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0_2021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歷史全冊知識梳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0_2021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歷史全冊知識梳理

資源簡介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梳理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發展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新中國成立前召開的會議名稱是什么?通過的文件名稱是什么?召開的意義?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簡稱《共同綱領》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共同綱領》規定的內容有哪些?起到什么作用?
一個國家——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屬于人民,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一個政府——中央人民政府
一個主席——毛澤東
一個首都——北京(北平改為北京)
一個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歌詞未改,為了勿忘歷史,居安思危)
一個國旗——五星紅旗
一個紀年法——公元紀年
一個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三年以來:1946-1949解放戰爭時期;三十年以來:1919-1949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1049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
★作用:起到臨時憲法的作用
開國大典舉行的時間?地點?
1949年10月1日
?北京天安門
★4.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有哪些?
國內意義:①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②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
③中國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國際意義:④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5.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重要人物?意義?
1951年
??阿沛·阿旺晉美
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
第2課
?抗美援朝
1.中國政府抗美援朝的原因?第一條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1)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根本原因
①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一直打到中國邊境鴨綠江邊。
②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城市。
③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
(2)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
★2.抗美援朝戰爭開始的時間?戰爭性質?司令員?軍隊名稱?
1950.10-1953.7
??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彭德懷????中國人民志愿軍
★3.抗美援朝戰爭中勇現出的英雄人物有哪些?代表性的戰役?
黃繼光??邱少云??上甘嶺戰役
★4.中國人民志愿軍所體現出的精神?他們被譽為?
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精神,
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果?取得勝利的意義?原因?
1953.7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原因:①戰爭的正義性
②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
③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④志愿軍和朝鮮軍民的英勇戰斗
⑤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
★意義: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蘚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使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
第3課?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發展(根本原因)
(2)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
★2.土地改革開始的時間?地區?
1950-1952
???新解放區
★3.土地改革頒布的法令?頒布時間?規定的內容?具體做法?
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年———標志著土地改革的開始
規定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的轉變:地主私有——農民私有
具體辦法:①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
②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
③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
4.土地改革的結果?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如:新疆、西藏、臺灣),全國大陸基本完成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
★5.土地改革的意義?
①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
②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③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④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6.總結: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政權,政府采取的措施?
政治上:西藏和平解放;軍事外交上:抗美援朝;經濟上:土地改革
7.★易混點:
①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封建帝制)
②1949年新中國成立
——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③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
?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背景?
★1953-1957
背景:①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已經瀕于崩潰
②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各項指標均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
③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門類不全,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遠不如印度。
2.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目的?基本任務?具體的成就?影響?
目的: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基本任務:①
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核心任務)
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
★具體的成就:
一橋——武漢長江大橋1957“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二鐵——寶成鐵路、鷹廈鐵路
三公——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四廠——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集中于東北)
影響: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3.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完成的原因?
①蘇聯的幫助②黨的正確領導③全國人民的熱情參與
※※注:為何優先發展重工業?
①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工業落后,工業水平低,工業基礎薄弱,門類不全。
②國防和鞏固政權的需要
③蘇聯的成功經驗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源于哪次會議?時間?地點?會議內容?影響?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54.9???北京
內容: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五四憲法”);選舉了國家領導人
影響:①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源于哪部法律文件?第一部憲法的性質?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五四憲法)
★性質: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6.如何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的,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
第5課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是對哪三個行業進行改造?
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
2.農業改造的背景?
★①農民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出現了許多問題,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根本原因)
②農民也有互助合作的要求;
3.農業改造的形式?原則?方法?三個階段?結果?
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原則:自愿互利??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廣
三個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結果: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生產資料農民私有——集體所有)
4.手工業改造的形式?結果?
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5.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目的?方式?創舉?結果?
目的:為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方式:公私合營
創舉: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
★6.三大改造完成的時間?實質?意義?缺點?
時間: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
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
意義:①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②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③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缺點: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
?
第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
1.艱辛探索的良好開端源于哪次會議?內容?作用?
良好開端——中共八大(1956)
內容:分析主要矛盾,指出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作用: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2.探索失誤源于哪次會議?“三面紅旗”是什么?后果?
探索失誤: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
1958年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大躍進”: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的高速度。
??????工業:大煉鋼鐵???農業:對農作物產量估計浮夸。
人民公社化: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一大二公”
后果:1959—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3.失誤后如何調整國民經濟?時間?結果?
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1961—1965年
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的新面貌。
4.文化大革命的時間?原因?實際指揮部?最大冤案?
1966—1976年
原因:“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毛主席錯誤的估計了形勢,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所利用
實際指揮部:中央文革小組
★最大冤案:國家主席劉少奇被污蔑為“叛徒、內奸、工賊“,遭到殘酷迫害
5.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標志?危害?反思?
結束標志:1976.10“四人幫”被粉碎。
危害:“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巨大的損失。①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②科學文化、教育事業被嚴重摧殘③社會生產大幅度下降④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
★反思及教訓:①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很短,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彎路。人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世界歷史總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過程中前進的。②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
6.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間?成就?英雄模范?精神?
1956—1966
①工業: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項目。兩大鋼鐵基地——武漢、包頭;石油——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
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工業門類比較齊全
②交通: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
③水利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
④尖端科技:我國首次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國防尖端科技取得巨大進展。
★英雄模范:“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
精神:不怕吃苦、艱苦創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7.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建設成就?
1967年6月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
1970年4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73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7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1.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49年新中國成立;
1978年以來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2.?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
(1)“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實質:“左”的錯誤的繼續,人們對它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滿。
★(2)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978
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糾正“文革”以來的極“左”錯誤,反對“兩個凡是”。
性質: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意義: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了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3.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內容?意義?
1978年12月
內容:①思想上:沖破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確立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③組織上:這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意義: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會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撥亂反正。
4.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遵義會議的比較?
都是黨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都形成了新的領導集體
5.撥亂反正的表現?
(1)平反冤假錯案
“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級機關干部陸續得到平反,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等也恢復了名譽。
1980年,恢復劉少奇名譽,使得建國以來最大冤案得到平反
(2)1981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是中共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勝利完成的標志。
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
★1.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序??
?先農村,后城市?
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目的?形式?
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前,農村實行人民公社,農民缺少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不高。
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形式: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首先嘗試?推廣?影響?
首先嘗試: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生產責任制)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
推廣: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
影響:①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②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4.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經歷了哪幾次生產關系的變革/調整?
①1950年土地改革——地主土地私有制變為農民個人土地私有制
②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實行農業合作化——農民個人土地私有制變為土地集體公有制
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土地公有制
④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土地公有制
5.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內容?中心環節?意義?
背景:①農村改革的成功,促進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②1984.10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
★內容:①所有制結構: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②職權劃分: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分配制度: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
意義: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
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發展?意義?
★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發展:1993年
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意義:①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②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③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
第9課
?對外開放
1.對外開放的背景(需補充)
1)外交基礎:中日、中美關系正常化,對中國的封鎖解除
2)現實需要: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
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2.我國最早在哪兩個省四個城市設立經濟特區?
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
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一夜崛起的城市”)
※※注:為什么選擇這幾個地方為特區?
①臨近港澳臺,靠近國際市場;②地處沿海,交通便利;③是著名的僑鄉,歷史上與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僑資;④有廣闊的經濟腹地可依托。★3、經濟特區的“特”點?作用?
特區的“特”點: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
作用:設立經濟特區,有利于①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②推動國內進一步改革③擴大對外交流④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4.設立沿海開放城市的時間?地點?
1984年
?大連、天津、青島、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
設立沿海經濟開放區的時間?代表性地區?
1985年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
★1988年建立海南島經濟特區;1990年,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
6.對外開放如何向縱深延伸?
內地?沿江、沿邊城市→→內地省會和自治區首府→→內陸市縣
★7.對外開放的總格局?
中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8.對外開放的意義?
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9.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間?意義?(利弊)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意義:標志著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參與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加入世貿組織,有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但也給中國的經濟體制帶來挑戰。
第10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確立的過程?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
2.中共十二大1982——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3.中共十三大1987
內容:①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②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4.鄧小平南方談話——1992年1月至2月,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
內容:①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②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③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④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⑤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⑥發展才是硬道理
★意義:①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②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③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中共十四大1992
①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確立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
★6.中共十五大1997-----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7.如何評價鄧小平: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鄧小平理論
二、中共十六大到十九大的內容及關鍵詞?
1.中共十六大2002
①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核心內容:中共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共十七大2007
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含義——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3.中共十八大2012
★①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
★②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③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
4.中共十九大2017
內容:①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定位
②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評價或意義?
①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
②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③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
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⑤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
第11課?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1.中國夢宏偉藍圖的提出?內涵?實現途徑?
提出:2012年11月,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時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具體內涵: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實現途徑: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依靠人民
★2.為了實現中國夢,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什么?
①黨成立100年時(202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②新中國成立100年時(2049),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容?意義?
★內容: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②全面深化改革;③全面依法治國;④全面從嚴治黨。
意義:①新形勢下中共治國理政的總方略;②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4.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含義?
提出: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
★含義: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5.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表現?意義?原因?
表現: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
2)對內改革——我國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積極推進科技創新,保障國家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3)對外開放——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舉例:一帶一路、亞投行、自由貿易試驗區、人民幣國際化等),攜手共建和諧世界
意義: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使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
原因: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②堅持改革開放;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④全國各族人民的艱苦奮斗。
?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第12課
民族大團結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的含義?法律化的過程?地位?
★含義:在國家統一領導(前提)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在自治區域內,由當地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自治權的行使,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必須堅持黨的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法律化的過程:①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
②后來(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載入憲法
③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
★地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區域自制具體實施的表現?意義?
★五個民族自治區:
1947年建立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
1956年建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58年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
1958年建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區
意義:①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
②民族區域自治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③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少數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政策實施的背景?措施?
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國各民族發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數民族的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
措施:
1)政治上: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進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各民族邁進社會主義社會
2)經濟上:采取許多優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員(如:援藏干部——孔繁森),還通過科技、資金、物資等多種方式,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3)文化上: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a.按照自愿的原則,幫助十幾個少數民族創制文字
b.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c.有組織有計劃開展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如:出版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蒙古族史詩《江格爾》、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
★4)戰略政策: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了歷史機遇,極大的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5)2006年青藏鐵路(“吉祥的天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6)國家還實施了旨在推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興邊富民行動
?
第13課?香港和澳門的回歸祖國?
1.“一國兩制”的構想提出的背景?時間?人物?
背景:①港澳臺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香港—英國;澳門—葡萄牙);②實現祖國統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
時間:改革開放新時期????
人物:鄧小平
2.“一國兩制”構想的依據?含義?意義?
依據: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尊重歷史和現實
歷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現實——長期實行資本主義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含義:“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港澳臺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設特別行政區,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變”——主權歸屬?“不變”——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
意義:①有利于實現祖國的統一;②有利于港澳臺地區的穩定、繁榮和發展;③體現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為港澳的回歸開辟了途徑;④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地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3.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史實?意義?
★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別——享有高度自治,原有社會制度不變)
★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澳門特別行政區
注:香港澳門回歸時,國家主席是江澤民。
★意義:①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②開創了香港和澳門歷史發展的新紀元?;③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4.※※注:港澳順利回歸的原因?啟示?
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根本原因)?
②“一國兩制”構想;
③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
④香港、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啟示:落后就要挨打,強盛才有尊嚴.......
★5.※※注:民族自治區與特別行政區的不同?
①設立的目的不同。民族自治區是為解決民族問題,實現少數民族當家做主而設立的;特別行政區是為解決臺灣問題、香港問題和澳門問題,實現祖國統一而設立的
②適用的區域不同。民族自治區適用于少數民族聚居區;特別行政區適用于香港、澳門、臺灣地區。?
③實行的社會制度不同。民族自治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特別行政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④各自的權限不同。民族自治區享有一定的經濟、文化自治權;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包括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
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1.臺灣與祖國大陸交往的歷史?
三國——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
隋朝——隋煬帝派人到達流求
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
清初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
(荷蘭)
清康熙年間1684年——設臺灣府管轄臺灣?????
1895——《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
1945——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
1949——中國內戰,國民黨敗退臺灣。
1950——朝鮮戰爭爆發,美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撓我國解放臺灣
★2.臺灣問題的實質?
臺灣問題:是歷史遺留的中國內政問題。(不容他國干涉)
香港、澳門問題:外國侵略,屬外交主權問題。
3.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對臺政策的轉變?
①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時期),先主張武力解放臺灣;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三十六計,和為上計”
②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③1995年(江澤民時期),提出了“八項主張”
④胡錦濤時期,提出了“四點意見”,頒布了《反分裂國家法》
4.兩岸關系的發展的表現?
★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告臺灣同胞書》;倡議兩岸實現三通
1983年——鄧小平進一步闡述“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
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契機——華航事件)
1990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1991年——祖國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海協會”)
★1992年——“九二共識”海基會與海協會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3年——“汪辜會談”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會談,對促進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胡錦濤會見連戰一行。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2008年——兩岸實現“三通”
★2015年——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5.日益密切的交往原因?表現?
原因:①“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②海峽兩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
表現:兩岸人員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
★6.※※目前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①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②“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③祖國統一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愿望,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利因素:①“臺獨”勢力試圖分裂祖國;②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
7.※※作為當代青少年應該怎么做?
①積極擁護祖國統一的方針政策,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②自覺履行維護祖國統一的義務,堅決同破壞祖國統一的言行作斗爭③努力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做貢獻
※※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夙愿,在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國統一大業一定會實現。
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第15課
鋼鐵長城
1.陸軍的成立?發展?
成立: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時,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成立
發展:新中國剛成立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是陸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陸軍的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
2.海軍的組建?發展?
★組建: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
發展:①新中國成立后,又建立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
②1971年我國自主研制成功導彈驅逐艦、核潛艇等多種艦艇
★③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
★3.※※為什么舊中國有海無防,而新中國的海軍能夠保衛祖國的海疆?你能舉個例子說說?
①舊中國國力較弱,海防松弛,無力抵抗外國的進攻。
例如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形成了有海無防的被動局面。?
②新中國成立后,海軍不斷壯大,有堅強的國力作后盾,也有強大的現代化海軍國防力量。
4.空軍的組建?發展?
組建:1949年10月,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
發展:①20世紀50年代初,空軍部隊已擁有各種飛機3000多架。(參與抗美援朝,不畏強敵,敢打敢拼,取得輝煌戰績。如:蔣道平)
②1956年,仿制出殲-5型殲擊機,后來又制造各種型號的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
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衛祖國領空的鋼鐵衛士。
※※我國軍用飛機的發展歷程?國外購買——仿制——自行研制
5.導彈部隊組建?地位?任務?組成?發展?
★建立: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
地位:在現代化軍隊中不可或缺,它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
任務: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實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
組成: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目前裝備了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長劍巡航導彈。
★更名:2015年,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
※※注:我國導彈部隊發展迅速的原因?
①科學技術的發展②政府的重視③經濟的發展
6.新時代強軍之路的政治保障?五大戰區?五大軍種?新格局?
政治保障: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五大戰區: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
★五大軍種: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
★新格局: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
7.※※我國為什么在和平年代加強國防建設?
最大限度地謀求世界和平是我國加強國防的一貫宗旨,必須加強軍隊建設,使我國具有反對和制裁侵略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衛和平。
?
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成果?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成果:①1949年10月2日,蘇聯與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②1950年,毛澤東訪問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③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年,就與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為恢復經濟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提出?內容?影響?
背景:①國內--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開展積極的外交活動。②國際--美國為首的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
★提出: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訪問印度和緬甸,進一步確認;后來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
★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政治保證),平等互利(實施條件),和平共處(目標)
影響:①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②開拓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③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3.亞非會議/萬隆會議的概況?特點?成果?
時間:1955年,在印尼的萬隆召開
特點: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成果:①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②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求同存異”(周恩來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和分歧提出)
同——①擺脫殖民統治②實現民族獨立③發展壯大自己
異——①社會制度不同②建設道路不同③意識形態不同
★?※※萬隆精神是什么?
亞非人民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與增進各國人民之間友好合作的精神
4.日內瓦會議的概況?意義?
1954年,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
意義:①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②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③為打開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5.新中國外交成就的取得對我們有何啟示?
①歷史證明弱國無外交,綜合國力是外交的基石;②國與國之間交往要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第17課?外交事業的發展
1.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背景?經過?原因?影響?
背景:①聯合國成立于1945年,中國是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②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美國等國的操縱下,聯合國長期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排斥在外,蔣介石集團占據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經過: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益
原因: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②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
影響:①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②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③增強了第三世界在聯合國中的力量
2.中美建交的背景?經過?
背景:①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敵視新中國,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雙方敵對的狀態長達20多年;②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共同的要求,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
經過:
①破冰之旅—1971年“乒乓外交”,美國乒乓球地表團正式訪問中國,“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轟動了世界,推動了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②初步接觸—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同周恩來總理舉行了會談。
★③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毛澤東會見了他,中美簽署《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前提是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7.中日建交的概況?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70年代,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出現與中國建交的高潮。
8.改革開放后全方位外交的背景?表現?影響?
背景:①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關系。②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表現:
①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力爭中美、中日關系穩定發展,實現中蘇關系正常化,積極發展與歐盟國家的關系;
②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而努力;
③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
★④外交布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⑤具體舉例: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會晤、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
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9.※※我國外交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
①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
②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
界發展的總趨勢
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
“兩彈一星”的含義?研制目的?成功概況?科學家?精神?
★含義:核彈(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
目的:加強國防力量,維護世界和平
★概況:
1964.10.16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
1967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0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科學家:鄧稼先、錢學森
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調、勇于攀登?
★2.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的成就?
1999.11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2003.10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楊利偉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位,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8.9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翟志剛成功完成出倉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3.發明雜交水稻的人物?
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我國將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了袁隆平;同時他也是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獲得者;也獲得很多國際大獎,被譽為“
雜交水稻之父”。??
★4.發明青蒿素的科學家??
20世紀70
年代初,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屠呦呦獲得201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5.文化事業的發展的方針?成果???
★方針:1956
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雙百”方針(“
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
成果:改革開放前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等領域取得累累碩果。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改革開放后: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成果豐富。2012
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6.?教育方針政策?
科教興國是我國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中國政府大力普及義務教育,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
第19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1.人們日常生活變化的原因?表現?
原因: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低,物資匱乏;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解放
表現:
表現
?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

買衣服憑布票,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
衣著豐富多彩,服飾成為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溫飽問題
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
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
也有了明顯改善
2.交通設施建設的概況?表現?出行方式的發展變化?
概況:形成綜合交通網
表現:鐵路--到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運營歷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公路--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民航--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軌道交通--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
出行方式: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3.通信事業發展的表現?意義?
表現:電信--新中國成立后,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
互聯網--中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
意義: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贞丰县| 绥德县| 措勤县| 天峨县| 敖汉旗| 锦州市| 伽师县| 资中县| 波密县| 荆门市| 泾源县| 佳木斯市| 绥阳县| 太仓市| 巴中市| 乌兰浩特市| 从江县| 皋兰县| 麻阳| 永平县| 广平县| 巴彦淖尔市| 盐津县| 萨嘎县| 丹巴县| 禹州市| 武夷山市| 北宁市| 高清| 美姑县| 洪泽县| 威远县| 武安市| 宜良县| 保德县| 安徽省| 安顺市| 平远县| 广东省| 泰州市| 德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