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 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范文瀾說:“這一偉大行動,是以林則徐為代表,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國人民純潔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堅決性,一洗多少年來被貪污卑劣的官吏所給予中國的恥辱。”作者旨在說明( ) A.林則徐反對封建統治的堅定決心 B.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C.官吏腐敗是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 D.清政府閉關鎖國造成了巨大危害 2. “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出自( ) A.《南京條約》 B.《虎門條約》 C.《望廈條約》 D.《黃埔條約》 3. ]19世紀中期以后,上海、武漢、南京、廣州、福州等地的市場上外國商品日益增多,洋釘、洋紗等日用品在距離這些城市較遠的鄉村都有出售,而且貨量充足。這種狀況表明( ) A.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徹底解體了 B.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 C.近代中國市場主動開放,惠及鄉村 D.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密切 4. 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中描述:“兩支艦隊于9月17日在鴨綠江口外的海面上相遇,經過五個小時的交火,中方損失了4艘軍艦,一千余名官兵戰死,而日本只損失了1艘軍艦。”此次戰役的直接影響是( ) A.京津地區被列強武裝控制 B.日本控制了黃海海域制海權 C.激發了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D.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 5. 下圖是1895年美國《PUCK》雜志上刊登的一幅漫畫。漫畫中一只全副武裝、手拿軍刀的日本雞破中日戰爭的蛋殼而出,腳下踩著清政府的龍旗。“日本雞”在此戰爭中( ) A.制造了旅順大屠殺 B.制造了南京大屠殺 C.火燒圓明園 D.侵占香港島 6. 《馬關條約》簽訂后,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 ) A.臺灣 B.遼東半島 C.澎湖列島 D.香港 7. “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這段話描述的是哪個條約簽訂之后中國的狀況( ) A.《南京條約》 B.《璦琿條約》 C.《辛丑條約》 D.《馬關條約》 8. 《辛丑條約》簽訂后,一本啟蒙讀物這樣寫道:“這中國,哪一點我還有份;這朝廷,原是一個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守土長官……”下列《辛丑條約》的條款中,最能體現“替洋人,做一個守土長官”觀點的是( ) A.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 B.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準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C.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D.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 9. 義和團運動中出現了許多家喻戶曉的順口溜,如“七天不梳頭,砍下洋人頭;七天不洗臉,能把洋人趕;七天不裹腳,天下洋人殺盡了。”這些順口溜反映了義和團( ) A.缺乏正確理論的指導 B.以農民為運動主力 C.把反帝作為主要目標 D.具有盲目排外特點 10. 著名學者辜鴻銘說:“咸同年間,粵匪擾亂。清廷如一叢病之軀,幾難著手。得一時髦郎中湘鄉曾姓者,擬方名曰洋務清火湯,服若干劑未見轉機……”“服若干劑未見轉機”,是因為此“藥方”( ) A.在政局動蕩年代難以發揮作用 B.治標不治本,沒觸碰封建制度 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國”自居 D.藥力過猛,難以下咽 11. 李鴻章說:“機器制造一事,為今日御侮之資,自強之本。……洋機器于耕織、印刷、陶埴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據此判斷,李鴻章認為抵抗外來侵略的措施是( ) A.機器制造,主張機器也可以用于民用工業 B.籌辦洋務,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 C.武器制造,主張大力發展軍事工業 D.創建海軍,加強中國海防,抵御外侵 12.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是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這樣的社會環境決定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從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帶,廣大西部和內陸十分稀少;從部門分布來看,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非常薄弱,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從整體實力來看,資金少、規模小、技術落后、設備陳舊。”由此可見民族工業的缺點包括( ) ①分布不均衡 ②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 ③整體實力較弱 ④一直發展緩慢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13. 近代中國許多報刊在傳播新思想、新知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右圖所示報刊主要宣傳了哪種新思想( ) A.維新思想 B.儒家思想 C.近代科學 D.法家思想 14. 1898年光緒帝按維新派意圖,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以下內容最能體現發展資本主義愿望的是( ) A.裁撤冗員 B.開辦新式學堂 C.訓練新式軍隊 D.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15. 1882年10月24日,順天鄉試剛剛發榜,次日凌晨,印著中榜者名單的《申報》就出現在江蘇、安徽、浙江的各售報點,這期報紙大為暢銷。這反映了( ) A.思想觀念解放 B.大眾報業發展 C.鐵路交通發達 D.輪船航運繁榮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在1840年戰爭失敗以后被迫付給英國的賠款、大量的非生產性的鴉片消費、鴉片貿易所引起的金銀外流、外國競爭對本國工業的破壞性影響、國家行政機關的腐化,這一切造成了兩個后果:舊稅更重更難負擔,舊稅之外又加新稅。 ——摘編自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 材料二 咸豐皇帝在位期間,受南方農民大起義的影響,直隸也有少數農民起義。在此情況下,恭親王擔當起了保衛京畿的重任。咸豐三年,他被任命為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 (1)根據材料一,分析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接近破產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南方農民大起義”指的是什么? (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19世紀四五十年代清政府面臨怎樣的統治危機。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商議。 材料三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增辟通商口岸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與圖片相關的三次戰爭分別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這兩大不平等條約的內容有何不同。 (3)綜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導致近代中國飽受屈辱的原因。 1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李鴻章致總理衙門書》 (1)根據材料一,指出李鴻章等人籌辦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么。李鴻章認為要達到這一目的的關鍵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創立了一批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這些企業雖然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資本,產品投放市場,當時外商企業壟斷民用工業,洋務派希望興辦民用工業同外國人競爭,“分洋商之利”,同時給軍事工業提供資金、燃料。 ——摘編自《中國近代史》上冊 (2)根據材料二,指出洋務派創辦民用企業的目的和民用企業的特點。 材料三 近代中國翻譯日本書籍表 年代 哲學、宗教 自然、應用科學 社會科學 歷史、地理 文學藝術 合計 年平均數 1895年前 1 4 1 2 3 11 1896—1911 38 172 366 238 136 950 59.38 ——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3)根據材料三指出甲午戰爭后中國翻譯日本書籍出現的新變化,并結合史實歸納出現這一變化的時代背景。 材料四 戊戌變法后,“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的現象蔚然成風,以建立近代式國家為指向的“國民”“國權”“國恥”等名詞成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國自強”成為思想界的共識。 (4)根據材料四指出戊戌變法的影響。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BADBA 6-10BCDCB 11-15AAADB 二、非選擇題 16. (1)清政府的腐敗;鴉片戰爭后,清政府支付大量賠款,增加了政府財政困難;鴉片大量輸入,白銀外流;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 (2)太平天國運動。 (3)內外交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和國內人民的反抗)。 17. (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南京條約》規定了協定關稅;《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3)列強的侵略;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中國綜合國力的衰弱等。 18. (1)自強。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 (2)目的:“分洋商之利”,為軍事工業提供資金、燃料。 特點: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資本,產品投放市場。 (3)新變化:翻譯日本書籍的數量大大增加;翻譯日本書籍以社會科學類居多。 時代背景: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洋務運動的破產);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的影響等。 (4)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立國自強”成為思想界的共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