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7.3 資本主義的擴展 同步練習 一. 選擇題 1. 拿破侖帝國覆滅后,歐洲國家在維也納召開國際會議,決定建立一個“德意志邦聯”,這一時期,德意志( ) A. 高度統一 B. 有統一的貨幣. 度量衡 C. 還處在嚴重分裂狀態 D. 有統一的國內市場 2. 有“鐵血宰相”之稱,領導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完成德國的統一的是( ) A. 拿破侖 B. 沃爾波爾 C. 俾斯麥 D. 威廉二世 3. 拿破侖帝國覆滅后,歐洲國家在維也納召開國際會議,決定建立一個“德意志邦聯”,這一時期,德意志( ) A. 高度統一 B. 有統一的貨幣. 度量衡 C. 還處在嚴重分裂狀態 D. 有統一的國內市場 4. 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的根本動力是 ( ) ①統治階級實力雄厚 ②民族的認同意識 ③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④領導人的卓越才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 南北戰爭中南方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A.分裂違背全國人民的意圖 B.南方武器裝備落后 C.林肯當選美國總統 D.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6. 林肯代表的美國共和黨1860年總統競選的主題是:“聯邦必須而且將會得到保留。”這表明林肯( ) A.抗擊英國殖民統治的決心 B.維護國家統一的決心 C.廢除黑人奴隸制的主張 D.與南方奴隸主妥協的主張 7. 美國內戰爆發后,林肯曾說:“我在這場斗爭中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不是拯救或摧毀奴隸制。”這表明林肯( ) A.同情黑人奴隸,反對奴隸制度 B.堅決主張廢除奴隸制 C.尋找向南方妥協的借口 D.把解放黑人奴隸作為維護國家統一. 贏得戰爭的措施 8. 構建和諧社會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林肯政府構建和諧社會面臨的歷史任務是( ) ①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 ②平定南方分裂叛亂 ③廢除黑人奴隸制度 ④實現社會財富的平均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9.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不顧部分保守貴族廷臣的反對,宣布廢除農奴制度,是因為“若不棄小利,則大利難保”。材料表明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農奴為自由人 B.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C.擺脫國家民族危機 D.鞏固統治 10. 下圖是反映俄國1861年改革的漫畫。從中獲取的相關信息正確的是 ( ) ①“文明的火炬”與廢除農奴制有關 ②改革犧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③“文明”的傳播主要靠沙皇專制的推動 ④“文明”進程的方式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典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舊制度所顯示的破產導致舊制度的變革。第一個變革是解放農奴……這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工廠工人的數目從1865年的381 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 620 000人……”材料顯示這次改革( ) A.使俄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 B.推翻了俄國沙皇專制統治 C.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D.使俄國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 12. 有人說,日本明治維新是自身條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發生的資產階級改革。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 A.中下級武士破產 B.西南強藩的強大 C.民族危機的加劇 D.倒幕運動的勝利 13. 19世紀中期,最先打開日本國門的國家是( ) A.英國 B.美國 C.法國 D.俄國 14. 下列圖片信息體現出明治維新時期的哪項主要措施( ) A.廢藩置縣 B.文明開化 C.地稅改革 D.殖產興業 15. 19世紀中期,許多與西學相關的“日本新詞”來自中國,而在20世紀初,大量與西學相關的“日本新詞”,如勞動. 方針. 政策等迅速傳人中國。引發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明治維新 B.甲午戰爭 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 二. 非選擇題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61年1月紐約州議會通過了《反脫離聯邦法》:……紐約法院深知統一的可貴,堅決維持國家統一不受損害……統一賦予了美國人民繁榮和幸福,為了捍衛這種統一……我們準備犧牲我們的財產. 生命以及我們的榮譽。 材料二 第二條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國家決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 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來。 ——《反分裂國家法》 材料三 “我在這場斗爭中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毀奴隸制。如果我無須解放任何一個奴隸便能拯救聯邦,我愿意那樣做;如果必須解放一部分奴隸便能拯救聯邦,我愿意那樣做;如果必須解放一部分奴隸而保留另一部分才能拯救聯邦,我也愿意那樣做。” ——《林肯給記者的公開信》 (1)根據材料一分析19世紀中期的美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出現了什么問題? (2)比較材料一. 二,兩者有何一致之處? (3)材料三表明林肯政府的首要任務是什么?又是如何解決的? 4)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林肯政府的措施對我國的統一大業有何借鑒意義? 17. 在19世紀下半葉的世界舞臺上,有兩個國家異曲同工地演繹了自己的精彩。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一個農奴的反應:1861年3月5日,一個偉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后拿到了一份。閱讀這份珍貴法案時,我無法表達自己的喜悅。在俄羅斯幾千年的歷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相媲美。我懷著尊敬和感激注視亞歷山大二世的畫像,向我十歲的兒子盡可能簡單地解釋這個宣言的本質,祝愿在他的心靈中能夠永遠刻上3月5日這個日子,以及解放者亞歷山大二世的名字。我無法呆在家里,我要到街上走走。人們在這里或那里大聲讀著聲明。我不斷聽到諸如“自由法令”和“自由”等詞匯。 ——摘編自《全球視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俄國19世紀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統計數據表 年份 棉花加工(噸) 冶鐵(噸) 1861年 30 951 327 610 1891年 171 994 992 210 材料三 宣言聲明:南方的奴隸將得到解放,一旦北方聯邦軍隊進入叛亂區,就解除他們的奴隸枷鎖。于是,他將這場內戰變成了一場解放奴隸的戰爭,從而得到了許多政治和軍事上的優勢。北方人的士氣更加高漲,南方人的繼續頑抗似乎已經是徒勞無益的了。這一宣言鼓勵大批奴隸離開他們南方的主人,開創了北方軍隊征集黑人新兵的新局面。 材料四 南北戰爭后,由于解決了工業生產中的勞動力問題,美國經濟出現了迅速發展。在1860-1913年間,生鐵的產量由84萬噸增長到3146萬噸,煤的開采量由1818萬噸增加到5億多萬噸,鋼的產量在1860年只有1.2萬噸,1913年達到3180萬噸。 ——于濤《淺談美國南北戰爭后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1)材料一反映了1861年改革的內容是什么?“一個農奴的反應”說明這個農奴對此次改革懷有怎樣的心情? (2)材料二反映的現象與1861年改革有什么聯系? (3)根據材料三,寫出這一“宣言”是指哪部文獻? (4)閱讀以上四則材料,試從方式和結果兩個角度分析俄. 美兩國“異曲同工演繹自己精彩”的含義。 18. 識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完成下列探究問題: 【內憂外患話危機】 材料一: (1)圖一. 圖二反映了19世紀中期日本面臨哪些危機? 【棄舊圖新倡改革】 材料二: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領群臣宣讀“五條誓文”,決心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改革的動力是西化。……英國模式自然作為鐵路. 電信. 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 紡織工業以及許多商業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來改革法制. 軍事;大學歸功于美國。 ——《資本的年代》 (2)材料二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它在政治. 經濟方面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變革余波遺后世】 材料三: (3)為什么說中日之間從“同是天涯淪落人”變為“相逢已經不相識”? 【“以史為鑒”談感悟】 (4)日本這次改革對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何啟示?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5CCCDA 6-10BDBDA 11-15CCBBA 二. 非選擇題 16.(1)國家分裂問題。 (2)都力圖通過立法的手段來維護國家的統一。 (3)首要任務是維護國家統一;通過南北戰爭或者美國內戰來解決的。 (4)立法和戰爭都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有效手段。 17.(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歡迎。 (2)俄國1861年改革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4)俄國1861年改革以改革的方式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南北戰爭以戰爭的方式使美國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18.(1)內憂——幕府統治面臨危機;外患——日本國門被打開,面臨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險。 (2)明治維新;政治上,廢藩置縣,實現中央集權;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殖產興業”,發展近代經濟。 (3)因為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而中國就是其侵略的主要目標之一。 (4)改革是強國之路,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發展教育;增強國防力量;和平崛起,反對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