10 μg·m-3,門診總量可能增加3.5%左右,上呼吸道感染數增加4%左右,下呼吸道感染數增加8%左右。PM2.5與哮喘急性發作密切相關,PM2.5濃度每增高10 μg·m-3,哮喘急性發作數可能增加10%。 開動大腦思考: (1)呼吸道不僅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還能對空氣做哪些處理? 提示:呼吸道不僅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還能對空氣進行處理,使進入肺的空氣變得溫暖、濕潤、清潔。 (2)通過分析以上材料,可知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 有限 的。因此維護生活環境中的空氣新鮮、清潔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答案 【知識點一】呼吸系統的組成 1.(2019·南通學業考)PM2.5從空氣經呼吸道進入人肺的“旅程”是 ( C ) A.鼻→喉→咽→氣管→支氣管→肺 B.鼻→咽→氣管→喉→支氣管→肺 C.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 D.鼻→咽→喉→支氣管→氣管→肺 2.(2020·福建學業考)人體吸氣時,氣體經過氣管、支氣管進入 ( D ) A.鼻 B.咽 C.喉 D.肺 3.既是消化系統的器官,又是呼吸系統的通道的是 ( A ) A.咽 B.喉 C.氣管 D.食道 【知識點二】呼吸道的作用 4.人的鼻不具有的功能是 ( B ) A.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B.氣體交換的場所 C.溫暖、濕潤、清潔進入肺的空氣 D.感受氣味的刺激 5.“薩米人”是北歐最古老的原住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最大的特點是鼻子較大,這一特征的主要意義是有利于 ( B ) A.保證氣體順暢通過 B.溫暖、濕潤、清潔空氣 C.利于氣體交換 D.利于氣體擴散 6.當空氣不潔凈時,我們很容易打噴嚏,對此描述正確的是 ( A ) A.這是鼻黏膜對異物的正常反應,便于排出異物 B.這是感冒的前兆 C.這是鼻毛對灰塵作出的反應,便于清潔空氣 D.打噴嚏是人體情不自禁的正常反應,與灰塵無關 7.如圖是人體呼吸系統組成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填寫圖中序號所指的結構名稱:① 鼻 、② 咽 、③ 喉 、④ 氣管 、⑤ 支氣管 、⑥ 肺 ,其中圖中①~⑤合稱 呼吸道 ,是外界氣體進入⑥的通道,具有溫暖、濕潤、清潔空氣的作用。? (2)圖中的[③] 喉 不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也是發聲的器官。? (3)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 肺 ,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4)吃飯時說笑,容易嗆著,引起咳嗽,這是因為[②] 咽 是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 (5)痰是由 氣管 和 支氣管 內表面的黏膜所分泌的黏液,以及被黏液黏著的灰塵和細菌等組成。? 1.(2019?昆明學業考)屬于呼吸系統且能產生痰的器官是 ( C ) A.鼻 B.食道 C.氣管 D.肺 2.劇烈運動時,需要通過口呼吸以滿足身體需要,口呼吸最大的缺點不包括 ( D ) A.口呼吸不能很好地阻擋空氣中的灰塵 B.口呼吸不能很好地溫暖空氣 C.口呼吸不能很好地黏附空氣中的病菌 D.口呼吸不能產生嗅覺 3.(2019·開封學業考)呼吸道不僅能保證氣體順暢通過,還能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下列對呼吸道結構和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 ( B ) A.呼吸道有骨或軟骨做支架,保證了氣流通暢 B.鼻腔內的鼻毛和黏液在阻擋灰塵、細菌時形成痰 C.吞咽食物時,會厭軟骨會遮住喉口,以免食物進入氣管 D.鼻黏膜中豐富的毛細血管可以使吸入的空氣變得溫暖 4.下表展示了嬰兒與成人呼吸道的特點,通過比較可得出的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 B ) 嬰兒呼吸道特點 成年人呼吸道特點 無鼻毛,呼吸道短、內徑窄,細支氣管無軟骨,會厭軟骨不完善 有鼻毛,呼吸道長、內徑寬,細支氣管有軟骨,會厭軟骨完善 A.嬰兒無鼻毛會影響對空氣的清潔作用 B.嬰兒的呼吸道短因此對空氣的處理能力強 C.嬰兒會厭軟骨不完善會增加食物誤入氣管的風險 D.嬰兒適宜生活在溫暖清潔濕潤的環境中 5.(2020·銅仁學業考)感冒了會感到鼻塞,聞不到食物的香味,這是因為 ( D ) A.病菌侵犯,味覺失靈 B.病毒阻擋,空氣通過量少 C.病毒過多,鼻腔堵塞 D.鼻腔黏膜充血腫脹,嗅細胞接觸不到氣味的刺激 6.(2020·徐州質檢)呼吸道能夠使氣體變得清潔的主要原因是 ( B ) A.呼吸道都有骨或軟骨做支架 B.呼吸道黏膜上有纖毛,并能夠分泌黏液 C.呼吸道黏膜中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 D.支氣管能夠分出很多分支 7.下列行為習慣與生物學原理搭配不當的是 ( D ) A.吃飯不要說笑——避免食物進入氣管 B.不要大聲喊叫——防止聲帶受損 C.不要隨地吐痰——減少致病的細菌、病毒的傳播 D.用口進行呼吸——有效處理空氣 【一道題培優】 8.PM 2.5是指大氣中直徑不大于2.5微米的顆粒物,它能通過肺泡直接進入循環系統,對人體危害極大。為了探究空氣中PM 2.5的濃度與車流量是否相關,某同學在城市廣場周邊對空氣進行了采樣,統計結果如下: 組別 PM 2.5(微克/立方米) 清晨 上班時段 中午 下班時段 (車流量最小) (車流量大) (車流量小) (車流量最大) 第1組 19 89 43 97 第2組 22 83 38 98 第3組 20 86 41 99 (1)該同學選擇對不同車流量的時段進行采樣統計,目的是 形成以車流量為唯一變量的對照實驗 。? (2)為減少實驗誤差,應分別求出不同時段PM 2.5濃度的 平均 值。? (3)根據上述統計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車流量越大,空氣中PM 2.5的濃度 越大 。? (4)根據圖示寫出PM 2.5“入肺”的途徑 ①→⑥→②→③→④→⑤ (用箭頭和序號表示)。? (5)PM 2.5的主要來源是人為排放。請你再舉出一個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環境問題: 溫室效應 。? -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