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8.3 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 面對亡國滅種的危局,中華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國侵略,一面開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艱辛探索。下列對這期間歷史事件之間關系的敘述,符合史實的是( ) A.鴉片戰爭爆發是虎門銷煙的導火線 B.第二次鴉片戰爭直接導致辛亥革命的發生 C.《馬關條約》的簽訂引發了公車上書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后掀起了洋務運動 2. 近代中國有人指出:“(土耳其)不變舊法,遂為六大國割地廢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島夷耳,能變舊法,乃能滅我琉球,侵我大國。前車之撤,可以為鑒。”“伏惟皇上……破除舊習,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張( ) A.變法維新、救亡圖存 B.學習西方、發展科技 C.解放思想、宣揚民主 D.發動民眾、進行革命 3. 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輿論界領導地位的是( ) A.《中外紀聞》《湘學報》 B.《時務報》《國聞報》 C.《洲學報》《知新報》 D.《天演論》《變法通議》 4. 1895年,維新派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其中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國聞報》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其創辦者是( ) A.譚嗣同 B.嚴復 C.梁啟超 D.康有為 5. 康有為在一次上書中說:局勢”一處火燃,四面皆應……割臺之后,兩載遂有膠州(指德國強行租借膠州灣)…恐自爾之后,皇上與諸臣雖欲萄安且夕面不可得矣……故當今自而思圖存,舍變法外,更無他巧”。康有為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是(??? ) A.?自強求富???????????????????????????B.?教育救國??????????????????????????? C.?變法圖強???????????????????????????D.?民主科學 6. 光緒帝于1898年6月下令:“(從)下科開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以前)用四書文者,(今后)一律改試策論。”這體現了維新變法哪一方面內容( ) A.開放言論 B.廢除八股 C.訓練新軍 D.裁汰冗員 7. 近代中國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變舊法,遂為六大國割地廢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島夷耳,能變舊法,乃能滅我琉球,侵我大國。前車之轍,可以為鑒。”“伏惟皇上……破除舊習,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張( ) A.學習西方、發展科技 B.變法維新、救亡圖存 C.解放思想、宣揚民主 D.發動民眾、進行革命 8. 下列人物中,極力宣傳“觀大地諸國,皆以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觀點,推動維新變法的是 ( ) A. 曾國藩 B. 康有為 C. 鄒容 D. 陳獨秀 9. 譚嗣同被慈禧太后殺害后,街頭巷尾的人們議論紛紛。你認為符合史實的議論是( ) A. 他是洋人的密探,賣國求榮 B. 他甘為變法而捐軀 C. 慈禧太后殺的是貪官 D. 他是因為沒有地方可逃而被害的 10. 有學者認為,戊戌變法時期所傳播的西方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將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打開了一個缺口。這主要說明戊戌變法( ) A.維護了封建統治 B.得不到群眾支持 C.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 D.傳播了革命思想 11. 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都是對近代化的探索活動。二者的共同點有( ) ①都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運動 ②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和發動的 ③都主張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④都主張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2. 出現國人創辦報刊高潮的時間大約是( ) A. 18世紀末 B. 19世紀中期 C. 19世紀末 D. 20世紀初 13. 中國近代以出版新式教科書、英漢辭典類工具書聞名.在印刷出版業中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出版機構是( ) A.商務印書館 B.國民出版社 C.外文出版社 D.人民出版社 14. 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是( ) A.京師同文館 B.馬尾水師學堂 C.京師大學堂 D.金陵大學 15. 下面是山西舉人劉大鵬在光緒三十一年(注:光緒元年為1875年)某天的日記,其中部分字跡印刷不清。這部分字跡應是( ) A.興辦洋務 B.興辦學堂 C.停止科考 D.結束帝制 二、非選擇題 16.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以下問題。 材料一 梁啟超說:“李鴻章只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其于西國所以富強之原,茫乎未有聞焉,以為吾中國之政教文物風俗,無一不優于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鐵路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 ——摘編自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 1895年,康有為創辦《萬國公報》,宣傳“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組織強學會,并于1896年創辦《強學報》,宣傳變法維新、救亡圖存。1896年,梁啟超等在上海創辦《時務報》,這份報刊成為宣揚維新思想的重要陣地。1898年,他入京創辦京師大學堂,培養了大量具有維新傾向的新知識分子。 材料三 從6月11日到9月21日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連發布了一百多條上諭,試圖以空前規模大力推行變法維新。8月底前大多數法令涉及經濟、軍事和文教領域。經濟和軍事領域中,詔令體現了自強運動的強化。在經濟領域,國家以更大的力量促進農、工、商業。在軍事方面著重訓練現代化陸軍,加強海軍。……盡管維新運動沒有達到它的政治目標,但它所引起的思想變化卻對中國社會和文化有著長期的和全國規模的影響。 ——摘編自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 (1)據材料一,梁啟超認為洋務運動的局限性是什么?結合所學指出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如何? (2)根據材料二概括維新派宣揚變法的方式有哪些?(寫出兩種即可)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次變法”失敗的標志是什么?據材料三指出維新變法的主要歷史作用。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 材料三 《劍橋中國晚清史》:“盡管維新運動沒能達到它的政治目標,但它所引起的思想變化卻對中國的社會和文化有著長期的和全國規模的影響。” 材料四 “……那個煩悶的夏季,又一次見證了舊制度的腐朽。劊子手揮刀砍下了六顆愛國者的頭顱,也砍斷了所有試圖通過改良實現救國自強的人們的幻想。譚嗣同從容赴死,他認為國家不昌盛是因為還沒有人為變法救國而流血。戊戌變法被扼殺了,但‘六君子’的鮮血沒有白流。” ——《復興之路》 (1)請你說一說材料一中兩幅圖有什么聯系? (2)結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內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傳播?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戊戌變法被扼殺了,但‘六君子’的鮮血沒有白流”一句話的理解?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于四月二十三日,皇上下詔定國是,決定改革。于是諸臣上奏,雖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誹益甚。五月初,皇上下詔廢八股取士之制,舉國守舊迂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業,自是日夜相聚,陰謀與新政為敵之術矣。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材料二 維新派在各個部門都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們把足夠的東西不顧他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內都填塞給它吃了。 ——《字林西報》 材料三 戊戌維新,雖時日極短,現效極少,而實 20 世紀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 ——《康有為傳》 (1) 據材料一回答,反對變法的主要包括哪兩種人? (2) 據材料一、二,概括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 (3) 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戊戌維新”是“20 世紀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的觀點。 (4) 請你為維新派出謀劃策,試提出一項措施,來減低變法所遇到的阻力,增加成功的機會。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CABBC 6-10BBBBC 11-15DCACC 二、非選擇題 16. (1)局限性:沒有認識到中國制度的落后,只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沒有改革封建專制制度。 地位: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2)創辦報刊、組織學會、興辦學堂。 (3)戊戌政變。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17. (1)甲午戰敗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此時赴京考試的舉人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或:甲午戰敗民族危機加深是維新變法運動爆發的主要原因。) (2)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3)理解: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派的勢力過于強大、維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等。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宣傳了資產階級思想,宣傳了維新變法思想,喚醒了資產階級革命。(任何一條均可) 18. (1) 舊官僚(諸臣)、傳統士大夫階層(守舊迂謬之人)。 (2) 失敗原因:舊官僚(諸臣)、傳統士大夫階層(守舊迂謬之人)的反對和阻撓。維新派變法措施過于激進。 (3) “戊戌維新”宣揚了維新變法的思想,具有思想啟蒙作用;是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政治制度的改革運動;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 (4) 措施:循序漸進地推行變法措施,由易到難,逐步推進變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