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8.3 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有學者說:“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中國的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由此開始。”這里“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的標志性事件是( ) A.虎門銷煙 B.收復新疆 C.黃海海戰 D.公車上書 2. 梁啟超在回憶19世紀80年代的情形時說:“朝士皆恥言西學,有談者,詆為漢奸,不齒士類”,而到了19世紀末,卻出現了“舉國若狂,人人競言西學”的現象,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當時中國( ) A.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改變 B.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民族危機加深,救亡意識凸顯 D.自強求富理念的推廣 3. 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變法思潮繼續發展,其傳播的載體有(??? ) ①強學會??? ②《時務報》 ③《國聞報》??? ④《海國圖志》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 “生產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勞力,曰資本。我國土地勞力皆勝居優,惟苦乏資本……故利用外資,誠為中國今日生計政策之最妙法門”。在此,梁啟超著重強調( ) A.發展工業以工立國 B.發展商業爭奪市場 C.引進外資發展生產 D.學習西方君主立憲 5. 2018年是戊戌變法120周年,下列關于戊戌變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當時在位的皇帝是不愿做“亡國之君”的光緒帝 B.維新變法是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 C.變法最終失敗,譚嗣同甘愿為變法流血犧牲 D.變法期間設立的京師大學堂是現在北京大學的前身 6. 戊戌變法下列法令中,對封建頑固派最具威脅的措施是( ) A.改革政府機構方面 B.興辦私人企業方面 C.訓練新式軍隊方面 D.開辦新式學堂方面 7.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中國思想界認識到,只有進行一場激進的改革或革命,才能拯救中國。當一部分進步人士倡導效法彼得大帝與明治天皇,進行體制重組時,另一部分人則宣傳革命,主張以中華民國代替清王朝。實行“改革進行體制重組”具體措施有( ) A.?廢除科舉制????????????? B.?創辦福州船政局????????????? C.?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D.?頒布剪辮法令 8. “……舉國歡舞,爭求上書,民間疾苦,悉達天聽。”這段話描述的是戊戌變法中哪項變法法令的實施( ) A.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B.創辦新式學堂 C.保護農工商 D.創辦報刊、組織學會 9. 他放棄了逃生的機會,愿以自己的流血犧牲來喚醒整個民族。他在刑場上悲憤地朗誦了自己的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義。他就是( ) A.康有為 B.梁啟 超 C.光緒帝 D.譚嗣同 10. 維新派想要通過光緒皇帝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同時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但是他們并沒有群眾基礎,廣大的人民群眾依舊被封建思想所毒害,統治者內部也有一大批的守舊派。上述材料論述了維新變法最終失敗的原因是( ) ①缺乏民眾的支持 ②封建思想的影響 ③統治者內部反對者居多 ④光緒帝的軟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 某論壇開展了百日維新的大討論,下面觀點中最準確的是( ) A.變法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B.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C.變法促進了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 D.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12. 下列關于《申報》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內容登載了國家政治大事 B.由英國人創辦 C.新聞量大、范圍廣、真實可信 D.是戊戌變法的輿論工具 13. 假如你生活在20世紀初,你可以做些什么?( ) ①從《申報》上了解時事 ②報考京師大學堂 ③考中狀元光宗耀祖 ④買到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字典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 中國近代第一所由國家建立的高等學府是( ) A. 京師大學堂 B. 京師同文館 C. 金陵大學 D. 清華大學 15.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發布“上諭”,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這說明(??? ) A.?清政府已實現教育普及??????????????????????????????????????? B.?京師大學堂已停止招生 C.?新式教育遭到學子反對??????????????????????????????????????? D.?清政府決意廢除科舉制 二、非選擇題 16. 從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起,中國逐漸匯入到工業文明的大潮中。中國先進分子在艱辛的摸索中,進行著現代化道路的選擇。請根據下列圖片,回答后面的有關問題。 圖一 林則徐 圖二 康有為 (1)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開明知識分子提出了學習西方的什么主張?將這一主張付諸實施的是什么運動? (2)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在政治上學習西方的主張是什么?為實現這一主張,他們采取了什么方式?結果如何? (3)請你談談對以上先進人物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認識。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tǐnɡ)以撻(tà)堅甲利兵乎? ——光緒帝“明定國是”詔書 材料二 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 材料三 《劍橋中國晚清史》:“盡管維新運動沒能達到它的政治目標。但它所引起的思想變化卻對中國的社會和文化有著長期的和全國規模的影響。” 材料四 伯兄(康有為)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 ——康廣仁 (1)根據材料一,說說光緒帝為什么決心變法維新。 (2)結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內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傳播。 (3)綜合材料一、二、三,指出戊戌變法的積極作用有哪些。 (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以來,外報傳入中國后,一些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報界,引進“西學”,自辦報刊。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在國內始于19世紀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創辦的漢口《昭文新報》,王韜主編的香港《環球日報》,容閎等創辦的上海《匯報》以及廣州的《述報》等。這些報刊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廣收博覽,學習吸收,洋為中用,以求自身發展。其版式、體例和印刷技術,都仿效外國報紙。 (1)據材料一,指出中國人自辦報刊始于何時。 材料二 據不完全統計,1895—1898年,全國新出版的中文報刊有120種左右,其中80%以上為中國人自辦。20世紀初,人們紛紛通過創辦報紙宣傳民主共和的主張,于是又出現了一次辦報高潮。 (2)據材料二,歸納20世紀初國人辦報的目的及影響。 (3)上述材料和問題反映了近代中國在哪一領域的變化? 材料三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 ——梁啟超《變法通議》 材料四 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國推行的學制,為中國近現代教育體制奠定了基礎。 材料五 此事乃吾國數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者之廢封建,開阡陌。 ——嚴復對廢科舉的評價 (4)材料三中梁啟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百日維新”失敗后保留下來的教育成果是什么? (5)科舉制產生于我國的哪一朝代?何時被廢除? (6)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理解材料五中說明廢除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CACB 6-10ACADA 11-15CDDAD 二、非選擇題 16.(1)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運動:洋務運動。 (2)主張:君主立憲。 方式:改良或維新。 結果:失敗。 (3)有利于中國匯入工業文明的大潮;這些探索是不斷進步的,由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發展到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這些探索都失敗了,說明開明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難以完成救亡圖存和民族振興的雙重任務。 17. (1)中國當時正被列強“瓜分”,國力衰弱,面臨亡國的嚴重危機,光緒帝“不甘作亡國之君”。所以他痛下決心,實行變法。 (2)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等。 (3)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4)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維新派力量弱小,又沒能發動群眾,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頑固派勢力過于強大;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 18. (1)19世紀70年代。 (2)目的:宣傳民主共和。 影響:中國又出現一次辦報高潮。(意思相近即可) (3)新聞出版。 (4)興教育才是變法強國的根本策略。京師大學堂。 (5)隋朝。1905年。 (6)科舉制的廢除,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一千三百多年的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有利于培養各方面的人才,為中國近現代教育奠定了基礎。可見科舉制的廢除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