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2021-2022學年度第一學期王躍一、課程背景介紹科學素養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運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小學科學課程要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二、教材分析五年級上冊教科書由“光”“地球表面的變化”“計量時間”“健康生活”四個單元組成。“光”單元,以研究光的傳播特點為主要線索,認識光這種能量表現形式。本單元沿著認識光源,研究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的現象,研究光在行進過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體時光的傳播路線所發生的變化,引導學生探索光的傳播規律構建光沿直線傳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現象的認識,建立光與自然現象及人類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態—地形地貌的變化為主要內容。影響地表形態變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來源可歸納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個原因。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本身,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及變質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和重力勢能,其主要表現形式為風化,風力、流水等的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等。本單元從內因到外因,通過指導學生親歷觀察、假設、模擬實驗、形成解釋等一系列科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地球的結構及其變化,構建地形地貌是經過地球內、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認知。“計量時間”單元,研究的主題是與我們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計時問題。本單元按照從古至今人類計時方法的發展脈絡組織課程內容,通過查閱資料、觀察實驗設計制作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研究太陽、水流、擺等的運動規律;經歷古人運用事物變化的規律探索計時方法、制作計時工具的過程;發展工程思維;體會科學技術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健康生活”單元,基于現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在四年級人體呼吸與消化系統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運動、血液循環及神經系統。通過觀察、體驗、調查、建模等活動了解相關器官的結構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統協調配合共同維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動以及保護身體健康的意義,并由身體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單元內容始于對自己身體狀況的檢測與評估,終于給自己制訂健康生活計劃。整個單元的學習是引導學生不斷建構的過程,其目的是讓學生建立科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牢固樹立保護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識,使其養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習慣。本冊內容覆蓋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及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均指向聯系與變化。為了強化科學與生活的聯系,四個單元均是從生活中的問題或自然現象開展研究,最終解決或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及現象,呈現事物結構與功能、內部與外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協調統一,揭示事物是不斷變化的,事物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科學觀念。三、教學目標(1)光單元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有的光直接來自發光的物體,有的光來自反射光的物體。能發光的物體叫作光源。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當行進中的光遇到物體時會發生反射或折射,會改變光的傳播方向,會形成陰影。太陽光包含不同顏色的光。光的反射原理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汽車反光鏡、潛望鏡等都是對光反射原理的運用。●科學探究目標能用實驗驗證光的傳播方式。會觀察光的折射現象。能利用鏡面反射實驗,推測反射光規律,并預測反射光位置。會做棱鏡分光實驗,能推測彩虹的顏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輪。能自制潛望鏡并進行觀察。●科學態度目標形成對光研究的興趣。認識到認真觀察、實驗和實事求是地記錄觀察數據的重要性。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意識到光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地球表面運動單元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地球內部運動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種地形地貌的因。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的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如風、水等自然作用對地形的改變;有的卻是一個比較迅猛的瞬間,如地震和火山噴發對地球表面的改變。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不間斷地循環。地球表面是崎嶇不平的,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會對人類產生一定的影響,抗震防災是有方法可循的。人類的活動也會改變地表形態,有些活動對地球有積極的影響,有些則是消極影響。●科學探究目標能通過觀察世界地形圖,描述地球表面的整體樣貌能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點,并對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測。會做地震、火山噴發、風蝕巖石、降雨侵蝕土地以及植被對侵蝕的影響等模擬實驗。會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資料來搜集信息,作為科學解釋的證據。能基于搜集到的證據,運用科學思維,進行科學解釋并展開科學論證最終形成科學結論能反思學習過程,不斷調整、完善認知結構,感知自己的進步與成長。會用科學記錄單的方式表達想法,作為學習反思、形成科學解釋的重要依據。●科學態度目標具有不斷探索地球表面形態變化原因真諦的興趣與愿望。敢于提出猜想,并嘗試通過實證的方式證明猜想的正誤。具有尊重證據、樂于與同學基于證據展開科學論證的品質。愿意交流與反思,感受集體智慧的優勢。(3)計量時間單元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燃香、水流在一定情況下勻速變化,單擺具有等時性。這些具有周期性運動特點的事物可以用來計時。計時工具準確性的提高主要依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科學探究目標能觀察和記錄燃香長度變化的信息。能辨別和控制實驗中的可變因素。能預測和測試怎樣改變一個可變因素從而影響實驗結果。能解釋結果并能總結可變因素是如何改變、影響實驗結果的。會用圖表等記錄、整理、交流信息會設計、制作和改進“水鐘”“擺鐘”等簡易計時器能通過閱讀和研究科學資料來獲取更多的信息。●科學態度目標發展探究時間以及計時工具的興趣意識到重復實驗證實結果的重要性。欣賞前人在測量時間和解釋自然現象方面所做的貢獻。初步體驗到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體會社會的需求是計時工具發展的動力。體會計時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展。意識到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制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4)健康生活單元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身體各部分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生命活動。骨、關節、肌肉組成了人體的運動系統,它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身體的各種運動。心臟、血管、血液組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它們相互配合,共同承擔體內物質的運輸。腦、脊髓、神經組成了人體的神經系統,它們相互配合,指揮人體對環境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腦是神經中樞,管理人體絕大部分的生命活動。大腦可以幫助我們控制情緒。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等。身體的一個系統或器官出現問題,會影響整個身體的健康狀況。充足的睡眠、堅持體育鍛煉、保持愉悅的心情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于身體健康噪聲、霧霾、污水等不良環境對人體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環境有于健康。●科學探究目標能運用分析、比較的方法,利用有關數據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做出客觀的評估。能根據需要,通過查閱資料、收集有效信息獲得問題的答案。能基于人體結構與功能的學習,用制作模型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研究結果。能運用模擬實驗研究人體運動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系統內各器官互配合的工作機制能基于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從系統和聯系的角度分析保護腦及身體各器官、系統的重要性,并提出保護身體的有效策略。能基于人體各系統、器官的特點及自己身體健康實際制訂科學合理的身體健康行動計劃。●科學態度目標對人體能協調有序地完成各種工作具有持續的研究興趣。能夠以科學數據為依據,對自己體質健康狀況做出真實而客觀的斷。能真實描述自己的生活習慣,并樂于用所學的知識改變自己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愿意與同學分享資料,在合作中構建新知。愿意與同學交流,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能接受不同觀點。能夠創造性地設計制作宣傳海報、制作人體器官模型及制訂健康行動計劃。●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知道人類活動會影響環境,環境的改變又會影響人類的健康與生活。知道珍愛自己的身體,保護身體健康。能夠用所學的人體有關知識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形成健康生活慣。四、教學措施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4.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5.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科技活動。五、教學安排周次日期教學內容課時備注1開學第一課、全書導學、科學家這樣做1有關光的思考12光是怎樣傳播的1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13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嗎1認識棱鏡14光的反射現象1制作一個潛望鏡15復習第一單元(測試+評講)2地球的表面16地球的結構1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7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1風的作用18水的作用1總結我們的認識19復習第二單元(測試+評講)2時間在流逝110用水計量時間1我們的水鐘111機械擺鐘1擺的快慢212制作擺鐘1計量時間和我們的生活113復習第三單元(測試+評講)1我們的身體1身體的運動114心臟和血液1身體的“總指揮”115身體的“聯絡員”1學會管理和控制自己116制定健康生活計劃1復習第四單元(測試+評講)2總復習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