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章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第一節 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知識點一】 探討人口增長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教材P102~P103)? 1.人口增長:世界及我國人口快速增長。 2.人口增長的影響:人口的增長會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3.控制人口增長的目的: (1)為了保護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 (2)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4.我國控制人口增長的措施——計劃生育: (1)性質: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2)目的: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 【知識點二】 分析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環境的事例(P104~P106)? 1.人類破壞環境的行為:濫伐森林、廢氣污染、廢水污染、亂捕濫殺等。 2.人類改善或保護環境的行為:植樹造林,建立自然保護區,對受傷的野鳥進行救治和喂養后放歸自然等。 【名師點津】 法定結婚年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六條規定:男方結婚年齡不得早于22周歲,女方不得早于20周歲。 【生活微思考】 很多農村存在“多子多福”的觀念,這種觀念正確嗎?為什么? 提示:不正確。人口增長過快會帶來環境、資源、社會等一系列問題。 【圖解知識】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記憶口訣】 人類活動破壞環境的行為 亂砍濫伐,亂捕濫殺,環境污染,生物入侵。 【重點難點突破】 突破點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重點圖示: 2.問題探究: 問題1.森林的大量砍伐會對動植物造成哪些影響? 提示:大量砍伐森林,導致動物棲息地喪失、動植物數量減少等。 問題2.森林具有涵養水源、蓄洪抗旱等功能,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綠色水庫;森林生態系統還能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因此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地球之肺”的美稱。大面積的植樹造林,有利于改善環境。 問題3.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正在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不少河湖爆發水華,水質惡化變臭;許多地區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和有害氣體在增加。 【歸納升華】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改善生態環境,二是破壞生態環境。 【小試牛刀】 (2020?貴陽學業考)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其他生物,人類已經認識到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下列措施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是( C ) A.退耕還林、還草,退田還湖 B.植樹造林,綠化荒山荒漠 C.獵捕野生動物供人食用 D.開發和使用風能等清潔能源 【教材二次開發】 開發點生物入侵及其危害? 【教材命題源】(教材P107迅速蔓延開來的薇甘菊圖) 【教材命題點】生物入侵的危害 命題角度1.生物入侵對當地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主要原因是外來生物缺乏天敵,食物充足,大量繁殖。 命題角度2.什么是生物入侵?應怎樣預防生物入侵呢? 【名師點撥】科學家把生物隨著商品貿易和人員往來遷移到新的環境中并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現象,叫做生物入侵。應當提高對生物入侵危害的認識,確實需要引進外來物種時,必須有嚴格的科學論證和申報審批手續。出入境部門要加強對有害生物的檢查。 【小試牛刀】 下列人類活動不會對生物圈產生不利影響的是 ( D ) ①圍湖造田 ②大量引進外來物種 ③植樹造林 ④焚燒垃圾 ⑤養花種草 A.①②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 【知識點一】探討人口增長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1.下列對于人口增長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 A.人口過度增長會導致環境質量下降 B.人口過度增長會導致生態平衡失調 C.人口過度增長會引發多種社會問題 D.只要解決糧食問題就可以使人口無限增長 2.對下圖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 A.人口急劇增長會對環境產生巨大壓力 B.人口急劇增長會使生物圈遭到一定程度破壞 C.人口急劇增長會使人類需求與環境資源的矛盾加深 D.人口急劇增長,人多力量大,會使生產力大大提高 3.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目的是 ( ) A.減少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 B.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C.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D.緩解就業、交通壓力 【知識點二】分析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環境的事例 4.(2020·揚中質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理念,下列人類活動與該理念相符合的是 ( ) A.為增加耕地面積,進行開荒造田 B.為保護生態環境,禁止亂砍濫伐 C.為豐富餐飲食品,捕殺野生動物 D.為提高農業產量,大量使用化肥 5.“綠色生活”是一種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下列行為中符合該理念的是( ) A.植樹造林 B.燃放煙花爆竹 C.大量使用塑料袋 D.就地焚燒秸稈 6.(2020·綿陽學業考)聯合國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旨在倡導保護地球生態環境。下列做法與環保理念不相符的是 ( ) A.各種垃圾分類處理 B.使用一次性筷子 C.步行或騎自行車出行 D.使用無磷洗衣粉 7.(2020·日照質檢)我國許多草場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長期干旱 B.生長過旺 C.過度放牧 D.地殼運動頻繁 8.人類不恰當的干預自然生態系統,例如洞庭湖圍湖3萬畝和景洪毀壞原有山林種植單一經濟樹種,共同特點是 ( ) A.增強了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 B.生態平衡遭受破壞 C.豐富了生態系統的食物鏈 D.動植物種類不會減少 9.(2020·德州質檢)人類活動既能破壞環境,也能改善環境。下列屬于人類破壞環境的實例是 ( ) A.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基地 C.將南美洲薇甘菊引入中國 D.雨污分流處理后排入河道 10.臺州各地河水治污采用“河長”制,如果你是一位“河長”,下列做法應該制止的是 ( ) A.將生活、工業污水直接排入河內 B.適當放養魚苗,恢復生物種類多樣性 C.及時打撈漂浮物、清除河道垃圾 D.在河面放置種有凈水植物的生態浮床 11.(2020·巴中學業考)人類活動可能破壞環境,也可能改善環境。下列描述中不利于保護生物圈的是( ) A.打造美麗鄉村,共享綠色社區 B.直接焚燒秸稈,避免垃圾圍城 C.發展生態農業,展示科技魅力 D.建設海綿城市,品味優質生活 12.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為,低碳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如圖表示目前某市碳循環的實際情況,請分析回答: (1)從圖中可以看出, 是碳循環的重要紐帶,因為它能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 ,進而通過多條途徑進行碳循環。? (2)正常情況下,當碳以有機物的形式通過圖中食物鏈進行流動時,甲、乙、丙三類動物中得到碳量最少的是 。? (3)動植物遺體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過④所示途徑繼續參與碳循環,主要是由于 的作用。? (4)如果過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會大大增加生物圈中 的排放量,進而加劇溫室效應。? 1.(2020·湛江質檢)下列有關人類與生物圈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人口的適度增長有利于人類自身的發展 B.人口越多對自然的破壞越大,因此人越少越好 C.人類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資源都是由生物圈提供的 D.人口的過度增長必定會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造成破壞性的影響 2.(2019·玉林學業考)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下列敘述中,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是 ( ) A.對森林和草原實行依法治理 B.對森林和草原實行科學化管理 C.實施退耕還林還草 D.禁止利用和采伐林木 3.(2019·昆明學業考)“美麗昆明,我是行動者”是2019年6月5日“世界環境保護日”昆明的活動主題,下列行為與該主題相違背的是 ( ) A.綠色出行 B.節水節電 C.攀折花木 D.愛鳥護鳥 4.(2019·益陽學業考)下列有關人類活動對生物圈影響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 A.在云南洱海,政府關停了所有直接建在湖邊的民宿和排檔,有效改善了洱海的水質 B.南洞庭湖“矮圍事件”中,夏某某非法修建矮圍,捕撈養殖,嚴重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 C.營造三北防護林的主要作用是為人類提供木材 D.湖南省人民政府對洞庭湖制定了休漁制度,有利于保護濕地生態生物的多樣性 5.(2019·東營學業考)面對《流浪地球》,我們選擇希望;面對《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們選擇可持續發展。以下說法符合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是 ( ) A.“吃野味去!野生動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B.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C.大自然的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D.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6.我國的“三北”防護林是一項規模空前的生態建設工程,被譽為“綠色萬里長城建設工程”。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植樹造林能夠調節氣候 B.植樹造林能夠防風固沙,防止沙漠化 C.建造“三北”防護林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旅游景點 D.植樹造林能夠維持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一道題培優】 7.研究人員研究蚯蚓堆肥對雞毛菜生長的影響,分別給雞毛菜施加新鮮蔬菜廢棄物普通堆肥(T1)、新鮮蔬菜廢棄物蚯蚓堆肥(T2),每種堆肥做3個重復組,以不施肥處理為對照(CK)。在雞毛菜種子播種后第10、15和25天分別測量株高,取平均值繪制直方圖。在第25天收獲雞毛菜,檢測其中鉀、鎂等營養成分的含量,并檢測雞毛菜對氮肥的利用率。 CK T1 T2 氮肥利用率(%) —— 24.97 32.67 鉀含量(mg·kg-1) 37.98 48.79 41.56 鎂含量(mg·kg-1) 7.11 9.18 10.34 (1)蚯蚓在處理蔬菜廢棄物中發揮的作用是 。? (2)為了減少偶然性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研究人員在每種堆肥的實驗中設置 ;為了減少株高測定值的誤差,研究人員的做法是 。? (3)施用新鮮蔬菜廢棄物的蚯蚓堆肥和普通堆肥相比,對雞毛菜更有利的方面表現在: ① ;② ;③ 。? (4)大力推行垃圾分類,日常生活中的 垃圾可利用本研究的原理“變廢為寶”。 高效農業與生態效益 高效農業是以市場為導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合理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高效農業效益的內涵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高效農業是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生態效益的主要指標有植物光能利用率、森林覆蓋率、水、空氣和土壤污染程度、土地沙化、堿化、侵蝕面積及程度等。 開動大腦: (1)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兩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 改善 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壞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從目前來看,大多活動都是 破壞性 的,如亂砍濫伐、亂捕濫殺、環境污染、 生物入侵 等。? (2)高效農業的出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利嗎? 提示:高效農業是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能夠充分合理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因此,高效農業的出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利。 參考答案 【知識點一】探討人口增長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1.下列對于人口增長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D ) A.人口過度增長會導致環境質量下降 B.人口過度增長會導致生態平衡失調 C.人口過度增長會引發多種社會問題 D.只要解決糧食問題就可以使人口無限增長 2.對下圖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D ) A.人口急劇增長會對環境產生巨大壓力 B.人口急劇增長會使生物圈遭到一定程度破壞 C.人口急劇增長會使人類需求與環境資源的矛盾加深 D.人口急劇增長,人多力量大,會使生產力大大提高 3.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目的是 ( B ) A.減少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 B.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C.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D.緩解就業、交通壓力 【知識點二】分析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環境的事例 4.(2020·揚中質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理念,下列人類活動與該理念相符合的是 ( B ) A.為增加耕地面積,進行開荒造田 B.為保護生態環境,禁止亂砍濫伐 C.為豐富餐飲食品,捕殺野生動物 D.為提高農業產量,大量使用化肥 5.“綠色生活”是一種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下列行為中符合該理念的 是( A ) A.植樹造林 B.燃放煙花爆竹 C.大量使用塑料袋 D.就地焚燒秸稈 6.(2020·綿陽學業考)聯合國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旨在倡導保護地球生態環境。下列做法與環保理念不相符的是 ( B ) A.各種垃圾分類處理 B.使用一次性筷子 C.步行或騎自行車出行 D.使用無磷洗衣粉 7.(2020·日照質檢)我國許多草場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C ) A.長期干旱 B.生長過旺 C.過度放牧 D.地殼運動頻繁 8.人類不恰當的干預自然生態系統,例如洞庭湖圍湖3萬畝和景洪毀壞原有山林種植單一經濟樹種,共同特點是 ( B ) A.增強了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 B.生態平衡遭受破壞 C.豐富了生態系統的食物鏈 D.動植物種類不會減少 9.(2020·德州質檢)人類活動既能破壞環境,也能改善環境。下列屬于人類破壞環境的實例是 ( C ) A.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基地 C.將南美洲薇甘菊引入中國 D.雨污分流處理后排入河道 10.臺州各地河水治污采用“河長”制,如果你是一位“河長”,下列做法應該制止的是 ( A ) A.將生活、工業污水直接排入河內 B.適當放養魚苗,恢復生物種類多樣性 C.及時打撈漂浮物、清除河道垃圾 D.在河面放置種有凈水植物的生態浮床 11.(2020·巴中學業考)人類活動可能破壞環境,也可能改善環境。下列描述中不利于保護生物圈的是( B ) A.打造美麗鄉村,共享綠色社區 B.直接焚燒秸稈,避免垃圾圍城 C.發展生態農業,展示科技魅力 D.建設海綿城市,品味優質生活 12.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為,低碳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如圖表示目前某市碳循環的實際情況,請分析回答: (1)從圖中可以看出, 綠色植物 是碳循環的重要紐帶,因為它能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 有機物 ,進而通過多條途徑進行碳循環。? (2)正常情況下,當碳以有機物的形式通過圖中食物鏈進行流動時,甲、乙、丙三類動物中得到碳量最少的是 甲 。? (3)動植物遺體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過④所示途徑繼續參與碳循環,主要是由于 分解者 的作用。? (4)如果過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會大大增加生物圈中 二氧化碳 的排放量,進而加劇溫室效應。? 1.(2020·湛江質檢)下列有關人類與生物圈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B ) A.人口的適度增長有利于人類自身的發展 B.人口越多對自然的破壞越大,因此人越少越好 C.人類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資源都是由生物圈提供的 D.人口的過度增長必定會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造成破壞性的影響 2.(2019·玉林學業考)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下列敘述中,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是 ( D ) A.對森林和草原實行依法治理 B.對森林和草原實行科學化管理 C.實施退耕還林還草 D.禁止利用和采伐林木 3.(2019·昆明學業考)“美麗昆明,我是行動者”是2019年6月5日“世界環境保護日”昆明的活動主題,下列行為與該主題相違背的是 ( C ) A.綠色出行 B.節水節電 C.攀折花木 D.愛鳥護鳥 4.(2019·益陽學業考)下列有關人類活動對生物圈影響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C ) A.在云南洱海,政府關停了所有直接建在湖邊的民宿和排檔,有效改善了洱海的水質 B.南洞庭湖“矮圍事件”中,夏某某非法修建矮圍,捕撈養殖,嚴重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 C.營造三北防護林的主要作用是為人類提供木材 D.湖南省人民政府對洞庭湖制定了休漁制度,有利于保護濕地生態生物的多樣性 5.(2019·東營學業考)面對《流浪地球》,我們選擇希望;面對《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們選擇可持續發展。以下說法符合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是 ( D ) A.“吃野味去!野生動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B.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C.大自然的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D.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6.我國的“三北”防護林是一項規模空前的生態建設工程,被譽為“綠色萬里長城建設工程”。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C ) A.植樹造林能夠調節氣候 B.植樹造林能夠防風固沙,防止沙漠化 C.建造“三北”防護林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旅游景點 D.植樹造林能夠維持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一道題培優】 7.研究人員研究蚯蚓堆肥對雞毛菜生長的影響,分別給雞毛菜施加新鮮蔬菜廢棄物普通堆肥(T1)、新鮮蔬菜廢棄物蚯蚓堆肥(T2),每種堆肥做3個重復組,以不施肥處理為對照(CK)。在雞毛菜種子播種后第10、15和25天分別測量株高,取平均值繪制直方圖。在第25天收獲雞毛菜,檢測其中鉀、鎂等營養成分的含量,并檢測雞毛菜對氮肥的利用率。 CK T1 T2 氮肥利用率(%) —— 24.97 32.67 鉀含量(mg·kg-1) 37.98 48.79 41.56 鎂含量(mg·kg-1) 7.11 9.18 10.34 (1)蚯蚓在處理蔬菜廢棄物中發揮的作用是 分解蔬菜廢棄物中的有機物 。? (2)為了減少偶然性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研究人員在每種堆肥的實驗中設置 重復組 ;為了減少株高測定值的誤差,研究人員的做法是 取株高平均值 。? (3)施用新鮮蔬菜廢棄物的蚯蚓堆肥和普通堆肥相比,對雞毛菜更有利的方面表現在:① 提高氮肥利用率 ;② 提高株高 ;③ 植株鎂含量增多 。? (4)大力推行垃圾分類,日常生活中的 廚余 垃圾可利用本研究的原理“變廢為寶”。 -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